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金融论文-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

内生金融论文-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生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生金融,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

内生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1](2018)在《内生金融视阈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并逐渐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结合,衍生出了许多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得农村金融得以普惠广大农村和农民市场。本文从内生金融的角度对农村的互联网产品以及服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赵朴[2](2018)在《社会结构视角下城镇化对农村内生金融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长期存在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农村内生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的分析研究,必须要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的背景以及农户的特性去分析,如此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产生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边缘农村地区被纳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对农村的原有社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内生金融也已经受到冲击,必须主动适应城镇化的推进。因而,在社会结构为视角下,研究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给农村内生金融带来的变化,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期刊2018年02期)

杨姗[3](2016)在《内生金融创新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供需匹配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内生农村金融创新的相关研究,并对内生金融和外生金融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内生金融和外生金融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概念,内生金融是指在市场客观供求刺激下,由社会、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所决定,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参与和贡献,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自下而上内生出的金融活动、金融组织、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统称。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有效促进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使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效率得到提高。在对内生金融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从多个层面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的原因,认为从正规金融机构层面来看,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匮乏是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的原因;从机构经营层面来看,银行对农户贷款缺乏宣导是主要原因;从资金流向层面来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不合理是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原因;从非正规金融发展层面来看,非正规金融发展严重受制约是主要原因;从政府层面来看,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是主因;而从农户的主体层面来看,农户自身的抵质押不足、金融知识和融资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从保险层面来看,相关保险产品的保障作用不强,效率较低,这些都是中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的原因。在这些层面对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内生性创新是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匹配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目前在中国农村兴起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互联网+产业链”的农村内生性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选择了4家公司,结合农村内生金融理论,通过多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这种“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主导创新、产业链金融支撑、移动互联网覆盖、大数据征信、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等手段,汇集了一批全新的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业态和生态圈,整合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小贷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走出一条“互联网+产业链”农村金融创新之路,在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改变了中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问题,有效促进了中国农村外生金融内生化发展,降低了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抵押不对称问题,推动了农村金融的深化,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本文重点对这一农村内生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中国农村这种“互联网+产业链”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模式的主导者是“核心企业”而非政府,而且这种模式整合了内生性程度更高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活动,充分利用了大数据征信方式来促进农村金融供需匹配,受到了地方政府较弱的行政干预,为农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保险、管理、销售服务,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供需匹配。结合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内生性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多案例研究,本文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内生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该通过在政府层面、金融发展层面、农村保险层面、组织保障层面、金融实践层面、教育宣导方面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陈红,高阳[4](2016)在《“互联网+价值链”:农村内生金融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金融在供需层面上,一直存在着不协调不匹配的现象,究其原因为内生金融不足导致。随着"互联网+价值链"金融模式的兴起,必然会扭转这种不匹配状况。由于其形成于竞争环境下,政府干预较少,且效率很高,内生性很强,因而,可有效缓解农村内生金融不足的情形。通过对其运行机理的分析获知,在"互联网+价值链"金融模式下,由于价值链金融的支持,龙头企业的主导,互联网的高覆盖率、大数据及相关金融机制的支持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外生金融的内生化趋势,使得农村金融匹配更趋于完善。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龙头企业发展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影响,战略发展决策的失误,加之国内金融管制的缺失,致使农村"互联网+价值链"金融模式的普及受到限制,因而,亟须从政策层面及制度规制方面予以研究及完善。(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05期)

