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改造论文-王耀卿

靶向改造论文-王耀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改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靶向加热技术,加热炉,节能改造

靶向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卿[1](2019)在《靶向节能技术在加热炉节能改造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靶向加热技术在加热炉节能改造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靶向加热节能技术的研究背景、研究热点、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引起更多相关研究者的重视,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4)

宋贵峰,王志军,邵芳,王蕾,李媛妮[2](2016)在《改造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治疗无复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改造球囊在无复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2008年3月—2016年1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改造球囊靶向注射硝普钠,对照组常规经指引导管注射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改造球囊在无复流治疗中有效、经济,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陈晓莉[3](2015)在《“靶向式”改造助力河钢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陈晓莉) 10月8日,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王昭东教授访问河北钢铁集团,就东北大学钢铁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北钢铁集团的前期合作成果及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据介绍,经过厂校半年来的协同创新,唐钢中厚板品种钢百分比得到大幅(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报》期刊2015-10-20)

杨跃梅[4](2015)在《靶向HER2抗体稳定性改造及功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 抗体药物是当前药物研发的重点领域。作为一种重组蛋白,抗体药物在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体内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降解;其中脱酰胺和异构化作用是两种最常见的化学降解方式,影响抗体稳定性、生物学活性及生物利用度。提高抗体药物稳定性对抗体成药性至关重要。除提高稳定性外,优化抗体效应功能也是增强抗体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治疗性抗体虽然具有很强的靶向性,但是单独用药的治疗效果有限,尤其是对于实体瘤的治疗。细胞毒性药物虽然对癌细胞具备很强的杀伤效力,但是缺乏靶向性,常常误伤正常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抗体-小分子药物偶联物(ADC)利用抗体作为载体将细胞毒性药物送至靶部位,并通过细胞内吞效应进入溶酶体,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从而达到专一性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作用。将抗体高特异性和细胞毒性药物高毒性有机结合的ADC药物成为提高抗体效应功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Genentech公司的单抗药物Herceptin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抗体药物,2014年全球销售额达68亿美元。该药物由于稳定性等因素选择了冻干制剂。研究显示,Herceptin抗体可变区潜在的脱酰胺效应、异构化效应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保持抗体Herceptin生物学活性的基础上提高其稳定性,优化、筛选新的靶向HER2候选抗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抗体-小分子药物偶联物,比较不同抗体、小分子药物以及偶联方式对ADC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的ADC药物开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 借助计算机分子模拟及合理设计技术分析、确定Herceptin抗体可变区脱酰胺和异构化热点及优化突变策略;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突变Herceptin(T-m Ab1)抗体可变区两个脱酰胺和异构化的降解热点LC-CDR1-Asn30、HC-CDR3-Asp102;通过真核表达、亲和纯化获得突变体T-m Ab2;经质谱、肽图对突变位点进行鉴定后,利用液相、CE-SDS、ic IEF等对T-m Ab2的理化性质进行全面分析,通过SEC、IEC、肽图质谱等方法比对研究T-m Ab2与母本抗体T-m Ab1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长期、加速及高温稳定性;利用FACS、ELISA、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抑瘤实验对抗体T-m Ab2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进一步通过体外结合活性实验及细胞杀伤实验对T-m Ab1、T-m Ab2以及T-m Ab3(我室从头设计制备的一株与T-m Ab1作用表位相同的抗体)与毒素分子DM1、MMAE偶联形成的ADC进行生物学活性对比研究。