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施农业作业机械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鹏,刘亚佳,宋坚利,王昌陵,曾爱军,王志翀,何雄奎,张炜[1](2021)在《智能装备与技术 让蔬菜施药更精准》文中指出我国蔬菜种类繁多,高达1600种,蔬菜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分为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086.274万hm2,占全部播种农作物面积的12.57%,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2位;蔬菜总产量为72102.6万t,居种植业中第1位[1]。由于设施栽培产量和平均效益普遍比露地种植高,平均为露地种植产量的1.41倍[2],特别是栽培同种作物,设施蔬菜是露地蔬菜产量的3.5倍[3],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设施栽培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保供给、促增收、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海娇[2](2021)在《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研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越来越重视,设施农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对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研发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环境、设施类型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制造低成本的农业设施电动微型作业机械。本文是根据对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的研发所进行的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的研发,并以此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卢鑫羽[4](2021)在《设施吊蔓瓜菜立式喷杆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与机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设施温室大棚内空间密闭、光照不足、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加上棚室内天敌数少、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低的特点,设施种植作物的病虫害发病几率要高于大田露天种植的作物。因此,设施种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更加严峻,难度也更大,对防治技术和装备的需求更高。目前设施内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主要采用植保机械进行茎叶喷雾的施药方法,植保机械施药的主要部位就是在作物冠层。不同生长期的作物冠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冠层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株高、株距等参数有一定的差异性,而目前已有的施药方法,未针对作物冠层的特性进行差异化施药。针对目前设施植保施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以现有常用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背负式风送喷雾机为研究对象,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蔬菜大棚中以西瓜、辣椒等设施典型种植作物为靶标作物进行了喷雾试验,探究了现有机具在作物冠层的喷雾沉积规律,尤其是对作物冠层的上、中、下层以及每层叶片的正、反面的雾滴密度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影响雾滴沉积分布规律的因素,以及现有施药器械的优缺点,为新型设施植保机具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设施吊蔓甜瓜种植方式,设计立式喷杆喷雾机构,并运用CFD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不同结构参数(喷头型号、安装角度、喷头间距)和工作参数(压力、流量、高度)下的沉积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确定了立式喷杆喷雾机构最优参数。3)运用垂直雾量分布测试仪和激光粒度仪对立式喷杆喷雾机构沉积分布规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压力对立式喷杆喷雾装置雾量大小有影响,而对雾量分布均匀性无明显影响;喷雾距离为0.5 m时雾量分布均匀性最好;当喷雾压力增高时,立式喷杆不同喷雾高度的雾滴粒径减小,但雾滴粒径总体随喷雾高度呈现波浪形变化。4)以立式喷杆喷雾装置为核心,结合设施温室空间结构、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设计研制了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并对其关键零部件进行了相关的设计、计算与选型,运用Pro/Engineer设计适用于设施吊蔓瓜菜的履带立式喷杆喷雾机数字化样机,运用CAXA CAD电子图板2019(x64)进行工程图纸的绘制并进行了样机的试制加工。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可实现人药分离的遥控式施药,可根据作物施药需求进行差异化施药,减少药液施药量,提高雾滴在冠层分布的均匀性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并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对农药减施与缓解土地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5)以背负式喷雾器与背负式风送喷雾机为CK对照,于山东省寿光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的日光温室进行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的喷雾沉积试验。结果表明: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在甜瓜作物上整株作物雾滴密度均值为111.33个/cm2,叶片正面雾滴密度略高于背面;不同采样点间雾滴密度变异系数为11.52%,同一采样部位的雾滴密度变异系数范围为13.46%~38.83%,证明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分布均匀性较好,优于背负式喷雾器与风送式喷雾机,可满足设施温室吊蔓甜瓜的行间施药作业要求,达到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目标。
