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王霞

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王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鼻咽癌,放疗,腭帆张肌

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16)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老年鼻咽癌患者37例,对放疗前后患者的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进行对比,并分析横截面积的变化与放射性中耳炎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放射治疗后,37例患者中共有26例(38耳)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患者的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面积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未出现腭帆张肌萎缩现象的耳朵,出现腭帆张肌萎缩的耳朵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更高,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腭帆张肌会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74期)

唐伟,朱辉,杨建华[2](2014)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老年鼻咽癌患者41例,对比放疗前后腭帆张肌和翼内肌的横截面积,分析横截面积的变化与放疗后中耳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共28例(46耳)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56.09%。放疗后患者的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积,女性或男性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翼内肌横截面积,左、右翼内肌横截面积均明显低于放疗前(P<0.01)。腭帆张肌发生萎缩耳较未出现萎缩耳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放疗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腭帆张肌和翼内肌均出现明显萎缩;腭帆张肌萎缩与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4年19期)

杨建明[3](2014)在《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的36例接受放射性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放疗前后分别测量所有患者上腭帆张肌及翼内肌的横截面积,比较放疗前后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于放疗后发生放射性中耳炎与腭帆张肌受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共24例(44耳)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STVP、SLTVP、SRTVP、SLTVPM、SRTVPM、SLTVPF、SRTVPF、SM P、SLM P及SRM P与放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腭帆张肌萎缩耳中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腭帆张肌无萎缩耳者(72.92%vs 37.50%,χ2=8.445,P=0.004)。结论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腭帆张肌与翼内肌会发生萎缩,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腭帆张肌的萎缩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高艺玲,唐安洲,刘津,王晓明,何光耀[4](2010)在《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腭帆张肌(TVP)放射性损伤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关系,探讨鼻咽癌放疗后SOM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疗的32例患者,测量放疗前后磁共振上TVP和翼内肌(MP)的横截面积,同时观察放疗后SOM的发生情况,统计并分析放疗后TVP改变与SOM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放疗前无SOM的48耳中,放疗后并发SOM的有27耳,其中伴有TVP萎缩者24耳,无萎缩者3耳;放疗后无SOM的有21耳,其中伴有TVP萎缩者8耳,无萎缩者13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放疗后SOM的发生与TVP的萎缩存在相关性。放疗后的时间越长TVP就越有萎缩的可能。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TVP在6个月以后有明显萎缩倾向,而且放疗后SOM的发生可能与TVP放射性损伤有关;放疗后SOM的发生机制有待从功能上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16期)

高艺玲[5](2009)在《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性腭帆张肌损伤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理。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疗的32例患者,测量放疗前后磁共振(MRI)上腭帆张肌和翼内肌的横截面积,了解是否存在横截面积的改变;同时观察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统计并分析放疗后腭帆张肌改变与SOM的发生的关系。结果:(1)32例(64耳)患者放疗前腭帆张肌在咽鼓管软骨部中下部层面的横截面积的平均值左侧为45.33±9.96mm~2,右侧45.72±10.76mm~2,放疗后左侧为31.68±12.52 mm~2,右侧为31.81±13.22 mm~2,其左右两侧放疗前后横截面积的差值经分析(P<0.001)有统计学意义;(2)32例(64耳)患者放疗前翼内肌在咽鼓管软骨部中下部层面的横截面积平均值左侧为94.98±6.19mm~2,右侧为95.00±7.07 mm~2,放疗后左侧为82.67±8.11 mm~2,右侧为82.30±9.18 mm~2,其放疗前后横截面积的差值经分析(P<0.001)有统计学意义;(3)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疗后的时间呈正相关性,而与鼻咽癌T分期无关;(4)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患者鼻咽癌T分期无关;(5)在放疗前无分泌性中耳炎的48耳中,放疗后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有27耳,其中同时有腭帆张肌萎缩的有24耳,无萎缩的是3耳;放疗后无分泌性中耳炎的是21耳,其中同时有腭帆张肌萎缩的是8耳,无萎缩的是13耳。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腭帆张肌的萎缩存在相关性。结论:(1)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腭帆张肌在6个月以后有着明显的萎缩倾向,而且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腭帆张肌的萎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可能与放射性腭帆张肌损伤有关;(2)腭帆张肌前方的翼内肌在放疗后也存在着横截面积的萎缩改变,提示鼻咽腔壁诸肌在被照射后易发生放射性肌损伤;(3)对于放射性腭帆张肌损伤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有待从功能上作进一步研究,探讨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老年鼻咽癌患者41例,对比放疗前后腭帆张肌和翼内肌的横截面积,分析横截面积的变化与放疗后中耳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共28例(46耳)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56.09%。放疗后患者的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积,女性或男性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翼内肌横截面积,左、右翼内肌横截面积均明显低于放疗前(P<0.01)。腭帆张肌发生萎缩耳较未出现萎缩耳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放疗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腭帆张肌和翼内肌均出现明显萎缩;腭帆张肌萎缩与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霞.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2].唐伟,朱辉,杨建华.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杨建明.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

[4].高艺玲,唐安洲,刘津,王晓明,何光耀.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

[5].高艺玲.鼻咽癌放疗前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论文-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