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构件论文-王小幸

大木构件论文-王小幸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木构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木构件,残损情况,施工技术

大木构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幸[1](2019)在《浅谈历史建筑大木构件维修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木结构作为我国传统历史建筑主要结构,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中经常遇到许多影响结构安全的大木构件残损维修的问题,本文对工程中常见的大木构件残损情况进行归纳,并分析残损原因,总结相应的维修施工技术。(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5期)

何川南[2](2017)在《浙江临海匠派大木构件组织及榫卯标准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研究临海匠派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及其工艺,并探讨榫卯的标准化规律,总结榫卯的标准化特征,指出榫卯的标准化在建筑构件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对“标准化”的概念进行阐释与界定,指出临海匠派传统木构建筑具备标准化的特征。临海匠派建筑在工匠认知和实际表现两方面都存在同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在对临海匠派常用榫卯逐一调研的基础上,论文定性分析得出榫卯形式的标准化特征,定量分析得出榫卯尺寸的标准化特征。通过分析,论文发现榫卯形式与尺寸的标准化与构件组织标准化的关联,指出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在榫卯工艺方面,该研究阐释了临海匠派榫卯工艺对木材自然形态、手工操作误差等“不标准”适应与克服方法,这些工艺最终保证榫卯以至构件组织的标准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13)

李宝彤[3](2017)在《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置构件是古建筑中“标新立异”的存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尤其是北方的建筑,代表做法就是以梁柱构成的抬梁式构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的构架体系,程式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以做法随意、使用灵活为代表的斜置构件,作为木构架的一部分,与抬梁式屋架倾向于使用矩形受力结构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但从木构建筑形成之初,斜置构件就伴随着屋架的出现而出现,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最早的斜置构件椽在屋架一开始形成时就出现了,椽分化后影响了角梁的出现和大叉手屋架的形成。大叉手屋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在屋架上以叉手、托脚等形式得以保存,在铺作中以下昂、人字栱等形式得以保存。唐代以后,出跳增多,随着铺作层承托屋顶的功能逐步被梁架系统所取代,斗栱的装饰性增强,斜栱开始出现并促进了明清时期如意斗栱的形成,下昂开始形式化,影响了挑斡和明清时期溜金斗栱的发展。斜撑则作为加固的构件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使用。斜置构件在矩形构架之中,始终没有消失,而是随着木构架各部分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古建筑大木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斜置构件”这一概念总览全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探讨了梁架和铺作层中的斜置构件,在论述单一斜置构件的发展时,着重于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将这种发展和木构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论述单一斜置构件的发展脉络之后,探讨不同斜置构件的相互影响和不同斜置构件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等,试图寻找斜置构件的共性特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斜置构件奠定基础。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进行研究对象的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斜置构件的内容过于繁杂,涉及到的构件、构件发展的时间、地域等都非常广泛而难以界定,因此必须要进行相关的说明。第一章主要论述梁架中的斜置构件,主要包括椽、举折、角梁、抹角梁、斜栿、叉手、托脚等斜置构件。重点为角梁、斜栿、叉手、托脚。角梁部分主要分析翼角起翘和老角梁后尾位置变化的关系;斜栿部分分析宋金时期盛行的位于山面的斜丁袱和元代用于主体梁架的斜袱;叉手和托脚部分则重点分析叉手承托脊榑形式的变化和二者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铺作中的斜置构件,包括人字栱、昂、斜栱、如意斗栱、溜金斗栱等。重点为下昂和斜栱。下昂部分主要论述下昂的发展历程,下昂昂尾位置的几种做法等,后者关系到铺作和梁架的联系及后文提到的下昂斜度和屋顶举折的关系问题;斜栱部分则重点论述了斜栱从抹角栱来,到如意斗栱去的前后继承关系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叁章论述其他没有形成固定做法的斜置构件,主要是斜撑,涉及到斜撑的叁种类型及其使用情况。第四章论述不同斜置构件之间的关联性,包括其起源的相互关联,同一因素可能影响多种斜置构件的发展变化以及下昂斜度和屋顶坡度是否存在关系的讨论,是在研究单一斜置构件的基础上,探究斜置构件的整体联系。本文的重点在于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研究斜置构件。在研究单一斜置构件时注重研究其发展变化和大木作整体需要的关系,即斜置构件的功能性。在研究共性时注重其相互关联及其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主要参考材料为现存的木构建筑,配合相关文献、考古、壁画资料等共同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殷炜达,李璇,邢晓娟[4](2016)在《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用材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ICOMOS拟定的对于古木建筑的维修纲领为基础,结合我国古木建筑的"模数"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为例建立大木构件的材积估算方法模型,从统计学视角对大面积范围内的古木建筑的大木构件的材积进行快速预测,为古建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黄晓娟[5](2016)在《从恭城文庙看传统建筑大木构件修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被称为木结构体系东方建筑的代表,其保护与维修也必然根据其本身的特色来进行。广西桂林恭城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保护修缮工作也受到了较高重视。通过简要介绍文庙的历史沿革与保存现状,可了解其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重点阐述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大木构件的残损类型及修缮方法,可供大木构件修缮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殷炜达,李翅,山本博一,王琢[6](2015)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大木构件材积估算方法研究——以沈阳故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古木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然原因,很多古木建筑在维修过程中遇到了大木构件缺乏的情况。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对于大面积古木构件的材积预算不足。本文依据ICOMOS拟定的对于古木建筑的维修纲领为基础,结合我国古木建筑的"模数"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为实例进行了大木构件的材积估算方法的模型的建立。可以对大面积范围内的古木建筑的大木构件的材积进行快速预测,为我们国家在古建修复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朴玉顺,陈伯超[7](2010)在《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的权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沈阳故宫,作为举世仅存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人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薛玉宝[8](2010)在《合理运用“打牮拨正”和“抽换大木构件”的修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打牮拨正"和"抽换大木构件"修缮工艺、方法的理解偏差。近几年古建筑修缮项目多,修缮项目涉及宫殿、坛庙、园林、宗教、民居等中国古建筑的各种类型,修缮工程量较大,特别是很多大体量的古建筑也进行了修缮,对古建筑的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修缮中也(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贾洪波[9](2010)在《关于宋式建筑几个大木构件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若干宋式建筑大木构件,《营造法式》记载失之太过简略或语焉不清,与现存宋元建筑实例难以完全契合,致使当今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本文结合建筑实例,对几个大木构件构造问题略作考察分析,认为:隐角梁与续角梁是一物而二名;挑斡于《法式》原意可能是指铺作中昂之后尾与梁架的结合方式而言,即凡具有昂尾挑一斗或一材两契以承下平槫的构造形式就可以称为挑斡,而不论其是否出昂头,宋元实例所见下昂、上昂及所谓"斜撑"一类构件的做法灵活多样,很难就此总结出与当今各家所谓"挑斡"完全契合的固定模式;假昂最初就是在无法用真昂的地方从外观形式上对真昂的模仿,其最早大约可追溯至中晚唐时期,而在宋辽金时期也存在诸如平出昂、插昂、昂形耍头等多种形式的具有假昂意味的做法,它们结合起来一并导致了成熟的假昂形态,较为正规的假昂做法至少在北宋前期已存在;牛脊槫的位置应在铺作的正心槽缝亦即檐柱头缝上,大致相当于清式的正心桁。(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0年03期)

