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沟道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沟道泥沙,空间重分布,细菌,真菌
沟道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侯芳彬,王蕊,Salman,Ali,高鑫,郭胜利[1](2019)在《黄土区沟道泥沙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16Sr RNA基因片段和ITS高通量测序,研究沟道泥沙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沟头相比,把口站的细菌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6.6%和10.5%,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15.1%;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7.7%,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降低30.2%;泥沙中黏粒含量与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之间显着负相关(P<0.05),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着相关性;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空间差异与SOC、Olsen-P的变化有关(P<0.05).因此,泥沙中颗粒组成物和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沟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赵卫东,杨文韬,龚俊豪,卫佳佳,姜琼[2](2018)在《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小流域主沟道汇流累积量沿程变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30m的ASTER GDEM(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数据源,利用Arc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了黄土高原9个不同水土保持分区典型小流域的沿程沟道网络,绘制了小流域主沟道汇流量的沿程变化曲线,并对其模式及地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程变化模式分为线性模式和台阶模式。线性模式小流域的岩土层一般分布较均匀,其线性函数斜率越小,子流域汇流面积或地形起伏越小,反之则越大;其线性函数截距越小,一般分布在年均降雨量越大的区域,反之,则分布在年均降雨量越少的区域。台阶模式小流域一般分布在岩土层不均匀的区域。该研究是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定量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对进一步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演化机理等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邹海天[3](2014)在《黑龙江省克拜地区侵蚀沟道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沟蚀是土壤侵蚀的一种,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发布数据,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共有侵蚀沟道295663条,其中黑龙江省共有侵蚀沟道115535条,数量如此巨大的侵蚀沟道,吞噬耕地、割裂土地、切断公路、威胁人畜安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黑土地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威胁。本文通过1965年、2005年、2011年叁期遥感影像对483.39km2的研究区内侵蚀沟道的数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了侵蚀沟道变化情况及趋势,探寻侵蚀沟道变化与土地利用、坡度、面蚀情况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典型侵蚀沟道进行了一个雨季前后的高精度测量,准确的掌握了侵蚀沟道一年内因降水而发展的速度,为长期观测及规律模拟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研究区内沟道侵蚀情况正在加剧。研究区内的侵蚀沟道数量已经由1965年的328条,上升到2011年的765条。沟壑密度从0.26km/km2上升到0.60km/km2。(2)研究区侵蚀沟道多分布于耕地中。通过对比分析,1965年、2005年和2011年这叁期侵蚀沟道数据中,当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时,侵蚀沟道的数量及面积均占到当期侵蚀沟道数量的最多。(3)通过最新一期遥感影像及相关因素显示,侵蚀沟道大多分布在坡度较低,面蚀强度较小的地块。(4)侵蚀沟道在雨季扩张迅速,小型沟道的发展变化以长度的延伸为主,主要体现在沟头的前进。大型侵蚀沟道的发展变化主要为面积的扩张和侵蚀沟道体积的扩大,即沟道的吞噬耕地和下切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丁富平[4](2010)在《重力侵蚀与沟道输沙能力变化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沟道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黄土高原区,沟道侵蚀量一般占流域总侵蚀量的50-70%以上,而且沟道岸坡的失稳将在上游造成壅水或在下游形成洪水,对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够为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不过,目前的土壤侵蚀计算方法(或模型)大都是基于坡面或小流域尺度的预测模型,而专门探讨沟道侵蚀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土坡稳定分析、水流演算的理论推导和输沙量计算,建立了考虑重力侵蚀影响的沟道输沙量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探讨了砂土、粘土、结构性的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鉴于土体结构性的重要性,从细观形态学途径、固体力学途径和土力学途径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尺度转换的概念及有关方法,建立了基于结构性尺度转换的土体本构概念性模型。(2)分析了非饱和土的普遍极限平衡的计算方法及其简化形式,并将其推广到饱和土极限平衡的计算;提出了基于损伤函数和强度准则的土体整体破坏的判断方法;根据耗散能方程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计算滑坡体运动距离的预测模型;以陕西省泾阳县东风村黄土塬边的滑坡为例,采用整体法和普遍极限平衡分析法对其安全系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确定了滑坡圆弧的圆心,最危险滑动面,滑坡体断面面积等成果。(3)根据W.M.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和W.彭克山坡平行后退理论,结合黄土高原沟道侵蚀的特点,提出了平行后退和非平行后退的沟坡和沟底下切侵蚀量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推导了平行后退、沟底发生侧蚀和局部沟坡失稳等叁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4)总结了水平蓄水池水库演算、特征河长法、Musingum法、马斯京根法分段流量演算法、马斯京根法非线性流量演算、河道的相应水位(流量)法等集总式水流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特征河长的概念,并将其推广到任意河长,最后提出了确定特征河长的新方法—绘图法;以水文学原理和水力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建立河段槽蓄方程,找到了特征河长、Musingum法和扩散波动力方程联结的纽带,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Musingum法水流演算精度的方法;通过对河道水力特征的假设,推导出计算流量比重系数X的叁种公式,并探索了X与整个河道长度无关的机理,得到了X与计算步长、河底比降等水流要素的关系。