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生孢子萌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捕食线虫性真菌,渗透压,萌发率
分生孢子萌发论文文献综述
龚赛赛,魏佳欢,谭海川,黄艳宏,潘立[1](2019)在《食线虫性真菌F088分生孢子在不同渗透压下萌发率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食线虫真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渗透压下的萌发情况,将保存于4℃下2%的玉米粉琼脂斜面培养基上编号为F088的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接到2%水琼脂培养基中培养,挑取分生孢子接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反复纯化直至得到F088的纯培养物。将得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2%麸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8 d后再转入粮食培养基中培养21 d。取培养好的粮食固体捣碎后用0.1%吐温80冲洗孢子后用超声波分离菌丝并离心洗掉残留在孢子表面的吐温,最后将得到的孢子均匀涂布到不同渗透压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24 h后计数孢子萌发率。最终发现孢子萌发率与培养基的渗透压有关,渗透压高的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非常低。(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7期)
李云锋,周玲菀,王振中,聂燕芳[2](2018)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分生孢子萌发早期分泌蛋白质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Foc有4个小种,其中4号小种(Foc4)几乎能侵染所有香蕉种类,危害最为严重。分泌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致病因子,在Foc侵染香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展Foc4分泌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Foc4的致病机理。采用体外模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条件,采用基于Label-free的蛋白质定量技术,开展了香蕉组织提取物诱导条件下的Foc4分生孢子萌发早期(7h和10h)的分泌蛋白质组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差异表达的分泌蛋白进行了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条件下Foc4有743个分泌蛋白差异表达;其中,167个为经典分泌蛋白(22.5%)、254个为非经典分泌蛋白(34.2%)、322个为未知分泌途径的分泌蛋白(43.3%)。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分泌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有脂类代谢过程、DNA代谢、酶活性调控、细胞器定位、细胞脂类代谢过程等,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有嘌呤核糖核苷酸结合、嘌呤核苷结合和ATP结合等。CAZymes分析表明,有58个分泌蛋白属于CAZymes,以GH家族最多;结构域分析表明,有33个蛋白被预测为细胞壁降解酶类。对诱导条件下不同时间段的Foc4分泌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190个分泌蛋白差异表达;KEGG富集分析表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等受到了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宋培玲,燕孟娇,张键,皇甫海燕,郝丽芬[3](2018)在《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高国伟,周小林,岳弘辰,迟梦宇,黄金光[4](2017)在《环境因子对冬青卫矛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4年以来,青岛地区冬青卫矛白粉病日趋严重,近叁年发病率均在70%以上,对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影响。粉状白粉菌(Erysiphe alphitoides)是引起冬青卫矛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粉状白粉菌分生孢子生物学性状,在室内对分生孢子不同温度、碳源、时间等条件下的萌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状白粉菌分生孢子在28℃黑暗条件下置于清水中培养36 h萌发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殷辉,周建波,吕红,常芳娟,郭薇[5](2017)在《枣果贮藏期红粉病菌鉴定及环境因子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多种植物上都有关于Trichothecium roseum引起贮藏期病害的报道,可侵染黄瓜、苦瓜、甜瓜、龙眼、苹果、梨、桃、柑橘、棉铃、芒果、橄榄、葡萄、番茄、菜豆等多种植物,给瓜果蔬菜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5年在山西省临县、太谷县调查时发现枣贮藏期红粉病,严重时病果率达35%。即使在0℃的环境中,含水量为50%的带菌枣果贮藏35天后霉层密布整个果面。枣贮藏期红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絮状霉点,后期形成较厚粉状霉层,常常造成发病果实变褐、变苦。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株代表性菌株,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特征分析,确定引起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oseum)。温湿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影响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分生孢子在病原菌初侵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了解环境因素对T.roseum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有助于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pH值=4~10,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min。适宜芽管生长的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大于75%,最适pH值=6。温湿度对T.roseum的分生孢子存活有显着影响,其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min。鉴于此,可以为热处理技术防控枣贮藏期红粉病提供理论依据。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23%、温度低于10℃时,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到1.5%以下。