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效率论文-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水氮效率论文-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覆膜,施氮量,高粱,产量

水氮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1](2019)在《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2、C2:225kg/hm~2、C3:450kg/hm~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着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着,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着,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着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张寄阳,刘占军[2](2019)在《滴灌施肥下水氮供应对夏玉米产量、硝态氮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滴灌夏玉米最佳施氮量。【方法】本试验在测坑-防雨棚设施条件下进行,试验设置2个灌水定额,分别为50 mm(WH为充分灌溉)25 mm(WL为限水灌溉);4个氮肥水平,即0、90、180、270 kg/hm~2,分别以N0、N1、N2和N3表示。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共计8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定额和氮肥互作对土壤水分消耗、NO3--N运移积累以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均显着影响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限水灌溉条件下,玉米拔节期—灌浆初期发生中轻度水分亏缺,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显着影响,但限水灌溉显着提高了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灌溉水平下,施氮量与产量均成抛物线关系,充分灌溉条件下施氮量264.3 kg/hm~2时为转折点,限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176.9 kg/hm2为转折点。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但在限水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显着增加,且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所占比例增加。与充分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作物吸氮量降低,各生育期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结论】玉米产量对氮素的响应与供水量相关,水分亏缺下,产生最大产量需要的氮素用量随之降低。因此,生产中应根据土壤含水率调整施氮量,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3](2019)在《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水肥关系,并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以固糜21号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水分设置50%,70%,90%田间持水量,施氮量设置0,0.05,0.10 gN/kg干土(折合纯氮0,75,150 kg/hm~2),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糜子生育后期总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水氮条件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速度,维持较高的总叶面积,显着提高糜子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及转运,增加产量;糜子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水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追施氮量超过75 kg/hm~2后有减小趋势;糜子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70%田间持水量和追施氮75 kg/hm~2耦合主要通过延缓叶片衰老速度,增强灌浆期功能叶光合输出能力,增加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促进干物质的转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利用效率,从而对糜子产量产生调控作用。试验条件下,W_2N_2(70%田间持水量、追氮75 kg/hm~2)为最优水氮组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陈修斌,尹鑫,刘珍伶,许耀照,李翊华[4](2019)在《水氮合理配合对旱区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旱区温室番茄水氮合理用量,以番茄品种‘金福莱’为试材,在日光温室内,设灌水量4 200、3 570和2 940 m~3·hm~(-2) 3个水平和施氮量190、380和570 kg·hm~(-2) 3个水平,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互作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番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处理A5(灌水量3 570m~3·hm~(-2),施氮量380 kg·hm~(-2)),在番茄结果初期、中期和末期,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最高,其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和经济产量等最优,分别为177.35 cm、1.24 cm、2.70 kg和98.40t·hm~(-2),在水氮互作处理A6(灌水量2 940 m~3·hm~(-2),施氮量380 kg·hm~(-2))和A1(灌水量4 200m~3·hm~(-2),施氮量为190 kg·hm~(-2))下,其灌溉水利用率和氮肥施用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玲玲[5](2019)在《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差及其水氮利用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中国主要的冬小麦产地之一,探究该地区实际产量、水分限制产量、氮素限制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定量估计区域内冬小麦产量的可提升空间,揭示限制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明确未来提升作物产量的重点区域和优化增产的关键措施。本研究在全球产量差评估系统中的GYGA-ED(Global Yield Gap Atlas Extrapolation Domain)法划分的气候区基础上,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需要的有效生长积温(GDD)、干旱指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腾量)、DEM和地形因素,在保持了县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区划分为4个农业气候区(Ⅰ,Ⅱ,Ⅲ和Ⅳ)。基于冬小麦种植区内32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数据、作物管理资料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结合APSIM–Wheat模型模拟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冬小麦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解析引起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并量化其限制程度。根据1961-2016年冬小麦生长季内逐年的降水量,将其划分为叁种降水年型,明确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和氮肥农学效率(Agronomic efficiency of applied Nitrogen,AE_N),并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下黄土高原各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提升空间。