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张清海,Helmut,Willems,丁林

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张清海,Helmut,Willems,丁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南大有孔虫,SBZ,P-E界限,Larger,foraminiferal,extinction,and,origination

底栖大有孔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海,Helmut,Willems,丁林[1](2018)在《藏南早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南的定日和岗巴地区保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下古近系大有孔虫灰岩,是研究西藏古新世和始新世底栖大有孔虫的理想地点。我们对出露于老定日县城油下村附近和岗巴县城旁边的两个下古近系碳酸盐岩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采样,对样品中的底栖大有孔虫进行了分析鉴定,识别出了至少20个属共约70个种的大有孔虫。根据这些大有孔虫在剖面中的分布,我们尝试建立了西藏的浅水底栖大有孔虫生物分区(SBZ)。在定日地区,我们建立了SBZ 2-10,共9个分区。在岗巴地区,我们建立了SBZ2-5和SBZ 7,共5个分区。在岗巴和定日地区,最初出现Rotorbinellaskourensis,Rotaliaimplumis,Lockhartiaretiata,L.prehaimei,Kathina aquitanica,K.pernavuti,K.cf.selveri,Daviesina danieli的层位被定义为SBZ 2的底部。最初出现Lockhartia haimei,L.roeae,Miscellanites primitivus,Keramosphaerinopsis haydeni,Daviesina khatiyahi,D.tenuis则被认为是代表了SBZ 2的顶部和SBZ 3的底部。Keramosphaerinopsis haydeni被认为是代表SBZ 3的一个标准化石。最初出现的Rotalia cf.newboldi,Lockhartia altispira,L.aff.roeae,L.aff.conditi,Kathina nammalensis,Aberisphaera gambanica,Setia tibetica,Daviesina langhami,Ranikothalia sindensis,Operculina cf.canalifera和最晚出现的Rotalia implumis,Lockhartia retiata,L.roeae,Kathina cf.selveri,Miscellanites primitivus,Keramosphaerinopsis haydeni代表了SBZ 4的底部。其中,Aberisphaera gambanica被认为是代表SBZ 4的一个标准化石。SBZ 4的顶部和SBZ 5的底部以最初出现的Lockhartia conditi,L.tipperi,L.hunti,Miscellanea miscella,M.minor,Ranikothalia nuttalli,R.savitriae,R.thalica,Operculina patalensis,O.subsalsa,O.jiwani为标志。在SBZ 5的顶部,所有具有多孔分层壳的大有孔虫(Miscellanea,Lockhartia,Kathina,Daviesina,Setia)都突然消失了,这代表了一个生物突变事件。SBZ 6的底部主要为Alveolina,Orbitolites和一些底栖小有孔虫。SBZ 6的中上部可见Alveolina ellipsoidalis,A.cf.subtilis,A.agerensis,A.conradi,A.tibetica and Orbitolites sp.等。首次出现的Alveolina pasticillata,A.cf.tumida,A.cf.subpyrenaica,A.moussoulensis,A.aragonensis,Orbitolites tingriensis,O.bellatulus,O.longjiangicus,O.disciformis被定义为SBZ 7的底部。往上可见Nummulites sp.和N.cf.subramondi以及壳体非常小的Lockhartia hunti,L.conditi,L.tipperi。最初出现的Nummulites globulus,N.atacicus和最晚出现的A.agerensis,A.tibetica,A.pasticillata,A.moussoulensis被定义为SBZ 8。最初出现的Alveolina aff.citrea,Discocyclina sp.,Assilina leymeriei,A.sublaminosa,A.subspinosa和最晚出现的Nummulites sp.,N.cf.subramondi,N.globulus,N.atacicus被定义为SBZ 9的底部。最初出现Nummulites fossulatus的层位被定义为SBZ 10的底部。为了确认古新世-始新世(P-E)界限在大有孔虫生物分区上的位置,我们分析了两个剖面上碳酸盐岩全岩的碳同位素,发现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的碳同位素负漂(CIE)记录。我们发现定日地区的CIE记录比岗巴地区的完整。定日地区的CIE具有一个阶梯状的结构。这个阶梯状CIE的结构可以和PETM的经典剖面ODP 690对比。因而,我们认为定日地区的剖面以"千年"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记录了PETM时期的碳同位素扰动。因为P-E界限被定义为PETM时期碳同位素负偏的开始,我们发现P-E界限在定日剖面中位于SBZ 5的内部,而非传统上认为的SBZ 4和SBZ 5之间。我们还发现SBZ 5和SBZ 6界限处的生物突变事件正好对应于CIE的回返阶段。因而,我们猜想这个突变事件可能代表了底栖大有孔虫对PETM这个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响应。这个生物事件和Lukas Hottinger教授定义的"Larger foraminiferal turnover"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而,我们定义这个生物突变事件为"Larger foraminiferal extinction and origination"。(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王曦,万晓樵,李国彪[2](2010)在《西藏岗巴地区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及底栖大有孔虫的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P/E)事件中底栖大有孔虫的绝灭(BEE)以及演替(LFT)在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在宗浦Ⅱ剖面中,对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对该地区造成明显影响。在界线附近,底栖大有孔虫出现大量灭绝,总灭绝率达71%,界线之上开始出现复苏,底栖大有孔虫的新生率为72%。事件过后,底栖大有孔虫SBZ4动物群被SBZ5-SBZ13动物群代替,以古新统宗浦组的Miscellanea miscella,Lockhartia hai mei,Glomalveolinapri maeva的灭绝和Operculina属的消失及始新统遮普惹组Nummulites willcox,Alveolina ellipsoidalis和Orbi-tolites complanatus出现为特征。在古新世界线顶部,碳稳定同位素值出现明显负偏,峰值为-7.9‰,与全球同一时期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则与全球事件不太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P/E)事件中底栖大有孔虫的绝灭(BEE)以及演替(LFT)在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在宗浦Ⅱ剖面中,对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对该地区造成明显影响。在界线附近,底栖大有孔虫出现大量灭绝,总灭绝率达71%,界线之上开始出现复苏,底栖大有孔虫的新生率为72%。事件过后,底栖大有孔虫SBZ4动物群被SBZ5-SBZ13动物群代替,以古新统宗浦组的Miscellanea miscella,Lockhartia hai mei,Glomalveolinapri maeva的灭绝和Operculina属的消失及始新统遮普惹组Nummulites willcox,Alveolina ellipsoidalis和Orbi-tolites complanatus出现为特征。在古新世界线顶部,碳稳定同位素值出现明显负偏,峰值为-7.9‰,与全球同一时期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则与全球事件不太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清海,Helmut,Willems,丁林.藏南早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王曦,万晓樵,李国彪.西藏岗巴地区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及底栖大有孔虫的演替[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0

标签:;  ;  ;  ;  ;  ;  ;  ;  

底栖大有孔虫论文-张清海,Helmut,Willems,丁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