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新课程的改革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运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启发质疑,学会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也要求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会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以上的要求,笔者每接一个起始年级的班,就以三年为一个整体,有层次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个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比如,笔者教授《滕王阁序》一文时,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学生非常投入地研习课文。学生提出的问题有A:“‘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襟’和‘带’运用得好,又是词类活用。”学生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雾’和‘星’属于名词作状语。”C:“‘台隍枕夷夏之交’的‘枕’用得好,作者一改介绍地理方位的‘处在’、‘位于’等词,而用“枕”,即脱俗又拟人化,读来有情又有意。”D:“‘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重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骈体文追求词语的华丽,因而以文害意);E:“‘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凝’怎么理解,‘紫’与‘寒、清’的色调不一致。”F:“‘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写得好;王勃希望为国效力是用一个问号(?)表现出来的。”G:“我原以为‘四美具,二难并’是‘四大美人都来了’,后来借助注释才发现我的理解错了,借此想告诉大家不要望文生义,要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也是处理课文时教师需要讲的。但笔者把这机会给了学生,学生也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看着学生满脸喜色,笔者也十分高兴。由此笔者认识到:相信学生,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应是口号,而应大胆探索,在行动上落实,在主阵地上体现。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当然,在课堂执行过程中,从纠正学生的认识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完善。
二、引导讨论,发散思维
在授课时,多数学生常常会出现“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协调,习惯于依赖课本上现成的答案和教师的讲课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与众人的发生矛盾,但这种“从众心理”往往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师在引导讨论时,不能随心所欲地乱问,也不可形式主义的泛问,更不可只是少数人之间的问问答答。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当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化消极的从众心态为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之时,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就会自觉地进行学习。
笔者教授《鸿门宴》,让学生自己扫除文字障碍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篡改一下历史,就让项羽杀了刘邦,项羽能坐稳天下吗?他要想坐稳天下,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仅从课本中找,还把课文内容换个角度去理解。有的同学把历史知识,把自己听过的相关内容都融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分析项羽得天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样,想象空间广阔,又有利于克服学生中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角色扮演,类比思维
语文课本里所选的一些课文篇幅较长,教授时既费时,又不易取得好的效果。其实,对于小说、戏剧、诗歌等一些篇目,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分角色形象扮演,从而创造了自己理解的形象,生动的再现课本内容,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等。如《守财奴》、《项链》、《母亲》、《夜》、《祝福》等小说,都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把故事情节分段进行生动的角色表演,让学生用动作、表情、语言等创造性地反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不同的种类的艺术形式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笔者在讲授《项链》一文时,就小说的“倒高潮”做分析,强调本小说结尾的与众不同。另外由此设计了续写练习:当玛蒂尔德听到佛来斯杰夫人说:“我的那串是假的”之后……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了十几种结局。在此基础上,又改编成小戏剧,就不同的结尾分别作表演,使同学们对《项链》有了新的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审美能力的新飞越,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们探索语文的信念,不仅语文课好上了,而且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加强。
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角色扮演这一授课方式也可以放在课外进行,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培养能力。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打破单一、单调的授课局面,易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健全发展,节省下来的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对教学目的的落实也有帮助。
曾有学生说:我喜欢语文,不喜欢语文课。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每一个从教者都能遵循教学原则,并善于钻研,大胆的尝试,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忌追求同一思维,那这个学生一定会改口说:我喜欢语文,我更喜欢语文课了!
四、动口动脑,综合思维
“积累、感悟、熏陶”,已成为当今语文界人士津津乐道的话语,而真正能将此落到实处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革命的浪潮已走近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已冲击当代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也必然因之而动。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做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主体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现行教学设备状况,发挥教师本身的特长,让学生学会动手动口,手脑并用,此种教学方式收效颇佳。
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比较多,学习前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诗歌的内容自行归类,或按文体、或按历史时间、或按文学流派、或分中西方作家作品、或以作品风格等等,只要有序有理的归类方法皆可用之,学生们大显身手,各显其能。课堂上,笔者再采用质疑、析疑、解疑、仿写的思路指导学生学习。比方说教授《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听音乐、画面、朗读于一体的课文朗诵,学生根据诗词知识学习,质疑,再指导解疑,笔者又及时提出要求,把湘江秋景图用MTV的方式拍成画面,最后把学过的有关秋的内容放一起,学生就会明白秋的万种风情,都是因为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经历,创作主张等不同造成的。课后要求学生也填写《沁园春》并在班里朗读。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读中积累,听中熏陶,说中感悟,写中运用,手脑并用,改变了以往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说话练习也使学习有了可测量的物质标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成为现实;动手动口,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帮助,灵活地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有了改观。
五、重视想象,迁移思维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同时,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比较看,对学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这种因素能制约教学目的是否实现。因而要善于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泉源,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
我们共同学习《再别康桥》时,让学生把每一小节拍成MTV画面。其用意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想象描写了剑桥之美;二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在于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三是体会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四是学以致用,迁移想象,也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生活独特的美,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富有诗意的境界,构筑文章。教师开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综上,要想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主体上真正起到作用,那么,处在这一主导地位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创造性的思维头脑,并把课堂让位于学生。“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维,我有一种思维,相互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
新的世纪,新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当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有了新的举措时,当教学的主客体发生着变化的时候,教学中的理想境界就将要出现,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就是这境界中灿烂夺目的珍珠。若能到达彼岸,那么,教与学的关系才是真正建立在科学系统之上,教学这个动态过程才可达到最优化,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西园中学邮政编码:7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