严瑞河[5](2015)在《北京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作为城镇化研究的预设条件与定位基础,城镇化被认为是农村发展的必然、急迫的选择,是非常主动与积极的因素,从而得出农村变为城镇是农民最大的诉求之一。然而,城镇化的主体北京郊区农民的意愿却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分层,需要综合考虑农民的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层考虑不同农民意愿的差异及相应政策取向的相异性。农村内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北京郊区农民城镇化意愿变化与分层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金融服务的微观主体农民同时是城镇化的主体。农民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供给金融服务的基点和农村金融内生成长必须要考虑的层面之一。论文以城乡系统论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系统,涌现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系统的复杂适应性。适应性的主体由相对简单的主体演化生成,其与环境、其它主体的交互作用,聚合成新的、更大的主体。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系统也是由相对简单的叁个主体构成,包括监管主体,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论文以农村内生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主体为主展开论述,涌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隐喻特征。农村内生金融服务供给系统涌现为复杂适应性的隐喻特征,其长期处于稳定与不稳定,合作化与非合作化,行政干预与放松干预等“混沌的边缘”;农村金融资金流向非农领域、城镇,金融人才流失,金融服务机构减少的“热带雨林”;但信用合作组织却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信用合作自德国产生以来发展到世界100多个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信用合作经历自生,多次适应性变通,多次行政性干预,最终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并存的局面,涌现了“搜索适应性地形中的最佳适应点”的隐喻特征。北京农村内生金融服务需求系统呈现为农民对金融需求的多样化特性,金融服务需求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但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尤其是对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与业务水平的评价较低。同时,农民行为显现为不完全理性与跟风非理智选择的特性,体现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系统复杂性隐喻特征。农民的理性与非理性在于考虑农民的智慧、谋略与非理智,但理性却是有限的事实,非理智具有盲从性。农村内生金融系统是生成的,它变化的不仅是结构、状态与行为等,而且其组分也是变化的,具有生命“活的”的系统,其供给与需求组分始终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并且会传导至城乡系统。农村内外生金融封装而成农村金融系统是城乡系统中产业与公共服务的子系统,其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顺毅[6](2012)在《村庄信任、内生金融组织与农村反贫困金融机制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活动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所需的金融服务。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与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特征不匹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其反贫困的效果相对有限。而基于我国贫困地区村庄信用的内生农村金融组织能够适应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特质,在基层金融供给上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因此,建立规范的制度推动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内生金融组织与大型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的有效模式,将成为未来农村反贫困金融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2年17期)

胡卫东[7](2012)在《纾解农村贫困的内生金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演进的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内生性金融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表明,内生性金融非常有利于农村实现脱贫解困。这对于当前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的我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不仅要正确认识内生金融在反贫困中的作用,而且要加快完善我国反贫困的内生金融机制,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2年24期)

韩丽娟[8](2012)在《银行资助与农村内生金融的形成——20世纪20-30年代对培育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建立农民"自有自营自享"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是近代中国农村金融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20世纪20-30年代对培育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探讨表明:农村信用社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农村经济衰败的情况下需要银行出资推动建立。这一主张体现了经济合理性,但银行的出资者身份易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的最终决策者,银行的逐利行为往往使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建设上疏离贫农与民主管理。由银行资助而形成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容易与农民产生隔膜,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应当在健全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引入银行资金。(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方晓燕,刘蕾[9](2012)在《内外生双重约束下农村外生与内生金融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二元的农村金融结构,面临着内生外生双重约束及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均衡和非均衡的双重信贷配给,导致了供需失衡和有效供求的双重不足。应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逐步放宽利率约束,以消除外生约束,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的联合来降低内生性约束,同时大力提升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真正释放农村真实有效的信贷需求;从而实现农村金融的总供求均衡。(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2年01期)

张宏光,谢勇模[10](2011)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内生金融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就听说梨树农民善于创新,没想到梨树农民居然敢于尝试P2P网络借贷这样的新生事物",这是参与组织"首届招商局扶贫创新奖"的一位工作人员偶遇P2P网络借贷平台负责人与梨树资金互助社农民商谈合作事宜的感受。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新的民间借贷模(本文来源于《银行家》期刊2011年03期)

内生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长期存在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农村内生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的分析研究,必须要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的背景以及农户的特性去分析,如此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产生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边缘农村地区被纳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对农村的原有社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内生金融也已经受到冲击,必须主动适应城镇化的推进。因而,在社会结构为视角下,研究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给农村内生金融带来的变化,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生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1].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内生金融视阈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8

[2].赵朴.社会结构视角下城镇化对农村内生金融影响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

[3].杨姗.内生金融创新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供需匹配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4].陈红,高阳.“互联网+价值链”:农村内生金融新模式[J].学术交流.2016

[5].严瑞河.北京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内生金融服务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6].李顺毅.村庄信任、内生金融组织与农村反贫困金融机制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2

[7].胡卫东.纾解农村贫困的内生金融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2

[8].韩丽娟.银行资助与农村内生金融的形成——20世纪20-30年代对培育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

[9].方晓燕,刘蕾.内外生双重约束下农村外生与内生金融的融合[J].西部论坛.2012

[10].张宏光,谢勇模.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内生金融发展[J].银行家.2011

标签:;  ;  ;  ;  

内生金融论文-叶万全,全志成,黄远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