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眼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注视时间,加工模式,中性情绪
眼动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霏,赖春华[1](2019)在《悲喜情志下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中医"目者,心使也"的观点,探讨在悲喜情志状态下,个体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方法:选取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通过情绪视频诱发被试的悲与喜情志,使用Tobii-TX300 Eye Track er眼动仪记录被试观看中性情绪图片时的眼动情况,眼动分析包括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总注视次数四个指标。结果:对比悲情志,被试在喜情志下四个眼动指标的变异性均较大,且:到首个注视点所用时间长[(0.36±0.76)s vs.(0.10±0.26)s; P﹤0.01];总注视次数少[(28.52±8.91) vs.(33.56±8.09); P﹤0.001];总注视时间短[(9.15±2.32)s vs.(9.71±1.40)s; P﹤0.05]。对每张中性情绪图片均划分出均等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兴趣区,对比被试在悲喜情志下的眼动指标:在总注视时间上左上、右上、左下叁个区域差异明显(P﹤0.05);在总注视次数上,左上、左下两个区域差异明显(P﹤0.05);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右下区域差异明显(P﹤0.05)。结论:个体在悲喜情志下观看中性情绪图片,其眼动模式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位置上均有不同表现。(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6)
张思玄,Galim,Kim,王莉[2](2019)在《不同特点的社会退缩个体注视情绪面孔的眼动和生理调节模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趋近和回避动机的高低可以从叁个维度考察个体社会退缩:害羞、弱社交和回避维度。社会退缩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视模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他们表现出对威胁性情绪信息(如悲伤的眼睛)的回避。然而,不同特点的社会性退缩在注视情绪性面孔时是否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也表现在面对社会情绪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和调节的模式上?本研究考察成年早期不同特点的社会性退缩个体注视情绪面孔时眼动模式和调节能力的差异,并关注性别的作用。研究为区别不同特点的社会退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手段,并可能作为划分社会退缩亚型的参考。本研究使用社会偏好量表(CSPS-R)测得53名被试在社会退缩叁个维度上的得分。采用眼动仪(Tobii TX 300)记录被试在观看36个时长为6s的情绪面孔视频刺激时的眼动模式,并通过生理仪(Biopac MP160)记录其心率。结果显示:(1)害羞分数能显着正向预测被试由情绪刺激激发的心跳间期(IBI)变化;(2)无论面孔是何种情绪,女性注视眼睛的百分比都显着多于男性,男性注视嘴巴的百分比都显着多于女性;(3)女性被试的回避分数能显着负向预测对悲伤面孔眼睛的注视百分比,显着正向预测悲伤面孔嘴巴的注视时间/百分比;(4)女性被试的害羞分数能显着正向预测悲伤面孔嘴巴的注视时间/百分比;(5)女性被试的弱社交分数与各眼动指标无关;(6)男性被试中叁个维度与各眼动指标均无显着相关。结果表明害羞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表现出较差的生理调节能力,而退缩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视模式则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中回避和害羞特质高的个体会回避悲伤眼睛的威胁信息并偏好注视嘴巴,男性退缩个体则未表现出特殊的注视模式。研究结果在女性当中与警觉-回避假设相吻合,而男性被试的结果可能是男性本身对眼睛不敏感导致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严薇薇,旷小芳,肖云霞,郑梦雪,刘俊[3](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注意力转移模式的挖掘——以二语学习者的眼动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力在二语习得领域被认为是将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影响二语学习的主要认知因素。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注意力分布上,很少有研究涉及二语学习者的注意力转移模式,然而注意力转移具有的时序特征更能准确地反映二语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关于注意力模式的发现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方法和基于白盒的回归/预测技术,前者能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后者能建构较复杂的因果关系模型,但是均无法直接从高纬度特征空间中获取有意义的指征,因而无法建立较高准确率且可解释的模型。基于此,本研究使用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挖掘二语(英语)学习者处理在线任务时的注意力转移模式。