朴玉顺[10](2009)在《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的权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盛京皇宫现称沈阳故宫,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在满清入关之前定都沈阳时的宫殿,是满族建筑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它位于今天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市内,已成为中国现存的两组宫殿建筑群之一。在2004年7月,它已经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在对沈阳故宫清前期和清中期建筑进行实测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建筑的用材通过列表的形式逐一记录下来,并将其与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所开列的各构件的用材尺寸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沈阳故宫建筑的主要构件的用材特点和斗拱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度特点。并挖掘出形成其用材制度地方性、民族性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期刊2009-01-01)

大木构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论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研究临海匠派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及其工艺,并探讨榫卯的标准化规律,总结榫卯的标准化特征,指出榫卯的标准化在建筑构件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对“标准化”的概念进行阐释与界定,指出临海匠派传统木构建筑具备标准化的特征。临海匠派建筑在工匠认知和实际表现两方面都存在同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在对临海匠派常用榫卯逐一调研的基础上,论文定性分析得出榫卯形式的标准化特征,定量分析得出榫卯尺寸的标准化特征。通过分析,论文发现榫卯形式与尺寸的标准化与构件组织标准化的关联,指出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在榫卯工艺方面,该研究阐释了临海匠派榫卯工艺对木材自然形态、手工操作误差等“不标准”适应与克服方法,这些工艺最终保证榫卯以至构件组织的标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木构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幸.浅谈历史建筑大木构件维修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9

[2].何川南.浙江临海匠派大木构件组织及榫卯标准化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李宝彤.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殷炜达,李璇,邢晓娟.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用材估算模型研究[J].建筑学报.2016

[5].黄晓娟.从恭城文庙看传统建筑大木构件修缮方法[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

[6].殷炜达,李翅,山本博一,王琢.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大木构件材积估算方法研究——以沈阳故宫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5

[7].朴玉顺,陈伯超.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的权衡[J].古建园林技术.2010

[8].薛玉宝.合理运用“打牮拨正”和“抽换大木构件”的修缮方法[J].古建园林技术.2010

[9].贾洪波.关于宋式建筑几个大木构件问题的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

[10].朴玉顺.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的权衡[C].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2009

标签:;  ;  ;  

大木构件论文-王小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