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世俗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俗化,文学价值,文学本质,媒介环境
文学世俗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坚[1](2017)在《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审美价值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郭美星,吕昂[2](2017)在《从浙江民间观音文学看观音信仰的世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民间观音文学中,观音形象可概括为叁点:第一神通广大,能降妖伏魔,也胜过其他神仙;第二扶贫济弱,乐于帮助弱小之人;第叁类于常人,很多行为与世俗之人相近。从浙江民间观音文学可以看出,浙江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倾向表现为佛教元素的减少与世俗元素的增多以及与普陀山宗教景观相结合。佛教传播与世俗化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学派才能够有序而正常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7年11期)
包小玲[3](2017)在《香港电影对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世俗化改编--以《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是深受电影导演青睐的电影素材,香港电影因其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出突出的世俗化风格。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在保留原着风貌精髓的同时,涵括了香港电影所具备的几乎所有的世俗化手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改编世俗化的港片典范。(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丹庆[4](2017)在《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以张炜文学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处90年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本文以张炜文学创作为例,阐述了这种社会现状下,高智商和高觉悟的知识分子最先敏锐地感知这种变化。(本文来源于《学苑教育》期刊2017年05期)
陈进武[5](2016)在《消费文化思潮中的多元化与世俗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话语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出现新变。在文化内涵上,从"人的文学"到"私人的文学",人性言说随消费文化一路滑行,选择了远"形而上"亲"形而下"的路径。人性话语在与大众话语、民间话语等颉颃中显现虚实并置与交织的特征。从哲学本质看,人性话语的虚实与真伪隐含着创作与批评思维方式的新变,即感觉化与自我化的互补与会通。从价值取向看,人性话语在启蒙话语退守而后现代话语、新民间话语等崛起中呈现多元化与世俗化的价值指向,同时表明人性话语在解构与建构中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6期)
万金平[6](2016)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是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当代文明形态,它的产业性、娱乐性、消费性以及商业性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使当代文学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学的世俗化特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具有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注重文学的商品性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的经典性和典雅化。(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7期)
黄佳敏[7](2016)在《网络文学:一场世俗化的集体狂欢》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带出的污泥浊水一起成长的。这里有奋进,也有沉沦;有锐气,也有颓废;有艰苦创业,雄姿勃发,也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用历史的眼光看,网络文学相比新文学运动,更少的苦闷与彷徨,更少的忧患与自卑,更多的奋发向上与乐观主义精神。用现实的眼光看,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少的拘谨,更少的固定模式与书斋气息,更多的青春活力、阳光与梦想。网络文学孕育着年青一代的梦,需要关怀,需(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6年06期)
王舒羽,赵玉[8](2016)在《对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情况下,人们不管是谈到经济收益还是商品都会认为这种和钱相关的事情非常世俗,相反在谈论文学艺术时却可以自然而然地高雅脱俗起来,人们往往认为前者是世俗的物质需求,而后者则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人类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非是格格不入的,但在古典美学看来,这两者之间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商品经济以及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得出了相关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6年13期)
徐文翔[9](2015)在《明代中后期文学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戴海光[10](2015)在《世俗化语境下文学精神话语解构的“镜像”——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文学世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浙江民间观音文学中,观音形象可概括为叁点:第一神通广大,能降妖伏魔,也胜过其他神仙;第二扶贫济弱,乐于帮助弱小之人;第叁类于常人,很多行为与世俗之人相近。从浙江民间观音文学可以看出,浙江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倾向表现为佛教元素的减少与世俗元素的增多以及与普陀山宗教景观相结合。佛教传播与世俗化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学派才能够有序而正常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世俗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坚.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审美价值构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2].郭美星,吕昂.从浙江民间观音文学看观音信仰的世俗化[J].汉字文化.2017
[3].包小玲.香港电影对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世俗化改编--以《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
[4].张丹庆.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以张炜文学创作为例[J].学苑教育.2017
[5].陈进武.消费文化思潮中的多元化与世俗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
[6].万金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7].黄佳敏.网络文学:一场世俗化的集体狂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
[8].王舒羽,赵玉.对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分析[J].中国商论.2016
[9].徐文翔.明代中后期文学世俗化中的民歌因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戴海光.世俗化语境下文学精神话语解构的“镜像”——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