研究结果 1、通过距离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借助搭建的抗体T-m Ab1与抗原HER2胞外区作用复合物结构,合理判定了二者相互识别的关键区域;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对于抗体T-m Ab1轻链可变区潜在脱酰胺位点(LC-CDR1-Asn30)和重链可变区潜在的异构化热点(HC-CDR3-Asp102)进行合理优化突变,搭建新抗体T-m Ab2空间结构及其与HER2胞外区相互作用复合物结构。T-m Ab1和T-m Ab2与HER2相互作用模式理论预测结果表明:与T-m Ab1相比,T-m Ab2的稳定性提高,但与HER2的结合活性有所下降。2、质谱、肽图等研究结果显示,在T-m Ab2抗体中,降解热点LC-CDR1-Asn30、HC-CDR3-Asp102被成功突变为LC-CDR1-Gln30和HC-CDR3-Glu102;抗体理化性质分析显示,T-m Ab2与T-m Ab1具有相似的多聚体水平、相同的等电点,但是T-m Ab2的电荷变异体水平要明显低于T-m Ab1。3、FACS、ELISA等体外结合活性实验结果表明,T-m Ab2能够特异地识别HER2抗原,但其结合活性要弱于T-m Ab1(约3倍);Biacore亲和力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抗体T-m Ab2亲和力弱于母本抗体T-m Ab1(4.7 n M vs 1.0n M),两者结合HER2抗原的结合速度相近,但是解离速度比T-m Ab1快大约5倍。T-m Ab2在体外细胞模型中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但其抑制活性略弱于T-m Ab1;在体内移植瘤动物模型实验中,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Herceptin®、T-m Ab1以及T-m Ab2均有明显的抑瘤活性,且叁者的抑瘤活性没有明显差异。4、在长期稳定性(4℃)和加速稳定性(25℃)研究中,p H 5.1、6.0和6.3条件下,T-m Ab1和T-m Ab2的稳定性基本一致。在40℃高温、不同p H条件下,T-m Ab1和T-m Ab2的多聚体水平也无明显差异,但是二者的电荷变异体有显着的差异。p H6.0和6.3条件下,抗体T-m Ab1可以检测到明显的由LC-CDR1-Asn30脱酰胺引起的酸性变异体(AP2),且随着p H的增加AP2的含量也明显增加;而T-m Ab2抗体则没有检测到酸性变异体(AP2)。T-m Ab1和T-m Ab2中均只有在p H 5.1条件下可检测到酸性变异体AP1(由抗体Fc段VSNK序列中的N,在酸性条件下脱酰胺产生),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在T-m Ab1中,可以检测到明显的由HC-CDR3-Asp102异构化产生的碱性变异体(BP1),且随着p H的降低BP1的含量逐渐增加;而在T-m Ab2中未检测到明显的BP1变异体。并且,与T-m Ab1相比,T-m Ab2在抗体可变区进行的氨基酸突变没有引入新的翻译后修饰。5、在乳腺癌细胞系SKBR3中,母本抗体T-m Ab1偶联毒素分子DM1后结合活性无明显变化,但偶联毒素分子MMAE后结合活性略有下降;抗体T-m Ab2和T-m Ab3偶联毒素分子DM1和MMAE后,结合活性无明显变化。而在胃癌细胞系N87中,T-m Ab1、T-m Ab2和T-m Ab3分别与两种毒素分子偶联后,结合活性均有下降,其中T-m Ab1下降最为明显。T-m Ab1-DM1、T-m Ab2-DM1和T-m Ab3-DM1叁种ADC可明显杀伤肿瘤细胞SKOV3和SKBR3,其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且均要明显高于对胃癌细胞N87的杀伤;T-m Ab1-MMAE、T-m Ab2-MMAE和T-m Ab3-MMAE叁种ADC对SKOV3和SKBR3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且杀伤活性无明显区别;而叁种ADC抗体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要明显高于SKOV3和SKBR3。在SKOV3和SKBR3中,同一抗体偶联不同毒素对细胞的杀伤无明显差异;但在胃癌细胞N87中,抗体T-m Ab1、T-m Ab2、T-m Ab3偶联MMAE形成的ADC的杀伤活性要明显高于其偶联DM1形成的ADC,分别高约12倍、42倍和28倍。结论: 1、Herceptin的脱酰胺和异构化的两个降解热点突变后,其稳定性明显得到了提高,虽然其体外结合活性略有下降,但是不影响其体内的抑瘤活性。2、抗体与DM1、MMAE等小分子偶联形成的ADC细胞毒作用具有一定的细胞选择性。叁种抗体与DM1偶联的ADC对SKOV3、SKBR3细胞的杀伤作用要强于N87细胞;而与MMAE偶联的ADC对N87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对SKOV3及SKBR3细胞。并且,在胃癌细胞N87中,抗体偶联MMAE形成的ADC的杀伤活性要明显高于其偶联DM1形成的ADC。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借助计算机虚拟筛选提高抗体稳定性的潜在策略。基于该策略,以靶向HER2抗体Herceptin为模型,筛选获得一个稳定性提高、保持母本抗体生物学活性的新抗体T-m Ab2。抗体稳定性提高有利于其保存。本研究还系统评价了不同毒素分子偶联对抗体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研究提示,抗体-小分子偶联物(ADC)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一定的细胞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5-06-10)

