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湖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环境演变,营养元素分析,富集系数
洪湖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礼,孔冉冉,杨浩,谢标,王小雷[1](2015)在《江西洪湖沉积物营养盐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江西洪湖沉积柱的粒度、营养元素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剖面变化特征;同时基于210Pb CRS计年模式,结合富集系数(EF)分析,探讨了近150年来人类活动对湖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407 g/(cm2·a),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呈现出明显的四阶段沉积特征:1862年~1949年,TN、TOC及TP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EF(TN)、EF(TP)、EF(TOC)值均小于1,表明此阶段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较小,湖区整体生态环境较为稳定;1949~1978年,TN、TOC及TP处于迅速增加的阶段,垂向含量变化幅度增大,EF(TN)、EF(TP)值接近1.5,逐渐超出自然水平范围内,这说明受人为因素增加,湖泊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属人类活动影响的初期阶段;1978年~1997年,营养盐含量持续增加,C/N值继续降低,并在后期保持稳定.湖泊初级生产力提高,富营养化现象开始显现,湖泊受到污染;1997年~2011年,营养盐含量高并具有明显波动性,EF(TN)、EF(TP)值高于1.5,突破了自然水平富集的阈限值,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湖泊环境的主要因素,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加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龚香宜,何炎志,祁士华[2](2015)在《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厌氧降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试验,对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在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天然沉积物中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可缓慢降解,其中降解较明显的有γ-HCH、p,p′-DDT及o,p′-DDT,降解最慢的为β-HCH。p,p′-DDT在厌氧条件下的主要降解产物为p,p′-DDD,导致p,p′-DDD的含量有所上升。其他几种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速率顺序大致为:α-氯丹>α-HCH>HCB>p,p′-DDE,并且这几种有机氯农药的厌氧生物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厌氧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k1=0.013 7 d-1,k2=0.007 8 d-1,k3=0.004 2 d-1,k4=0.000 5 d-1。(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李丰,祁士华,刘佳,胡英,瞿程凯[3](2014)在《洪湖湿地鸟类聚集区沉积物中OCPs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聚集区和参照区表层沉积物样品共17个,并用GC-ECD测定其有机氯农药含量,探讨了聚集区和参照区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分布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污染物主要为HCHs和DDTs,由于鸟类对OCPs的生物传输使得聚集区沉积物中β-HCH和p,p'-DDE的含量明显大于参照区。聚集区沉积物中OCPs含量呈由边缘向湖心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聚集区沉积物中DDE占DDTs的50%以上,DDTs、HCHs的组成特征表明OCPs主要来源于以前使用的农药的残留,林丹代替工业六六六在使用。风险评价表明,聚集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生态风险较高,主要为DDT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赵彦玲,郑世学,方治伟,喻子牛[4](2011)在《洪湖沉积物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中真菌的类群及其作用所知甚少。以长江中上游代表性湖泊洪湖为研究对象,从湖心截取了一个72cm长的沉积柱,通过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洪湖沉积物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DGGE条带以14-18cm层次为过渡,在2-14cm和14-72cm之间存在一定差异。Shannon-Weaverindex(H′)在上下层之间有波动。聚类分析上层2-18cm和中下层18-72cm分别以不同的小类聚在一起。表明14-18cm以上和以下的类群存在差异,即随深度增加真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变化。真菌主要类群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是真菌的主导类群,占所有类群总量的70%。子囊菌门包括酵母菌亚门Saccharomycotina和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担子菌门包括异担子菌纲Heterobasidiomycetes,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和未分类的担子菌unclassified Basidiomycota。(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赵彦玲[5](2011)在《洪湖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湖是长江中上游典型的过水型湖泊,受长江水系的影响较大。本实验截取一个长72 cm的沉积柱,测定了沉积物主要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通过16S rDNA与反转录16S rRNA及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细菌、古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H值、含水量和总磷(TP)随深度没有明显变化,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在20 cm-25 cm之间出现最大值。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随深度有明显变化,它们大部分样品rDNA与反转录rRNA的DGGE条带差别不大。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都以32 cm为分界点,上下DGGE聚类分析各聚为一类。细菌rDNA与rRNA的Shannon-Weaver index (H')在32 cm以上随深度而减小,32 cm以下有定波动;古菌H'的变化与之相反。真菌DGGE条带以14 cm-18 cm为过渡,在2cm-14 cm和14 cm-72 cm之间存在差异,H'随深度有一定波动。聚类时上层2cm-18 cm聚在一起,中下层18 cm-72 cm以不同的小类聚在一起。微生物类群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细菌主要类群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其中,β-变形杆菌数量最多。古菌主要类群包括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均是未培养的类群或克隆子。真菌主要类群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是真菌的主导类群。子囊菌门包括酵母菌亚门(Saccharomycotina)和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担子菌门包括异担子菌纲(Heterobasidiomycetes),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和未分类的担子菌(unclassified Basidiomycota)。综上所述,洪湖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主要以现存有活性的类群为主,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古菌类群多样性与营养元素TC、TOC和TN及含水量明显正相关,细菌rDNA水平的类群多样性与含水量和TP正相关,细菌rRNA水平类群多样性与pH值负相关。真菌类群多样性主要与深度有关,而受沉积物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龚香宜,祁士华,吕春玲,苏秋克[6](2010)在《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洪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对悬浮状态下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具有初始阶段释放速度快而后释放速度减慢的规律.并且,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强度主要受化合物的水溶性控制.水溶性相对较高的物质(如α-HCH)在水中的释放浓度较高,释放时间也更长.另外,温度对有机氯农药的释放也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明显加强.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释放动力学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11期)
