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铈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铈,叁氟甲磺酸,苯甲醇,苯甲醛
铈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晟波,李理,袁福根[1](2019)在《配体对铈化合物催化苯甲醇氧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桥联二酚铈、氯化铈、硝酸铈、叁氟甲磺酸铈、硝酸铈铵五种铈化合物,在溴酸钠存在下催化苯甲醇氧化制备苯甲醛反应的性能。发现五种铈化合物均有催化活性,催化活性高低顺序为:叁氟甲磺酸铈>硝酸铈>硝酸铈铵>氯化铈>桥联二酚铈。该顺序跟配体吸电子能力一致,意味着配体吸电子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提高铈配合物的催化氧化能力。当叁氟甲磺酸铈用量为苯甲醇的5%(mol),80℃反应2.0 h,苯甲醇转化率为95.6%,苯甲醛产率达90.9%,反应选择性95.1%。(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陈德胜,金虎成[2](2015)在《铈化合物阻燃应用与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阻燃剂是指能够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易燃性、延长高分子材料被点燃时间、抑制火焰继续传播的聚合物添加剂或助剂。阻燃剂主要应用在各种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木材、纸张、涂料等)中,含有阻燃剂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很好的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目前,阻燃剂已经成为一类品种繁多,性能多样的高分子添加剂或助剂产品,它的消耗量仅次于增塑剂。(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李军成[3](2014)在《熔渣中钒、钛和铈化合物超重力分离技术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铁矿目前主要采取高炉一转炉流程进行使用,Ti、V、RE分别集中在含钛高炉渣(Ti02=22%-29%)、钒渣(V203=12%-21%)、稀土渣(RE2O3=12%-18%)中。由于炉渣中富Ti、V、RE相“分散”且“细小”,使其选矿回收技术难度大,分离难度较高。本论文基于“选择性富集-选择性长大-选择性分离”的技术路线,以钛渣中钙钛矿、钒渣中含钒尖晶石、稀土渣中铈磷灰石为富集相,通过调整炉渣成分,同时控制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促使炉渣中的Ti向钙钛矿(CaTiO3),V向含钒尖晶石[(Mn,Fe)(V,Cr)2O4],RE向铈磷灰石((Ca3Ce2[(Si,P)O4]3F))相富集并长大,随后将富集相充分结晶的熔渣在超重力场中进行分离。在“选择性富集-选择性长大-选择性分离”的技术路线中,“选择性富集-选择性长大”是该工艺路线顺利实施的前提,所以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了五元钛渣(CSTAM)熔体冷却过程中物相结晶规律,获得了钙钛矿的结晶量和颗粒尺寸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温度区间。由于“选择性分离”技术目前仍然是传统的选矿方法(重选、浮选或磁选),均是一次资源处理方法的简单移植,难以实现炉渣中细小、分散的富集相有效分离。所以本论文首次利用超重力分离技术对五元钛渣(CSTAM)熔体中钙钛矿相在等温与非等温条件下进行了富集,均得到分层的试样。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分层试样中钙钛矿相沿超重力方向呈现粒度梯度分布,该现象可以由Stokes方程进行解释。最后对分层的试样进行XRD与XRF分析,获得试样的矿相组成及钛的回收率。由于超重力富集后精矿中Ti02的品位仍偏低,为了提高精矿中Ti02的品位,分别对一次富集精矿及五元渣(CSTAM)熔体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了超重力分离,分离后精矿中Ti02品位为50%左右,钛的回收率高达80%以上。虽然五元钛渣(CSTAM)为攀钢现场含钛高炉渣的主要成分,然而攀钢现场含钛高炉渣成分复杂且不稳定,所以本论文在五元钛渣(CSTAM)熔体中钙钛矿相超重力富集与分离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现场钛渣熔体中钙钛矿相进行了超重力富集与分离,分离后精矿中Ti02品位为46.36%,钛的回收率高达78.17%。超重力环境下熔体中固相颗粒迁移速度可以由式Vr=d2△ρ/18nω2r进行计算,从式中可以看出,熔体中固相颗粒迁移速度与粘度成反比,即熔渣粘度的改变会影响熔渣中富集相的分离效果。所以本论文以有价元素富集相选择性析出与长大的最佳温度区间内粘度差异较大的两种冶后熔渣(转炉提钒渣与高炉稀土渣)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超重力场中分离熔渣中的有价元素富集相,结果表明:在精矿中有价元素富集相品位及有价元素回收率同时达到最大值的前提下,粘度较大的转炉提钒熔渣中含钒尖晶石相分离过程中对应的重力系数G=1050,而粘度较小的稀土熔渣中铈磷灰石相分离过程中对应的重力系数G=500。基于超重力技术在分离钛渣熔体中钙钛矿相、钒渣熔体中含钒尖晶石相以及稀土熔渣中铈磷灰石相研究,以共生/伴生复杂铁矿熔渣分离为例,本论文提出了熔渣中有价组分超重力分离的工艺技术路线,并对超重力分离工艺装置进行了概念设计和原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4-10-20)