正反例的关键特征热度图显示,低龄二语学习者的线性注意力控制模式与其在线任务表现紧密关联,可直观解释其线性注意力控制能力对在线任务完成度的影响。该模型同时具备较高回归/预测准确率。此结论对我国低龄儿童英语学习的认知干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化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吴雪媛,彭晓玲,黄丹[4](2019)在《视觉搜索眼动模式在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动模式,探究视觉搜索模式能否作为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参考指标。方法 2017年3-7月记录15名ASD儿童和17名性别、年龄、智力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在执行视觉搜索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区分ASD儿童和正常发育(TD)儿童的分类模型(将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的注视点、注视时间及注视轨迹等眼动指标作为分类器的特征),并评估分类模型的区分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当目标物不存在时,ASD儿童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显着短于TD儿童(F=3.76,P<0.05);2)将视觉搜索的眼动模式作为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被试类型进行识别,正确率为78.13%,特异性为70.59%,敏感性为86.67%;3)被试在分类器中的特征组合分数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总分呈现显着负相关(r=-0.497,P=0.030)。结论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可作为未来ASD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黄潇婷,李玟璇,闫申[5](2018)在《旅游地图眼动行为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旅游者外显行为的追踪和分析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旅游决策阶段仍然处于"黑箱"状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为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旅游者在制定出游计划前通常会查阅旅游景区地图、旅游攻略等。旅游者阅读旅游地图的眼动过程是否与旅游决策的制定有一定联系呢?文章借助眼动实验获取眼动数据,对眼动轨迹的时空路径进行降维处理,即假设眼动轨迹是由直线与正余弦曲线组合而成,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与曲线的频率对眼动行为特征进行描述,总结眼动行为模式;进一步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眼动行为模式与地图类型、旅游计划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眼动行为模式对旅游计划行为有显着影响。文章将眼动轨迹与时间维度结合,丰富了眼动数据的分析方法;从实践的角度,眼动行为模式的定量探究为地图制图的优化以及旅游决策过程的探究有一定启示性。(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马丽莎,吕健,潘伟杰,单军军[6](2018)在《基于眼动模式的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配置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民居是苗侗族传统建筑文化,个性化定制乃是当今木质民居建筑设计的潮流。为快速配置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使得其造型意象真正满足消费者隐性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眼动模式的个性化定制构件配置方法。首先,研究了木质民居的组成和人们对构件配置的认知。其次,依据蚁群优化算法思想,建立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配置过程图解模型;将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库系统中的构件区域划分为兴趣区域(area of interest,AOI)和注视区域(area of fixation,AOF);以眼动模式中热点图数据为基础,建立眼动数据可视化模型,并以围栏为例,提取注视区域(AOF)的灰度直方图、注视点数目、注视时间及平均注视时间等。再次,计算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系统中兴趣区域内设计特征的选择概率,以此构建定制构件的适应度函数,寻求配置方案的最优解。最后,以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项目为例,论述该方法的配置过程;结合七等级Likert量表实验对眼动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T检验结果验证了该个性化定制构件配置方法的可行性,能在符合用户隐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高效配置,为产品个性化定制模块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述,王庆,陈洪[7](2018)在《儿童教育游戏模式下眼动交互应用设计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针对儿童用户的游戏与教育产品不断涌现,但是,多数产品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操作习惯,导致产品缺乏对儿童的吸引力。针对儿童用户群所特有的行为习惯,提出一种教育游戏模式下的眼动交互系统设计原则,并构建基于眼动交互的儿童教育游戏应用框架(EBEI)。在此基础上,设计一款基于眼动交互模式的昆虫科普类教学游戏应用。采用T-tes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该游戏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游戏可用性强,能较好地提高儿童对昆虫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8年07期)