(5)在综合考虑水流演算结果和岸坡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水沙计算的平衡输沙能力公式和非平衡输沙能力公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黄勇,齐实,徐志友[5](2010)在《基于中尺度的滥泥河流域1990-2005年沟道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S技术和传统技术研究沟道侵蚀变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以1990年和2005年两期Landsat/TM影像及1∶5万地形图为基础分析数据,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滥泥河流域为研究区,在GIS、RS等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基于DEM自动提取两期沟道网络,同时利用DEM提取与沟道相关的因子:坡度、坡向、沟道长度、沟道深度、沟壑密度、纵比降等,并通过两期TM影像提取出沟道宽度。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沟道长度、沟道宽度、沟壑密度和纵比降作为分析沟道变化的判别指标。最后通过选取的4个判别指标,分析滥泥河流域近20a沟道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黄勇[6](2007)在《基于中尺度的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地貌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又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因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是当今世界环境研究中最为重大的科学问题之一,而沟道侵蚀是地表侵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利用3S技术和传统技术研究沟道侵蚀变化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1990年和2005年两期TM影像及1:5万地形图为基础分析数据,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滥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的沟道侵蚀变化进行分析。本研究在GIS、RS等分析软件的支持下,首先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直接提取沟道网络的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精确度高、详细程度高的沟道网络提取算法,同时通过与两期TM影像进行对比、迭加和误差分析,确定不同时期对应的阈值(最小汇流累积量):1990年为400、2005年为300,实现了从DEM自动提取两期沟道网络。然后利用DEM提取与沟道相关的因子:坡度、坡向、沟道长度、沟道深度、沟壑密度、纵比降等,并通过两期TM影像提取出沟道宽度;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选取沟道长度、沟道宽度、沟壑密度和纵比降作为分析沟道变化的判别指标。最后通过选取的四个判别指标,分析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滥泥河流域沟道网络是不断发展、逐年变化的,近二十年来全流域沟道总长增加了195719m,增长率达到17.10%,平均每年增加12232m,全流域每条沟道平均每年延长7.9m;同时随着新增沟道的产生,部分低级沟道向高一级沟道发展。(2)全流域沟道宽度变化率达到8.42%。除了第四、五级沟道以平均每年接近1m的速度向沟岸扩张外,其余各级沟道向两岸扩张速度减慢,这说明沟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向沟岸剧烈扩张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去。(3)沟壑密度有一定的变化,从1.64km/km~2变为1.92km/km~2,变化率为17.07%。(4)主沟道纵比降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从0.6418%减少到0.6354%,变化量较小,只减少了0.0064%,这说明从总体上整个流域沟道下切作用基本停止,并产生一定的泥沙淤积,导致主沟道纵比降变小;但从各级沟道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第一级沟道是纵比降增加最大的一级,而第四、五级沟道纵比降减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杨方社,李怀恩,杨联安,毕慈芬,张亚丽[7](2007)在《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棘植物柔性坝是一种防止沟道土壤侵蚀、拦沙保水的新型生物工程,特别适合于生态环境恶劣的砒砂岩地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东一支沟开展了沙棘植物柔性坝野外拦沙保水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植物柔性坝各部位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年内、年际时空动态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降雨、地表植被种类、植被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和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等是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重要因子,而其中降雨和地表植被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万忠,焦菊英[8](1996)在《黄土高原沟道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子洲团山沟、蛇家沟、刘家沟、岔巴沟等4个不同等级沟道1963~1969年30多次降雨的产流产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黄土高原沟道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1996年06期)
沟道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30m的ASTER GDEM(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数据源,利用Arc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了黄土高原9个不同水土保持分区典型小流域的沿程沟道网络,绘制了小流域主沟道汇流量的沿程变化曲线,并对其模式及地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程变化模式分为线性模式和台阶模式。线性模式小流域的岩土层一般分布较均匀,其线性函数斜率越小,子流域汇流面积或地形起伏越小,反之则越大;其线性函数截距越小,一般分布在年均降雨量越大的区域,反之,则分布在年均降雨量越少的区域。台阶模式小流域一般分布在岩土层不均匀的区域。该研究是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定量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对进一步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地貌演化机理等具有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道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侯芳彬,王蕊,Salman,Ali,高鑫,郭胜利.黄土区沟道泥沙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赵卫东,杨文韬,龚俊豪,卫佳佳,姜琼.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小流域主沟道汇流累积量沿程变化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邹海天.黑龙江省克拜地区侵蚀沟道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丁富平.重力侵蚀与沟道输沙能力变化的理论分析与计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黄勇,齐实,徐志友.基于中尺度的滥泥河流域1990-2005年沟道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
[6].黄勇.基于中尺度的滥泥河流域近二十年沟道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7].杨方社,李怀恩,杨联安,毕慈芬,张亚丽.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
[8].王万忠,焦菊英.黄土高原沟道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统计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