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原子簇论文-刘富品,汪松,管剑,卫涛,曾敏翔

金属原子簇论文-刘富品,汪松,管剑,卫涛,曾敏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原子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富勒烯,内嵌富勒烯,氰化物,X射线单晶衍射

金属原子簇论文文献综述

刘富品,汪松,管剑,卫涛,曾敏翔[1](2014)在《新型含金属铽的内嵌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TbCN@C_2(5)-C_(82)》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簇富勒烯因其结构多样性而受到广泛研究,2013年由本组发现的YCN@Cs(6)-C82作为第一个内嵌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成功实现了单金属原子簇的稳定而被广泛关注[1-2]。本工作中,我们成功地合成和分离出第一个含金属铽的内嵌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TbCN@C8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出其分子结构为TbCN@C2(5)-C82。其中C2(5)-C82是目前发现的可以内嵌氰化物原子簇的一个新的碳笼[3]。研究表明所内嵌的氰化物原子簇中C-N键长为0.94(5)?,该键长比所有已知的无机氰化物中的C-N叁键的键长还要短至少0.17?。通过UV,CV表征确定其电子结构式为[Tb3+(CN)-]2+@[C82]2-,并发现其UV-vis-NIR吸收峰和基于相同[C82]2-异构体Yb2+@[C82]2-相比发生十分有趣的蓝移现象,证明了CN-配体的引入对整个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产生了一个整体移动的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期刊2014-08-04)

尹伟[2](2013)在《金属原子簇与完整及缺陷石墨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是一种重要的碳基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用作金属催化剂载体方面有较大的潜在价值。为深入了解金属与石墨烯材料的相互作用情况,本论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金属单原子及其团簇在完整及缺陷石墨烯上吸附时的稳定构型、结合能、成键方式、电子结构等。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一、研究了铜族金属单原子和双原子簇与完整及N掺杂石墨烯的结合情况。通过相关计算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IB族金属单原子和双原子簇与完整及N掺杂石墨烯的相互作用规律如下:两者与PG和NG1的结合能力均比较差,只是物理吸附或者很弱的化学吸附;在四种考察的石墨烯衬底上,相应结合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u>Au>Ag;两者与衬底结合时,与衬底间的电子转移方向刚好相反;铜原子能和衬底空位处有悬挂键的叁原子成键,银原子只在以单原子形式吸附时与空位处叁原子成键,金原子在所考察的所有情况下都只与有悬挂键的两个碳原子成键。二、探讨了各种氮掺杂浓度下,氮原子在石墨烯衬底中的分布情况,随后研究了Pt原子在不同浓度氮掺杂石墨烯上吸附时的稳定吸附构型,并分析了氮掺杂促使Pt原子与衬底结合作用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中的掺杂原子倾向于呈对位分布于衬底中,且掺杂浓度在3/32以下的掺杂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孤立Pt原子在所有考察到的衬底上均呈C-C桥位吸附,Pt6s轨道与C2p轨道成键作用增强是Pt原子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结合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叁、比较了PTn(n=1-3)团簇分子在完整及高浓度氮掺杂石墨烯衬底上的吸附情况,主要关注于各种可能的吸附构型以及相应的结合能变化。经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和综合分析,发现高浓度氮掺杂依然对石墨烯吸附铂金属小团簇具有较好的增强作用。另外,氮原子取代石墨烯衬底中的部分碳原子后,可以有效抑制铂在石墨烯表面的迁移成簇。观察最稳吸附构型发现,PTn(n=1-3)团簇分子倾向于以竖直方式与高浓度氮掺杂石墨烯衬底结合。(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3-06-01)

杨上峰,徐颖,何陈晨,刘富品,焦明之[3](2012)在《Sc_3N@C_(80)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与金属卟啉超分子复合结构六角纳米棒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勒烯纳米结构所构筑的功能器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内嵌富勒烯是指碳笼内部内嵌了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的特殊富勒烯[2-4]。本工作中我们利用超分子方法,首次制备了Sc3N@C80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填(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杨上峰,刘富品,陈传宝,章文峰[4](2010)在《新型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内嵌富勒烯家族。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是一类新型的内嵌富勒烯,其内嵌物为由2—3种不同金属组成的氮化物原子簇。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发现、合成和分离方法,并对目前所分离出来的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进行了分类。然后总结了目前报道的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结构表征手段,对于不同的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分子结构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着重讨论了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特殊电子性质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文还对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潜在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在内嵌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2—3种金属原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有可能兼具不同金属原子各自的性质,从而成为多功能综合的功能材料。(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0年10期)