赵婧[8](2018)在《故事朗读语速对4-6岁幼儿图画书注视模式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对文字形式与功能的感知和理解,即幼儿的文字意识,是其早期读写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幼儿的文字意识是在与周围环境或书中的印刷文字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图画书分享阅读作为幼儿喜爱的一种阅读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书中大量的印刷文字,被认为是培养幼儿文字意识的理想方式。但现有研究发现,在分享阅读中幼儿对文字的视觉关注是有非常限的,这使其在促进幼儿文字意识发展上的价值难以很好的发挥。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在图画书分享阅读中能够提高幼儿文字关注的策略,本研究旨在从分享阅读中成人为幼儿朗读故事的语速这一因素上,探讨其对幼儿图文注视模式,特别是文字注视水平的影响。研究选取了天津市某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各24名幼儿做为被试,使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作为研究工具,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幼儿在以快、慢两种语速听读图画书的时的眼动模式。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了常规的故事理解测试考查了幼儿在以快、慢两种语速听读图画书后的故事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在图画书分享阅读中,成人朗读故事的语速是否会影响4-6岁幼儿的图文注视模式,特别是对文字的注视水平,且这种影响是否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存在差异。二、在图画书分享阅读中,成人朗读故事的语速是否会影响幼儿的故事理解水平。研究结果发现:(1)在图画书分享阅读中,故事朗读语速是影响幼儿图文注视模式的重要因素。放慢故事朗读语速,虽不能改变幼儿更多关注图画的认知特点,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从而整体上提高幼儿的文字注视水平;故事朗读语速对中班、大班幼儿文字注视水平的影响在注视时间比例这一指标上是一致的,而在注视次数比例上,对大班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2)在图画书分享阅读中,不论以快速还是慢语速为幼儿朗读故事,幼儿都能够对故事内容有基本的理解,但以慢语速为其朗读故事时,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水平更高,故事朗读语速对中班、大班幼儿故事理解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以下教育建议:在与幼儿进行图画书分享阅读时,成人应该:(1)适当放慢故事朗读语速,增加幼儿的文字关注和故事理解水平。(2)结合其它引导幼儿关注文字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文字意识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章鸿[9](2018)在《中国大学生阅读英文网页的眼动模式及其交互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帮助中国大学生流畅地阅读中文网页,通过研究阅读者的自然眼动规律,开发了一款可自然眼动交互的浏览器拓展程序。程序根据研究获得的阅读者的自然眼动规律,自动判断陌生单词,适时适量地提供中文释义,使大学生能够深度沉浸于文章的认知加工中,无需为翻译操作分心。为归纳大学生对目标单词的加工模式,构建数学模型表达相关因素对目标单词凝视时间的影响,计算翻译的合理介入时机,并挖掘大学生使用翻译的潜在需求,本研究结合调研结果以及国内外在英文阅读领域的眼动研究成果,组织了34名大学生进行眼动模式探究实验。实验模拟真实网页阅读情景,要求每名被试阅读一篇低难度、两篇高难度英文文章,其中一篇高难度文章允许被试使用单词翻译功能。实验将有道网页翻译筛选出的非简单单词设为目标单词,利用Tobii Eye Tracker 4C以及浏览器拓展程序捕捉并记录被试的眼动行为与翻译行为数据。分析30名被试的数据发现,对目标单词的句内回视96.06%发生在后续的5次单词阅读以内。依据这类回视中的回视次数将对目标单词的加工划分为单次、两次和多次叁种模式。分别在叁种单词加工模式下,将单词凝视时间设为因变量,将可量化的语料、个人能力因素设为自变量,构建预测阅读者陌生/非陌生单词的分类模型。分类模型整体在全文中的陌生单词预测水平为96.69%。基于分类模型、大学生翻译需求与行为数据,本研究设计并开发了无指令界面的Chrome浏览器拓展程序,将其命名为知念翻译。可用性测试结果表明,分类模型在全文中的陌生单词预测水平为97.63%,其通用性通过了方差分析的验证。相较于同类型的对照应用,知念翻译能够使被试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更优的阅读理解效果。在PSSUQ标准可用性问卷中,被试对知念翻译的信息质量与整体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应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基于自然眼动规律的眼动交互分类为两个层级,分别为基于生理层面的初级自然眼动交互与基于生理和心理复合层面的高级自然眼动交互。研究最后为眼动交互提出了10条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6)
