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郑寿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郑寿全,胃痛,诊治经验
郑寿全论文文献综述
孟君,孔沈燕[1](2016)在《清代医家郑寿全诊治胃痛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医法圆通》"胃痛"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清代医家郑寿全对胃痛的诊治经验。郑氏认为胃痛一证,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当于往来之气机上理会。临证需分清寒热虚实,不可盲目用药。(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孔沈燕,韩桂莲[2](2016)在《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研究及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的思想研究、实验探讨、临床研究、应用现状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就目前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思想对当今肺系疾病诊疗上的影响,其研究集中点、临床疗效及推广度、研究空白处等做出了阐述,提出了对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系统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6年03期)
腰向颖,王晓静,葛丽英[3](2015)在《郑寿全《医理真传》贵“中”思想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郑寿全《医理真传》,认为郑氏虽为"火神派"的代表,虽然擅用姜、附、桂,但是其更加重视中土脾胃,即贵"中"。贵"中"思想更能代表郑氏的学术思想。提出贵"中"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继承郑氏的学术思想。(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药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孔沈燕[4](2015)在《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提高中医对临床常见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诊疗水平为追求,拟通过对清代名医郑寿全《医法圆通》、《医理真传》所载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深入研究,重点总结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阳虚证的辨治经验,为进一步推广运用奠定基础。同时还结合现实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有助于郑氏学术经验的正确传承。方法:以文献类比整理,文献诠释,文献阐扬等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的理用印证方法,对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进行研究总结。首先简要概括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诊治研究源流,然后以求实求真的态度,系统归纳郑氏作品中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具体内容和治疗方法,重点阐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阳虚证的辨证标准、诊治难点要点,客观评价郑氏对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中阳虚证的诊治经验及其现实临床价值。结果:1、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学术认识特点:(1)认定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与其它病症一样,都有阳虚证的客观存在。(2)认定扶阳法在肺本脏阳虚病症治疗中确有补偏救弊之功,转危为安之能。(3)认定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辨证诊断既要明察“真机”,又要确有“实据”,不能抱任何成见,更不能凭空想象。2、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诊法特点:(1)强调详察病因重问诊,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外感内伤之由来。(2)强调鉴别真伪重神、津,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寒热虚实之属性。(3)强调精求病机重舌脉,以明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发生发展之真机。3、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特点:(1)治外感所致者重在抓时机,早治者易,延误者难。(2)治内伤所致者重在扶正气,正胜邪易祛,正衰邪难除。(3)内伤扶正重扶阳,扶阳提倡纯用温阳药,以促进脏腑气化。(4)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提倡用经方。(5)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用药以证性为准则,温阳尤重姜桂附,用量一般并不超药典,特殊情况下提倡突破药典用重剂。