杨上峰[5](2010)在《内嵌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一类新型的富勒烯》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嵌富勒烯是指碳笼内部内嵌了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的特殊富勒烯。由于内嵌富勒烯所内嵌的金属离子主要是基于具有磁性的镧系金属,科学家预计内嵌富勒烯在生物医学,能源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杨上峰[6](2010)在《新型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 this presentation two types of novel MMNCF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iSc2N@C80 and LuxY3-xN@C80 (x=1, 2). With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TiSc2N@C80 (Fig. 1), a non-group-III metal was encaged into the(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魏学红,杨晓炯,张双龙,郭志强[7](2009)在《锂、钠、钾叁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叔丁醇锂、叔丁醇钠、叔丁醇钾和叔丁胺基锂为起始原料,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分子自组装合成了含有烷氧基胺基共存的双阴离子的锂、钠、钾叁金属共存的原子簇化合物[Li4Na2K2(NHtBu)2(OtBu)6].(TME-DA)2(1),应用1HNMR,13CNMR,7LiNMR,23Na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袁久冒[8](2009)在《杯[4]芳烃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具有电化学识别功能的杯芳受体在超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离子传输、电化学分子器件、化学传感和分子开关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及μ-C2Co2(CO)6簇合物在有机合成、抗癌药物、光电功能材等方面的重要用途。本论文开展了基于杯[4]芳烃过渡金属原子簇电化学活性受体的设计、合成及超分子功能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共由叁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近年来以过渡金属为电化学活性中心的杯芳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在超分子电化学识别传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2.对杯[4]芳烃下沿进行修饰,成功将μ-C2Co2(CO)6簇引入杯芳体系中,合成了四种新型杯[4]芳烃簇合物,并采用循环伏安(CV)技术系统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3.首次合成了以二茂铁为电化学活性中心和以锥式杯芳烃双酰胺为分子识别中心的新型受体10、11,运用CV、UV-vis、荧光滴定和1H NMR滴定技术系统研究了受体10、11的电化学性质及分子识别功能。研究表明,这些受体对Cu2+和H2PO4-离子表现出优异的识别性能,对开发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及分子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4.本论文共合成了七种新型杯芳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MS及元素分析所表征。此外,还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一种基于杯[4]芳烃μ-C2Co2(CO)6原子簇化合物的单晶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6)

曹沛森[9](2008)在《金属原子簇对CO分子吸附的量子化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3LYP方法6-311G(d)基组和LANL2DZ基组,通过计算和构型优化后,计算优化出了金属原子簇与CO之间的键:金属原子-碳键,CO分子中的键:C-O键,金属原子簇与CO形成的簇合物的最低能量、振动频率和吸附能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Ni对CO发生化学反应的吸附作用最好,Cu对CO发生化学反应的吸附作用较差。(本文来源于《潍坊高等职业教育》期刊2008年04期)

