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机器论文-吴冠军

政治机器论文-吴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机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学机器,纳粹政治,赛博格

政治机器论文文献综述

吴冠军[1](2018)在《神圣人、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20世纪大屠杀与当代人工智能讨论的政治哲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聚焦,除了行业精英与技术专家的声音,还有大量来自法学、伦理学、认识论、经济学、教育学、军事学诸种视角的意见。但这场大讨论中却鲜有来自政治哲学视角的批判性分析。该原创性的研究以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概念作为理论工具,来比照分析神圣人与机器人在人类共同体中的两种诡异的结构性位置,并在这个基础上对20世纪纳粹政治与即将到来的"后人类"未来,展开一个贯穿性的政治哲学反思。(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聂倩[2](2018)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替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机器人技术将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操控技术进一步有机结合,引爆全球的机器人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工厂将会被颠覆,转型成无人工厂,从工业领域到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替代人类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并逐渐渗透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而且缓解了我国老龄化的压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代价,它所威胁的就业岗位高度集中在低收入、低技能、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尤其是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同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之际,尚未市民化并逐渐被替代的农民工的发展问题就面临严峻挑战。而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中就研究了机器替代劳动力的问题,因此文章试图从《资本论》中寻找理论依据,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后对农民工的发展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关碧莹[3](2018)在《关于政治类发言的汉日机器翻译误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翻译,也称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为不断提高译文质量,在传统机器翻译基于规则、统计和实例的基础上,研发人员对机器翻译新增了语音识别、图像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但语言的复杂性使得其在产出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翻译误差,通过实际使用总结问题,为研发人员提供参考,从而帮助机器变得更“聪明”。现有的文献资料多宏观概括了机器翻译的不足之处;译后分析方面,又大多是汉英机器翻译的研究,汉日机器翻译相关研究甚少。本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见面时的讲话》、《中国の朱熔基首相があなたと直接対话》(汉日双语)两篇政治类发言的整理稿为素材,通过汉日互译的方式,从源语特色及差异的角度将译文典型错误分类总结,探讨其仍需改进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以“有道翻译官”的译文为分析对象,对机器典型错误译文进行误译分析。同时,通过“百度翻译”、“谷歌在线翻译”的部分例证加以说明,力求使汉日机器翻译问题的探究更具客观性。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1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意义及先行研究。通过实际使用,总结汉日机器译文典型错误问题,分析导致误译的原因,为汉日机器翻译研究提供语言层面的基础性分析。第2章论述了关于机器翻译方法和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第3、4章为主要研究内容,将汉日机器翻译典型错误问题分别从词汇、句法及其它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词汇方面的典型错误为专有名词错误、多义词导致的歧义、代词误译漏译及分词不当等问题。句法及其它方面的错误多由汉日两种语言语序差异、表达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本论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汉日两种源语在机器翻译中的难点。最后在结论部分综合分析汉日机器翻译在词库容量、语序调整、匹配语境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扩充词库容量、注重结构差异、提升语境识别能力、人机协作等改进机器翻译译文质量、应对繁重翻译任务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哈维·莫罗奇,吴军,郭西[4](2018)在《城市作为增长机器:走向地方政治经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城市,更普遍地说,任何一个地方,都被认为是某些土地精英利益的表达。这样的精英阶层被认为是通过利用土地获利而日益强化的,其成员在这一地区内享有共同利益。精英们与其他区域的精英竞争,为促进资源增长,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而不是其他地区进行投资。在地方和非地方层级,政府部门被用于协助以牺牲地区竞争为代价来实现这一增长。社区生活境遇在很大程度上是这台增长机器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涉及失业问题的情况下,对增长与各种社会团体利益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近年来反增长的社会趋势,并对其潜在后果进行了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8年05期)

刘大皓[5](2018)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机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论片段"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文本中讨论的机器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依据马克思的论述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虽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却又成为压榨工人、阻碍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机器在借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蜕变为独立于人的机器体系的同时,成了资本权力的一部分。但机器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本身并不意味着奴役,榨取劳动者更多的剩余价值、削弱他们的反抗能力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工人阶级应反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反抗机器本身,机器作为生产力要素能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劳动时间,最终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5期)

张旭东[6](2018)在《“革命机器”与“普遍的启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语境及政治哲学内涵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讲话》的历史语境和内在论述逻辑着手,探索重读这个"活着的历史文献"的理论可能性。作者指出,《讲话》的文艺观内在于"革命机器"的政治逻辑和战争逻辑,提供了政治自律性内部对文艺的规定,同时也为日后国家-社会关系中重建文艺的一般关系提供了契机。本文进而着重分析了《讲话》文艺观所包含的文化政治内涵,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毛泽东"普遍的启蒙"观念做出进一步的阐发,指出作为革命机器一部分的文艺文化工作者,承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功能,其先锋性和终极意义取决于他们同历史总体性的关系。作者认为,这一观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的教化功能和伦理建构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莅[7](2016)在《马克思讨论“机器问题”的叁种语境——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机器与工人矛盾关系的哲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关于分工与机器关系的错误观点开始,马克思注意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使用"比"机器本身"更为重要。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机器视为"固定资本",从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出机器使用与资本增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回答了机器生产促进资本增殖的机制和控制工人劳动的实质,对前两个阶段遗留下的问题做出了合理解答。(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赵立波[8](2016)在《雍正:多面人格下的政治机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性情中人雍正帝的房间挂着一幅写有"恩谕戒急"的四个大字。登基以来,每当处理政务,或召见大臣时,遇有不称意的事情,雍正帝胤禛总是强压怒火,尽量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毕竟父亲康熙帝多次对此提出诫勉:"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谕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知子莫若父,康熙的儿子们性情各异,禀赋不同,加之宫廷特殊氛围成长下,巨大的权力宫墙阻碍了亲情,以至于出现了"九子夺(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6年02期)

