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高源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根特征,垂直分布,植被恢复年限,沟头
黄土高源沟壑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超,王文龙,王文鑫,郭明明,陈卓鑫[1](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植物群落细根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植物细根的分布特征,对植被恢复年限为3~35 a,优势植物种分别为猪毛蒿、铁杆蒿、白羊草,主要伴生植物分别为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的17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沟头植物群落进行土壤取样,研究了细根平均直径、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在0~70 cm土层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细根平均直径逐渐减小,生物量、根长密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比根长在恢复初期(3~8 a)增长缓慢、在恢复8~22 a期间显着增大、之后趋于稳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植物细根平均直径、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逐渐减小,超过70%的细根分布在0~40 cm土层中。(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王天超,康宏亮[2](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叁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王可壮,姚西文,汝海丽,王安民,高希旺[3](2019)在《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欧李引种栽植花期冻害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引种栽植的3年生欧李为试材,对引种1年后首次开花就遭受极端寒潮低温天气的欧李植株的坐果率、坐果特性,以及不同栽植条件下植株生长状况、抗寒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当地桃、李、杏、核桃、花椒等地方乡土经济树种绝收的情况下,欧李植株仍有较高的坐果率,显示出了极强的抗寒性能,且种植时采取覆膜和平茬措施有利于欧李的开花结果。调查结果同时表明,欧李植株受冻害程度与微地形、微气象和栽植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5期)
马梓桐[4](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塬边坡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位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受侵蚀的塬边坡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地典型的自然封育植被和人工造林两种生态恢复方式,选取不同恢复年限(5年、10年、20年)的自然封育样地和20年生的油松、山杏、刺槐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及方式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结合植被组成的变化,对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有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速效磷含量则呈现降低趋势。在不同人工林样地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铵态氮含量均显着高于撂荒地。2.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结构有明显差异。在自然封育样地中,土壤粘粒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自然恢复20年时出现最大值,砂粒含量则逐渐下降。各人工林样地的粘粒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砂粒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其中,油松人工林地的粘粒含量最高,砂粒含量最小。3.采用Illumina MiSeq法对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测定。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无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组成。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组成。随着恢复类型及恢复年限的变化,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值发生了明显变化。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值随着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值则逐渐增加。在不同类型人工林地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值较对照均有显着降低。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样地中,细菌群落主要受草本多样性指数、全磷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真菌群落主要受灌木丰富度指数、有机碳、硝态氮的影响。而在不同人工林地中,灌木生物量、硝态氮、氮磷比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真菌群落受灌木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较大。此外,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重要微生物群落。4.以化学、物理、生物等土壤特性因子为主导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山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自然封育20年样地>油松人工林>自然封育10年样地>自然封育5年样地>刚撂荒的耕地。在该区域,人工造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更好。综上,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均可有效地增加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提高土壤抗蚀性、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活性,是防治黄土高塬沟壑区塬边坡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晓芳[5](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氮磷空间分布及流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土壤疏松多孔,易受到强降雨侵蚀,因此,使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养分的贫瘠。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与空间变化及其流失状况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为合理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黄土塬区王东沟小流域为对象,在小流域尺度分析氮磷养分空间变异和影响因素,在坡面小区尺度监测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状况,取得了以下结论:(1)王东沟小流域表层(0—20cm)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99、9.80、2.61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分布规律为:林地>果园>荒草地>农田>废弃果园;硝态氮分布规律为:果园>农田>林地>废弃果园>荒草地;铵态氮分布规律为:林地>荒草地>果园>农田>废弃果园。不同地貌单元土壤全氮分布规律为:塬面>沟道>塬坡;硝态氮分布规律为:塬面>塬坡>沟道;铵态氮分布规律为:沟道>塬面>塬坡。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单元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显着的影响,并且两个因素有着显着的交互作用。但是,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铵态氮含量空间分布影响不显着。(2)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下土壤表层(0—20cm)全磷含量呈现为塬面>塬坡>沟道的分布规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全磷含量呈现为果园>废弃果园>农地>林地>荒草地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单元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是极显着的,且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着性水平高于地貌单元的影响。研究发现王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十四年不断的调整,全磷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均值含量从664mg/kg变为了850 mg/kg,土地利用方式显着改变了全磷的空间分布格局。(3)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土壤颗粒组成等。王东沟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全磷、速效磷、全氮和铵态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其中和全氮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C/N分别为:14.62(农地)、13.60(果园)、15.90(废弃果园)、16.84(林地)、16.31(荒草地)。王东沟土壤p H和全磷、速效磷、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之间有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不同土地里同类型下p H从高到低依次为:废弃果园、荒草地、林地、农地、果园。