4、诊治咳、喘要点:(1)强调咳、喘危重证的鉴别诊断,临危误治,易造成重大医疗事故。(2)强调辨证论治,反对单纯止咳平喘,单纯止咳平喘反留邪生变。(3)强调治外感咳、喘重祛邪,祛邪重在开泄太阳气机。(4)强调治内伤咳、喘重固本,强力祛邪反增病。5、诊治肺瘘、肺痈要点:(1)深刻把握肺痿成因,提出“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这个肺瘘成因全新观点,从脏腑自身生命水平衰减,生命状态低下角度去理解肺瘘成因,对肺痿治疗手法的丰富,具有重大意义。(2)从“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这个全新视角出发,去深刻解读甘草干姜汤作用机制,提炼出温肺散寒,补土生金是治疗肺痿的基本原则。(3)在肺痈临床表现方面,补“胸中隐隐作痛”,“坐卧不安”二症,提高了肺痈的诊断水平。(4)指出肺痈的核心病机是邪热壅滞不通,焦点全在“壅”字上。(5)提出治“肺痈”,法贵“开壅”,时贵未成,药贵峻猛。非开不能泄其壅闭盘结之邪毒,已成则脏败难以措手,药力缓和则欲开不能。结论:从郑氏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可以得出,要对郑寿全学术经验深刻理解和正确传承,不把“火神派”简化为扶阳之术,必须明确四点:1、百病皆有阳虚证,不能以阳虚统百病。2、擅用温阳是火神,滥用温阳是死神。3、所谓“无偏不成家”,偏指“擅长”,而非“偏执”。4、只有学术修养健全,才能认识健全,理法健全。这样,才能在名家学术经验传承中真正继承名家精湛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证经验,才能在临床运用中,真正体现名家学术经验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孟君[5](2015)在《郑寿全脾胃病症诊治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清代着名医家郑寿全先生在治疗脾胃方面病症时辨证施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郑氏治疗脾胃病症的诊治特点,总结郑氏治疗脾胃病症的经验。方法:本论文以郑氏《医法圆通》为主,结合参考其另外两部着作《医理真传》和《伤寒恒论》,采用类比、分析、求证、析疑等文献研究方法,系统挖掘整理郑寿全诊治脾胃病症的相关条文和论述,从病症、证型、诊断、治疗和用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力求条列清晰、法明理透,能客观反映郑氏在脾胃病症方面的诊治经验和特点,尤其是有关阳虚证诊治的贡献。结果:郑氏在《医法圆通》一书中共涉及了七种脾胃病方面的疾病:胃病不食、脾病呕吐泄泻、胃痛、脐痛、呃逆、反胃和中食。其中,提到了阳虚型脾胃病症6次、阴虚型脾胃病症5次、外感型脾胃病症3次、内伤饮食型脾胃病症5次,其中对阳虚型的论述所用笔墨较多。主要涉及的治疗方法有:扶阳救逆、急下存阴、疏散外邪、消食导滞等。结论:郑氏对脾胃病症的认识,建立在前人学术经验基础上。他提出的学术观点有:坎离君相二火化生脾胃中土;气化是《伤寒》一书的真机,脾胃病的治疗也不例外;以伤寒可统温病,脾胃病症中实热证的治疗不属于温病范畴;治疗不食症应当辨明病因,不可统以消食导滞之药治之;治疗胃痛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治疗呕吐泄泻应当求之于太阴经之标、本、中叁气;治疗脐痛应当首先辨明上下阴阳归经;呃逆的病机为上下交接之机受阻,病因有阳虚、阴虚和元气将绝之别;治疗反胃抓住一个“逆”字,逆则以阴阳来判;治疗中食应当抓住阴盛阳虚的本质,先探吐再扶阳。郑氏辨证善于从阴阳入手,强调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他重视元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和脾胃病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认为万病皆可从阴阳剖判,万病皆有阳虚病症,但并非万病仅有阳虚病症,脾胃病也不例外。他在诊治脾胃病症时,辨证重阳不贱阴,认证全面不狭隘,论治突出重点,用药简洁明了。因此,郑氏对脾胃病症的诊治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中医脾胃病症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孟君,孔沈燕[6](2014)在《郑寿全——剖判阴阳之大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医家郑寿全在医学理论、辨证分型、临床用药等方面均善于从阴阳两纲入手,是一代伤寒大家。他不仅善于治疗各种阳虚证的疑难杂症,对于阴虚证的论治也给人无限启迪。(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4年18期)
孟君,孔沈燕[7](2014)在《郑寿全辨治“胃病不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着名医家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论述了"胃病不食"的诊疗经验。将"胃病不食"的病机分为外邪附逆、生冷停滞、七情损伤、阳虚和阴虚,强调辨证施治,不可"内外莫分、阴阳莫辨",处方用药注重"变化圆通、存乎其人",重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4年09期)