朱迪[9](2015)在《美国城市政治机器的运行与存续》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北方社会正处于工业化、都市化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移民的涌入与白人男性普选权的推广,本地政治、特殊利益、族群投票以及大众选举活动成为纽约城市政治生活的主流。坦幕尼厅作为民主党内部最有影响力的派系,因其有效的组织及选举竞争能力,在纽约市政中保持了70余年的非凡影响力,被称为”政治机器”。本文尝试将坦幕尼厅的运行逻辑与存续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整理、历史资料分析等方法,使用”选择人”理论从坦幕尼厅组织自身的视角来进行阐释,引入了“选择人”、“名义致胜联盟”、“核心支持者”及”政治忠诚系数“四个概念,试图解释叁个问题:坦幕尼厅的运行机制;改革者无法连任的原因以及坦幕尼厅最终在跻身改革潮流后消解的原因。全文共分叁大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坦幕尼厅转型成为政治机器的时代背景,然后回顾和综述本研究既有的国内外成果,总结其研究的价值和不足,并对“选择人”理论进行简要的概述。正文部分共分叁章,分别回应了本文试图解释的叁个问题:(1)政治机器运行的一般原则,就是通过集团投票建立了一个由少数核心支持者统和外围支持者的大型致胜联盟。政治机器的资源主要用以对核心支持者慷慨地施以私人奖励,包括公职、灰色收入、内部消息等,同时也会给外围通过侍从关系集结的非独立选民一些小恩惠,如工作、法务处理及其它个性化的帮助,由此来维系整个致胜联盟的政治忠诚,以确保政治上的成功生存。(2)改革者们无法在政治竞选中取得连任,是因为其依靠的是议题政治较为不稳定,且选择的紧缩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与民众的期望大不相符,且拒绝将公职资源分配给给其竞选时的盟友。而坦幕尼厅则通过物质利益的巩固,深耕选区,与选民之间有更为密切的私人关系,对民众来说,是更为务实的政治选择。也可以说,说改革者们对于政治是一种业余的兴趣爱好,而坦幕尼厅政客们真正把政治作为一种职业,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长期地运作,他们的优势在于组织本身。(3)坦幕尼厅的消解不是因为其抵抗改革,而恰恰是因为它加入了改革的队伍,这是由于坦幕尼厅原本的侍从系统被公共福利政策所取代,个人化的单独问题解决变成了政策化的群体需求满足。选民与坦幕尼厅之间的私人关系弱化。选民对坦幕尼厅的政治忠诚风险下降,无论支持与否,公共福利不具有排他性,选民很难被排除在外。此外,有限的资源下,公共物品的增多意味着私人奖励的减少,则核心支持者的利益难以维系,使得致胜联盟亦难以凝聚。坦幕尼厅无法再作为一个政治机器运行,随即在几次选举的失利后消解。结论部分从总体上回顾选择人理论结构下的坦幕尼厅的运作逻辑与存续能力,同时结合萨托利的政党理论与族群政治的概念,对坦幕尼厅最后的消解进行更多向度的探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3)

邓会君[10](2015)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对马克思关于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阿氏论证出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教育也同样发挥着阿氏所指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表征,其主导性必然体现在对统治阶级思想一元性的坚持和维护上。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指导地位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阿氏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新的思考维度。(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政治机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机器人技术将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操控技术进一步有机结合,引爆全球的机器人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工厂将会被颠覆,转型成无人工厂,从工业领域到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替代人类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并逐渐渗透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而且缓解了我国老龄化的压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代价,它所威胁的就业岗位高度集中在低收入、低技能、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尤其是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同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之际,尚未市民化并逐渐被替代的农民工的发展问题就面临严峻挑战。而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中就研究了机器替代劳动力的问题,因此文章试图从《资本论》中寻找理论依据,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后对农民工的发展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机器论文参考文献

[1].吴冠军.神圣人、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20世纪大屠杀与当代人工智能讨论的政治哲学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聂倩.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替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18

[3].关碧莹.关于政治类发言的汉日机器翻译误译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4].哈维·莫罗奇,吴军,郭西.城市作为增长机器:走向地方政治经济学[J].中国名城.2018

[5].刘大皓.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机器问题[J].学术交流.2018

[6].张旭东.“革命机器”与“普遍的启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语境及政治哲学内涵再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7].王莅.马克思讨论“机器问题”的叁种语境——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机器与工人矛盾关系的哲学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赵立波.雍正:多面人格下的政治机器[J].文史天地.2016

[9].朱迪.美国城市政治机器的运行与存续[D].南京大学.2015

[10].邓会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视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政治机器论文-吴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