因此,枣果采后需要及时翻晒,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小于23%、温度低于10℃,可以降低红粉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可为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殷辉,周建波,常芳娟,吕红,张志斌[6](2018)在《枣果贮藏期红粉病菌鉴定及环境因子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省临县、太谷县发现枣贮藏期红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絮状霉点,后期形成较厚粉状霉层。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株代表性菌株,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特征分析,确定引起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pH=4~10,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 min。适宜芽管生长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最适pH=6。本研究结果可为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慧丽[7](2017)在《稻瘟病菌小型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主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着全球水稻产量。穗颈瘟——稻瘟病最具毁灭性的发生形式,可以在没有大量叶斑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情况下迅速流行开来,这表明分生孢子可能不是田间唯一的侵染源。由稻瘟病菌的特殊专化型引起的麦瘟病是小麦上的穗部病害,田间往往出现严重的穗瘟症状,而叶片和茎很少有病斑。因此除分生孢子外,应该还有其他接种体负责麦瘟病的传播和爆发。作为研究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菌,稻瘟病菌除了产生分生孢子(即常见的洋梨形大型分生孢子)外,还可以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然而大量的研究均集中在大型分生孢子上,目前尚无小型分生孢子萌发及其在侵染循环中所起作用的报道。本论文主要对稻瘟病菌小型分生孢子的液体产生条件、萌发能力、致病性和基因表达情况做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我们提供了一套获得大量纯净小型分生孢子的方法,而且培养液中的小型分生孢子经滤布和双圈中速滤纸过滤后,变得十分纯净,没有大型分生孢子或菌丝的污染。通过测定一系列突变体的小型分生孢子产量,我们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AP激酶突变体Δpmk1及其转录因子突变体Δmst12的产孢量下降了100倍,而Mst50互作蛋白突变体Δmip11的小型分生孢子产量却上调了4.5倍,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涉及Pmk1所在的MAPK信号通路。在1%水琼脂上培养72h后,4.9%的小型分生孢子产生芽管。无论在植物叶片还是疏水玻片上,小型分生孢子萌发均不形成附着胞。大部分已萌发的小型分生孢子不能形成菌落,可能与其芽管缺乏有丝分裂有关。前人推测小型分生孢子在稻瘟病菌有性生殖中起不动精子的作用,而我们发现在1%水琼脂或燕麦培养基表面上,小型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不受另一个交配型菌株的影响,在该实验条件下小型分生孢子没有不动精子的作用,因此它应该在稻瘟病菌其他方面有功能。小型分生孢子对无伤的植物叶片丧失了致病力,这与其不能形成附着胞的事实相符合。与大型分生孢子相比,小型分生孢子内部的能量储备极其有限,缺乏足够的脂质体和糖原,难以产生足够的膨压用于植物表皮的穿透。然而,小型分生孢子可以在有伤口的植物叶片、茎和开花期的小穗上定殖并产生病斑。小型分生孢子萌发形成的菌落和小型分生孢子致病后病斑分离出的菌落在生长、产孢、致病等方面均表现正常。液体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的条件,不适合有性生殖过程,更类似于植物体内的生长条件,那么小型分生孢子极有可能在发病植物内产生,尤其是维管束系统内。因此,我们对实验室和田间发病植物的无症状组织进行检测,发现了小型分生孢子或小型分生孢子类似物的存在。通过比较营养菌丝、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转录组数据,我们鉴定到2个在小型分生孢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6个上调表达20倍以上的基因。这些基因大部分功能未知,可能与小型分生孢子尚未明确的功能有关,因此,关注特异表达和上调表达基因,对研究小型分生孢子的功能十分重要。以上结果表明小型分生孢子可以萌发,具有致病性,并可以在植物内产生。由于它们体积小、数量大,植物体内产生的小型分生孢子可能允许病原菌在植物维管束系统中自由扩散,导致系统性定殖,这可能是稻瘟病突然爆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防控稻瘟病、麦瘟病和其它由坐壳属Magnaporthe引起的病害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在研究小型分生孢子的同时,我们初步开展了稻瘟病菌大型分生孢子的致病机理研究。缺失MAP激酶MoMps1时,病菌大型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后不能进一步穿透植物表皮,丧失了致病力,同时大型分生孢子本身延迟死亡。因为附着胞形成时期大型分生孢子自噬性死亡是稻瘟病菌成功侵染所必需的,所以我们推测缺失MoMPS1影响了自噬的进行,导致大型分生孢子内能量储备无法转运至附着胞。本部分主要对MoMps1激酶与其突变体自噬表型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我们利用酵母双杂技术对10个可能同时与MoMPS1及自噬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验证,发现MoMps1分别与MoAtg13、MoAtg26、MoPex1互作,并且MoAtg13与MoPex1互作。Atg13在其他真核细胞中的功能十分保守,作为Atg1激酶复合体的适配器或辅助蛋白,参与Tor1介导的自噬起始;MoAtg26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的同源物参与过氧化物酶体自噬;MoPex1是参与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合成的蛋白,其敲除突变体在附着胞发育时期,对脂肪滴的调动和降解能力显着减弱。因此,MoMps1可能通过与MoAtg13、MoPex1互作,参与大型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时期脂质体的调动和降解,缺失MoMPS1后导致大型分生孢子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有缺陷。