李蕴明[5](2014)在《first—in—class抗肿瘤药全球借力》一文中研究指出“IND申请中,抗肿瘤药物占比最大,2011~2012年在30%~40%,2013年超过40%” CFDA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的《201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无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还是国内IND申请,占比最大的均为肿瘤治疗领域药物。基于强大(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14-04-04)

张顶[6](2013)在《DEC-205靶向抗体的制备及其人源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制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单克隆抗体不仅自身能够作为免疫调节分子应用于一些免疫系统紊乱性疾病,也可以作为靶向性载体将药物特异性地传输至目标靶点。DEC-205作为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 DC)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能够特异性的捕获抗原分子,加工递呈给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反应。抗DEC-205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的增强这一过程。体外实验表明,经过DEC-205靶向抗体辅助的抗原递呈效率能够增强1000倍。DEC-205单克隆抗体做为载体在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等的免疫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我们通过免疫大鼠进行细胞融合的方法得到一株抗人DEC-205分子的单克隆抗体1-17-2。经过抗体亚型分析,鉴定该抗体为大鼠IgG1、Kappa亚型。该抗体能够识别人树突状细胞表面DEC-205分子,并诱导DC细胞对抗体的内吞效应。我们通过ImageStream仪器检测到1-17-2抗体一旦与DC细胞结合,会引起DC细胞的内吞现象。该抗体作为载体能够应用于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等的免疫治疗中。然而该抗体作为鼠源抗体,要想作为治疗性药物作用于人体,必须经过人源化改造。抗体人源化改造的方法有很多种,基本分为基于理性化设计和基于经验的两类方法。CDR graft属于基于理性化设计类的方法,是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最基本的方法。CDR graft的基本原理是将抗体的CDR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s)移植到作为模板的人源抗体的FR (Frame region)中,即保证了抗体的结合特异性又将非人源氨基酸进行了替换。然而,CDR graft之后会导致抗体的亲和力下降。在CDR graft进行人源化改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决定了抗体的亲和力。第一个是人源化模板的选择。第二个是选择FR中关键位点氨基酸进行回复突变。这两个因素也是导致目前抗体人源化改造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出一种基于表位扫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抗体人源化改造方法对1-17-2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我们首先通过同源建模(Homology modeling)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MD)的方法构建并优化1-17-2抗体Fab区域的叁维结构。通过表位扫描算法对1-17-2FR进行扫描,将大鼠特异性氨基酸位点进行人源化替换。在1-17-2中共找到30个人源化替换位点。然而人源化替换后的抗体CDR构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抗体的亲和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我们进一步利用虚拟突变和MD模拟,动态评估FR中30个突变位点对CDRs构象的影响。经过评估,找到5个关键氨基酸位点,回复突变这些关键氨基酸位点可以使抗体的亲和力得到进一步的恢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回复突变后的抗体亲和力的恢复。按照人源化抗体的设计和优化计算结果,构建出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优化抗体的表达载体,体外表达出叁种抗体。通过表面质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实验测定出抗体的亲和力。实验结果显示,人源化抗体的亲和力比嵌合抗体下降了很多,优化抗体的亲和力恢复到与嵌合抗体一致的水平。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检测实验证明,1-17-2亲本抗体和进行优化后的人源化抗体都能够诱导DC细胞的内吞现象。因此,我们制备的抗人DEC-205抗体具备作为治疗性疫苗载体的潜在价值。最后,我们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1-17-2Fab与DEC-S的结合位点。通过对抗原抗体复合物模型的分析,我们对抗原表位及抗体的SDR区做出了预测。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抗体人源化及抗体亲和力的体外成熟奠定了理论基础。总结:我们制备了一株抗人DEC-205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并且成功地对该抗体进行了人源化改造,人源化改造后的抗体亲和力得到了有效的保存。该抗体能够诱导DC细胞的内吞效应,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而且,在1-17-2抗体人源化改造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表位扫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抗体人源化改造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4-01)

