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系统验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功率分流,结构优化,联合仿真
混合系统验证论文文献综述
耿文冉,楼狄明,王晨,张彤[1](2019)在《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结构优化与性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具有双行星排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和效率分析,随后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模式及特点.基于Matlab/Simulink与LMS AMESim软件建立联合仿真平台,进行整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整车能量消耗和动力性能均得到改善.纯电动模式下,城市工况(UDC)整车电能消耗降低8%;混动模式下,新欧洲行驶工况(NEDC)整车油耗降低6%.纯电动模式最高车速从110 km·h~(-1)增加到160 km·h~(-1).混动模式0~100 km·h~(-1)加速时间从14.5 s减少到10.0 s.(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万江龙,徐纪伟,潘琼文,冯雪磊,孔昕[2](2019)在《载人潜水器混合动力中辅助电池容量的估算及验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燃料电池与蓄电池混合动力载人潜水器中,蓄电池的类型及容量是影响混合动力系统的响应特性、安全性、体积、重量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针对启动、大功率突变及应急等工况进行分析,对蓄电池进行选型与容量配置,然后为验证估算容量值是否满足系统要求,开展了铅酸蓄电池放电电流与容量的建模,提出基于状态的燃料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的功率分配方法及铅酸蓄电池SOC的估算方法,最后基于MATLAB GUI搭建铅酸电池容量验证系统,通过该容量验证系统,不仅可对混合动力系统中辅助蓄电池配置方案进行校核与优化设计,还可为系统是否设置重载询问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崔华芳,张明朗,王培培[3](2019)在《48 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故障模式研究及台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48 V BSG轻度混合动力车型系统为例,对其BSG动力系统可能存在的主要失效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混合动力总成试验台架上模拟各类实车故障失效模式的实车运行状态,并对各失效模式进行了验证分析。(本文来源于《汽车电器》期刊2019年07期)
赵蒙蒙,李岩松,杜洁茹,刘君[4](2019)在《基于LCC拓扑的ICPT系统混合补偿方法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的四种基本补偿结构在负载固定时无法调节系统传输功率的缺点,提出基于LCC拓扑的混合补偿方法,包括LCC/S与LCC/P两种补偿结构。利用高阶LCC结构与一阶串/并联结构的联合应用,不仅能够调节ICPT系统的传输功率,其相比于双LCC结构又能减小无功器件的使用,减小系统的复杂度。首先给出了基于互感模型的LCC/S与LCC/P的结构原理图,推导出两种结构的负载特性、功率特性等多个系统特征,并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两种补偿结构的软开关可行性、传输功率及传输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提出理论的可行性。最后,对运行频率发生偏移时的输出功率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为ICPT系统的补偿设计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05期)
陈叁风,陈全义,胡涛[5](2018)在《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混合网络系统设计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基于弹簧粒子模型及其衍生定位算法的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混合网络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本文的混合网络是基于CC2431传感器节点和智能手机高级节点组成的混合网络,其中CC2431用于数据采集与节点定位等,智能手机iPhone网络用于传达任务、获取数据以及数据显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混合网络系统是稳定可靠的,且系统的测距和定位算法的精度较高,网络的路由算法稳定可靠,可满足一般机器人导航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场景。(本文来源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俊喆[6](2018)在《基于ZYNQ的混合验证门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活中的种设备走向了智能化,传统的门禁系统也逐渐告别了单一的刷卡或密码识别,而利用人体生物信息作为识别特征。人脸图像处理技术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人体生物信息进行识别,而嵌入式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定制用户所需要的专用系统。本文将对嵌入式人脸图像处理系统的准确性及实时性展开研究。为了解决传统单核嵌入式设备在进行嵌入式图像处理时存在的资源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ZYNQ体系结构来进行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ZYNQ具有的软硬件多核的结构,将图像处理算法分别放到软件处理器及硬件电路中运行,从而实现了软硬件协同工作。本文以Xilinx公司的ZedBoard开发板为主要硬件开发平台。在ZYNQ芯片的可编程逻辑部分实现了对人脸图像的预处理算法并且进行了并行化的硬件加速,在ZYNQ芯片的ARM处理器部分通过结合OpenCV完成了人脸识别功能,并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脸识别决策树提升系统性能。整体上通过结合指纹识别器和继电器模块构建了完整的指纹识别加人脸识别的混合验证门禁系统。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于ZYNQ平台的混合验证门禁系统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还加快了算法运行的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1)
