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勇[1](2021)在《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遵守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每次课最后都会留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会利用活动时间在场边休息或者玩手机,这种现象“传染”性很强,不仅自己不能及时将课上所学熟练巩固,还会给其他学生的篮球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最后半小时活动时间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将课上所学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如何更全面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成绩是非常重视的环节,考核评价则是检验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如何充分利用好考核评价这一关键抓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找各种理由坐在场边休息的消极被动现象,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是本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班与乒乓球班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时间的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观察并分析两者挂钩过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将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在课程活动时间内的参赛积极性。学生参赛时间、参赛人数大幅增长,休息人数、休息时间和玩手机人数、时间、现象明显减少,教学氛围明显改善,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2)教学比赛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实战经历增多,对抗强度增强,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3)大量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苗雨[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能够提升课堂效果。然而课堂上的教与学,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便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将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进行设计研究。课程宏观层面:首先是分析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进行课程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本研究对篮球课程和大学生体育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其影响深度学习的因素,以便于更好的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最后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设计,以达到“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发学生观点的碰撞;实现不同时空的有效链接;保证评价功能实现”的目的。课堂微观层面:运用“逆向教学设计”、“追问式教学”等设计策略,结合课前自我理解、课中分享理解和课后反思理解,使学生围绕追问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对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1、实验前三个班在身体素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并达到了可以做实验的要求。2、实验后三个班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显着差异,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有显着差异,深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着差异,自主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前后实验1班在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50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1000米、坐位体前屈四个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在十字变向跑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身体素质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60s罚球、V字型上篮两个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在全场运传球、教学比赛两个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深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三个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在并联结构水平、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两个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两个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在多点结构水平、并联结构水平、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三个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认为: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效果不太显着,达不到有显着性差异的水平;2、翻转课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好一些;3、教学效果最显着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即能够实现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
倪保锐[3](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李颖[4](2021)在《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效的保证,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专业课成绩,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和依据。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6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12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术评定、以及学生兴趣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成绩、教学效果等数据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1两组学生在技评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79.2分,对照组则为70.77分,且P值为0.02,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小群体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学生通过群体间不断的即兴技术讲述强化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2两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4.89米,对照组均值为4.78米,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11米,两组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在达标成绩方面小群体教学法优势明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挺身式跳远成绩。应用小群体教学法的关键部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划分小群体对提高学生成绩非常重要。3小群体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即兴技术讲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较强于对照组,呈现出了显着性差异。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并且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来提高教学效果。4小群体教学法的评价方式比传统教学法更加多元化。实验组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自评和教师评价,还运用到了小组内互评和小组外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更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5小群体教学法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小群体内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分工细致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以优秀学生为主,基础较差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建议实验中要结合目前体育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及田径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6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小群体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具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在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后总结出小群体教学在挺身式跳远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高校体育小群体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体育专业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荀丽娟[5](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盖宏新[6](2021)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排球运动是一项重要的大众性体育运动,深受体育爱好者喜爱。近年来,我国排球事业始终在高峰与低谷之间徘徊,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排球在我国全民运动体系下的普及率较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体育教育改革和体教融合发展的逐步推进,体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动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更体现在学生社会生存习惯和情商的潜在培养与提升。这对教师教学过程中选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认知度和认知效率提出较高要求。由于传统的教学法自身存有的局限性,使得现有教学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哈尔滨体育学院排球方向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前测,并根据前测结果的显着性进行动态调整,最终确定分组。对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授课方式教学,对实验组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进行相同内容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进行实验后测,以验证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度、学习探究性、学习情感以及排球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效果。研究结果可以验证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结论认为:(1)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作用不明显。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显着性均大于0.05,不显着。(2)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和探究度。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学习兴趣度和自主探究性两个测量维度均表现出较强的显着性。(3)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排球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具有独特优势,实验组在排球垫球、传球和发球三方面的技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4)动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储备及各项能力的提高。