汤永民,李思思,廖婵,沈笛颖,沈红强[7](2012)在《识别白血病干细胞新单抗Abx人源化基因改造及体内外靶向杀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白血病干细胞(LSCs)是白血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复发的根源。有效靶向该细胞群的治疗研究是彻底治愈白血病的关键。自制新单抗Abx能有效识别90%以上的AML-LSC。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抗体的靶向治疗作用,本研究拟观察该抗体对人体正常组织芯片的反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抗体进行人鼠嵌合型抗体的基因改造,并对大量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体内外靶向杀伤治疗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该抗体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该抗体识别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反应性;通过基因克隆重组的方法对Abx抗体可变区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人鼠嵌合型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HmAbx-pHMCH3,通过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转染至CHO细胞进行表达;采用细胞培养及MTT法观察该抗体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采用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建立NOD/SCID动物模型,观察该抗体对动物模型的靶向治疗作用。结果:正常组织细胞芯片研究提示该抗体具有识别血液系统中某些细胞成分,而不识别血液系统以外的任何组织细胞成分,提示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成功构建人鼠嵌合型抗体真核表达载体HmAbx-pHMCH3,转染至CHO细胞中进行大量分泌表达,获得了该基因工程抗体的表达量为为14mg/ml常规培养上清。该抗体具有良好的ADCC和CDC作用。抗体竞争结合试验显示该抗体的亲和力为Ka=10~(11).M~(-1)。采用该抗体对KG1a细胞进行体外靶向杀伤,其靶向杀伤效率为78.3%,明显高于对照组Nalm-6细胞(5.3%,P<0.001)。NOD/SCID动物模型靶向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无治疗对照模型组在50天内全部因白血病浸润死亡,而治疗组则超过100天仍然存活良好,说明该抗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治疗作用。动物病理解剖检查发现,模型组动物脑膜、骨髓、肝脏、脾脏、肺等多脏器见白血病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动物组织细胞却完全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识别AML-LSC新单抗Abx的真核表达载体HmAbx-pHMCH3并在CHO细胞中能大量分泌表达;HmAbx具有良好的靶抗原识别能力及亲和力;体外实验证实该抗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杀伤AML细胞株KG1a作用;动物模型证实HmAbx基因工程抗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12-09-13)