该结果为研究MoMPS1在稻瘟病菌附着胞发育时期影响侵染钉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稻瘟病菌大型分生孢子的致病机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建强,杨改凤,田娟,车志平,康业斌[8](2016)在《叁种杀菌剂对牡丹红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牡丹红斑病的杀菌剂,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以嘧菌酯最强,1μg/mL浓度处理其孢子萌发率低于10%,5μg/mL处理孢子完全不能萌发;3种杀菌剂均可显着抑制病菌芽管的伸长生长,1μg/mL处理下孢子萌发24 h后芽管长度均不足10μm,5μg/mL处理对芽管伸长的抑制率达到90%;3种杀菌剂可使分生孢子及芽管发生畸形,多菌灵的致畸作用最强,0.1μg/mL处理即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作用,而戊唑醇致畸作用较弱;嘧菌酯和戊唑醇对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数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0.05μg/mL浓度下即完全不产孢,但多菌灵在0.05μg/mL浓度下则促进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及产孢量增加。表明3种杀菌剂均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但在流行期应尽量使用嘧菌酯和戊唑醇,以减少病菌再侵染数量。(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海涛,殷丽华,柯希望,台莲梅,左豫虎[9](2016)在《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着。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崔亚忠,陶岚,孙晨浩,刘平,李桂华[10](2016)在《ABC转运蛋白BcAtm1参与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及对寄主植物的侵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可在200多种植物上发生,每年造成全世界高达近千亿美元的损失。Atm1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线粒体内膜ABC转运蛋白,主要通过向细胞质转运Fe/S簇参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但Atm1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筛选到一株灰葡萄孢ATM1被T-DNA标记的致病缺陷突变体,并在野生型中对该基因实施了敲除。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ΔBcatm1的分生孢子萌发缓慢且不同步,培养4 h的萌发率只有10%(野生型超过90%),直到12 h,萌发率才接近90%;突变体菌丝生长速度减慢,只能达到野生型水平的67%;菜豆成熟叶片离体接种实验显示,突变体ΔBcatm1基本丧失了致病能力,侵入寄主后只能在接种点附近引发微小的病斑,病斑面积只能达到野生型的10%左右。将完整的BcATM1基因重新导入突变体ΔBcatm1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上述异常表型。本研究结果表明BcATM1是一个关键的致病相关基因,参与了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及侵染寄主等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分生孢子萌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Foc有4个小种,其中4号小种(Foc4)几乎能侵染所有香蕉种类,危害最为严重。分泌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致病因子,在Foc侵染香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展Foc4分泌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Foc4的致病机理。采用体外模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条件,采用基于Label-free的蛋白质定量技术,开展了香蕉组织提取物诱导条件下的Foc4分生孢子萌发早期(7h和10h)的分泌蛋白质组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差异表达的分泌蛋白进行了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条件下Foc4有743个分泌蛋白差异表达;其中,167个为经典分泌蛋白(22.5%)、254个为非经典分泌蛋白(34.2%)、322个为未知分泌途径的分泌蛋白(43.3%)。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分泌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有脂类代谢过程、DNA代谢、酶活性调控、细胞器定位、细胞脂类代谢过程等,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有嘌呤核糖核苷酸结合、嘌呤核苷结合和ATP结合等。CAZymes分析表明,有58个分泌蛋白属于CAZymes,以GH家族最多;结构域分析表明,有33个蛋白被预测为细胞壁降解酶类。对诱导条件下不同时间段的Foc4分泌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190个分泌蛋白差异表达;KEGG富集分析表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等受到了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生孢子萌发论文参考文献
[1].龚赛赛,魏佳欢,谭海川,黄艳宏,潘立.食线虫性真菌F088分生孢子在不同渗透压下萌发率的探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9
[2].李云锋,周玲菀,王振中,聂燕芳.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分生孢子萌发早期分泌蛋白质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宋培玲,燕孟娇,张键,皇甫海燕,郝丽芬.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方农业学报.2018
[4].高国伟,周小林,岳弘辰,迟梦宇,黄金光.环境因子对冬青卫矛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7
[5].殷辉,周建波,吕红,常芳娟,郭薇.枣果贮藏期红粉病菌鉴定及环境因子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殷辉,周建波,常芳娟,吕红,张志斌.枣果贮藏期红粉病菌鉴定及环境因子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8
[7].张慧丽.稻瘟病菌小型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致病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徐建强,杨改凤,田娟,车志平,康业斌.叁种杀菌剂对牡丹红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6
[9].张海涛,殷丽华,柯希望,台莲梅,左豫虎.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J].农学学报.2016
[10].崔亚忠,陶岚,孙晨浩,刘平,李桂华.ABC转运蛋白BcAtm1参与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及对寄主植物的侵染[J].植物病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