郑世学,方治伟,祁士华,喻子牛[7](2010)在《洪湖沉积物微生物垂直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湖是长江中上游典型的过水型湖泊,近几十年养殖业以及工农业活动使洪湖严重富营养化。为研究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TC、TOC和TN等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本实验截取了一个长70cm的沉积柱,并根据同位素定年的分析,得出0-70cm沉(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8-01)
方治伟[8](2010)在《洪湖沉积物微生物垂直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湖是长江中上游典型的过水型湖泊,近几十年养殖业以及工农业活动使洪湖严重富营养化。为研究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TC、TOC和TN等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本实验截取了一个长70 cm的沉积柱,并根据同位素定年的分析,得出0-70 cm沉积柱对应117年的沉积历史;同时还测定了营养元素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分析显示,在37 cm以下(1965年以前)的沉积物中营养元素保持较低水平;从1965年开始,TC、TOC和TN等指标的含量逐渐升高,并在1998年(22~24 cm)出现一个最高峰,在20 cm之后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截取了上层(10~12 cm)、中层(22~24 cm)和下层(52~57 cm)叁个具有典型差异的反映人为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沉积层次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共构建6个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以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测定了其丰度及多样性,并完成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叁个层次中细菌群落组成涵盖了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菌门(Chlorob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类群。其中最上层和最下层的细菌群落结构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分别占到细菌总克隆子数的77%和88%。中间层次类群丰富,分布较为均匀,除6变形细菌略高(19%)外,其他类群所占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或不明显。这与1998年特大洪水有关。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古菌类群均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两大类组成,但不同层次间古菌类群组成差异明显。除硫球菌目(Desulfurococcales)是中间层所独有类群,最下层则以盐杆菌纲(Halobacteria)和热球菌纲(Thermococci)为独有类群;热原体纲在上层和中间层均保持较高比例(分别为31%和30%),在最下层则明显减少(13.9%);甲烷微菌目与热原体纲的垂直分布相似,表现出共减少的趋势,暗示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营养需求或者在生理代谢上相互依赖。此外,不同深度泉古菌克隆子的比例也有差异,在上层的比例为55%,中间层为52%,而在下层最高,为63%。总之,由于C、N等营养条件的巨大差异,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别是中间层,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受到1998年洪水的显着影响。本研究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垂直变化的分析,为阐明微生物在沉积物碳氮硫等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洪湖沉积物中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与释放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龚香宜,祁士华,吕春玲,胡立嵩,苏秋克[9](2009)在《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C-ECD测定了洪湖表层(0~2cm)、次表层(2~10cm)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CH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05~19.0ng/g和0.66~11.3ng/g,DDT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39~25.8ng/g和1.22~27.5ng/g.次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低于表层沉积物,可能是因为有部分已发生迁移或转化.HCHs和DDTs呈现出在河流入湖口处含量较高,近长江处含量降低的趋势,其污染来源主要是河流输入及洪湖市的工农业排污.组分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的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而DDTs则主要来源于环境早期残留.(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姚书春,薛滨,朱育新,夏威岚,李世杰[10](2008)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铅污染记录——以洪湖、固城湖和太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5年在长江中下游的洪湖、固城湖和太湖分别采集了沉积物柱样钻孔,测定了总有机碳(TOC)和金属元素包括Pb,Al,Fe,Ti等,并采用210Pb和137Cs进行了近代沉积物定年。研究结果表明,洪湖钻孔平均沉积速率为0.15cm/a,固城湖平均沉积速率在0.067cm/a,太湖平均沉积速率为0.35~0.41cm/a。根据湖泊沉积物中铅元素与参考元素(Al,Fe和Ti)浓度和TOC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极显着(p<0.001)。根据回归方程获取了钻孔中铅的背景值变化,研究表明近代沉积物中金属铅不仅仅来源于自然的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铅的累积发生时间都在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利用沉积物铅含量变化进行断代存在可能性。对太湖钻孔而言,其污染程度要高于洪湖和固城湖。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洪湖和固城湖人为造成湖泊沉积物铅累积量在不断增加,其沉积物铅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应受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洪湖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模拟试验,对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在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天然沉积物中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可缓慢降解,其中降解较明显的有γ-HCH、p,p′-DDT及o,p′-DDT,降解最慢的为β-HCH。p,p′-DDT在厌氧条件下的主要降解产物为p,p′-DDD,导致p,p′-DDD的含量有所上升。其他几种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速率顺序大致为:α-氯丹>α-HCH>HCB>p,p′-DDE,并且这几种有机氯农药的厌氧生物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厌氧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k1=0.013 7 d-1,k2=0.007 8 d-1,k3=0.004 2 d-1,k4=0.000 5 d-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湖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礼,孔冉冉,杨浩,谢标,王小雷.江西洪湖沉积物营养盐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龚香宜,何炎志,祁士华.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厌氧降解动力学[J].湖北农业科学.2015
[3].李丰,祁士华,刘佳,胡英,瞿程凯.洪湖湿地鸟类聚集区沉积物中OCPs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4].赵彦玲,郑世学,方治伟,喻子牛.洪湖沉积物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J].菌物学报.2011
[5].赵彦玲.洪湖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龚香宜,祁士华,吕春玲,苏秋克.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释放动力学模拟[J].环境科学研究.2010
[7].郑世学,方治伟,祁士华,喻子牛.洪湖沉积物微生物垂直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8].方治伟.洪湖沉积物微生物垂直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0
[9].龚香宜,祁士华,吕春玲,胡立嵩,苏秋克.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组成[J].中国环境科学.2009
[10].姚书春,薛滨,朱育新,夏威岚,李世杰.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铅污染记录——以洪湖、固城湖和太湖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