王东沟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所占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5.41%、64.75%和9.8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级占比关系都为:粉粒>粘粒>砂粒。砂粒与全磷、速效磷和全氮含量之间有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粉粒只与全氮之间具有相关性。粘粒与全磷、速效磷和全氮含量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且粘粒与养分含量之间为正相关。(4)在坡面小区尺度研究了雨强、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泥沙流失量与雨强呈正比关系,对于径流和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没有影响。随着坡度的不断升高径流和泥沙的流失量都持续增加,径流和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也会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不同于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泥沙中的养分流失量会在坡度25°到30°之间出现转折点。泥沙中养分富集率同径流与泥沙中养分流失量一样,在坡度为25°到30°之间出现转折。在裸地和草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对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具有较好的拦截作用,尤其是泥沙的拦截效果更为显着,导致裸地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都高于草地的。同时裸地和草地也会对泥沙养分富集率产生影响,草地的泥沙全氮、全磷富集率明显的高于裸地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惠波,刘立峰,宋雪峰,王凯,侯芳[6](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塬沟壑区俗称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水土流失地貌类型区,面积5.64万km2,现有长度大于0.5 km、汇水面积小于5 km2的沟道达9万条,主要分布在泾河、北洛河、昕水河等流域,涉及甘肃、陕西和山西省的8个市34个县。该区域塬面大,耕地集中,村落密布,加之沟道深切,沟壑纵横,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在塬面及塬坡、沟头、沟坡、沟道构筑"四道防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为了保护塬面,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论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区域特征和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开展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体系、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预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闫晓玲,刘海燕,段景峰[7](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菌草拦泥截流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塬沟壑区引进菌草进行引种试验,为了研究菌草的拦泥截流效果,开展坡面标准径流观测小区种植试验。在南小河沟马山设置了菌草区(巨菌草区、绿洲1号区、高丹草区、苏丹草区、紫花苜蓿区)和标准小区,测定了各小区的含沙量、冲刷量、土壤含水率和牧草的耗水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坡面种植巨菌草、苏丹草、高丹草等生长速度快的一年生植物,既能增加植被面积,又能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冲刷量,拦泥截流效果极佳;第2年未翻种菌草的未腐烂根系也具有拦泥截流作用;巨菌草、绿洲1号、高丹草、苏丹草等高秆菌草,耗水强度大,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4期)
邱雨斯,马驰骋,姜天骄[8](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水土流失控制的核心区域。当前在我国"城市双修"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特色与城市特色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对区域生态安全以及城市人居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陕、甘、宁叁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塬上一马平川,塬下沟壑纵横,而庆阳市主城区就位于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近年来随着地区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庆阳城市规模逐渐扩展,城市建设与周边的沟壑时常出现冲突矛盾,迫切需要对城市展开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庆阳市生态修复规划为例,探析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生态修复的规划原则与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8-11-24)
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9](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黄土高塬沟壑区坡面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抵抗径流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原位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0~28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和根系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各项性质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改善,其中土壤容重和崩解速率随恢复年限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而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MWD及各直径根系密度则随年限以线性或指数方式递增(P<0.01)。2)植被恢复3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较农地增加不显着(P>0.05),恢复3a后土壤抗冲性显着增加1.98~9.82倍(P<0.05),且土壤抗冲性与恢复年限呈极显着线性关系(R2=0.98,P<0.01)。3)土壤抗冲性与容重和崩解速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及MWD则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抗冲性与根系密度的关系可采用Hill曲线模拟,<0.5 mm是提高抗冲性的最有效根系直径。4)土壤抗冲性的提高与土壤性质的改善和根系密度的增加密切相关,土壤容重、团聚体稳定性(MWD)及<0.5 mm根系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闫晓玲,胡建忠[10](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良种沙棘嫩枝扦插技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黄土高塬沟壑区大规模良种沙棘繁育及工业原料林建设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西峰站2016—2017年在南小河沟试验场开展了良种沙棘嫩枝扦插技术试验。试验于每年7月上旬对11个引种的大果沙棘品种和4个杂交沙棘品种进行嫩枝扦插,采用室外露天沙盘,安装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设备,剪取生长健壮的沙棘母树当年生长的直径0.2~0.4 cm的半木质化枝条,经制穗、消毒、激素处理后扦插,并进行水分管理、喷药等。对扦插苗实施的当年移植和留圃对比试验表明,免去移植环节,越冬前挖出苗木假植,来年春季直接定植大田,省时省力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10期)
黄土高源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叁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高源沟壑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超,王文龙,王文鑫,郭明明,陈卓鑫.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植物群落细根分布特征[J].人民黄河.2019
[2].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王天超,康宏亮.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王可壮,姚西文,汝海丽,王安民,高希旺.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欧李引种栽植花期冻害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4].马梓桐.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塬边坡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赵晓芳.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氮磷空间分布及流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惠波,刘立峰,宋雪峰,王凯,侯芳.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浅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8
[7].闫晓玲,刘海燕,段景峰.黄土高塬沟壑区菌草拦泥截流效果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
[8].邱雨斯,马驰骋,姜天骄.黄土高塬沟壑区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8
[9].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10].闫晓玲,胡建忠.黄土高塬沟壑区良种沙棘嫩枝扦插技术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