冯世斌[8](2012)在《基于VEGFR靶点的肿瘤靶向抑制肽的改造、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抗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为最主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它通过与胞膜上的VEGF受体(VEGFR)特异结合而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其中VEGFR-1(Flt-l)及VEGFR-2(KDR)高表达于肿瘤细胞及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它细胞中极低表达或不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与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密切相关,阻断VEGFR的功能可抑制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因此,以VEGF/VEGFR为靶点开展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VEGF_(125-136)为VEGF-A外显子6编码的12肽QKRKRKKSRYKS,能与VEGFR特异结合但不激活VEGFR,对VEGFR起封闭作用,从而竞争抑制VEGF的促血管生成,有望作为肿瘤核素靶向显像或核素治疗的侯选分子。上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400114)结果提示:①188Re-VEGF_(125-136)明显靶向聚集于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抑制肿瘤生长;②肿瘤组织转染截短KDR基因后,明显增加了188Re-VEGF_(125-136)在肿瘤部位的聚集量。即该标记物在肿瘤的靶向显像及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它在肿瘤组织的滞留时间仅3小时。进一步提高标记物在肿瘤组织的聚积量(提高瘤/非瘤比值)与滞留时间,以增强抗肿瘤作用为本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重点。提高多肽与受体间的亲和力是提高标记物在肿瘤组织聚积量与滞留时间的有效途径。配体与受体结合的可逆性是受体的最基本特性之一,而亲和力是衡量配体-受体结合能力及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亲和力越高,配体与受体越易结合,结合之后的复合物越稳定,不易发生解离。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_(125-136)的改造及筛选目标多肽的方法,然后对目标多肽的~(99)Tc~m标记方法探讨,标记多肽在荷瘤裸鼠的体内分布及SPECT肿瘤靶向显像,为进一步的肿瘤靶向显像及靶向治疗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多肽VEGF_(125-136)的生物信息学改造:结合分子对接法及表面基团相互作用法对VEGF_(125-136)进行改造,获得理论上与VEGFR间具有更高亲和力的多肽。2.体外受体竞争结合实验验证多肽与VEGFR的亲和力,~3H-TdR参入实验验证多肽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从上述多条多肽中筛选得到目标多肽。3.目标多肽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及鉴定:选用合适的双功能螯合剂偶联多肽,探讨目标多肽的最佳标记条件,纸层析法和HPLC法鉴定多肽的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及体外稳定性。半胱氨酸置换实验验证99Tcm与多肽的螯合能力。体外受体竞争结合实验鉴定标记多肽的体外受体结合活性。4.标记多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取日本大耳兔8只,每只经左耳缘静脉注射1mCi/200μl标记多肽,分别于注射后1.5、3、5、10、30、60、120、240、480min从右耳缘静脉抽血测量血样放射性浓度,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软件(DAS3.0)分析多肽最佳方式模型及示踪动力学参数。5.标记多肽在正常昆明小鼠体内分布研究:15只昆明小鼠经尾静脉注射标记溶液7.4MB_q/200μl,分别于30min、1h、2h摘眼球法收集血液并将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收集心、肝、脾、肺、肾、脑、胃、肠、甲状腺、骨、肌肉,分别称重并测放射性,经参考源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6.日本大耳白兔显像研究:耳缘静脉注射标记溶液0.5mCi后立即以1帧/min采集60min,并于90、120、180、240min预置计时5min采集图像一帧,观察各器官的放射性分布动态变化。7.标记多肽在荷瘤裸鼠体内显像及竞争抑制显像研究:荷瘤裸鼠注射标记目标多肽物(11.1MB_q/只)后0.5h、1h、1.5h、2h、3h、4h行SPECT平面预置计时(10min)显像。注射目标多肽1mg后注射标记目标多肽物(11.1MB_q/只),0.5h、1h行SPECT平面预置计时(10min)显像,评价目标多肽与肿瘤组织结合的特异性。实验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改造VEGF_(125-136)并经体外实验验证获得了两条与VEGFR受体亲和力高且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多肽: QKRKRKKSRKKH、RKRKRKKSRYIVLS。