孙天尧[7](2020)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仅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中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从理论层面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也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协同路径推进的现实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从“知”“情”“行”三个层面,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吉林省高校为例,尝试研究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为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论上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论,“育体”“育德”的本质特征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成长意蕴和高校协同育人的方向。(2)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现出高度认同,但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迫切需要落实路径策略支持;大学生群体亦理性接受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引领,但期待立德树人能通过系统和协同施教而得以效果提升。(3)协同路径的体育课程育人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立德树人效能,要根据导向性原则、中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按照育人实践的有效衔接和育人资源的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通过组织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来予以统筹推进。建议:(1)在思想意识上:从思想意识上提升高校师生对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功能和目标的认知,为协同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思想基础。(2)在实施主体上:加强高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思政中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室的协同工作效率,从主体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3)在实践内容上: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学校研究基地,以学生所在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实践需求为导向,加强体育、思政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大体育”的育人观,从内容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4)在方法手段上: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成效的评价体系,让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上“练习真本领、求得真学问”,助力学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从方法层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协同进程。
荣俊杰[8](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超[9](2020)在《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新时代下每个人都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引入,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无法外出运动,器械健身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体育运动,学生器械健身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对其居家体育锻炼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器械健身选修课的开展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高校体育课和器械健身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完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改进器械健身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275人为调查对象,抽取四个教学班共119人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器械健身课为主要平台,了解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对比自主学习教学和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总体成绩处于一般等级。男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要优于女生,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环境维度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上有显着性差异,大一学生要好于大二学生。2.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器械健身的学习能力上有了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器械健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器械健身中的应用比传统的体育学习方法更有效。3.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引体向上成绩和仰卧起坐成绩上有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4.改善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建议是:教师及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器械健身课堂环境。吸取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优点,注意启发诱导,与学生和谐相处。
邱建华[10](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高校篮球普修或者选修课学生的上课现状 |
1.1.2 考试内容引导学习内容,学生主动性不足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课堂积极性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课堂比赛教学的研究(比赛对教学的影响) |
1.3.4 关于篮球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
3.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课堂表现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组内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组内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表现组内对比分析 |
3.3 讨论 |
3.3.1 课上典型情况的案例分析 |
3.3.2 对个人比赛总结的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附录1 活动时间内学生表现数据 |
附录2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
附录3 教学实践评分标准 |
附件4:罚球、半场运球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
附录5 大学生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6 大学生情谊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
附录7 学生信息 |
附件8 上海体育学院术科教案模版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相关策的要求 |
1.1.2 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亟待提升 |
1.1.3 当代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 |
1.1.4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1.4.3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4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的设计与实施 |
3.1 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 |
3.1.1 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 |
3.1.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
3.1.3 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 |
3.2 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
3.2.1 追问式教学原则、设计特征 |
3.2.2 逆向教学设计原则、设计特征 |
3.2.3 促进深度学习的其他策略 |
3.3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设计前期分析 |
3.3.1 学习者分析 |
3.3.2 课程分析 |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课程设计 |
3.4.1 构建学生能够达到的深度预期教学目标 |
3.4.2 选取合适的深度教学内容 |
3.4.3 设计追求理解的深度教学环境 |
3.4.4 确定关注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
3.5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3.5.1 课前自我理解,认识初步成型 |
3.5.2 课中分享理解,矫正认知偏差 |
3.5.3 课后反思理解,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
3.6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实例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分析 |
4.1.2 实验前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
4.2.2 实验后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
5.1.2 能够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 |
5.1.3 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
5.1.4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
5.2 建议 |
5.2.1 开发深度学习程序 |
5.2.2 增加研究对象 |
5.2.3 进一步验证并完善教学设计 |
5.2.4 建议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 |
1.1.2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应用小群体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法 |
2.1.3 小群体教学法 |