朱萍[7](2018)在《基于快速混合重构的自适应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演化硬件(Evolvable Hardware,EHW)为实现高效的自适应系统和自修复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中,EHW电路的实现方案主要是基于虚拟重构电路(Virtual Reconfigurable Circuit,VRC)和基于实际重构电路(Native Reconfigurable Circuit,NRC)。但是这两种方案都有不足之处,VRC资源开销和电路延时较大,NRC电路配置速率较慢且电路灵活性较低。因此,本文整合这两种方案设计快速、灵活的自适应数字系统架构,并以自适应图像滤波器与自修复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FPGA实现为例,对该架构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EHW技术的相关研究概况和现有的FPGA重构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选择基于NRC和VRC混合的EHW方案设计自适应系统。介绍了硬件实现平台Xilinx Virtex-6 FPGA开发板ML605,及相应的FPGA资源结构和软件开发工具ISE Design Suit,并分析了作为搜索引擎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2)提出了基于快速混合重构的自适应数字系统的整体结构;详细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法,包括可进化模块的设计、自适应IP核设计、硬件平台的搭建、存储位流的IP核的设计以及位流重定位的设计;简要说明了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包括GA中染色体编码、适应度评估、遗传算子的设计,差异配置的原理及设计实现和自适应演化的通用流程。(3)在Xilinx Virtex-6 FPGA开发板ML605上,以Microblaze作为自适应控制器,以图像滤波为例,对设计的快速混合重构自适应系统架构进行实验验证。给出了自适应滤波的实验结果,并从硬件资源消耗和时序分析、位流存储空间消耗以及演化时间等方面评估了系统的性能。(4)以Microblaze作为自修复控制器,以自修复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FPGA实现为例,对设计的快速混合重构的架构进行实验验证。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和各模块功能;给出了自修复IP核的设计、电路评估方案、故障注入方案和系统修复流程。通过模拟故障注入实验,分析了不同故障资源情况下,系统的修复结果;并对系统的可靠性、资源代价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俞一鹏[8](2016)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系统:原型及行为学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智能和生物智能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机器智能在海量存储、精确计算和快速搜索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生物智能擅长复杂环境感知、知识学习和推理想象等。混合智能系统同时包含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旨在综合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以克服单一智能无法解决的难题。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以及认知科学、计算机和材料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涌入,生物与机器之间的连接将会越来越紧密,智能融合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混合智能系统是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智能增强的一种新途径。其在医疗康复、生活娱乐、国防安保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对脑机接口的交互范式和脑信号解码算法的研究虽较为普遍,但对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系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以人、大鼠和机器叁者为研究对象,以我们课题组提出的混合智能的系统框架为指导,通过由机到脑、由脑到机,以及由脑到脑叁种脑-机信息交互方式,逐步构建了四种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相互融合的混合智能原型系统,并初步为混合智能的智能增强提供了行为学的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由机器到鼠脑:大鼠机器人导航的自动训练大鼠机器人用于导航前需要经过训练。传统的人工训练方法费时费力,且无法实时记录训练数据。我们首先构建了可用于导航的大鼠机器人混合智能系统,接着针对人工训练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可用于替代人工训练的新型混合智能系统:基于视频监控的大鼠机器人导航的自动训练系统。我们提出一种分层、多模块的自动训练框架来实现机器与生物之间的互适应,该框架包含感知、任务模型、训练评估和自适应调整四个模块。实验结果表明自动训练系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训练出可用于导航的大鼠机器人。该混合智能系统的信息交互方式是由机到脑,其将计算机的规划能力、感知能力与大鼠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结合起来,以达到自动训练大鼠机器人的目的。(2)由人脑到机器:人脑头皮脑电控制四旋翼飞行器人脑头皮脑电信号可以体现人的动作意图。我们建立了一种人脑头皮脑电控制四旋翼飞行器的新型混合智能系统。系统将头皮脑电信号的解析结果转化为控制指令,从而遥控四旋翼飞行器在叁维空间内移动。我们采用综合运动想象脑电、眼电和肌电叁种头皮电信号的混合式脑机接口,来实现由脑到机的信息交互。该系统将飞行器的移动能力、感知能力与人的决策能力结合以实现机能增强,对残障人士的生活、娱乐等方面具有辅助的作用。(3)由人脑到鼠脑:人脑头皮脑电控制大鼠机器人在(1)和(2)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由人脑到机器,再由机器到鼠脑的新型混合智能系统。我们采用“运动想象左”对应“左转”,“运动想象右”对应“右转”,以及“眨眼”对应“前进”的脑-脑交互范式。在脑电信号解码方面,我们结合共空域子空间分解算法和线性判别分析算法来构建在线脑控大鼠机器人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完成导航大鼠机器人探索未知环境的任务。该混合智能系统实现了人脑向鼠脑的信息传递,并将人的决策能力、大鼠的运动能力,以及摄像头的感知能力结合起来。(4)混合智能的行为学验证:一个迷宫逃离案例大鼠和计算机在空间搜索方面各有所长。在(1)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迷宫逃离实验任务,接着对大鼠、计算机和有计算机辅助的大鼠叁者在该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有计算机辅助的大鼠比单一的大鼠和单一的计算机的效果好,从而初步为混合智能系统的智能增强提供了行为学的验证。所建立的有计算机辅助的大鼠迷宫逃离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智能系统,其结合了大鼠的决策能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与计算机的规划能力、感知能力。特别地,该项工作真正实现了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在多方面的融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18)
