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原穴论文-赵朋娜,王燕平,古菲菲,李朝政,魏玉龙

十二经原穴论文-赵朋娜,王燕平,古菲菲,李朝政,魏玉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二经原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流量,失衡度,十二经,原穴

十二经原穴论文文献综述

赵朋娜,王燕平,古菲菲,李朝政,魏玉龙[1](2017)在《健康人十二经原穴血流量失衡度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算健康人十二经原穴血流量及左右失衡度(IBD-LRM)、表里失衡度(IBD-EIM)、手足失衡度(IBD-HFM)的正常值范围,为经络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线扫描仪(LDLS)测量31名受试者的十二经原穴血流量,计算十二经血流量的分布及IBD-LRM、IBD-EIM、IBD-HFM 3种失衡度。结果:(1)十二经原穴左右两侧血流量几乎相等,IBD-LRM总均值为(0.8±7.0)%;IBD-LRM绝对值介于(13.2±12.0)%至(22.9±15.6)%之间,最大绝对失衡度在胆经,总均值为(16.2±4.1)%。(2)6对表里经中有5对里经(阴经)血流量大于表经(阳经),IBD-EIM总均值为(-11.4±10.4)%,IBD-EIM绝对值在(16.6±12.1)%至(36.6±15.6)%之间,最大绝对失衡度为叁焦-心包,总均值为(25.2±8.0)%。(3)6对手足同名经手经血流量均大于足经,IBD-HFM均值为(38.8±18.2)%,IBD-HFM绝对值在(34.4±20.9)%到(59.6±12.0)%之间,最大绝对失衡度为手足少阴经,总均值为(43.8±13.3)%。(4)3种失衡度绝对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与以往用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计算的3种失衡度相同,两指标的IBD-LRM绝对值接近,表里和手足失衡度的绝对值有一定差异。结论:健康人十二经原穴血流量的IBD-LRM较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IBD-EIM和IBD-HFM较高。(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李明伟[2](2016)在《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的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采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信息,探讨高血压患者典型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的电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的中医诊断和干预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收集高血压典型体质受试者90例,健康受试者30例,共计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体质学评价与经穴脏腑平衡检测系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和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检测,体质判定方法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九种体质判定方法实施,体穴检测方法参照中医体质学评价与经穴脏腑平衡检测系统中关于体穴检测方法实施,观察所有受试者体质判定结果资料和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阻抗和平衡系数)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体质判定结果资料和经穴电学特征资料统计分析,取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p<0.01作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高血压痰湿质组太渊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合谷、太溪穴阻抗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渊穴的阻抗值异常增高,合谷、太溪穴的阻抗值显着增高;高血压痰湿质组大棱、腕骨穴平衡系数大于对照组(p<0.05),神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大棱、腕骨穴处于失衡状态,神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高血压血瘀质组太渊、神门、太冲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血压血瘀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渊、神门、太冲穴阻抗值异常增高;高血压血瘀质组腕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太冲穴平衡系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血瘀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腕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而太冲穴失衡不显着。高血压阴虚质组太溪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太冲穴阻抗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阴虚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溪穴阻抗值异常增高,太冲穴阻抗值显着增高;高血压阴虚质组腕骨穴平衡系数大于对照组(p<0.05),太渊、神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阴虚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腕骨穴处于失衡状态,太渊、神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结论:高血压患者典型体质与其十二原穴电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十二原穴中部分原穴电阻抗呈现增高趋势,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十二原穴中部分原穴左右阻抗值处于失衡状态。(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20)