王素梅,崔爱端,郝茜[4](2013)在《静态离子交换分离-硫酸钡比浊法测定高铈化合物中SO_4~(2-)》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静态离子交换技术与比浊法相结合建立了测定高铈稀土化合物中硫酸根含量方法。研究了离子交换分离条件(R-SO3H树脂用量、萃取时间、萃取酸度)和比浊测定条件(分析波长、酸度、稳定剂用量、BaCl2浓度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浓度为0.18mol/LHCl介质中15g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与试液混匀,静置1h后以中速滤纸过滤,可以富集SO42-,并与大量基体元素铈分离。分离后的滤液在2.4mmol/L HCl中和一定量的稳定剂存在下,BaCl2质量浓度为20g/L时,SO42-和Ba2+生成稳定的胶态悬浮体,在430nm波长处溶液的吸光度随着SO42-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其增加值ΔA430nm与SO42-质量浓度在0.80~6.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7,检测下限为0.010%(质量分数)。本法用于高铈化合物中SO42-的测定,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相符。(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3年05期)
杨丽,田俊莹,苏凤羽[5](2013)在《稀土铈化合物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对稀土铈化合物在改善羊毛染色性能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探讨稀土铈化合物用量、染色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羊毛染色上染百分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染色工艺;探讨稀土铈化合物对羊毛低温染色性能的影响;对稀土染色羊毛织物的匀染性和各项色牢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染色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土铈化合物,可提高羊毛的上染百分率;在85℃较低染色温度下可获得理想的上染百分率;匀染性良好,皂洗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满足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3年09期)
王登峰,张学兰,唐文东,肖福魁,魏伟[6](2010)在《含铈化合物催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氨基甲酸甲酯(MC)和甲醇为原料、含铈化合物为催化剂,在反应釜中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e(NO3)3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以Ce(NO3)3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合成DMC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MC7.5g、甲醇64g、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8h、催化剂用量0.5g的优化条件下,MC转化率为73.95%,DMC收率可达44.94%。FTIR表征结果进一步说明,叁价铈离子能与MC酰胺基上的氧原子配位,可高效活化MC分子,所形成的中间体能进一步和甲醇分子反应,从而促进DMC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02期)
宝金荣,于然波,杨晓丹,张家芸,王丹[7](2009)在《磷酸体系中铈化合物的形貌控制和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磷酸体系中,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节PO43-/Ce3+摩尔比控制合成了一维CePO4纳米棒/线,发现了CePO4到CeO2的结构和形貌演变。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了产物的相结构、晶粒尺寸、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随PO43-/Ce3+摩尔比的降低,CePO4纳米棒逐渐演变成纳米线,进而在更低的PO43-/Ce3+下由CePO4导向生成CeO2一维纳米棒。CePO4纳米棒/线在300~400nm范围内有较强的宽带发射,是属于Ce3+离子的5d-4f跃迁。CePO4纳米线的光致发光性能优于纳米棒。(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9年S2期)
陈国柱[8](2009)在《铈化合物空心结构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空心结构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具有较大内部空间和一定厚度壳层的一类特殊结构,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优良渗透性等特点,在化学反应器、催化剂、传感器、药物载体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是纳米化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由于CeO_2具有很好的储氧性及氧离子传导性,所以铈基化合物纳米空心结构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纳米催化材料。本论文利用溶液化学法对这类纳米空心结构进行了控制合成,并分别从材料制备、形成机理以及性质表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无模板法制备单晶CeO_2空心立方体目前制备的CeO_2纳米空心结构(纳米管除外)都是借助于硬模板,形貌为球形并且为多晶结构。