王彦东[5](2021)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牧业生产率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众多因素造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面临发展瓶颈,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是一个方面,而农机购置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业机械购置投资相对来说是农户最大额的生产性投资,农户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满足购机资金需求,而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信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农户农机购置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不同类型的融资约束是否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行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将其视为解决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创新服务,农机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有效缓解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金融创新服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提倡。但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除了基于供给侧的考虑以外更应该基于需求者的视角进行设计,承租者农户作为参与主体是否愿意参与以及倾向于什么样的融资租赁合约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文选取通过对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农牧区进行调研获得一手实地调研数据,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对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以及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总结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特征以及农机融资租赁的选择意愿及偏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但是农机购置需求依然旺盛,农户的自有财力无法满足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农村普遍存在“小型农机无需融资,大型农机无处融资”现象。现有融资的金融机构渠道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机融资困难在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到账时间长和周期不灵活,农户在购买农机时存在结构性融资约束问题。(2)基于农户农机购置的融资需求的调研数据,应用直接识别法识别在农农户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是否受融资约束是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其中需求型融资约束并不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而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融资约束因素以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等因素的研究结论基本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一致。(3)基于承租人视角探讨农户对农机融资租赁的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主要因素。农机购置过程中受到融资约束是选择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前提。农户除了基于自身条件的考虑,更关注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费率水平、融资期限、抵押担保、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属性,其中抵押担保影响最大、其次是融资周期、最后是增值服务。而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这些属性的偏好也存在一定异质性,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所以要想推广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农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约,创新模式。(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农政策力度,破解农户农机购置需求的融资约束;加强新型金融模式宣传,提高农户农机融资租赁认知水平;加快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机融资租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农机融资租赁各参与主体利益;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购置行为。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特征的角度为农户个人农机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释,以期为国家下一步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2)从承租方的微观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融资租赁的参与意愿,结合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分析基于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目的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一点有益补充;(3)应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选择偏好。应用选择实验法探究农户对于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以期为承租方在设计农机融资租赁合同方案或者国家出台鼓励农机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建议的时候提供现实参考。
