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体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南,伊迪卡拉(震旦)纪,宏体化石组合,岩相古地理
宏体生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唐烽,高林志,王自强[1](2009)在《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着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着,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着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约[2](2009)在《黔—渝地区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古海洋中,描述了产自渝东南和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宏体生物(包括宏体植物、后生动物和遗迹化石)共30属,23种,4个不明固着器,其中包括4个新属,5个新种,2个新修正属和1个新修正种。渝东南陡山沱期早期宏体生物群可与华北地区青白口期中-晚期Longfenshania植物群可进行比较,而与陡山沱期晚期宏体生物群有较大的区别,它表明了早期的宏体生物能够穿越过“雪球事件”。黔东北陡山沱期晚期瓮会生物群不但含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 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有别于其它伊迪卡拉期生物群。瓮会生物群中宏体植物已有组织、器官和功能的明显分化,并出现了原始的维管植物Wenghuiphyton。瓮会生物中宏体后生动物有海绵类、栉水母类、刺胞类和叁叶类等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以及环节类和可能的软体类等叁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瓮会生物群生活于的温暖清澈、相对平静、有一定含氧量、光照充分、富有无机营养盐、并具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其基底为富含水份的粥性基底,且生物群的生活周期与周期性的洋流事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瓮会生物群在空间上可分为“挺立群落”、“沉积表层群落”和“水体上层群落”,而构成了一个原始而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时间纵向上可依次分为Globusphyton , Sectoralga-Longifuniculum , Cucullus , Beltanelliformis ,Baculiphyca-Gesinella等5个群落,反映出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关性以及宏体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陡山沱期的宏体藻类多分枝并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海中水体中的含氧量,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在生命演化的早期,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表现为生物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因子到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从依赖环境到参与对环境的改造,生物的环境空间分布从二维到叁维,生物的能量传递方式从生物体外到体内。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晚期“原始立体生态系统”的出现,生物在叁维空间中开始了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和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的食物链结构,同时增强了参与和对环境演化的贡献力度,是生物迅速演化和其后寒武纪生命大辐射的重要转折。另外,扬子地区在陡山沱期晚期是地震构造运动的活跃期,地震构造活动可引起磷等无机营养盐和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是Rodinia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剧烈时期和磷质聚集时期,也是多细胞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4-01)
陈孟莪,萧宗正[3](1992)在《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陡山沱组宏体化石11属11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这一发现表明,多细咆后生动、植物在震旦纪陡山沱期已经繁荣.在后生动物中,除有大量软躯体动物外,具有内、外骨骼的动物已有少量出现,这是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的属种,有着复杂化的内部器官,或许代表着一个生物进化方向.在后生植物中,高级藻类已显示出初步的形态分化,在生态系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排挤或取代了几乎与地球历史同样悠久的微生物群落.(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宏体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古海洋中,描述了产自渝东南和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宏体生物(包括宏体植物、后生动物和遗迹化石)共30属,23种,4个不明固着器,其中包括4个新属,5个新种,2个新修正属和1个新修正种。渝东南陡山沱期早期宏体生物群可与华北地区青白口期中-晚期Longfenshania植物群可进行比较,而与陡山沱期晚期宏体生物群有较大的区别,它表明了早期的宏体生物能够穿越过“雪球事件”。黔东北陡山沱期晚期瓮会生物群不但含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 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有别于其它伊迪卡拉期生物群。瓮会生物群中宏体植物已有组织、器官和功能的明显分化,并出现了原始的维管植物Wenghuiphyton。瓮会生物中宏体后生动物有海绵类、栉水母类、刺胞类和叁叶类等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以及环节类和可能的软体类等叁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瓮会生物群生活于的温暖清澈、相对平静、有一定含氧量、光照充分、富有无机营养盐、并具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其基底为富含水份的粥性基底,且生物群的生活周期与周期性的洋流事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瓮会生物群在空间上可分为“挺立群落”、“沉积表层群落”和“水体上层群落”,而构成了一个原始而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时间纵向上可依次分为Globusphyton , Sectoralga-Longifuniculum , Cucullus , Beltanelliformis ,Baculiphyca-Gesinella等5个群落,反映出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关性以及宏体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陡山沱期的宏体藻类多分枝并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海中水体中的含氧量,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在生命演化的早期,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表现为生物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因子到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从依赖环境到参与对环境的改造,生物的环境空间分布从二维到叁维,生物的能量传递方式从生物体外到体内。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晚期“原始立体生态系统”的出现,生物在叁维空间中开始了对环境因子需求的竞争和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的食物链结构,同时增强了参与和对环境演化的贡献力度,是生物迅速演化和其后寒武纪生命大辐射的重要转折。另外,扬子地区在陡山沱期晚期是地震构造运动的活跃期,地震构造活动可引起磷等无机营养盐和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有利于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是Rodinia超大陆裂离的重要地质时期,是化学、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剧烈时期和磷质聚集时期,也是多细胞生物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体生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唐烽,高林志,王自强.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9
[2].王约.黔—渝地区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3].陈孟莪,萧宗正.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J].古生物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