张木娇[3](2015)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电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使用DMS中医经络检测仪测量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的电阻值,通过分析测量所得值,探讨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患者十二经脉盛衰的规律特点;从十二经原穴的电阻情况反映的十二经脉盛衰的角度去分析乳腺增生病,可进一步为临床的辩证诊断及针灸、中药等治疗该病提供多一种方法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对古文献中关于乳腺增生病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中关于乳腺增生病及穴位低电阻特性和经络检测仪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做系统综述,为使用DMS中医经络检测仪测量、探讨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患者的十二经脉电阻情况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研究:使用DMS(Digital Meridian System)中医经络检测仪,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及针灸科门诊中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及肝郁气滞型证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不分组,分别检测十二经原穴的电阻。将所测得的电阻数值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研究结果:共检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50例,左右两侧经脉的原穴电阻值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左右两侧经脉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肺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叁焦经、脾经、肝经、胆经、肾经、膀胱经左右两侧原穴电阻比较均P<0.05,出现明显差异;胃经左右原穴电阻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表里经的原穴电阻值用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表里经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的有:(双侧)肺经、大肠经,(双侧)心包经、叁焦经,(右侧)脾经、胃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表里经电阻值无明显差异的是:(双侧)心经、小肠经, (双侧)肾经、膀胱经, (双侧)肝经、胆经, (左侧)脾经、胃经。同侧同名经的原穴电阻值用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同名经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的有:(双侧)肺经、脾经,(左侧)大肠经、胃经,(左侧)小肠经、膀胱经,(左侧)心包经、肝经,(右侧)叁焦经、胆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同名经电阻值无明显差异的是: (双侧)心经、肾经,(右侧)大肠经、胃经,(右侧)小肠经、膀胱经,(右侧)心包经、肝经,(左侧)叁焦经、胆经。同侧肝经与其余十一经脉原穴电阻进行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左侧肝经与左侧肺经、左侧大肠经、左侧心经、左侧心包经、左侧叁焦经,右侧肝经与右侧大肠经、右侧叁焦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经与同侧脾经、胃经、肾经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所测得的肝经、肾经、脾经、胃经的原穴电阻值进行分析,发现:50例中,肝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6例,占12%;一侧或两侧同时升高的共33例,占66%;一侧电阻值降低另一侧正常或两侧均低于正常的有11例,占22%。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4例,占8%;一侧电阻降低另一侧正常或升高或降低的共23例,占46%;两侧电阻值均升高或一侧升高另一侧正常的共有23例,占46%。胃经原穴电阻一侧或双侧均正常的共有33例,占66%;一侧升高另一侧降低的仅3例,占6%;两侧均降低的有10例,占20%;两侧均升高的有4例,占8%。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7例,占14%;一侧电阻值升高另一侧正常或升高或降低的共有37例,占74%;一侧正常一侧降低或两侧均降低的共6例,占12%。研究结论: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病人除胃经外,其余11条经脉均出现明显的左右侧失衡现象。左右同侧肺经、大肠经,左右同侧心包经、叁焦经,右侧脾经、胃经原穴电阻有明显差异;左右同侧心经、小肠经,左右同侧肾经、膀胱经,左右同侧肝经、胆经,左侧脾经、胃经原穴电阻无明显差异。左右同侧肺经、脾经,左右同侧大肠经、胃经,左侧小肠经、膀胱经,左侧心包经、肝经,右侧叁焦经、胆经原穴电阻有明显差异;左右同侧心经、肾经,右侧大肠经、胃经,右侧小肠经、膀胱经,右侧心包经、肝经,左侧叁焦经、胆经原穴电阻无明显差异。同侧肝经、肾经,肝经、脾经,肝经、胃经,脾经、肾经,胃经、肾经的原穴电阻值无明显差异。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病人原穴电阻表现为肝经、脾经原穴电阻升高为主,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为小部分、大部分为一侧或两侧的升高或降低,胃经原穴电阻在正常范围的居多。(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熊彬,蒋莉萍,周思,于兰,耿利军[4](2014)在《不同性别十二经原穴皮肤温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健康大学生男、女十二经原穴的皮肤温度情况。方法:选择健康大学生男、女各34例为测试对象,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十二经原穴温度测定3次,算出3次测量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上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8℃,下肢原穴正常温度值为35.02℃,女性上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99℃,下肢原穴正常温度值平均为35.32℃。男性上、下肢原穴温度略低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其十二原穴的皮肤温度均低于正常腋温,且男性比女性的温度略低,且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刘莉莉,赵百孝,颉泽华,樊永平[5](2010)在《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十二经原穴电学特性变化规律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对原穴电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经络能量分析仪对116例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及60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体表导电量进行检测,观察比较脑瘤患者手术前后左右侧原穴导电量的差异。结果:术前脑瘤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原穴导电量明显降低(P<0.01);术前脑瘤患者脾经、肝经、胃经、小肠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术后脑瘤患者心经、小肠经、叁焦经、脾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比较,膀胱经、胆经、胃经、小肠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心包经的原穴导电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循头入颅的阳经原穴导电量术后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与手术开颅损伤或阻断局部经脉致经脉不畅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金炳旭[6](2008)在《针刺十二经原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腧穴的特异性和针灸治病机理的研究是近年来针灸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而腧穴的针刺效应特异性是人们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目前,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WHO的肯定,为了证实腧穴的这种特异性,并探索针灸治病获效途径,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腧穴对有效病证的刺激效应特异性以及其获效机理,我们以针刺十二经原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和对部分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影响为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寻客观证据,为明确腧穴的针刺效应特异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原穴和非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的影响来研究腧穴的刺激效应特异性,并通过检测升压效应最优组别大鼠外周血清中NO含量、NOS活力以及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初步探讨针刺升压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SPF级,体重180~220g,共140只,按原始血压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6只,造模组134只。造模组给予复方双嗪利血平片混悬液灌胃(8ml/Kg),早晚各1次,灌胃2周后血压低于80mmHg者视为模型复制成功。成功动物模型按模型血压随机分为神门组、大陵组、合谷组、阳池组、腕骨组、太渊组、太白组、京骨组、太溪组、冲阳组、太冲组、丘墟组、模型组以及非穴组,每组6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十二经原穴组及非穴组大鼠给予针刺干预,穴位均取双侧,进针后连续刺激5分钟。每天针刺后每只大鼠测量尾动脉血压5次,取其平均值,实验结束后检测升压效应最优组别大鼠外周血清NO含量、NOS活力以及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十二经原穴组和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具有升压效应;十二经原穴组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原穴具有针刺升压效应的特异性;十二经原穴中,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穴的升压效应最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四穴的升压效应相当;太渊、太冲穴升压效应次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太渊、太冲穴升压效应程度基本相同;再次为腕骨、太白、太溪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叁穴对低血压的血压影响在同一水平上;升压效应最差的依次为京骨、冲阳、丘墟穴,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组外周血清中NO含量、NOS活力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原穴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门组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加,且阳性反应强(P<0.05)。