孙晨[6](2021)在《江苏省里下河洼地现代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近年来,我国各地越来越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它可以改善农田田块零散、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分为徐淮区、沿海区、里下河区、沿江区、宁镇扬丘陵区和太湖区等六个农业分区。近年来,尽管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但随着区域规模化种植的发展以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之不相匹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随意填埋沟塘、湿地,过度硬化沟渠、道路,忽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本文以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以提高农业机械耕作效率为目标的田块规格划分,以满足农田排涝和环境容量的区域适宜水面率,及田-沟-塘系统构建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探讨里下河地区高标准农田的科学规划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里下河地区自然地理、水土资源环境及农业生产特点,分析该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2)在分析里下河地区田块尺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耕作高效为目标,对田块尺寸与农业机械耕作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不同机组在田间的不同行走方法,研究满足大中型机组高效工作的田块尺寸,提出了里下河地区适宜的田块规格及田间工程布置模式。(3)基于河网、沟塘对N去除率等理念,以工程总费用最小为目标,以区域沟塘水面率和排涝泵站设计流量为决策变量,以环境水容量、设计标准下的排涝泵站外排能力、河网和沟塘对N的去除率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基于排涝和水环境容量的适宜水面率模型,并基于适宜水面率提出了田-沟-塘系统构建方法。(4)以江苏省高邮灌区某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综合考虑满足农田灌溉排水要求、提高机械耕作效率等因素,确定了项目区田块规格尺寸;提出了满足排涝及水环境容量的区域适宜水面率,并基于适宜水面率进行了河网、沟塘系统的规划布置,构建了田-沟-塘协同调控系统。
倪志永[7](2021)在《文洛型温室路轨通用机器人底盘的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文洛型温室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已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洛型温室机器人的出现,减轻了劳动者的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底盘作为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性能对机器人的作业方式、作业效率、稳定性、灵活性等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当前文洛型温室采摘、运输、植保机器人底盘存在通用性差、对地面平整度要求高、转向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文洛型温室路轨通用机器人底盘。通过增加减震装置,提高对不平整地面的适应性。基于理论分析及动力学仿真对底盘转向与越障稳定性进行研究,并进行转向稳定性试验。在底盘内部设计连接部件,对通用型底盘的应用进行说明。该研究可为文洛型温室机器人底盘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底盘的整体结构设计。根据底盘的作业环境,确定了文洛型温室路轨通用机器人底盘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并对电机、减震弹簧、链条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计算选型。基于轮系布局对底盘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和驱动力的影响,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通过人工蜂群算法进行求解,优化后静态稳定性提高了6.54%,动态稳定性的侧倾角(?)1与俯仰角(?)2分别降低了6.73%、4.91%,最大驱动力降低了2.28%。对作业过程中受力较大的部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经验证其强度、刚度满足使用要求。(2)转向运动及其稳定性分析。为确保底盘在温室地面有限空间内顺利转向,对底盘的转弯半径及所需的转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底盘最小转向空间为半径966mm的圆形区域,可满足作业环境要求。驱动轮侧滑、滑转将影响转向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路轨切换。基于理论分析对侧滑、滑转现象进行研究,确定了影响转向稳定性的因素,分别为:驱动轮的角速度、驱动轮的角加速度、静摩擦系数、偏心距、车轮轮心间距、车体尺寸、负载。(3)转向和越障稳定性动力学仿真。基于ADAMS软件进行原地转向和越障稳定性动力学仿真。以转向中两驱动轮轮心位移速度与底盘旋转中心的偏移量为转向稳定性评价指标,通过仿真对影响转向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验证,并确定了各因素对转向稳定性的具体影响趋势。以两驱动轮的接触力、竖直位移曲线和驱动力矩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越障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越障过程中两驱动轮不会出现打滑、悬空的现象,验证了所设计的减震装置可满足温室地面作业要求。(4)稳定性试验研究及通用性应用。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驱动轮角速度、驱动轮角加速度、静摩擦系数、偏心距为试验因素,以轨道中心线与底盘中心线的偏移量和转向对轨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建立各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分析各试验因素的影响趋势,并进行试验参数优化。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最优底盘转向对轨的工作参数为驱动轮角速度1.3rad/s,角加速度0.9rad/s2,静摩擦系数0.7,偏心距0mm,两中心线的偏移量为7.586mm,转向对轨时间为4.497s。进行温室现场最优参数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在试验样机的基础上,分别在底盘内部增加与植保、采摘、运输平台相连接固定的部件,可实现不同作业情况下平台的快速更换,提高了底盘的通用性。
广州市人民政府[8](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关旭生[9](2020)在《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农药防治是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且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但施药设备与技术严重滞后,其中吊蔓栽培植株高度高、密度大以及吊绳、骨架等结构的影响,日光温室施药空间有限,现有的施药装备很难取得较好的施药效果。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研制了一种日光温室行间自动喷药机,机器沿日光温室靠北墙侧田间小路上运行,喷药设备可沿植株垄间伸缩并向两侧植株施药。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完成了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自动行间喷药机的关键部件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喷药参数的试验优化。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内外温室施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设计符合我国温室施药的作业实际情况的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自动施药机。