2.目标多肽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及鉴定:目标多肽选用HYNIC为双功能螯合剂,标记方法如下:在2ml细胞冻存管中依次加入20μg多肽,HYNIC-QKRKRKKSRKKH50mg Tricine,HYNIC-RKRKRKKSRYIVLS为80mgTricine,5mg TPPTS,100μL0.25mmol/L琥珀酸缓冲溶液(pH=5),100μL Na~(99)Tc~mO4185MBq,总体积200μL,充氮密封后100℃反应25min,自然冷却至室温。经双功能螯合剂HYNIC偶联后的多肽QKRKRKKSRKKH、RKRKRKKSRYIVLS,标记率均>(94.13±1.77)。室温下放置24h后,放化纯度仍高达90%。两条多肽经HYNIC修饰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修饰前无明显差异。两条多肽经HYNIC修饰并经99Tcm标记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受体结合活性,能与靶细胞特异结合。3.~(99)Tc~m-HYNIC-QKRKRKKSRKKH在正常日本大耳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叁室模型。~(99)Tc~m-HYNIC-RKRKRKKSRYIVLS在正常日本大耳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4.正常昆明小鼠体内分布及日本大耳白兔体内显像示:两条多肽具有亲水性,主要通过肾脏经泌尿系统排泄,血流清除快,在心、肝、脾、肺、脑、胃肠、甲状腺、骨、肌肉等组织器官中分布较少。5.荷瘤裸鼠体内显像示:尾静脉注射标记多肽后0.5h,肿瘤部位即可见明显放射性浓聚,双肾、膀胱可见明显的放射性浓聚,而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脑、颈部及肌肉组织均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竞争抑制显像肿瘤部位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有望为分子探针或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撑,通过该技术筛选得到了2条基于VEGFR的高亲和力肿瘤靶向抑制肽,并对其成功地进行了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为其进一步作为分子探针或靶向药物用于肿瘤的分子显像及靶向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韦烨[9](2010)在《基因改造骨髓造血干细胞靶向抑制结直肠癌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有Tie2基因启动子增强子以及同时含有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并转染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方法:从小鼠的肝脏中提取小鼠Tie2基因启动子与增强子,进行鉴定,将之克隆到转移质粒载体pGL-3basic中,然后转入慢病毒质粒TG005。继续将获赠的内皮抑素ES基因转入改装过的转移质粒载体pGL-3basic-Tie2p/e,构建pGL-3basic-Tie2p/e-ES。同样转化入慢病毒质粒TG005。都通过293T细胞进行细胞内重组后获得TG005-Tie2p/e和TG005-Tie2p/e-ES。采用PCR的方法对完成重组的慢病毒质粒进行鉴定。从小鼠骨髓中提取造血干细胞,进行筛选,将获取的Lin-骨髓造血干细胞用构建的慢病毒进行转染,筛选转染成功的细胞并鉴定细胞内的ES产物。结果:从小鼠的肝脏成功获得了Tie2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克隆入慢病毒质粒载体后,也成功的酶切鉴定。获赠的ES基因也成功克隆并转入了慢病毒质粒后酶切鉴定。PCR方法证实该慢病毒质粒改造完成。提取了骨髓造血干细胞后进行了筛选,筛选后转染了相应的病毒并表达了ES。结论:慢病毒质粒载体是一种高效、简便、快捷的病毒载体,能有效的感染细胞,转入并表达相应的目的基因。目的:评估携带了Tie2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以及内皮抑素基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在抑制结直肠癌动物模型血管新生和肿瘤增殖中的作用。方法:Lovo结直肠癌细胞株建立裸鼠结直肠癌模型后,40只裸鼠分为NS、HSC、慢病毒、Tie2和ES共5组,每组8只。每组分别在尾静脉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肿瘤的体积。治疗结束后,取肿瘤组织进行体积重量测定,Ⅷ因子和Tunel染色评价肿瘤内血管和凋亡细胞的多少。电镜观察血管形态并观察其他脏器的血管形成情况。结果:各个实验组之间在治疗开始时,肿瘤体积无明显差异(p=0.5)。在治疗终止期,Tie2组的肿瘤比ES组明显增大(P<0.01)。微血管计数的结果显示Tie2组比ES组明显增多(P<0.01)。凋亡指数结果显示Tie2组比ES组明显减少(P<0.01)。电镜下ES组血管破坏明显。含Tie2的两组其他脏器新生血管增生不明显。结论:携带了Tie2启动子、增强子及内皮抑素基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有良好的治疗靶向性,在肿瘤血管形成区能释放内皮抑素进行治疗,对于结直肠癌的动物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06)