2.2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2.2.1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2 小群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3 小群体教学法在田径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4 小群体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3 国外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小群体教学的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3 实验对象与实验分组 |
4.4 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实施小群体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
4.4.1 合作性原则 |
4.4.2 主体性原则 |
4.4.3 适宜性原则 |
4.4.4 全面性原则 |
4.4.5 激励性原则 |
4.5 教学课程进度安排 |
4.5.1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
4.5.2 教案设计 |
4.5.3 挺身式跳远结合小群体教学法的“学”与“练” |
4.6 测试实验指标的选取 |
4.7 教学内容实施 |
4.7.1 对照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7.2 实验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8 实验控制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挺身式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3.1 挺身式跳远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3.2 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4.1 学生即兴技术讲述比较与分析 |
5.4.2 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4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5 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6 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度分析 |
5.4.7 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对比分析 |
5.4.8 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的对比分析 |
5.5 影响小群体教学法的主要因素分析 |
5.5.1 教师因素 |
5.5.2 学生因素 |
5.5.3 其他因素 |
5.6 小群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
5.7 小群体教学法的局限性以及改革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公共体育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
(三)课程思政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
(一)健身性 |
(二)普及性 |
(三)实践性 |
(四)基础性 |
(五)灵活性 |
(六)主体性 |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
一、调查开展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
(一)制度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学生因素 |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方法 |
2.1.3 传统教学方法 |
2.1.4 分层教学法 |
2.1.5 动态分层教学法 |
2.2 相关理论 |
2.2.1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2.2.2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教育基础 |
2.2.3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学习理论基础 |
2.3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
2.3.1 主体性原则 |
2.3.2 全面性原则 |
2.3.3 激励性原则 |
2.3.4 动态性原则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4.1 国外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研究 |
2.4.2 国内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研究 |
2.4.3 研究综述述评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
4.1 实验方案 |
4.1.1 实验思路 |
4.1.2 实验前测与实验后测 |
4.1.3 实验班动态分层教学法方案 |
4.1.4 对照班传统教学法方案 |
4.1.5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习绩效评估对比 |
4.2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安排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学生学习品质情况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形态对比与分析 |
5.1.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测试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探究性的测试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测试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垫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传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发球技术考核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
5.3 动态分层教学法运用的评价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作用不明显 |
6.1.2 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探究性 |
6.1.3 动态分层教学法具有独特优势 |
6.1.4 动态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
6.2 建议 |
6.2.1 正确把握考核分组时机 |
6.2.2 恰当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
6.2.3 贯彻隐形分层理念 |
6.2.4 建议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对学生体能影响的专门性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程学生心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排球测试考核技评测试标准(参考排球普修考试大纲) |
个人简历 |
(7)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缘起 |
1.1.1 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领会和理解 |
1.1.2 对高校公共体育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关切 |
1.1.3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现状的思考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立德树人 |
1.4.2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
1.4.3 协同路径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5.1 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 |
1.5.2 高校体育立德树人的现状研究 |
1.5.3 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 |
1.5.4 已有文献的评述 |
1.6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内涵 |
3.1.1 立德树人的理论溯源 |
3.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德育目标的本质属性 |
3.1.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指向 |
3.2 吉林省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状分析 |
3.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思路 |
3.3.1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意义 |
3.3.2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原则 |
3.3.3 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
3.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构建 |
3.4.1 组织协同:筑牢立德树人合力教育的制度基石 |
3.4.2 内容协同:构建立德树人“大体育”的教学体系 |
3.4.3 方法协同:打造助力高校体育立德树人的立体支架 |
3.4.4 载体协同:高校公共课题立德树人课程资源的再开发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负责人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5 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自主学习 |
2.1.2 器械健身课程 |
2.1.3 大学选修课 |
2.2 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2.2.1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自主学习的特点及评价方式 |
2.2.3 自主学习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4 自主学习方法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
2.3 器械健身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2.3.1 国内外关于器械健身的研究现状 |
2.3.2 器械健身选修课研究现状 |
2.3.3 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调查结果分析 |
4.1.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各维度的现状分析 |
4.1.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
4.1.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
4.2 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4.2.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4.2.2 自主学习在实验班对照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4.2.3 自主学习对器械健身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讨论 |
4.3.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 |
4.3.2 自主学习在器械健身选修课中应用情况的讨论 |
4.3.3 关于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10)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质概念界定 |
2.2.2 健康概念界定 |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测量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
附件B 访谈提纲 |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秦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苗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6]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盖宏新.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研究 ——以吉林省高校为例[D]. 孙天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D]. 王超.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