2)根据日光温室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农业生产需求,完成了自动喷药机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底盘轨道车作为运输装置带动伸缩喷药系统沿日光温室北墙行间行驶,伸缩喷药机构沿垄间伸缩喷药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分别阐述了底盘轨道车、剪叉式喷杆伸缩喷药系统装置工作要求和工作原理,并完成Solid Works建模。3)根据日光温室吊蔓作物施药环境,对喷药机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按照要求设计了底盘轨道车的结构尺寸,确定了底盘轨道车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完成了链传动的设计并对底盘轨道车主动轴做了计算校核,通过Solid Works建模、使用ANSYS软件对剪叉伸缩机构进行了静应力分析,确定了结构参数,计算了系统所需喷雾量,完成了减速电机、轨道轮、扇形雾喷头、药泵以及药箱的选型。4)根据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工作过程,完成了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对控制系统功能分析与控制要求进行了分析,完成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确定了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的控制流程,并对控制程序的进行了模块设计编程。5)对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的喷药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测试方法,以喷雾量均匀性作为试验指标,以喷头间距、喷药角度作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喷药系统二元二次正交回归试验,确定了的最佳喷药参数,完成了喷药机的性能优化。对喷药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验证了自动喷药机的施药效果。
陈旭[10](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二、设施农业作业机械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施农业作业机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装备与技术 让蔬菜施药更精准(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外蔬菜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发展 |
国外 |
国内 |
国内外蔬菜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种类及特征 |
空中轨道式施药技术及装备 |
◎国外 |
◎国内 |
地面轨道式施药技术及装备 |
◎国外 |
◎国内 |
无轨移动式施药技术及装备 |
◎ 国外 |
◎ 国内 |
小结 |
蔬菜产业智能植保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中的困境与难点 |
规划引导及推广效力不足 |
蔬菜产业推广应用进展迟缓 |
学科间协同创新机制欠缺 |
蔬菜智能植保机械应用基础差 |
蔬菜智能植保机械关键技术被卡脖子 |
农机经营主体对蔬菜智能植保机械态度消极 |
小结 |
蔬菜施药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
智能化装备将加快推广应用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加快应用 |
注重蔬菜产品安全,推动农药精准使用 |
蔬菜植保配套机具专业化、智能化、成套化 |
精准对靶施药技术加快应用 |
蔬菜智能精准植保机器人创新 |
(2)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研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动农业机械研究背景 |
二、当前电动农业作业机械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三、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的设计要求 |
四、电动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的样机制造及试验分析 |
(一)试验目的 |
(二)试验因素与作业性能指标 |
1. 耕深测量 |
2. 碎土质量 |
3. 经济性能指标 |
(三)试验结果分析 |
五、结论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设施吊蔓瓜菜立式喷杆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与机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设施植保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冠层结构在施药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有设施植保装备的雾滴沉积特性实验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雾滴粒径、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测定试验 |
2.2.2 雾滴沉积量测定 |
2.2.3 农药有效利用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立式喷杆喷雾装置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 |
3.1 单喷头雾滴粒谱规律研究 |
3.2 单喷头喷雾场CFD模拟 |
3.2.1 网格划分 |
3.2.2 流体计算模型选择 |
3.2.3 模拟参数设置 |
3.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 立式喷杆喷雾场CFD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立式喷杆沉积分布规律试验验证 |
4.1 立式喷杆雾滴粒谱规律研究 |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立式喷杆雾量分布规律试验 |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履带式喷杆喷雾机设计与试制 |
5.1 履带喷雾机整机设计方案 |
5.1.1 设计要求 |
5.1.2 设计方案 |
5.1.3 技术参数 |
5.2 履带喷雾机主要零部件设计 |
5.2.1 行走系统 |
5.2.2 喷杆喷雾系统 |
5.2.3 喷杆平衡系统设计与计算 |
5.2.4 高度调节单元设计 |
5.2.5 喷杆位置调节单元设计 |
5.3 数字化样机设计与试制加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履带式立式喷杆喷雾机田间喷雾试验 |
6.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购置行为 |
2.1.3 融资租赁 |
2.1.4 农机融资租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理论 |
2.2.3 融资租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
3.1.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内在动因 |
3.1.2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
3.1.3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效应分析 |