本文中我们以CeCl_3·7H_2O为铈源、过氧乙酸为氧化剂,通过醇热反应制备了单晶空心纳米立方体。根据不同时间段的TEM图像观察,我们认为,定向聚集(Oriented Attachment)和奥氏熟化(Ostwald Ripening)是空心立方体形成的机理。即:起始形成的小晶粒类似溶液中分子的布朗运动,这些小粒子通过碰撞,并按照相同的晶面接合为大的粒子以降低粒子之间的界面能。由于起始聚集速度迅速,导致立方体内部具有疏松结构。在反应的后期,进入“固-液-固”质量传输的奥氏熟化控制阶段,小的粒子不断溶解,大的粒子不断长大。因此,位于内部中心的小粒子由于曲率大容易溶解继而在颗粒表面再结晶,因此形成空心立方体结构。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一定量的H_2O_2,因此我们用H_2O_2代替过氧乙酸研究空心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比实验表明,单独利用H_2O_2时得到的是不成形的小晶粒;而如果铈的醇溶液在加入H_2O_2之前首先用浓酸(HCl、HNO_3、H_2SO_4)酸化,最后得到的产品具有空心结构。其中,过氧化物氧化Ce~(3+)为Ce~(4+),Ce~(4+)和乙醇、-OOH生成络合物,而溶液的酸性能防止铈的醇溶液中加入H_2O_2时迅速地沉淀。尽管详细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过氧化物和酸是形成空心立方体CeO_2的关键因素。对所得空心立方体进行CO催化氧化实验,发现空心CeO_2立方体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2.PVP辅助、醇水混合溶剂下制备空心CeO_2纳米颗粒借助PVP,利用CeCl_3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空心CeO_2纳米颗粒。我们同样借助不同时间段的TEM/SEM图像进行分析,发现所制备的空心颗粒形成过程明显与空心立方体的不同。制备的空心颗粒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粒径基本无变化,但是颗粒的表面由起始的光滑变得粗糙。SEM图像分析,起始纳米颗粒表面由很多小的晶粒组成,但随着反应的进行,表面小晶粒明显变大。因此,我们推断“溶解—再结晶”是空心颗粒的形成机制。对比实验表明,醇水混合溶剂的组成对产品的最后形貌也有影响。当醇的体积比增大时,由于溶液介电常数的变化,导致沉淀颗粒与溶剂之间作用力的变化,纳米颗粒倾向聚集。改变不同的铈盐前驱物,如利用Ce(NO_3)_3或者(NH_4)_2Ce(NO_3)_6作为反应物,最后得到具有八面体结构的CeO_2。其可能原因是NO_3~-氧化乙醇,产生OH~-;而CeCl_3为铈源时,没有碱源(如OH~-)的情况下,仅依靠Ce~(4+)缓慢的水解。不同的反应途径可能影响各晶面的生长速率,从而导致最后纳米颗粒的形貌不同。3.同一界面反应下叁种不同形成机制的CeO_2纳米管的制备利用Ce(OH)CO_3与NaOH水溶液之间的固液界面反应,仅仅改变后处理条件,便得到叁种不同形成机制的纳米管。其反应原理:Ce(OH)CO_3前驱体在溶液中首先缓慢发生解离;解离的Ce~(3+)与NaOH水溶液反应在前驱体表面生成Ce(OH)_3;Ce(OH)_3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氧化生成Ce(OH)_4;Ce(OH)_4干燥脱水得到CeO_2。尽管反应原理一样,但是采取不同的后处理,得到的纳米管形貌和反应尺寸都不尽相同。对于T-type纳米管来说,起先形成的Ce(OH)_3室温下在NaOH溶液中老化转化为CeO_2,然后未反应的Ce(OH)CO_3利用HNO_3溶解;对于L-type纳米管来说,水热条件有利于一维Ce(OH)_3的生长,不同于室温下无序的小颗粒的生长。随之,一维的Ce(OH)_3在水热条件下,卷曲成管,继而氧化转化为CeO_2纳米管;对于K-type纳米管来说,首先生成的Ce(OH)_3覆盖在Ce(OH)CO_3前驱体表面阻碍了OH~-、Ce~(3+)的继续反应。进一步的反应就依靠Ce~(3+)、OH~-的扩散来进行。由于两种离子半径不同,导致Ce~(3+)从Ce(OH)CO_3向外迁移速率大于OH向内迁移速率,于是晶格空位聚集形成空心结构。为了进一步区别叁种不同形成机制的纳米管,我们分别区别了T-type、L-type纳米管,T-type、K-type纳米管。对比实验表明,溶解/结晶速率驱动着Ce(OH)_3的各向异性生长,并且发现在T-type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Kirkendall扩散同样存在,但K-type纳米管和T-type纳米管具有相反的的变化趋势:即在K-type纳米管形成过程中,其内部空心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T-type纳米管相反。最后测试了叁种纳米管的催化性质。4.模板法制备CePO_4:Tb纳米管以掺杂Tb的Ce(OH)CO_3为前驱体代替Ce(OH)CO_3,在醇水混合溶剂中与H_3PO_4缓慢的发生固液界面反应,未反应的Ce(OH)CO_3:Tb前驱体利用HNO_3洗涤得到结晶良好的CePO_4:Tb纳米管。XRD、EDS表明Tb不仅成功地掺杂于Ce(OH)CO_3,而且经过溶剂热反应后依然掺杂于CePO_4产物中。由于Ce~(3+)、Tb~(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所制备的CePO_4:Tb纳米管表现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实验发现,当CePO_4:Tb纳米管被KMnO_4氧化后,由于Ce~(4+)不再向Tb~(3+)传递能量,因此荧光发射消失;但加入还原剂(抗坏血酸)时使Ce~(4+)还原至Ce~(3+),绿色荧光发射光谱再次出现,说明CePO_4:Tb纳米管具有很好的荧光开关效应。5.金纳米颗粒修饰CeO_2纳米管在T-type CeO_2和CePO_4:Tb的纳米管制备过程中,我们都是利用稀HNO_3洗涤未反应的前驱体。考虑到HAuCl_4较强的酸性,我们改用HAuCl_4洗涤Ce(OH)CO_3-CeO_2核壳结构,同样也可以得到纳米管。更重要的是由于电荷的静电吸引作用,AuCl_4~-很容易地进入纳米管,成功地将金纳米颗粒负载于纳米管内腔。为了验证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不同的前处理条件,即:分别用HNO_3洗涤、高温煅烧Ce(OH)CO_3-CeO_2前驱体然后再负载,结果发现Au负载量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初步认为这与CeO_2表面Au-Cl-OH形成有关。如利用Ce(OH)CO_3-CePO_4核壳结构为研究对象,经过HAuCl_4洗涤、处理,在纳米管内没有发现金颗粒。根据实验结果,初步推断氧化物的等电电位(IEP)以及溶液的pH影响金的负载量。同时发现负载金的CeO_2纳米管在催化CO性能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6)