张金方[10](2007)在《杂双金属硫系原子簇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Mo(W)/S/Cu(Ag)原子簇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共合成和结构表征了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Mo(W)/S/Cu(Ag)原子簇聚合物,其中零维聚合物2个,一维聚合物13个,二维聚合物1个,叁维聚合物4个。并研究了其中十二个聚合物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1.研究了单桥联策略在叁维Mo(W)/S/Cu原子簇聚合物合成中的应用,首次通过单氰桥把T形[WS_4Cu_3]构造单元建造成一个新颖的叁维W/S/Cu原子簇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2.探讨了如何合成具有非默认网络结构的Mo(W)/S/Cu原子簇聚合物,通过引入具有空间抑制作用的2,6-二甲基吡啶作为反应起始物,合成出了第一个具有非默认网络结构的W/S/Cu原子簇聚合物,该原子簇聚合物的lcv拓扑结构未见文献报道,同时研究了该原子簇聚合物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3.通过使用1,2-二(4-吡啶基)乙烯桥联配体作为层连接器,合成出了两个具有叁维柱撑式结构Mo(W)/S/Cu原子簇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4.通过引入碱土金属阳离子Sr~(2+)作为结构诱导剂,共合成出了叁个具有新颖结构的Mo(W)/S/Ag原子簇聚合物,其中两个为具有八核结构的零维低聚物,另外一个具有罕见一维双链结构,在其骨架结构中Ag/W比为2:1,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Mo(W)/S/Ag原子簇聚合物中Ag/W比最高的,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5.研究了稀土金属阳离子在Mo(W)/S/Ag原子簇聚合物合成中的导向作用,以稀土金属阳离子Yb~(3+)分别与叁种中性含氧配体配位形成的稀土金属阳离子简单配合物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出了叁个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一维W/S/Ag原子簇聚合物,同时以不同稀土金属阳离子与一种中性含氧配体配位形成的稀土金属阳离子简单配合物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出了叁个具有同样骨架结构的一维W/S/Ag原子簇聚合物,并研究了这两个化合物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6.使用稀土金属阳离子Ce~(3+)和Eu~(3+)跟二甲亚砜配位形成的配合物作为阳离子,合成出了四个具有同样骨架结构的一维Mo(W)/S/Ag原子簇聚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7-11-01)

金属原子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墨烯是一种重要的碳基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用作金属催化剂载体方面有较大的潜在价值。为深入了解金属与石墨烯材料的相互作用情况,本论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金属单原子及其团簇在完整及缺陷石墨烯上吸附时的稳定构型、结合能、成键方式、电子结构等。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一、研究了铜族金属单原子和双原子簇与完整及N掺杂石墨烯的结合情况。通过相关计算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IB族金属单原子和双原子簇与完整及N掺杂石墨烯的相互作用规律如下:两者与PG和NG1的结合能力均比较差,只是物理吸附或者很弱的化学吸附;在四种考察的石墨烯衬底上,相应结合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u>Au>Ag;两者与衬底结合时,与衬底间的电子转移方向刚好相反;铜原子能和衬底空位处有悬挂键的叁原子成键,银原子只在以单原子形式吸附时与空位处叁原子成键,金原子在所考察的所有情况下都只与有悬挂键的两个碳原子成键。二、探讨了各种氮掺杂浓度下,氮原子在石墨烯衬底中的分布情况,随后研究了Pt原子在不同浓度氮掺杂石墨烯上吸附时的稳定吸附构型,并分析了氮掺杂促使Pt原子与衬底结合作用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中的掺杂原子倾向于呈对位分布于衬底中,且掺杂浓度在3/32以下的掺杂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孤立Pt原子在所有考察到的衬底上均呈C-C桥位吸附,Pt6s轨道与C2p轨道成键作用增强是Pt原子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结合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叁、比较了PTn(n=1-3)团簇分子在完整及高浓度氮掺杂石墨烯衬底上的吸附情况,主要关注于各种可能的吸附构型以及相应的结合能变化。经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和综合分析,发现高浓度氮掺杂依然对石墨烯吸附铂金属小团簇具有较好的增强作用。另外,氮原子取代石墨烯衬底中的部分碳原子后,可以有效抑制铂在石墨烯表面的迁移成簇。观察最稳吸附构型发现,PTn(n=1-3)团簇分子倾向于以竖直方式与高浓度氮掺杂石墨烯衬底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原子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富品,汪松,管剑,卫涛,曾敏翔.新型含金属铽的内嵌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TbCN@C_2(5)-C_(82)[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2014

[2].尹伟.金属原子簇与完整及缺陷石墨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13

[3].杨上峰,徐颖,何陈晨,刘富品,焦明之.Sc_3N@C_(80)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与金属卟啉超分子复合结构六角纳米棒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2012

[4].杨上峰,刘富品,陈传宝,章文峰.新型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质[J].化学进展.2010

[5].杨上峰.内嵌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一类新型的富勒烯[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2010

[6].杨上峰.新型内嵌混合金属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质(英文)[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2010

[7].魏学红,杨晓炯,张双龙,郭志强.锂、钠、钾叁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袁久冒.杯[4]芳烃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9].曹沛森.金属原子簇对CO分子吸附的量子化学计算[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

[10].张金方.杂双金属硫系原子簇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金属原子簇论文-刘富品,汪松,管剑,卫涛,曾敏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