3.2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机制分析 |
3.2.1 融资约束的类型识别 |
3.2.2 农户融资约束直接识别法基本步骤 |
3.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理论分析 |
3.3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1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理论分析 |
3.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分析 |
3.4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理论分析 |
3.4.1 农户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
3.4.2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的理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
4.1.2 农业机械保有量下降,农机投资后劲不足 |
4.1.3 农机行业交易遇冷,在竞争中进行结构性调整 |
4.2 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
4.2.2 农机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4.2.3 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调研样本特征及农户农机购置金融服务供求分析 |
5.1 调研情况简介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5.2.1 受访户主基本特征分析 |
5.2.2 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
5.2.3 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
5.3 农机保有情况及购置需求分析 |
5.3.1 农户农机保有状况分析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情况分析 |
5.4 调研样本金融服务供求特征分析 |
5.4.1 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
5.4.2 金融服务供给特征分析 |
5.5 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
5.5.1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5.5.2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供给情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户融资约束的识别过程分析 |
6.1.1 需求型融资约束 |
6.1.2 供给型融资约束 |
6.1.3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结果 |
6.2 农户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农户融资约束程度测算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变量选取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3.4 融资约束程度估算 |
6.4 本章小结 |
7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 |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1.2 模型设定 |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7.2.1 数据来源 |
7.2.2 变量选取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意愿影响 |
7.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规模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缓解融资约束视角 |
8.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8.1.1 理论分析 |
8.1.2 模型设定 |
8.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8.2.1 数据来源 |
8.2.2 变量选取及描述 |
8.3 实证结果分析 |
8.3.1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 |
8.3.2 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6)江苏省里下河洼地现代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农业机械耕作效率的田块尺寸研究 |
2.1 田块尺寸定义 |
2.2 里下河地区田块尺寸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基于农业机械耕作效率的田块尺寸 |
2.3.1 耕作机械的发展 |
2.3.2 耕作机械的选择 |
2.3.3 农业机械在田间行走方法分析 |
2.3.4 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效率分析 |
2.4 里下河地区田块尺寸及田间工程布置模式 |
第3章 基于适宜水面率的田-沟-塘系统研究 |
3.1 适宜水面率的内涵 |
3.2 区域排涝水面率分析 |
3.2.1 水面率对排涝影响 |
3.2.2 排涝流量计算 |
3.3 区域水环境容量水面率分析 |
3.3.1 水环境容量 |
3.3.2 水体纳污能力 |
3.3.3 需水容量确定 |
3.3.4 水环境容量水面率计算 |
3.4 区域降解农业面源污染水面率分析 |
3.4.1 沟塘中N的来源及存在形态 |
3.4.2 沟塘对N的截留作用 |
3.4.3 总氮去除率计算 |
3.5 适宜水面率模型构建 |
3.5.1 目标函数 |
3.5.2 约束条件 |
3.6 基于适宜水面率的田-沟-塘系统构建方法 |
3.6.1 田-沟-塘生态系统的作用 |
3.6.2 影响田-沟-塘系统降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 |
3.6.3 构建田-沟-塘生态系统的方法 |
第4章 江苏省高邮灌区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例分析 |
4.1 项目区基本情况 |
4.1.1 自然地理 |
4.1.2 水文气象 |
4.1.3 水利基础设施 |
4.2 工程规划布局 |
4.2.1 规划内容 |
4.2.2 总体规划布局 |
4.3 花阳圩适宜水面率确定 |
4.3.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
4.3.2 模型求解 |
4.4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
4.4.1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田块规格确定 |
4.4.2 项目区田-沟-塘系统构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表1 犁耕作业效率计算表 |
表2 播种、施肥作业效率计算表 |
表3 插秧作业效率计算表 |
表4 收 获作业效率计算表 |
表5 四种作业总时间计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文洛型温室路轨通用机器人底盘的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温室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底盘整体机械结构设计 |