叶思灵[10](2010)在《改造的双靶向Herceptin抗体与干扰素融合表达的基因治疗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的肿瘤治疗方法中,单克隆抗体和干扰素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各类单克隆抗体、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其他放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同时,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生产成本高昂、宿主免疫排斥、杀伤效果不佳等。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也从研制重组干扰素、抗体本身改造和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人工重组干扰素的研制已经使许多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毒副作用,可以说重组干扰素是未来肿瘤治疗药物的又一发展方向。抗体改造中,靶向性和亲和力历来是研究的焦点。治疗方案的优化更多的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寻找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案。处于生物医学领域前沿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载体系统(如腺病毒)将治疗基因导人体细胞内,使机体细胞能自主地表达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发挥目的蛋白治疗作用的同时可以多种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针对近期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越来越热门的Herceptin单克隆抗体,我们在其基因水平更改其蛋白结构域、优化氨基酸密码子,使其在对HER2有较高亲和力的前提下获得对另一个普遍高表达肿瘤的标志物VEGF也有了很高的亲和力,即使得抗体获得了双重靶向性,对HER2与VEGF高表达的肿瘤抑制与杀伤更加独特、精确。其次,我们将高效人源抗肿瘤干扰素--乐复能的表达基因整合到改造的双靶向抗体基因中,制成融合表达框。最后,将此融合基因整合至基因治疗中优势明显、使用最为普遍的5型腺病毒里,以其作为携带该抗肿瘤融合蛋白的基因治疗系统载体,将我们的抗体--干扰素基因带入机体细胞内部表达,避开了抗体与干扰素直接单独使用的种种弊端,探索出肿瘤治疗的新方案。本课题创新性地将抗体治疗、干扰素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叁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抗体改造得到双靶向的单克隆抗体,再将其基因与重组干扰素的基因一起整合到5型腺病毒的表达框中,构建了双靶向的肿瘤抗体与重组干扰素融合表达的腺病毒基因治疗系统。人工改造的双靶向Herceptin抗体与干扰素融合表达的肿瘤基因治疗系统完成构建的基础上,获得了高滴度重组腺病毒,并在体外293、L-02细胞和BABL/C裸鼠体内获得了一定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抗体-干扰素融合蛋白的表达。经ELISA检测,抗体部分的表达量不高,但干扰素的表达却已经达到了纳克(10~(-9)g)级,最高已达9ng/ml,而一般干扰素的作用浓度只需皮克(10~(-12)g)级。因此该抗体-干扰素融合蛋白,干扰素部分已达体内作用浓度,再通过抗体部分的靶向作用可以期望发挥良好的抗肿瘤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靶向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改造球囊在无复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2008年3月—2016年1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改造球囊靶向注射硝普钠,对照组常规经指引导管注射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改造球囊在无复流治疗中有效、经济,有推广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1].王耀卿.靶向节能技术在加热炉节能改造上的应用[C].第十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宋贵峰,王志军,邵芳,王蕾,李媛妮.改造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治疗无复流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

[3].陈晓莉.“靶向式”改造助力河钢转型[N].中国冶金报.2015

[4].杨跃梅.靶向HER2抗体稳定性改造及功能优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

[5].李蕴明.first—in—class抗肿瘤药全球借力[N].医药经济报.2014

[6].张顶.DEC-205靶向抗体的制备及其人源化改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7].汤永民,李思思,廖婵,沈笛颖,沈红强.识别白血病干细胞新单抗Abx人源化基因改造及体内外靶向杀伤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2

[8].冯世斌.基于VEGFR靶点的肿瘤靶向抑制肽的改造、筛选及鉴定[D].第叁军医大学.2012

[9].韦烨.基因改造骨髓造血干细胞靶向抑制结直肠癌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0].叶思灵.改造的双靶向Herceptin抗体与干扰素融合表达的基因治疗系统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

标签:;  ;  ;  

靶向改造论文-王耀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