宝金荣,于然波,杨晓丹,张家芸,王丹[9](2008)在《磷酸盐体系中铈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形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磷酸(H_3PO_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通过调节磷酸盐体系的Ce~(3+)/PO_4~(3-)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维CePO_4纳米线/棒。利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FE-SEM)分析了铈化合物粉体在磷酸盐体(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08-09-21)
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10](2008)在《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综合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四种铈化合物对无烟煤燃烧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铈化合物的特殊结构, Ce~(4+)/Ce~(3+)能够降低无烟煤燃点,提高其燃烧速率,而且 Ce~(4+)的催化效果比 Ce~(3+)强,四种含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活性顺序为 CeO_2>Ce(OH)_4>Ce(NO_3)_3>Ce_2(CO_3)_3;研究 CeO_2的添加量对催化燃烧的影响发现:当添加量为4%时,催化效果最好;CeO_2的粒度是影响催化燃烧的重要因素,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随着粒度的减小,无烟煤的燃点呈下降趋势, 而燃烧速率则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原煤的燃点逐渐降低,催化燃烧的燃点也逐渐降低;但是催化燃烧过程中,燃点的降低幅度在逐渐增加,说明升温速率越快,CeO_2催化无烟煤燃烧的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期刊2008-08-01)
铈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阻燃剂是指能够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易燃性、延长高分子材料被点燃时间、抑制火焰继续传播的聚合物添加剂或助剂。阻燃剂主要应用在各种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木材、纸张、涂料等)中,含有阻燃剂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很好的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目前,阻燃剂已经成为一类品种繁多,性能多样的高分子添加剂或助剂产品,它的消耗量仅次于增塑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铈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晟波,李理,袁福根.配体对铈化合物催化苯甲醇氧化性能的影响[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陈德胜,金虎成.铈化合物阻燃应用与制备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
[3].李军成.熔渣中钒、钛和铈化合物超重力分离技术基础[D].北京科技大学.2014
[4].王素梅,崔爱端,郝茜.静态离子交换分离-硫酸钡比浊法测定高铈化合物中SO_4~(2-)[J].冶金分析.2013
[5].杨丽,田俊莹,苏凤羽.稀土铈化合物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3
[6].王登峰,张学兰,唐文东,肖福魁,魏伟.含铈化合物催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J].石油化工.2010
[7].宝金荣,于然波,杨晓丹,张家芸,王丹.磷酸体系中铈化合物的形貌控制和发光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
[8].陈国柱.铈化合物空心结构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9
[9].宝金荣,于然波,杨晓丹,张家芸,王丹.磷酸盐体系中铈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形貌控制[C].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08
[10].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C].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