苏炎奎,李荣宝[10](2018)在《认知压力和单词熟悉度对英语视觉词汇语义通达模式的影响——来自视译和阅读眼动实验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译包含着视觉词汇的语义通达,由于源语理解和译语生成的并行加工,其认知压力大于阅读。本文考察认知压力和单词熟悉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视觉词汇语义通达模式的影响。研究采用眼动研究范式,通过比较正确同音异形词、错误同音异形词和拼写对照词的凝视时间,验证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语义通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压力会影响语义通达模式,在高认知压力的情况下,语义是由形-义直通通道通达的,而在低认知压力的情况下,语义是由双通道竞争通达的。研究还发现,单词熟悉度是语义通达稳定而独立的影响因素,高熟悉度单词的语义是由形直接通达的,而低熟悉度单词的语义是通过双通道通达的。(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眼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趋近和回避动机的高低可以从叁个维度考察个体社会退缩:害羞、弱社交和回避维度。社会退缩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视模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他们表现出对威胁性情绪信息(如悲伤的眼睛)的回避。然而,不同特点的社会性退缩在注视情绪性面孔时是否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也表现在面对社会情绪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和调节的模式上?本研究考察成年早期不同特点的社会性退缩个体注视情绪面孔时眼动模式和调节能力的差异,并关注性别的作用。研究为区别不同特点的社会退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手段,并可能作为划分社会退缩亚型的参考。本研究使用社会偏好量表(CSPS-R)测得53名被试在社会退缩叁个维度上的得分。采用眼动仪(Tobii TX 300)记录被试在观看36个时长为6s的情绪面孔视频刺激时的眼动模式,并通过生理仪(Biopac MP160)记录其心率。结果显示:(1)害羞分数能显着正向预测被试由情绪刺激激发的心跳间期(IBI)变化;(2)无论面孔是何种情绪,女性注视眼睛的百分比都显着多于男性,男性注视嘴巴的百分比都显着多于女性;(3)女性被试的回避分数能显着负向预测对悲伤面孔眼睛的注视百分比,显着正向预测悲伤面孔嘴巴的注视时间/百分比;(4)女性被试的害羞分数能显着正向预测悲伤面孔嘴巴的注视时间/百分比;(5)女性被试的弱社交分数与各眼动指标无关;(6)男性被试中叁个维度与各眼动指标均无显着相关。结果表明害羞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表现出较差的生理调节能力,而退缩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视模式则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中回避和害羞特质高的个体会回避悲伤眼睛的威胁信息并偏好注视嘴巴,男性退缩个体则未表现出特殊的注视模式。研究结果在女性当中与警觉-回避假设相吻合,而男性被试的结果可能是男性本身对眼睛不敏感导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动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霏,赖春华.悲喜情志下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C].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张思玄,Galim,Kim,王莉.不同特点的社会退缩个体注视情绪面孔的眼动和生理调节模式的差异[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严薇薇,旷小芳,肖云霞,郑梦雪,刘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注意力转移模式的挖掘——以二语学习者的眼动数据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9
[4].吴雪媛,彭晓玲,黄丹.视觉搜索眼动模式在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5].黄潇婷,李玟璇,闫申.旅游地图眼动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8
[6].马丽莎,吕健,潘伟杰,单军军.基于眼动模式的木质民居个性化定制构件配置方法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8
[7].王述,王庆,陈洪.儿童教育游戏模式下眼动交互应用设计及验证[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8
[8].赵婧.故事朗读语速对4-6岁幼儿图画书注视模式影响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9].吴章鸿.中国大学生阅读英文网页的眼动模式及其交互应用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苏炎奎,李荣宝.认知压力和单词熟悉度对英语视觉词汇语义通达模式的影响——来自视译和阅读眼动实验的证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