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芬黎新平(襄阳市职业病防治院康复科湖北襄阳44102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56-02
【摘要】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烧伤患者的康复问题凸显其重要。不仅要求肢体功能康复,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尤其对大面积以上重度烧伤患者。本文对2例特重度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了全面康复,效果非常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烧伤特重度大面积护理
随着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也不断的上升,但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康复治疗仍是现代烧伤康复中难题之一。对于严重烧伤病人不仅要着眼于生命的救治,也要重视功能、心理的恢复,使病人能生活自理乃至恢复劳动力,回归家庭和社会。烧伤康复护理凸显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特重度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1.1患者甲某,男,42岁。于2009年9月18日不慎被铁水烧伤躯干及四肢,烧伤面积达95%,Ⅲ度占83%。外院予抗炎、补液、植皮等治疗,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四肢肌力(徒手检查)在3级左右,不能站立和端坐,四肢及躯干疤痕增生,四肢大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受限,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为了进一步康复于2009年12月31日平车送入我院。初步诊断为95%特重度烧伤康复期。
1.2患者乙某,男,27岁。于2009年9月7日不慎被钢水烫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8%,Ⅲ度占87%。外院予抗炎、补液、植皮等治疗,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四肢及会阴部可见散在约5%未愈合创面,四肢肌力(徒手检查)在3级左右,不能站立和端坐,四肢及躯干疤痕增生,四肢大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受限,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为了进一步康复于2010年1月27日平车送入我院。初步诊断为98%特重度烧伤康复期。
2康复护理
2.1病室环境管理烧伤康复病房环境和烧伤病房基本一致,要求病室干燥、通风、冬天保暖、便于消毒,并能控制人员出入。在病房管理上,做到如下几个方面:①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平整;②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③室温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50-60%;④每日定时臭氧消毒2次。
2.2饮食护理康复期患者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选择多纤维、低脂、多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蛋类、肉类、糖类等,同时忌食辛辣调味品。
2.3患者及陪护宣教向患者及陪护讲解有关烧伤的基本知识及转归,使之对病情的发展与预后有心理准备,并理解配合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2.4体位护理
2.4.1坐位训练训练时采取循序渐进方法,每日抬高床头以患者不感到头晕为度,逐步达到端坐位。为患者今后坐起、站立、行走奠定基础。
2.4.2体位摆放为了对抗因疤痕增生、疤痕收缩引起的关节活动障碍,进行了体位摆放,以保持关节功能位。①颈部:去枕,并在枕后垫一小枕,使头部后仰;②上肢:上肢充分置于伸展位,上臂外展45-90°,预防上臂与腋窝及侧胸部粘连;③手部:双手抓握枕,保持手的功能位,各指间放置纱布卷,预防指间粘连;④髋部:髋部保持伸直位,双下肢充分外展,预防腹股沟及会阴部粘连、疤痕挛缩;以免发生分腿运动障碍;⑤膝部:膝关节保持伸直位;⑥踝部:踝关节保持中立位,踝背伸,防治跟腱挛缩,导致足下垂、内外翻等。
2.5创面护理①温水浴:患者端坐不能时,平卧温水淋浴。这样可以达到清洁皮肤,有利于预防感染;患者能端坐时,行温水浸浴。在浸浴过程中同时进行主动、被动功能锻炼;②清洁护理:温水淋浴或浸浴后行死皮清理。对未愈合创面湿润烧伤膏、表皮生长因子、百多邦等药物调制后均匀涂抹创面,然后覆盖无菌凡士林油纱,大纱包扎。瘢痕皮肤出现水泡时,常规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并给予开塞露或橄榄油等护肤品润肤;③瘙痒护理:采取降低室温、温水冲浴或局部冰敷、轻轻拍打患处等方法缓解,并避免尘埃、吸烟、阳光、出汗等一切不利因素的刺激。禁忌抓、挠和磨蹭患部。
2.6压力用品使用指导在创面愈合后,向其讲解坚持穿戴压力用品的作用,尽早给予和督促使用弹性套,每天穿戴至少20小时以上。同时注意洗涤方法,保障压力用品的弹性。一旦压力用品弹性下降,应及时更换。
2.7功能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坚持训练。行各关节全方位主被动运动、上手抓握训练、四肢绑沙袋抗阻肌力训练等。创面基本愈合后,逐步让患者训练端坐,以此过渡到床边站立、轮椅转移,最后独立站立和缓慢步行。
2.8心理指导烧伤患者往往对烧伤后的外形和功能恢复存有疑虑,本文讨论的2例患者都出现抑郁。为此,主动向患者介绍现代康复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设备、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关节运动等尤为必要,使其认识到只有通过正确而适度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其功能。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树立信心,正确面对病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3体会
在有关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上述康复护理措施,2例患者均从不能端坐、不能站立过渡到完全独立步行;各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四肢各肌群肌力明显增加。从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均过渡到基本自理。
随着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信心也不断加强,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