赵春江,蔡辉,赵凌杰,董晓蕾,赵智明[8](2014)在《浅谈郑寿全辨证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寿全乃清末名医,善以易理阐释医理,注重人身阴阳,善用姜附,其辨证观以阴阳立论,尤其着眼于先天之阴阳,从作者着述中不难看出,郑氏落笔处有叁种辨证观,即阴阳辨证、水火辨证、气血辨证,名目虽多,但其道理并无二致,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言说罢了,而每一种辨证观有其各自的特点。总而言之,阴阳辨证为纲领,水火辨证相辅助,气血辨证为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邹若思,王佳宁,陈文慧[9](2013)在《郑寿全《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着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着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陈颖[10](2012)在《郑寿全耳鼻咽喉科病症诊治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清代名医郑寿全耳鼻咽喉科病症辨证施治过程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揭示郑氏对耳鼻咽喉科病症的诊治要点,总结郑氏诊治耳鼻咽喉科病症的经验,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有助于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疗效的提高。方法:本文以郑氏临床经验代表作《医法圆通》为主,结合参考《医理真传》和《伤寒恒论》,通过文献解读方法系统挖掘整理《医法圆通》中有关耳鼻咽喉科的相关条文和相应论述,从病、症、证型、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选用方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力求客观反映郑氏在耳鼻咽喉科病症方面的诊治经验和特点,尤其是在阳虚证诊治方面的贡献。此外,本文还简要地阐释了郑氏之前历代医家在耳鼻咽喉科相关病症方面的成就,并通过深入对比和分析,以便客观评价郑氏对耳鼻咽喉科的学术贡献。结果:1.耳科病症:郑氏共涉及了耳肿、耳痒、耳鸣、耳聋及耳血等5种耳病;提到了阳虚证4次、各种外感证3次、各种火热证4次及忿怒抑郁证1次,其中阳虚证是重点论述的对象;治法方面涉及了扶阳(回阳)、和解、宣散风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等方法。2.鼻科病症:郑氏共涉及了鼻流清涕、喷嚏不休、鼻流浊涕、鼻衄、鼻孔煽动、鼻如煤烟及鼻尖红肿等7种鼻病:提到了阳虚证6次、外感证4次及各种火热证4次,其中阳虚证是重点论述的对象;治法方面涉及了扶阳(回阳)、宣散风寒、清火攻下、滋阴降火等方法。3.咽喉科病症:郑氏共涉及了喉痹、喉蛾、咽干、咽中秘塞等4种咽喉病;提到了阳虚证3次、各种火热证6次及寒水中阻证1次,其中阳虚证是重点论述的对象;治法方面涉及了扶阳(回阳)镇阴、清润泻火养阴、祛风清热、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清肝泻热、和解、行水等方法。结论:郑氏对耳鼻咽喉科病症的认识,是在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但也有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其代表性见解是强调元阴元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尤以元阳为生命原动力,值得高度重视。不过,郑氏对阳虚证的认定,是有条件的,即确有阳虚之脉症为依据,他认为万病皆有阳虚证,但绝不是万病仅有阳虚证,更不是万病皆从阳虚论治。他在重点探讨阳虚证的同时,还对其它各种证型的诊治都进行了全面论述。体现出的是包括耳鼻咽喉科病症在内的一切病症的诊断治疗,都必须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都必须重视整体观念,都必须四诊合参。因此,全面认识并客观评价郑氏耳鼻咽喉科病症的诊治经验,对正确传承郑氏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王现实意义,对提高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郑寿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的思想研究、实验探讨、临床研究、应用现状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就目前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思想对当今肺系疾病诊疗上的影响,其研究集中点、临床疗效及推广度、研究空白处等做出了阐述,提出了对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系统研究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郑寿全论文参考文献
[1].孟君,孔沈燕.清代医家郑寿全诊治胃痛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6
[2].孔沈燕,韩桂莲.郑寿全肺系病症诊治经验研究及应用现状[J].中医药信息.2016
[3].腰向颖,王晓静,葛丽英.郑寿全《医理真传》贵“中”思想浅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
[4].孔沈燕.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5].孟君.郑寿全脾胃病症诊治经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6].孟君,孔沈燕.郑寿全——剖判阴阳之大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7].孟君,孔沈燕.郑寿全辨治“胃病不食”探讨[J].山西中医.2014
[8].赵春江,蔡辉,赵凌杰,董晓蕾,赵智明.浅谈郑寿全辨证观[J].中医药学报.2014
[9].邹若思,王佳宁,陈文慧.郑寿全《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
[10].陈颖.郑寿全耳鼻咽喉科病症诊治经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