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形态论文-温宗勇,张翼然,陶迎春,左效刚,邢晓娟

肌理形态论文-温宗勇,张翼然,陶迎春,左效刚,邢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肌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京,城市肌理,空间形态

肌理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温宗勇,张翼然,陶迎春,左效刚,邢晓娟[1](2019)在《北京核心区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肌理是人们感受和认识城市的画卷,北京独特城市肌理有着丰富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烙印,述说着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映射着人们的生活场景,凝聚着叁千年历史的城市意向。本文通过北京核心区肌理的初探,从不同角度展示肌理形态和结构,探究城市房屋建筑和肌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城市肌理中的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04期)

陶昌平[2](2019)在《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肌理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肌理,不仅是对画面局部细节的凸显,而且是把肌理作为主要绘画语言的艺术表现。肌理绘画语言在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价值与意义和传统绘画中笔墨的价值与意义同等重要。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肌理不再是绘画形体的装饰和附庸,肌理自身就是形体,就是生命情感的显现,在画面中取得了更为独立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浦欣成,张远,高林[3](2018)在《乡村聚落平面形态集聚性肌理特征的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一定影响距离内聚落建筑节点网络图,提取、统计各节点连线数量作为该点在聚落整体中集聚性强度的量化指标,并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转化为聚落的集聚性肌理特征热力图;揭示了一定影响距离内乡村聚落的集聚中心,并通过聚落内部集聚性由强至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展示了聚落平面形态肌理的传递性与柔韧性。(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12期)

陈代俊,李旭[4](2018)在《形态基因视角下街区肌理传承演进研究——以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影像、历史文献与地图数据,综合现状调查与形态分析,运用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的原理,首先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来剖析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肌理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解析其经久传承的肌理形态特征;其次构建多维度关联模型,剖析肌理的形式构成原则,识别出"城门引导、有机联系"、"契合地形、鱼骨形状"的街巷肌理形态基因以及"礼俗融会、随形就势"、"官方重礼、居中为尊"、"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现代主义、化繁为简"的建筑肌理形态基因,并揭示其形态基因生成机理,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它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最后从形态基因的"继承"、"演替"和"更新"的传承脉络中探讨如何基于形态基因传承与发展地域"本土"特色。(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8-11-24)

柳纬宇[5](2018)在《历史风貌地段城市肌理形态控制导则城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历史街区,我国有严格的考量标准和保护措施,而风貌地段不比历史街区。近年来,旧城更新愈演愈烈,而在旧城更新中,历史风貌地段数量多、现状差、更新难。除此外,社会发展还对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其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针对风貌地段更新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使得历史风貌地段正处于保护和发展的两极之间,举步维艰。然而,历史风貌地段缺乏针对性的保护、管控手段。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保护本体——历史风貌的清晰认知与相应技术方法的研究。因而,城市设计的导则管控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针对历史风貌地段目前的保护发展困境,在保护管控技术层面,探索对历史风貌地段的本体要素——历史肌理的城市设计导则是本文将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以至少在管控技术层面,解决肌理保护管控的难题,为促进量大面广的历史风貌地段保护与更新,贡献有效的技术方法。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等。第二章中,本文选择忠义街历史风貌片区作为设计研究的载体。首先对忠义街片区的基础信息进行整理,了解忠义街风貌区的基本信息,并将调研信息进行分类,提取与片区形式生成相关的基础资料,而后,针对忠义街历史风貌区中的形式生成规则进行研究,分别总结其在地块层面,肌理层面和建筑层面的特点,整理出忠义街风貌片区生成的基本规则,使得规则尽量能够还原出原场地风貌。第叁章为设计实验部分,首先设置不同的验证情境——基于重建,改造,合并再开发叁种最为常见的更新模式,选择合适的实验地块,而后,根据已经提取出的场地规则,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设计实验,探讨原场地规则的适用性,通过总平面,轴侧,人眼等不同的视角判断原场地规则的可行性,而后选择保留,修改或删除原场地的形式生成规则,以期寻找到能够控制住场地风貌的最小组合规则,最终生成新的场地规则生成要素集合并提出设计导则。最后一章,依据最小的规则组合进行城市设计,再次验证导则的适用性。这些研究对于城市化尚未完成,仍有大量亟待更新的风貌片区的中国城市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6-14)

