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报道论文-沈晓宁

对日报道论文-沈晓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日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攻坚战,外宣工作

对日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沈晓宁[1](2019)在《浅谈对日报道脱贫攻坚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这个目标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国人民做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下,中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七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指导与广大扶贫干部的牺牲奉献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响应与贫困群众的自发努力中,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奇迹"的辉煌成果,不仅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外宣工作者来说,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出的党的(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9年07期)

王众一[2](2018)在《为中日关系发展行稳致远创造舆论环境——谈《人民中国》近期对日报道选题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于1953年,今年6月《人民中国》(日文版)迎来创刊65周年。65年来,作为对日传播的领军媒体,这本刊物见证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通过对民间外交和大量文化交流实例的关注,系统地追踪报道了民间力量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这一中日间独有的现象,对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作出了持久的历史性贡献。(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8年08期)

孙伟,张秀旭[3](2018)在《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在日机轰炸前的预防措施,包括宣传对日防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由专门的防空机构进行集中领导,发表防空、防毒的基本常识,延安各界共同成立防空协会。1938年11月20日、21日,日军对延安进行第一、第二次轰炸,由于轻敌松懈、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遭受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938年12月12日、14日的第叁、第四次轰炸,由于此前的防空措施比较到位,房屋毁损较大,但无人员伤亡。许多宝贵的防空经验,为解放战争、中共建立自己的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莉[4](2018)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东方杂志》对日舆论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众多报刊均对此事件表示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追踪报道。其中《东方杂志》作为一代表,发表了众多评论文章,反映了时人对此事件的看法。探究其时《东方杂志》对中日问题较为关注的舆论文章并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对日本政局及满蒙问题早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日本内阁的变化并未影响其对华政策的改变,满蒙问题是中日矛盾的焦点;其实,一系列舆论报道一方面传达的是杂志学人对日侵华的揭露及对国联的不满,另一方面这些言论无疑对当时民众的反日情绪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谭畅[5](2017)在《新时期对日外宣期刊的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日益开放,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开始构建软实力传播平台,以促进本国文化在全球的交流和传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西方媒介集团的跨国扩张,对外传播事业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理所当然的成为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道义的一支重要的“软力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而外宣媒体作为开展对外宣传、推广中国文化的排头兵,除了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的本职使命,也身负着消除冲突与碰撞的职责,更有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崇高目标。可谓身兼数要,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对外传播的视角入手,将框架理论与对外传播理论结合,选取对日外宣期刊《人民中国》杂志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案例,根据其对日报道的框架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包括对《人民中国》传播手段、内容、效果等重要方面的探究,并就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如何改善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外宣如何塑造一个真实友好的国家形象,让邻国、让世界读懂中国提供新的参考视角。(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刘丽丽[6](2015)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以《中央日报》对马占山抗战的报道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把不抵抗和向国联申诉作为处理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机关报,其对马部抗战的态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央日报》对马部抗战的报道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走向及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抗战动员宣传方面的策略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5年04期)

杨宏明[7](2013)在《挣脱“哈哈镜”,重塑新形象——从日本媒体关于对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报道探究对日传播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不断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一些传统强国的地位,而有些国家往往不能积极看待这样的事实,表现在媒体上就是把中国的形象放在"哈哈镜"下,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世界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本文将通过分析《读卖新闻》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期间的涉华报道,针对性地寻找和把握对日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善中国媒体对日传播的方法,从而使中国形象摆脱日媒的"哈哈镜",还给日本民众一个真实的中国。(本文来源于《传媒国际评论》期刊2013年00期)

李莹,林功成[8](2012)在《日本制造:中国报纸2001-2010年的对日产品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日本制造的产品时常表现出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日本制造"意味着质量可靠;但另一方面,受中日关系影响,中国民间时常会传出抵制日货的声音。尽管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但对产品形象本身的构建与形成过程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因此,本研究试图对中国媒体如何塑造"日本制造"的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六份报纸在2001-2010年间对"日本制造"的报道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报纸在塑造"日本制造"的形象时以中立或正面态度为主,但正面报道比例逐年降低;中国报纸偏向于使用官方信源以及来自中国的信源;在报道框架方面,"日本制造"主要被塑造为中国学习的榜样,但同时也有不少的报道涉及"日本制造"的衰落。(本文来源于《数字未来与传媒社会.2013.2——重购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期刊2012-11-17)

李松蕾[9](2011)在《《大公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态度与基调——基于《大公报》原件的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俄战争时期,英敛之1902年于天津创办的《大公报》已逐步成长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表达当时国人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俄战争的态度方面,以爱国、敢言着称的《大公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论说",表达其"联俄"、"联日"皆不可取,"惟立宪而后可以救中国"的基本立场。本文通过对1904-1905年间《大公报》原件的文本分析,探讨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倾向与评论态度。(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1年01期)

王磊[10](2010)在《《人民日报》对日报道的变迁——以2002年、2008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国民众了解日本最主要的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2年、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人民日报》坚持正面报道,不断加大对社会多样化报道的姿态,是近年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积极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32期)

对日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于1953年,今年6月《人民中国》(日文版)迎来创刊65周年。65年来,作为对日传播的领军媒体,这本刊物见证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通过对民间外交和大量文化交流实例的关注,系统地追踪报道了民间力量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这一中日间独有的现象,对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作出了持久的历史性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日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沈晓宁.浅谈对日报道脱贫攻坚战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9

[2].王众一.为中日关系发展行稳致远创造舆论环境——谈《人民中国》近期对日报道选题特点[J].对外传播.2018

[3].孙伟,张秀旭.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

[4].赵莉.“九一八”事变前后《东方杂志》对日舆论报道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谭畅.新时期对日外宣期刊的报道研究[D].广西大学.2017

[6].刘丽丽.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以《中央日报》对马占山抗战的报道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5

[7].杨宏明.挣脱“哈哈镜”,重塑新形象——从日本媒体关于对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报道探究对日传播策略[J].传媒国际评论.2013

[8].李莹,林功成.日本制造:中国报纸2001-2010年的对日产品报道研究[C].数字未来与传媒社会.2013.2——重购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2012

[9].李松蕾.《大公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态度与基调——基于《大公报》原件的文本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1

[10].王磊.《人民日报》对日报道的变迁——以2002年、2008年为例[J].科技信息.2010

标签:;  ;  

对日报道论文-沈晓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