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生活论文-苗飞飞

课余体育生活论文-苗飞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余体育生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健康体育

课余体育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苗飞飞[1](2014)在《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大学1000名大学生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运动项目的选择、投入的时间和频度以及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开展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探求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途径.(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赵俊红,方新普,白明[2](2013)在《肥胖大学生与正常体重生课余体育生活状态比较——基于皖北8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大学生体重超重至肥胖的发育程度十分显见。文章采用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课余体育生活的观念认识、时间范围、频度和参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认为:肥胖生对体育塑造健美体形功能的认识远低于正常体重生;肥胖生与正常体重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晨练习惯已形成整体状况;肥胖生课余体育单独活动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生;肥胖生与正常体重生在课余体育生活频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晏尧,张凯,黎雨薇[3](2013)在《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课余生活一般是指大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等主导活动之外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课余学习、课余锻炼和课余娱乐这3个方面。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体育大学272名表演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演专业学生课余学习更多为专项训练,且与年级呈负相关,普遍对文化理论学习重视不足,较为欠缺;表演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上网为最主要的方式,且娱乐费用的支出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3年10期)

闫小平[4](2013)在《从课余生活方式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文章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其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但主要是以满足感官刺激的一些轻松、娱乐和简单的内容为主,而内在的精神文化内容却很少有人涉足,足见其人文素质一般。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学校对课余生活的重视不够以及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搏击(武术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宗春林[5](2011)在《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院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本文在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自学、自理的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提高学生自学、自理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辅导员、教师的热情,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珍妮[6](2011)在《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等几个角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丰富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潘世才[7](2010)在《创新生活化、多元化的体育路径——激发学生乐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针对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甚至反感参加体育训练的情况,采用创新的思路,通过教师感化,德育渗透,教育刺激等生活化、多元化的体育路径来"清除"学生的心理垃圾,转换学生体育训练的观念,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本文来源于《第一健身俱乐部》期刊2010年13期)

毛芝海[8](2010)在《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信息传播是体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大众传媒和体育信息传播密切相关。通过对天津市叁所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中体育信息传播的接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证明体育信息的介入已经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部体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118期)》期刊2010-06-01)

刘炜[9](200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必不可缺少的校园生活之一,对于课余文化生活的调查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内容,笔者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就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9年24期)

白明[10](2009)在《皖北普通高校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国民肥胖患病率正以迅猛的速度上升,肥胖现象在我国大学生中正在迅速蔓延,关注肥胖大学生刻不容缓。调查了解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态度、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情况、探究影响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对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课余体育生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时代背景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皖北8所普通高校1486名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肥胖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的态度不容乐观,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意愿并不高,对课余体育生活功能的认识并不全面。2、无论男女生都将减肥塑形作为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第一动机,增强体质和娱乐消遣排在第二、叁位,考试达标排在第四位,肥胖大学生兴趣爱好、调节心情、增进交往和发展个性的动机还有待提高。3、肥胖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仍集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等项目上,实际参加的主要项目分别是跑步、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自行车、排球和跳绳,二者有显着差异,主要原因是外部条件的限制。4、肥胖大学生多选择体育活动人少的时段和场所进行课余体育活动,活动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均不如正常体重大学生。5、肥胖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在结构上不如正常体重大学生合理,选择单独活动的肥胖大学生最多,其次是和同学朋友一起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班级和院系活动的人数较少,体育俱乐部、协会和社团所起的作用还不大。6、肥胖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减肥塑形和消遣娱乐,肥胖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均不如正常体重大学生。7、制约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主要因素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缺乏场地设施、没合适项目、没时间、没人作伴、别人嘲笑和无人组织指导。8、影响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还有:学校体育氛围不浓厚、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摄取体育信息渠道的即时性、全面性和针对性较差、心理健康形势严峻等。(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09-12-04)

课余体育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今大学生体重超重至肥胖的发育程度十分显见。文章采用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课余体育生活的观念认识、时间范围、频度和参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认为:肥胖生对体育塑造健美体形功能的认识远低于正常体重生;肥胖生与正常体重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晨练习惯已形成整体状况;肥胖生课余体育单独活动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生;肥胖生与正常体重生在课余体育生活频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余体育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1].苗飞飞.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赵俊红,方新普,白明.肥胖大学生与正常体重生课余体育生活状态比较——基于皖北8所普通高校的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3].晏尧,张凯,黎雨薇.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运动.2013

[4].闫小平.从课余生活方式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J].搏击(武术科学).2013

[5].宗春林.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与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王珍妮.浙江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潘世才.创新生活化、多元化的体育路径——激发学生乐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体会[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

[8].毛芝海.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C].《西部体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118期).2010

[9].刘炜.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10].白明.皖北普通高校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标签:;  ;  ;  ;  

课余体育生活论文-苗飞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