导读:本文包含了旋风降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除尘,降膜流动,旋转气体,液膜厚度
旋风降膜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雯,高继慧,苏伟,杜谦,秦裕琨[1](2009)在《旋风降膜反应器中降膜流动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导法测量壁面降液膜厚度,研究降膜反应器中液膜附着于壁面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采用平均膜厚及方差分别描述液膜厚度与波动特征,得到降膜反应器中表面受旋转气体剪切作用时液膜流动状态。以进口气速为试验因素,结果表明:表面气体剪切力对降膜流动形态产生显着影响,使水膜在筒体不同侧面及高度分布不均,进口段尤为明显,降膜流动急剧偏折。进口气速越大,干扰越显着。在液膜流率为0.16L/(m?s),进口气速达20m/s时,矩形进口管与圆筒相切处出现明显的叁角形薄液膜区,平均膜厚为0.65mm,接近破断。进口段液膜分布不均将直接导致下部主体段不同侧面液膜分布不均。(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7期)
朱玉雯[2](2008)在《旋风降膜反应器中降膜流动及除尘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为节约成本、降低能耗,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一直备受关注。径向分级双流程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是利用旋风分离原理和降膜技术,并结合喷淋洗涤脱硫工艺研发的新型烟气净化工艺。该工艺通过双流程设计使除尘、脱硫过程相对独立进行,实现了脱硫前除尘,有效消除粉尘对脱硫过程的负面影响,提高工艺稳定性。因此,研究此一体化工艺除尘单元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模拟烟气量750m 3/h规模的试验平台,针对除尘单元的降膜流动特性及除尘性能开展了相关研究。利用图像采集法对降液膜流动状态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电导法考察液膜附着于壁面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均值和方差描述液膜厚度与波动特征,对降膜反应器内自由降液膜流动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流率和出流距离的增大,自由降液膜平均厚度变厚,波动性增强。且流率越大,降膜平均厚度增长越快,波动性也更加剧烈。本文进行了旋转气流对降液膜影响的冷态实验研究,通过改变进口气速、液膜流率和气体进口方式等,获得降膜在不同工况下在壁面的附着状态。实验发现,旋转气流对进口处降膜产生较大干扰,并直接影响下部壁面液膜的水量分布。进口气速的提高对降膜流动产生显着干扰,且较薄液膜更易发生流态改变;进口高宽比变化对降膜流动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差异相对较小。本文在降液膜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优化工况对除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双面水膜的除尘特性,研究了气体含尘浓度、进口气速、进口高宽比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发现,脱硫单元形成的芯筒,其外壁面水膜有一定的除尘效果;在处理能力范围内,反应器除尘效率随入口含尘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压力损失有所降低;提高进口气速,除尘效率提高,但压力损失亦迅速增加;高而窄的切向进口有利于气体中粉尘的捕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7-01)
江津河,王伟文,王立新,李建隆[3](2007)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流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解决叁聚氰胺生产过程中尿素洗涤塔的尾气除雾及严重的器壁结疤现象,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液体在除雾器的壁面上形成了一层液膜,防止在器内壁结壳,解决了设备内壁结壳的难题。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结构简单,具有气体流程短、除雾效率高、压降低等特点。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商业软件FLUENT6.0对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流降膜旋风除雾器切向速度呈内部的强制涡和外部的自由涡,流型规整,切向速率、轴向速率有较好的对称性,为除雾器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7年05期)
黄青山,王伟文,王立新,李建隆[4](2004)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了表观气速和液气比对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讨论了气液两相流流型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以粉尘代替雾滴 ,解决了除雾器分离效率难以测定的难题 ,为评价旋风除雾器的分离性能及工业放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4年07期)
李建隆,单承刚,丁丽,王伟文[5](2004)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性能与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开发设计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设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实验测定了其压降、除雾效果及液膜在器壁上的成膜情况,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工业放大,工厂应用表明该除雾器具有压降低、除雾效率高、防器壁结壳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4年03期)
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6](2002)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设计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设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并且实验测定了其压降、除雾效果及液膜在器壁上的成膜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除雾器具有压降低、除雾效率高、器壁成膜均匀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2-11-01)
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7](2002)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旋风除雾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并实验测定了其压降、除雾效果及液膜在器壁上的成膜情况 ,提出了压降随气液流量的关联式 ,除雾效果可达到生产要求 ,找到了液膜在器壁上成膜均匀的操作条件(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02年05期)
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8](2002)在《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实验研究与工业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设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 ,以空气 -水为实验物系 ,测定了Φ2 50 mm的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压降及除雾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压降随气速的增大而增大 ,出口气体含雾量随气速的增大仅略有下降。在此基础上 ,选定了最佳操作条件 ,进行了工业放大 ,工厂应用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旋风降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为节约成本、降低能耗,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一直备受关注。径向分级双流程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工艺是利用旋风分离原理和降膜技术,并结合喷淋洗涤脱硫工艺研发的新型烟气净化工艺。该工艺通过双流程设计使除尘、脱硫过程相对独立进行,实现了脱硫前除尘,有效消除粉尘对脱硫过程的负面影响,提高工艺稳定性。因此,研究此一体化工艺除尘单元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模拟烟气量750m 3/h规模的试验平台,针对除尘单元的降膜流动特性及除尘性能开展了相关研究。利用图像采集法对降液膜流动状态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电导法考察液膜附着于壁面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文采用均值和方差描述液膜厚度与波动特征,对降膜反应器内自由降液膜流动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流率和出流距离的增大,自由降液膜平均厚度变厚,波动性增强。且流率越大,降膜平均厚度增长越快,波动性也更加剧烈。本文进行了旋转气流对降液膜影响的冷态实验研究,通过改变进口气速、液膜流率和气体进口方式等,获得降膜在不同工况下在壁面的附着状态。实验发现,旋转气流对进口处降膜产生较大干扰,并直接影响下部壁面液膜的水量分布。进口气速的提高对降膜流动产生显着干扰,且较薄液膜更易发生流态改变;进口高宽比变化对降膜流动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差异相对较小。本文在降液膜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优化工况对除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双面水膜的除尘特性,研究了气体含尘浓度、进口气速、进口高宽比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发现,脱硫单元形成的芯筒,其外壁面水膜有一定的除尘效果;在处理能力范围内,反应器除尘效率随入口含尘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压力损失有所降低;提高进口气速,除尘效率提高,但压力损失亦迅速增加;高而窄的切向进口有利于气体中粉尘的捕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风降膜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玉雯,高继慧,苏伟,杜谦,秦裕琨.旋风降膜反应器中降膜流动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
[2].朱玉雯.旋风降膜反应器中降膜流动及除尘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江津河,王伟文,王立新,李建隆.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流场模拟[J].流体机械.2007
[4].黄青山,王伟文,王立新,李建隆.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性能测试[J].流体机械.2004
[5].李建隆,单承刚,丁丽,王伟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性能与工业应用[J].化学工程.2004
[6].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开发[C].第叁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7].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试验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
[8].丁丽,王伟文,刘继泉,李建隆.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实验研究与工业放大[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