2.1 作业环境分析与设计要求 |
2.2 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
2.2.1 行走机构方案设计 |
2.2.2 减震机构方案设计 |
2.2.3 传动机构方案设计 |
2.2.4 整体结构 |
2.3 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 |
2.3.1 驱动电机计算与选型 |
2.3.2 链传动设计 |
2.3.3 减震弹簧设计 |
2.4 轮系布局设计优化 |
2.4.1 轮系布局与稳定性分析 |
2.4.2 轮系布局与驱动力分析 |
2.4.3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5 关键受力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
2.5.1 关键受力部件的结构 |
2.5.2 受力部件静力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底盘转向运动及稳定性分析 |
3.1 底盘的转向运动分析 |
3.1.1 底盘的转向半径 |
3.1.2 底盘的转向空间 |
3.2 转向稳定性理论分析 |
3.2.1 驱动轮侧滑 |
3.2.2 驱动轮滑转 |
3.3 本章小结 |
4 底盘稳定性仿真 |
4.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
4.1.1 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
4.1.2 参数设定 |
4.2 底盘原地转向动力学仿真 |
4.2.1 角速度对原地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
4.2.2 角加速度对原地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
4.2.3 重心高度对原地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
4.2.4 偏心距对原地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
4.2.5 静摩擦系数对原地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
4.3 底盘越障稳定性仿真分析 |
4.3.1 双轮越障 |
4.3.2 单轮越障 |
4.4 本章小结 |
5 底盘转向稳定性试验与通用性应用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步骤 |
5.2 多因素试验 |
5.2.1 方法简介 |
5.2.2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检验 |
5.2.3 响应面分析 |
5.2.4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5.2.5 轨道运行试验 |
5.3 底盘的通用性应用 |
5.3.1 植保机器人 |
5.3.2 采摘机器人 |
5.3.3 运输机器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9)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温室喷药研究技术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总体结构设计 |
2.1 喷药机总体设计要求 |
2.2 喷药机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底盘轨道车结构方案设计 |
2.2.2 垄间伸缩机构方案设计 |
2.2.3 喷药系统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关键部件设计 |
3.1 底盘轨道车设计计算 |
3.1.1 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
3.1.2 链传动设计计算 |
3.1.3 主动轴的计算校核 |
3.1.4 电机的计算选型 |
3.1.5 轨道轮及轨道的选型 |
3.2 垄间伸缩机构设计计算 |
3.2.1 剪叉机构受力分析 |
3.2.2 剪叉伸缩机构的静应力分析 |
3.2.3 剪叉伸缩装置的电机的计算选型 |
3.2.4 电池的选型 |
3.3 喷药系统设计计算 |
3.3.1 喷头型号确定 |
3.3.2 系统喷雾量计算与药箱选型 |
3.3.3 药泵的参数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与控制要求 |
4.1.2 控制程序模块结构 |
4.1.3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4.2 控制程序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试验研究 |
5.1 喷药系统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5.2 喷药系统二元二次正交回归试验 |
5.2.1 试验设备和场地 |
5.2.2 试验指标和试验因素的选取 |
5.2.3 因素水平编码表 |
5.2.4 试验结果 |
5.3 雾滴分布均匀性田间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机服务组织 |
2.1.3 农机户 |
2.1.4 农机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
3.3.1 HCD模型原理 |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计量模型构建 |
4.3.2 数据检验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
5.3.1 样本描述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
5.4.1 研究假设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数据样本描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计量方法介绍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7.2.1 组合预测原理 |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
7.6 小结 |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设施农业作业机械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装备与技术 让蔬菜施药更精准[J]. 齐鹏,刘亚佳,宋坚利,王昌陵,曾爱军,王志翀,何雄奎,张炜. 蔬菜, 2021(10)
- [2]电动微型设施农业作业机械研发探讨[J]. 王海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07)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设施吊蔓瓜菜立式喷杆喷雾沉积分布规律研究与机具设计[D]. 卢鑫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D]. 王彦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江苏省里下河洼地现代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模式研究[D]. 孙晨. 扬州大学, 2021(08)
- [7]文洛型温室路轨通用机器人底盘的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D]. 倪志永.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9]日光温室吊蔓作物行间自动喷药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关旭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