主要结果如下:(1)1961-2016年黄土高原冬小麦潜在产量最高,氮素限制产量最低,产量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为8868.62kgha~(-1)和5415.61 kgha~(-1)。55年来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每年分别减少9.6 kg ha~(-1)、21.17 kg ha~(-1)yr~(-1),氮素限制产量则每年增加0.92kg ha~(-1)。水分限制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4.3%,该产量稳定性最差。各气候区中,Ⅰ区冬小麦潜在产量最高,氮素限制产量最低。Ⅲ区潜在产量最低而氮素限制产量最高。Ⅱ区水分限制产量最高,而Ⅳ区水分限制产量最低。(2)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太阳辐射、降水量、最高温度分别是影响黄土高原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氮素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均为正效应(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3和0.63。(3)黄土高原冬小麦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明显,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平均产量为3382kg ha~(-1),以每年增加64.99 kg ha~(-1)的幅度上升。提高Ⅰ区的化肥施入,Ⅱ和Ⅲ区的农业机械投入,Ⅳ区的灌溉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增产。(4)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仍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影响各气候区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黄土高原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潜在产量的43%,提升空间较大。两者之间产量差的平均值为5046.58 kg ha~(-1),2005-2016年,以每年174.62 kg ha~(-1)的幅度下降。水分限制产量占潜在产量的比例为73%,仍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两者之间产量差的平均值为2353 kg ha~(-1)。55年来该产量差平均每年增加11.57 kg ha~(-1)。由氮素限制引起的产量差平均为3430 kg ha~(-1)。氮素限制产量占潜在产量的比例为61%,提升空间稍大。55年来该产量差呈缩小趋势,每年下降11.57 kg ha~(-1)。氮肥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水分其次,但是对各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氮肥水平对Ⅰ区的影响最大,水分投入对Ⅳ区的影响最大。(5)干旱年型黄土高原冬小麦IWUE最高,为52.31%。在该年型下通过补充灌溉,产量的可提升空间最高,为39.9%。各气候区中,增加Ⅰ区的灌溉投入,得到的收益回报更大。湿润年型黄土高原冬小麦AE_N最高,为50.11%。该年型下施加氮肥产量提升空间最高,为40.3%。提高Ⅲ区的氮肥利用效率是缩减该区氮肥限制造成的产量差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5-01)

吕楠[6](2019)在《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黄土塬区玉米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大多依赖于高肥投入和地膜覆盖,致使土壤中氮素残留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优化栽培模式可以改善土壤水分、养分状况,受到广泛的关注。但优化栽培对产量的贡献,土壤剖面水分、养分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综合效应尚不清楚。为探讨黄土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及其环境效应,本研究设置了传统栽培模式(T1)、超高产模式(T2)、高产高效模式(T3)共3种栽培模式和有机肥密度处理,通过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的群体生长特征、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率、硝铵态氮累积及其剖面分布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栽培模式、有机肥和密度显着影响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配施有机肥增加单株叶面积,合理的叶面积促进了玉米群体生长,为花后干物质积累打下生理基础。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合理密植促进了茎和叶的干物质转运,增加了花前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有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从而促进高产稳产。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超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分别增加了4420 kg·hm~(-2)、4157kg·hm~(-2)。(2)栽培模式显着影响水氮利用率。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缓解因高产和密度过大而引起的土壤干燥化,增加了耕层(0-60cm)土壤含水量,有效利用中层(60-120cm)土壤水分,维持深层(120-200cm)土壤水分的稳定。两种优化的栽培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8.9%、40.4%。有机肥和密度合理搭配显着增加了氮肥利用率,促进了植株对无机氮肥的利用,进而提高氮素向籽粒转运效率。(3)有机肥和密度合理搭配减缓了硝态氮向土壤下层淋失,超高产栽培模式施肥量超过作物吸收利用,丰水年60-100cm土层当季硝态氮积累量达到68.03 kg·hm~(-2);高产高效模式为50.91kg·hm~(-2),8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仅为5.81 kg·hm~(-2)。高产高效模式(T3)既能保证高产、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又能保证较少的硝态氮淋溶,是本实验的最优栽培模式。综上所述,有机肥和密度综合效应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可持续增加的潜力,并降低了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为黄土塬区栽培模式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优化的肥料管理技术与配施有机肥、较高的栽培密度相结合,可缓解高密度,高施肥量对土壤水肥环境的副作用,提高了水氮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产量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超[7](2019)在《水肥一体化对番茄生理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一体化是一种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高效水氮利用方式,能把水分和氮素直接供给到作物根系,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水氮吸收。由于水肥一体化对作物生理影响过程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的水氮供应对番茄的生理响应过程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明确促进番茄生长,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及水分和氮素有效性的最优水肥一体化耦合模式。为了研究水肥一体化对番茄的生理响应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WH)、中等水分胁迫(WM)、严重水分胁迫(WL)叁个水分水平(90%、70%和50%土壤持水量)和高(NH)、中(NM)、低(NL)叁个氮素水平(3.0、2.0和1.0 g N pot~(-1))。为了研究土壤水分、施氮量和施氮频率对番茄水氮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水分水平W_1和W_2(60%和80%土壤持水量),两个氮素水平N_1和N_2(1.5和3 g N pot~(-1)),叁个施氮频率F_1、F_2和F_3(12天、6天、4天一次)。