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痉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并发症,预防处理
微血管痉挛论文文献综述
陈琦,李真[1](2019)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并发症预防处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预防处理策略。结果 31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颅神经损伤5例(周围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鼻漏1例,口唇疱疹1例。结论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是实时的术中监测、娴熟的显微操作和术中对责任血管的正确判断。口唇疱疹、脑脊液鼻漏及周围面瘫等并发症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听神经损伤难以恢复,预防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1期)
王晶,周璐,戴宇翔,陆天宇,倪红斌[2](2019)在《家族性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族性面肌痉挛(FHF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家庭4例FHFS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结果 4例病人的颅后窝夹角平均为(31.5±2.9)°。FHFS病人和同期散发PHFS病人之间颅后窝夹角、椎动脉为责任血管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例病人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立即消失。随访4例,时间0.2~1.8年,无复发病人,未出现脑脊液漏、迟发性面瘫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FHFS临床罕见,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REZ)所致,MVD治疗效果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常海刚,高国军,黄立勇,李信晓,孙涛[3](2019)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迟发性小脑出血1例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迟发性小脑出血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面肌痉挛MVD术后迟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复习面肌痉挛MVD术后继发出血的文献。结果本例患者表现为典型左侧面肌痉挛,行MVD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第2 d出现意识障碍,复查CT示小脑出血并脑积水;即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术中牵拉小脑组织和颈部扭曲致颈部静脉回流受阻,是MVD术后并发迟发性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而患者既往存在脑血管病变可增加术后小脑出血风险。尽早清除血肿并侧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MVD术后迟发性小脑出血的最佳措施。(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杰,王昊,孙承龙,胡强,俞文华[4](2019)在《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483例面肌痉挛患者采取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MVD,术中将操作间隙划分为A区(迷走神经根丝之间)、B区(迷走神经最头端根丝和舌咽神经之间)、C区(舌咽神经上方到绒球上缘)、D区(绒球上缘外侧至内听道),达到充分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处(REZ)的目的,对面神经进行全程、非选择性减压。术后随访3年,观察、评价疗效,并对病因及手术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存在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所有患者的面神经REZ在术中得到充分暴露和全程减压。随访期末总治愈率稳定在93.2%。结论经扩大的的小脑绒球下入路并将手术操作间隙分为A、B、C、D等4区,能有效暴露面神经,并留有充分的安全操作空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邢俊领[5](2019)在《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术式分观察组(神经内镜下MVD)与对照组(MVD),每组60例。比较术中责任血管探查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58例均明确责任血管,仅2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明确比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3.33%,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或更利于责任血管的明确,可进一步提升MVD疗效,并降低MVD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王凤伟,杨金庆,薛勇[6](2019)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2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侧方扩散效应(LSR)监测(监测组),22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照组)。47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监测组术前均引出LSR波;剪开硬脑膜后LSR波消失2例;打开桥小脑角池时LSR波消失1例;垫入Teflon棉片减压后LSR波消失19例,LSR波幅明显下降2例;手术结束后仍不消失1例。术中BAEP监测可见Ⅰ、Ⅲ、Ⅴ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以Ⅲ波消失、Ⅴ波波幅下降>50%、潜伏期>1 ms居多。术后2周,监测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 95.5%;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18.2%;P<0.05)。监测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9.1%;P<0.05)。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晶,徐武,姜成荣,梁维邦[7](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脑膜补片治疗复发面肌痉挛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66岁女性,因左侧面肌痉挛术后3年、复发半年入院。3年前,在我院因左侧面神经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部抽搐消失。半年前,左侧面部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第一次手术之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遂再次来我院行手术治疗。入院后,头颅CTA及MRI薄层平扫,并与首次手术检查进行对比,评估手术难度及复发可能原因。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面神经根部距离粗大椎动脉有一定距离(图1A),猜测复发原因可能是椎动脉张力高,通过变形的垫棉传导至神经根或是面神经根周围粘连。MRI T2像发现蛛网膜下隙延续至乙状窦后,同时蛛网膜下腔间隙无明显狭窄,颅后窝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墨,梁兴波,刘佳文,罗国轩,张阳[8](2019)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MVD术式治疗的HFS患者5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延迟治愈97例作为观察组,立刻治愈50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延迟治愈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病程≥5年、长期服用卡马西平、使用肉毒素及复合血管压迫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性别、年龄等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及术中血管压迫程度为影响延迟治愈的危险因素(OR=1.364、2.551,P <0.05)。结论 HFS患者接受MVD术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程及术中血管压迫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3期)
杨德宝,孟璇,王安琪,周世军,陈寒春[9](2019)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持续性异常肌反应对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持续存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MVD治疗的168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AMR波,其中162例监测到AMR波,术后130例AMR波形消失(AMR波消失组),32例波形未消失(AMR波未消失组)。结果 AMR波消失组术后即刻治愈率(90.8%,118/130)明显高于AMR波未消失组(46.9%,15/32;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vs. 3.8%;P>0.05)。AMR波消失组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1个月,平均41.2个月;AMR波未消失3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70个月,平均43.6个月。AMR波消失组随访治愈率(94.5%)与AMR波未消失组(93.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FS病人MVD中,AMR监测对判断面神经减压是否充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术后AMR波形持续存在并不意味着预后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智洲,张小锋,刑春阳,林国诗,林瑞生[10](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在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63例叁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将其分为叁叉神经痛组(31例)与面肌痉挛组(32例),分别对其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评价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叁叉神经痛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例数最多15例;面肌痉挛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例数最多12例。两组患者整体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疗效稳定,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微血管痉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家族性面肌痉挛(FHF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家庭4例FHFS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结果 4例病人的颅后窝夹角平均为(31.5±2.9)°。FHFS病人和同期散发PHFS病人之间颅后窝夹角、椎动脉为责任血管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例病人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立即消失。随访4例,时间0.2~1.8年,无复发病人,未出现脑脊液漏、迟发性面瘫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FHFS临床罕见,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REZ)所致,MVD治疗效果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痉挛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琦,李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并发症预防处理策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2].王晶,周璐,戴宇翔,陆天宇,倪红斌.家族性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3].常海刚,高国军,黄立勇,李信晓,孙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迟发性小脑出血1例及文献复习[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4].张杰,王昊,孙承龙,胡强,俞文华.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9
[5].邢俊领.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9
[6].王凤伟,杨金庆,薛勇.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7].王晶,徐武,姜成荣,梁维邦.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脑膜补片治疗复发面肌痉挛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8].王墨,梁兴波,刘佳文,罗国轩,张阳.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9
[9].杨德宝,孟璇,王安琪,周世军,陈寒春.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持续性异常肌反应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10].张智洲,张小锋,刑春阳,林国诗,林瑞生.微血管减压术在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