余琼[9](2016)在《混合系统的近似形式化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系统是由连续子系统和离散子系统构成,且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混合系统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动态行为。而混合系统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系统的形式化验证。但是由于系统的形式化验证条件非常苛刻,从而很难对系统进行形式化验证。为了验证混合系统,了解混合系统的一些特性,我们对混合系统采取近似形式化验证。因此,我们主要研究了特殊混合系统的语义模型及其近似语义模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我们是通过不完全矩阵分解法和特殊标记来研究混合系统,即把系统的标记特殊化为齐次线性多项式微分方程组,利用不完全矩阵分解法得到此方程组矩阵的预处理矩阵,并根据预处理矩阵建立了标记的等价标记和等价标记集。根据标记的等价语义模型以及不完全矩阵分解法,我们构造了状态的近似状态,并且建立了标记转换系统的等价标记转换系统语义模型和近似标记转换系统语义模型。根据标记特殊化为齐次线性多项式微分方程组,提出了齐次线性多项式微分混合系统语义模型。齐次线性多项式微分混合系统不仅刻画了状态之间的转换行为,而且还描述了状态转换的细节。本论文还构造了齐次线性多项式微分混合系统的近似状态轨迹和近似动作序列以及近似语义模型。而且也构建了系统的离散转换关系的近似转换关系。随后,本论文对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从而我们得出了状态及其近似状态、状态轨迹到达状态及其近似状态轨迹到达状态、标记及其近似标记、动作序列及其近似动作序列、状态轨迹及其近似状态轨迹之间的绝对误差。(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6-04-01)
吴杰,韩啸,刘梦丹[10](2015)在《LCC-VSC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分析及仿真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传统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的总结,研究一种新型直流输电方式——混合直流输电,该系统的两端由传统直流输电中的相控换流器(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和柔性直流输电中的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组成。在阐述其拓扑结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一种针对该系统的控制策略,并通过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兼具传统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在遇到单相接地、叁相短路等故障时,可快速恢复并重新实现稳定运行状态,适应于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具备能源互联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智能电网》期刊2015年12期)
混合系统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燃料电池与蓄电池混合动力载人潜水器中,蓄电池的类型及容量是影响混合动力系统的响应特性、安全性、体积、重量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针对启动、大功率突变及应急等工况进行分析,对蓄电池进行选型与容量配置,然后为验证估算容量值是否满足系统要求,开展了铅酸蓄电池放电电流与容量的建模,提出基于状态的燃料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的功率分配方法及铅酸蓄电池SOC的估算方法,最后基于MATLAB GUI搭建铅酸电池容量验证系统,通过该容量验证系统,不仅可对混合动力系统中辅助蓄电池配置方案进行校核与优化设计,还可为系统是否设置重载询问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系统验证论文参考文献
[1].耿文冉,楼狄明,王晨,张彤.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结构优化与性能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万江龙,徐纪伟,潘琼文,冯雪磊,孔昕.载人潜水器混合动力中辅助电池容量的估算及验证系统[J].船舶工程.2019
[3].崔华芳,张明朗,王培培.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故障模式研究及台架验证[J].汽车电器.2019
[4].赵蒙蒙,李岩松,杜洁茹,刘君.基于LCC拓扑的ICPT系统混合补偿方法及验证[J].电测与仪表.2019
[5].陈叁风,陈全义,胡涛.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混合网络系统设计及验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6].张俊喆.基于ZYNQ的混合验证门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7].朱萍.基于快速混合重构的自适应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8].俞一鹏.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系统:原型及行为学验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6
[9].余琼.混合系统的近似形式化验证[D].广西民族大学.2016
[10].吴杰,韩啸,刘梦丹.LCC-VSC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分析及仿真验证[J].智能电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