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魏益永李涛(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初级中学山东平邑2733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3-019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问题接踵而至。为改变以上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学校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又在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整合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次基础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一、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思考

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最初主要是针对“新课程运动”的弊端而兴起的,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模式逐渐介绍到世界各国。此后校本课程作为与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相对的一个概念走进学校。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要很好地贯彻新的课程思想,就必须对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如何操作、如何评价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课程概念的多样性也同时导致了校本课程概念的多样性。比如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以学校为依托,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由学校内部人士参与决策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概念,它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应拘束于某一概念而妨碍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就语文学科而言,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语文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语文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是由语文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能反映多种需求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包括改编、拓展或重新开发等方式开发适应某种特殊环境的课程。

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在我国仍属于新兴的领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所以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1)缺乏学科特性。因为初中各学科都要开发符合自身学科特质的校本课程,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学科雷同、重复的现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注意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实效有用的原则,对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开发适合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避免泛化课程资源的行为。

(2)忽略学校特色。由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学环境、人文积淀、社区资源等都有差别。有些学校盲目开发校本课程或借鉴他人经验,忽略了自身的特色。因此,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个性地开发课程。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3)缺乏选课指导。初中生对很多事物缺乏辨证分析和清醒认识,一些学校只是负责把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出来,对学生的选课没有科学指导。尽管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来的,但仍可能出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和选择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学生对校本课程和自己的兴趣发展以及知识需求也可能没有完全了解。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

(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导致评价失真。完善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强调发挥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且尽量客观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研究

语文校本课程是国家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张扬学校个性,形成教学特色;引导语文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学校、语文教师、学生平等对话,促进课程“生态圈”和谐有序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语文课程在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处理课程关系。新课标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处理校本语文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的关系。对语文课标、教学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拓展或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密切结合,在课内和课外比较阅读、课内知识向外迁移、加强作文教学指导与训练等方面进行实践。找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平衡点,妥善处理二者关系。

2.转变教学观念,提供语文实践空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线教师应该采用对话教学观、大语文教育观等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校可以配合语文课程开展文学社活动、读书笔记展评、征文评选、社会调查、编辑校刊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空间。

3.拓宽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课程不应该局限与教材内容,可以对教材进行扩展。教师可以关注社会生活,追踪时代热点,开设“青春小说阅读”“流行文化之我见”“网络写作的奇妙世界”等专题课程,让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紧跟时代步伐,在充满时代气息的语文课程中发展自我。

4.巧妙使用教材,整合语文课程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材在功能上由灌输学生权威理论知识的中介向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范例”转化。新课程在教材的实施上也由单纯的教学提示转变为素材提示。这些改变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对教材灵活运用,包括重组单元、调整进度、增加教学内容等以便与校本课程衔接。同时可以对教辅教材、教具、课件等自主开发和利用,探索适合本校的特色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使之优化组合。

标签:;  ;  ;  

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