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连读音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莆仙方言,连读音变,-n,-m韵尾,韵尾合并
连读音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淼[1](2019)在《莆仙方言连读音变中-n、-m韵尾的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整理莆仙方言连读音变中-n、-m韵尾残留的词汇,总结其韵尾残留字的古音来源、韵尾残留词汇数量的地理分布特点。并且通过这些例外音变词汇,初步推测莆仙方言鼻音韵尾保留的年代下限和合并的大致时间。(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叶浩[2](2017)在《从现代汉语连读音变的角度看汉语、汉字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读可使语流顺畅、连贯,在印欧语中是一种常见的音变现象,然而在汉语里却很少有类似的连读现象。在分析现代汉语可能发生连读音变条件的基础上,举例分析了在具备连读发生条件下词内和词际这两种语境下的连读现象。结果表明:除儿化现象和语气助词"啊"外,现代汉语中的连读音变现象是十分罕见的。这一结果证明现代汉语中的音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的说法相契合,进而从现代汉语连读音变的角度证明了汉语、汉字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张薇[3](2015)在《高淳方言中的连读音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淳方言中的连读音变分为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形式。其中同化又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弱化表现在轻声音节中的单元音央化、辅音浊化及边音化等;脱落则主要表现在非首字音节中浊音声母的脱落,这种脱落与高淳方言中浊擦音先清后浊的发音特点有关。(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9期)
张一舟[4](2011)在《四川方言几种连读音变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描写四川方言音系中几种常见的连读音变现象,归纳其变化模式,并讨论影响音变的某些条件。(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陈祥晶[5](2011)在《两叁字组韵律词连读音变的优选论分析和反拨》一文中研究指出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极富活力的音系学理论。它用制约条件取代音系规则,运用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处理音系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优选论为重新认识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手段。本论文从优选论出发,描述和解释韵律词的连读音变现象,透过对原设定语料的深度分析,回到对理论的阐述和发展上,并反观语言实践对优选论的反拨作用。本文将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原设定语言中以韵律词为单位的语料产出的收集、整理和声学实验分析,阐述声调语言所特有的连读音变现象及其制约条件的排列层级。同时也对优选论在特殊语言现象解释力上进行反拨验证。本文选取了诸城方言作为个案研究的语音实验对象。运用Praat语音学软件进行语料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诸城方言的四个单字调在调值上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它们分别是:阴平(214),阳平(53),上声(55)和去声(31)。它们的底层表达式分别是:T1(LLH)、T2(HL)、T3(HH)、T4(LL)。通过对诸城方言两叁字组韵律词连读变调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六种连读变调规则: (1) TI+T1: LLH+LLH→LH+LLH (2) TI+T4: LLH+LL→LH+LL (3) T3+T1: HH+LLH→HL+LLH (4) T3+T3: HH+HH→HL+HH (5) T3+T2: HH+HL→HLH+HL (6) T3+T4: HH+LL→LH+LL在OT理论视角下,通过对上述连读变调规则的分析,得出诸城方言两叁字组韵律词连读音变现象共有12个制约条件,其排列层级是:R.IDENT >> S-HL/LL >> *T(level), *Tx.Tx, XYZ.HL >> DEP >> *OC, IC, *XYZ.XYZ >> O-LH.LL >> MAX >> IDENT.通过这12个制约条件反应出的相互制约关系对输入项的评估和筛选,结果显示优选论能够对诸城方言两叁字组韵律词的连读变调现象给予简便正确的分析,其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序关系在甄选最佳输出形式的过程中体现出跨语言的解释能力,同时特殊语境下的连读变调为优选论提出了新的考量参数,进而拓展了OT在音系分析中的实践应用思路。(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1-01-12)
李永新[6](2007)在《宁远平话的两字组连读音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宁远平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和几个特殊的音变现象。(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永斌[7](2006)在《藏汉连读音变比较——以现代拉萨话和普通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现代拉萨话和普通话为例,比较了藏汉两种语言在连读中产生的不同形式的音变,主要表现在声调、元音、辅音、音节合并等方面。文章认为,这些音变和藏、汉音节各自的结构特点有关,并具有约定俗成性质。(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期刊2006年04期)
傅定淼[8](2005)在《连读音变古语释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中因连读音变而发生变形的词语,只有用连读音变原理才能得出确切的解释。见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磬控、许(乎)、入日、民母、提衡、乙密”等词语,应分别是“骋控、兴(乎)、及日、先母、敌衡、隐密”的变形。(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李明兴[9](2003)在《北京话两类连读音变的特征架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征架构理论(feature geometry)的中心思想是把用以标音的区别特征分门别类,组成一个树形结构。本文采用王志洁(1995 1997 1999)提出的特征架构理论分析了北京话语流音变中的两类语言现象:一类是声母[ts-,tc-,ts-]与[p-,t-,k-]的轻微浊化,例如:盘·子[p~han ts]→p~han dz(?)]和面包[mian pau→miam bau];另一类是所谓的“声母脱落”的叁种现象,例如[(?)]→[(?)]:收·拾[(?)],[(?)]→[i-]:无·线电[u i(?)n tian]和[xu-]→[u-]:柴火堆儿[ts~hai u(?) tu(?)r](这里的标音的方法采用林焘1963)。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特征架构的理论框架中,这两类音变现象可以有统一的的解释:轻微浊化和所谓“声母脱落”的叁种连读音变其实是同一过程,即在一个音节是非重读的条件下,后面的元音将其喉节点伸展到了前面声母的音根上。这两类情况都是逆向同化现象,而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声母脱落”。(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03-10-01)
李青[10](2002)在《英语与汉语普通话连读音变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读音变是共存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言现象,但有着很强的差异性。明确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征,从中找出规律,对于认识连读音变的重要性,进而掌握连读音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潍坊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连读音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连读可使语流顺畅、连贯,在印欧语中是一种常见的音变现象,然而在汉语里却很少有类似的连读现象。在分析现代汉语可能发生连读音变条件的基础上,举例分析了在具备连读发生条件下词内和词际这两种语境下的连读现象。结果表明:除儿化现象和语气助词"啊"外,现代汉语中的连读音变现象是十分罕见的。这一结果证明现代汉语中的音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的说法相契合,进而从现代汉语连读音变的角度证明了汉语、汉字的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读音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淼.莆仙方言连读音变中-n、-m韵尾的残留[J].莆田学院学报.2019
[2].胡叶浩.从现代汉语连读音变的角度看汉语、汉字的性质[J].宿州学院学报.2017
[3].张薇.高淳方言中的连读音变[J].文教资料.2015
[4].张一舟.四川方言几种连读音变现象研究[J].语言研究.2011
[5].陈祥晶.两叁字组韵律词连读音变的优选论分析和反拨[D].宁波大学.2011
[6].李永新.宁远平话的两字组连读音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
[7].李永斌.藏汉连读音变比较——以现代拉萨话和普通话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
[8].傅定淼.连读音变古语释例[J].语言研究.2005
[9].李明兴.北京话两类连读音变的特征架构分析[C].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2003
[10].李青.英语与汉语普通话连读音变之比较[J].潍坊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