结论1.十二经原穴的升压效应具有腧穴特异性;其中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穴的升压效应最优;太渊、太冲穴次之;再次为腕骨、太白、太溪穴;最后依次为京骨、冲阳、丘墟穴。2.针刺对低血压大鼠模型NO/NOS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降低外周血清中NO含量以及NOS活力,从而减轻NO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舒张作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这可能是针刺十二经原穴升压效应获效的机制之一。3.针刺神门穴的升压效应可能与增加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李磊,王静,刘世敏,任璐蓓,舒勤[7](1998)在《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12×12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在酉时(18:00)、戍时(20:00)、亥时(22:00)、子时(24:00)、丑时(02:00)、寅时(04:00)、卯时(06:00)、辰时(08:00)、巳时(10:00)、午时(12:00)、未时(14:00)和申时(16:00)电针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结果发现:①电针十二经原穴对T3、T4和TSH影响的差异不明显;②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的T3、T4和TSH有着效应差异;③不同青年人的针灸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李磊,任璐蓓,刘世敏,王静,周敏明[8](1998)在《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血浆cAMP、cGMP及其比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2×12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在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和申时电针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结果发现,电针十二原穴对cAMP、cGMP及其比值影响的差异不明显;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的cAMP、cGMP及其比值有着效应差异;不同青年人的针灸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张维波[9](1997)在《人体十二经原穴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关性的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高灵敏度二氧化碳(CO_2)测定仪对30例健康人12经原穴的皮肤CO_2呼出量(SRC)进行了测定.对所测24个穴位的SRC进行两两相关计算,使用SAS统计软件对其距离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类平均法聚类的结果表明,左右同名穴首先聚类,其次是表里经穴和同名经穴,伪t检验还支持将12经原穴分成两大类.Ward法聚类的结果与类平均法接近.同名穴组、表里经穴组、同名经穴组和非特异组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65,0.514和0.379.秩和检验表明各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本结果为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中的同经左右相关、表里经相关和同名经相关原理提供了科学支持.(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张维波,李宏[10](1997)在《健康人十二经原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人十二经原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的研究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李宏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ranscuteousCO2emission,TCE,原称为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SRC)是由于组织中CO2代谢形成较高浓度后由皮肤直...(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十二经原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采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信息,探讨高血压患者典型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的电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的中医诊断和干预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收集高血压典型体质受试者90例,健康受试者30例,共计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体质学评价与经穴脏腑平衡检测系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和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检测,体质判定方法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九种体质判定方法实施,体穴检测方法参照中医体质学评价与经穴脏腑平衡检测系统中关于体穴检测方法实施,观察所有受试者体质判定结果资料和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阻抗和平衡系数)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体质判定结果资料和经穴电学特征资料统计分析,取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p<0.01作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高血压痰湿质组太渊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合谷、太溪穴阻抗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渊穴的阻抗值异常增高,合谷、太溪穴的阻抗值显着增高;高血压痰湿质组大棱、腕骨穴平衡系数大于对照组(p<0.05),神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大棱、腕骨穴处于失衡状态,神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高血压血瘀质组太渊、神门、太冲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血压血瘀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渊、神门、太冲穴阻抗值异常增高;高血压血瘀质组腕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太冲穴平衡系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血瘀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腕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而太冲穴失衡不显着。高血压阴虚质组太溪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对照组(p<0.05),太冲穴阻抗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阴虚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太溪穴阻抗值异常增高,太冲穴阻抗值显着增高;高血压阴虚质组腕骨穴平衡系数大于对照组(p<0.05),太渊、神门、京骨穴平衡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高血压阴虚质患者十二原穴中左右腕骨穴处于失衡状态,太渊、神门、京骨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结论:高血压患者典型体质与其十二原穴电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十二原穴中部分原穴电阻抗呈现增高趋势,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十二原穴中部分原穴左右阻抗值处于失衡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经原穴论文参考文献

[1].赵朋娜,王燕平,古菲菲,李朝政,魏玉龙.健康人十二经原穴血流量失衡度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2017

[2].李明伟.高血压典型体质患者的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3].张木娇.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电阻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熊彬,蒋莉萍,周思,于兰,耿利军.不同性别十二经原穴皮肤温度对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

[5].刘莉莉,赵百孝,颉泽华,樊永平.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十二经原穴电学特性变化规律的观察[J].针刺研究.2010

[6].金炳旭.针刺十二经原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7].李磊,王静,刘世敏,任璐蓓,舒勤.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甲状腺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

[8].李磊,任璐蓓,刘世敏,王静,周敏明.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原穴对正常人血浆cAMP、cGMP及其比值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

[9].张维波.人体十二经原穴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关性的聚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7

[10].张维波,李宏.健康人十二经原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7

标签:;  ;  ;  ;  

十二经原穴论文-赵朋娜,王燕平,古菲菲,李朝政,魏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