刘晨[6](2017)在《高密度非均质肌理切片的形态指标和天空开阔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出现大量人口聚集,人口密度的升高,造成了对建设用地的高度开发,同时由于经济与政策因素影响,形成了高密度非均质的城市肌理,也使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愈发严重,其中以城市热岛效应尤为明显。城市热岛效应被定义为城市建成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野气温的现象,而其成因中城市形态对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研究者提出天空开阔度(Sky View Factor简称SVF)作为对城市形态的几何描述参数,并被证明与城市热岛效应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即城市平均天空开阔度越大,则其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小。近年来,关于城市形态与天空开阔度的研究,大部分以理论模型切片研究为主,得出的结论与策略均建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而真实城市肌理切片的研究也偏重于评估描述,缺乏城市形态控制指标与天空开阔度间的关联性研究,及理论切片结论应用于真实城市切片的验证。本文研究聚焦于城市高密度非均质肌理的指标与其天空开阔度的关系。文章首先总结和归纳了理论切片研究者的策略和结论;基于天空开阔度计算方法,综述并筛选地块内控制建筑形态的指标体系。其次以理论研究的结论为标准,分类挑选并建立41块城市高密度非均质肌理切片,基于Rhino-Grasshopper平台,搭建天空开阔度估算平台;之后利用实验平台对肌理切片指标与平均天空开阔度数值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控制单一变量(容积率、SVF),对指标与天空开阔度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总结切片指标与天空开阔度的相关性结论,提出控制天空开阔度的方法与建议。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针对非均质肌理平均天空开阔度的估算方法,通过切片指标统计,验证了理论切片研究者的结论,讨论了切片指标与天空开阔度间的相关性,得到了基于地块划分、体量分配、建筑布局叁方面的改善天空开阔度的建议和方法,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5)

余盈莹[7](2016)在《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及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陶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高速度、快节奏地向前发展,竞争意识加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渴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不仅仅发挥陶瓷传统的实用性,更可以带给受众精神的愉悦,让他们单调的生活多一丝色彩和幸福感。现代陶艺在不断更新求变的前提下,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其内在的张力、自然粗犷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6年10期)

刘素均[8](2016)在《油画语言中肌理的表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的油画技法观也在与时俱进,绘画材料的丰富性使画家的表现空间有了巨大的提升。现有的绘画语言已经不够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有新意的东西,这就促使了肌理语言这种新型绘画语言的出现。这种绘画语言带来了新的艺术创造与艺术体验。本文分别从肌理的形态、表现技法以及伦勃朗绘画中的肌理叁方面来阐述油画语言中肌理的表现形态。(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13期)

陈刚,谭刚毅[9](2015)在《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下的住居形态研究——以街区肌理与界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物质历时形态进行考察,以1890~1930年代的汉口社会发展时期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当时的市政建设、管理、以及住居开发模式等相关因素的文献与案例分析,试图解析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模式及其界面的作用与影响,这对于当下同样处于急剧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城市住居规划与建设、历史街区复兴与更新,以及探索地域社会形态与住居形式的互适性等人居环境创新思维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陈硕[10](2015)在《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尽管苏州古城区在城市格局及重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卓有成效,但是作为古城区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城市空间形态遭受的破坏却日益严重,苏州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漫消失,城市中一些看似普通陈旧的小巷、住区、商业街等在大面积的改造中换上崭新的面容,使原有的记忆和事件停留在过去,城市的未来变得模糊和迷茫。文章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对空间形态和肌理的概念进行了追溯,并提出历史城市原有的城市肌理是城市在历史背景与演变更新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组合。再在苏州古城区的地理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城市建设史的基础上,分叁个阶段对苏州古城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从宏观的城市结构肌理和微观的城市空间肌理进行直观的描述,包括边界空间、河流道路形态、地表肌理形态、院落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等进行分析,归纳出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再得出影响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的因素。最后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在城市肌理层面做出恢复和控制的优化策略,找寻出最适合历史城区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途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3-01)

肌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肌理,不仅是对画面局部细节的凸显,而且是把肌理作为主要绘画语言的艺术表现。肌理绘画语言在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价值与意义和传统绘画中笔墨的价值与意义同等重要。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肌理不再是绘画形体的装饰和附庸,肌理自身就是形体,就是生命情感的显现,在画面中取得了更为独立的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理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温宗勇,张翼然,陶迎春,左效刚,邢晓娟.北京核心区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

[2].陶昌平.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中的肌理形态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

[3].浦欣成,张远,高林.乡村聚落平面形态集聚性肌理特征的可视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

[4].陈代俊,李旭.形态基因视角下街区肌理传承演进研究——以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8

[5].柳纬宇.历史风貌地段城市肌理形态控制导则城市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8

[6].刘晨.高密度非均质肌理切片的形态指标和天空开阔度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余盈莹.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及审美[J].艺术评论.2016

[8].刘素均.油画语言中肌理的表现形态[J].明日风尚.2016

[9].陈刚,谭刚毅.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下的住居形态研究——以街区肌理与界面为例[J].南方建筑.2015

[10].陈硕.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标签:;  ;  ;  

肌理形态论文-温宗勇,张翼然,陶迎春,左效刚,邢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