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驯化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鸭,驯化,选择信号,神经发育
驯化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宾[1](2018)在《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家鸭驯化的选择信号及驯化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驯化是距今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显着改变了地球的生物圈,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家养动物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肉、蛋、奶等动物蛋白来源,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它们的野生祖先相比,家养动物在行为、形态、生理、以及繁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探究驯化过程中的选择信号,对我们理解从野生动物到家养动物的快速表型改变,以及家养动物快速适应新环境的遗传基础至关重要。绿头野鸭(Anas platyrhynchos)既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水禽,又是全球农业领域内最重要的水禽,尤其是对亚洲而言。由于考古学证据的缺乏,野鸭被驯化成家鸭的具体时间一直不清楚。此外,现代家鸭在许多非常重要的行为学和形态学方面与其野生祖先存在差别,尤其在羽毛的颜色和神经解剖学方面尤为显着。但是我们对造成这种表型差异的遗传学基础仍然知之甚少。因此,为了弄清楚家鸭的驯化时间,蛋鸭和肉鸭何时出现分离,以及为了确定家鸭在驯化的过程中在基因组上有哪些基因或者功能性区域经过了高强度的选择,我们对来自2个野鸭群体的22只野鸭和来自7个家鸭群体(3个肉鸭群体,3个蛋鸭群体和1个肉蛋兼用鸭群体)的56只家鸭按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78只鸭子共得到5,350亿条高质量的reads。总测序数据量达613.37Gb,以家鸭基因组1.1Gb大小进行估算,平均每个个体的测序深度为6.42X,平均基因组覆盖度为96.6%。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了 3,920万个高质量的变异,包括3,610万个SNP和310万个INDEL。每个个体所检测到的SNP个数平均为450万(范围为234万到952万),INDEL平均为40万(范围为21万到89万)。利用这个庞大的数据集及一系列先进的群体遗传学和历史不同时期有效群体大小分析,我们推测家鸭的驯化时间发生在距今2200年前,驯化发生后100年内肉鸭和蛋鸭迅速分散开来。野鸭和家鸭之间基因交流相对频繁,每个世代平均有1.21只肉鸭的基因型进入野鸭群体中,3.92只蛋鸭的基因型进入野鸭群体中。对野鸭群体和家鸭群体的基因组进行比较之后,发现与大脑、神经发育以及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驯化过程中经过了高强度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的FST分析结果还显示,鸭白羽性状的原因突变位于MITF基因内部。综上所述,研究结果首次表明,家鸭的驯化过程是一个相对较近代发生和非常复杂的过程,驯化特征的遗传基础与其他脊椎动物的驯化事件有许多重迭。而且测序得到的9个不同鸭群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以及SNP和INDEL变异的数据集对于研究进化、驯化或育种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此外,这些数据为开发用于鸭子群体水平性状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的一种全新、超高密度变异芯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2](2017)在《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驯化时间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半数以上人口以水稻为食。古往今来,稻作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而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等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早的新石器遗址,长期以来由于上山遗址最下(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7年06期)
[3](2016)在《青藏高原野生牦牛的驯化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超过1400万头家养牦牛,它们为当地人提供着食物、皮毛与交通工具。此前的研究和考古证据显示,青藏高原驯化牦牛的时间约在4500年前。近期,研究者通过测序及比较中国26个地区野牦牛和家养牦牛的全基因组发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在新石器早期就驯化了野牦牛。据推测,牦牛种群大量增加与全新世晚期人类在该地理区域中的扩散发生在同一时期,因此其驯化时间可能与人类在当地的定居扩张时间重合。家养牦牛基因组中表现出遗传选择的迹象,而这些选择可能影(本文来源于《生物进化》期刊2016年01期)
周玲,王诗博,耿青春,文佳,章元明[4](2014)在《大豆开花时间与种子大小的驯化位点和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时间和种子大小都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尽管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这两个性状具有明显的不同性,但是对于控制这两个性状的驯化相关基因目前在大豆中知道的并不多。为此,通过对14个野生大豆、153个地方品种和119个育成品种进行RAD测序,基于测序结果鉴定驯化相关位点与基因、实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分析。首先,鉴定了48个驯化相关位点:其次,利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动植物数量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09)
郑小国,陈亮,楼巧君,夏辉,李明寿[5](2014)在《干旱驯化后节水抗旱稻苗期不同发育时间DNA甲基化模式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个节水抗旱稻沪旱3号为研究材料,经过连续6代干旱胁迫驯化后,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在苗期不同发育时间对原始代(G0)和第6代(G6)DNA甲基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沪旱3号甲基化位点比例约为34%,其中,全甲基化位点约占84%,半甲基化位点约占16%。在苗期,随着沪旱3号生长发育,甲基化水平下降。不同世代或/和不同发育时间差异甲基化位点占总检测位点的4.0%,其中,大部分仅与发育相关(57.9%),而世代之间无差异。干旱驯化后,G6的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改变。G6与G0相比,在3叶期,去甲基化事件占主要部分(59.1%);在4叶期,甲基化事件占主要部分(47.9%)。生长发育涉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变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启动子区域和外显子区域。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涉及广泛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魏杰,赵文,李多慧[6](2010)在《温度、盐度、非离子氨对不同驯化时间蒙古裸腹溞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室内海水中长期培养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种群增长能力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了晋南品系不同采集时间的两溞种(1982溞和2006溞)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以及在温度为25~32℃、盐度为15~35、非离子氨(NH3-N)为1.05~6.62 mg/L条件下两溞种的生殖和种群增长能力??果表明:1982溞较2006溞更具有较强的耐极端环境的能力;温度对两溞种生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差异均显着,两溞种的生殖指标和内禀增长率无明显差异,其最适温度均为28℃;在盐度为15~35时,两溞种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差异不显着;非离子氨的影响显着,驯化时间增长能改变溞对非离子氨的适应能力?说明在海水中长期培养蒙古裸腹溞对该溞的种群增长能力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高温、高盐、高非离子氨条件下,1982溞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更适合作为海水大规模培养的对象。(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胡周强,封孝兰[7](2007)在《哺乳仔麝驯化起始时间与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温顺、母性强的母麝所产双胎仔麝12头,分为3组,每组4头,采用抚摸搂抱的驯化方法,分别从1、10、20日龄开始驯化,比较不同日龄仔麝的驯化效果。结果表明,仔麝日龄越小,驯化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07年01期)
驯化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半数以上人口以水稻为食。古往今来,稻作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而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等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早的新石器遗址,长期以来由于上山遗址最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驯化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泽宾.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家鸭驯化的选择信号及驯化时间[D].中国农业大学.2018
[2]..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驯化时间点[J].农村科学实验.2017
[3]..青藏高原野生牦牛的驯化时间[J].生物进化.2016
[4].周玲,王诗博,耿青春,文佳,章元明.大豆开花时间与种子大小的驯化位点和分子机制[C].第六届全国动植物数量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5].郑小国,陈亮,楼巧君,夏辉,李明寿.干旱驯化后节水抗旱稻苗期不同发育时间DNA甲基化模式变化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4
[6].魏杰,赵文,李多慧.温度、盐度、非离子氨对不同驯化时间蒙古裸腹溞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
[7].胡周强,封孝兰.哺乳仔麝驯化起始时间与效果[J].当代畜牧.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