试验过程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番茄叶片气体交换、水分状况、叶片及根系激素水平、植株体内的δ~(13)C和δ~(18)O和δ~(15)N、番茄生物量及水氮吸收利用效率等,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的干物质积累与土壤水分和氮素密切相关。番茄叶、茎、果、根的干物质量与灌水量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线性关系。在WH和WM条件下,增加氮素用量使番茄地上部干物质含量显着增加,NH和NM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相比NL处理增加了19.8%-45.4%。2.土壤含水量决定了植株的水分状况。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产生水力信号,调控叶片的气孔开闭,气孔导度(g_s)在WL条件下显着降低,在WH条件下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土壤水分胁迫促进了根源化学信号ABA的产生,根系ABA浓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WL条件下的ABA浓度比WH条件下显着增加了131.3%-178.5%,水分胁迫使根系产生ABA化学信号增加,向地上部传导调控叶片气孔的开闭。土壤水分变化产生的水力信号和根源ABA化学信号共同调控叶片气孔的开闭和水分利用效率。3.土壤水分和氮素影响叶片气体交换过程。水分因素对g_s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_i)影响更加显着,而氮素的影响较小。随着土壤水分的变化,g_s和WUE_i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g_s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而减小,WUE_i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而增大。WL条件下,g_s的降低导致叶片δ~(13)C组成和δ~(18)O值的增加,WUE增加,g_s分别与δ~(13)C组成和δ~(18)O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δ~(13)C的变化不仅受到气孔的影响,还受到叶片的光合能力的调控。比叶氮含量代表了叶片的光合能力,δ~(13)C与比叶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δ~(13)C相比,δ~(18)O主要受到叶片气孔开闭和蒸腾的调控,因此可以测定δ~(13)C和δ~(18)O来探明水分利用效率主要是由气孔还是光合来决定。研究中发现,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与氮素的影响相比,植株的WUE的调节,g_s起主导作用。4.在水氮一体化条件下,水分、氮素及施氮频率影响番茄的生长,随着水分和氮素用量以及施氮频率的降低,番茄叶面积减小、地上部干物质含量降低;土壤水分的降低以及氮素用量的增加能提高番茄WUE,施氮频率对于WUE具有改善作用,F_2施氮频率使番茄WUE提高。土壤水分以及氮素用量的降低,使番茄植株氮素吸收量降低,F_2施氮频率使得作物氮素吸收量提高。建议采用6天一次施氮频率进行灌溉施肥,以获得高产,提高WUE和养分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刘燕妮,吕昊峰,赵以铭,林杉[8](2019)在《生物炭和氮肥施用量对番茄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施用生物炭能否缓解因过量施氮对番茄生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二因素(氮肥和生物炭)叁水平完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3个施氮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3个施碳量分别为0,2.5,5.0 g/kg。通过对番茄茎、叶和果实干鲜质量、累积灌溉量、水氮利用效率的测定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与中低施氮量相比,高施氮量处理番茄茎叶干质量和累积灌溉量均显着降低,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显着提高了番茄叶和果实干质量、累积灌溉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可有效减缓高氮对番茄生长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军红,柴强,李玲玲,张仁陟,王林林[9](2019)在《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_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_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_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_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_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显着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尹光华,马宁宁,谷健,王士杰[10](2019)在《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水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寻找滴灌夏玉米最佳施氮量。【方法】本试验在测坑-防雨棚设施条件下进行,试验设置2个灌水定额,分别为50 mm(WH为充分灌溉)25 mm(WL为限水灌溉);4个氮肥水平,即0、90、180、270 kg/hm~2,分别以N0、N1、N2和N3表示。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共计8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定额和氮肥互作对土壤水分消耗、NO3--N运移积累以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均显着影响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限水灌溉条件下,玉米拔节期—灌浆初期发生中轻度水分亏缺,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显着影响,但限水灌溉显着提高了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灌溉水平下,施氮量与产量均成抛物线关系,充分灌溉条件下施氮量264.3 kg/hm~2时为转折点,限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176.9 kg/hm2为转折点。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但在限水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显着增加,且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所占比例增加。与充分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作物吸氮量降低,各生育期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结论】玉米产量对氮素的响应与供水量相关,水分亏缺下,产生最大产量需要的氮素用量随之降低。因此,生产中应根据土壤含水率调整施氮量,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2].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张寄阳,刘占军.滴灌施肥下水氮供应对夏玉米产量、硝态氮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3].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陈修斌,尹鑫,刘珍伶,许耀照,李翊华.水氮合理配合对旱区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5].张玲玲.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差及其水氮利用效率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6].吕楠.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王超.水肥一体化对番茄生理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8].刘燕妮,吕昊峰,赵以铭,林杉.生物炭和氮肥施用量对番茄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9].谢军红,柴强,李玲玲,张仁陟,王林林.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10].李雪,尹光华,马宁宁,谷健,王士杰.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标签:;  ;  ;  ;  

水氮效率论文-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