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质速关系”实验基础的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阮晓钢[1](2020)在《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答复王令隽先生之《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其中,进一步阐述了观测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逻辑线路,特别指明了观测相对论的逻辑自洽性及其实证依据.
刘紫微[2](2020)在《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习题的分类标准多样,却没有基于认知心理学剖析问题解决内部机制来对习题进行分类的研究;有的习题分类借助了布卢姆的认知水平分类,却未对各认知水平的实质作出解答。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部分包括:1.物理习题分类指标的确定。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视为个体运用认知策略选择、组合解决问题所需技能的过程。从过程来看,个体在不同阶段能否运用适当的策略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从结果来看,个体可能会形成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也可能不会。由此确定物理习题分类指标:过程中,个体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策略类型;结果上,是否形成了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这一新颖的思路填补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习题分类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一部分还重点阐述了物理习题解决领域的各类方法,如:解决一类习题的强方法、解决物理习题的弱方法等。2.物理习题分类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类思想,将物理习题分为五类:记忆、理解概念规律、理解规则、分析和创造。此分类从问题解决内部机制的角度回答了布卢姆分类中各认知水平的实质。比如分析层次实则有两类,解决不熟悉的真实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不熟悉的抽象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状态或过程模型中的隐含过程或状态条件。这样将解决问题的内部过程与结果与布卢姆分类对应起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包括:1.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理解规则类习题只需具备相应的问题图式而无需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是理解概念规律和理解规则的综合,其中前者是前提条件;创造类习题主要反映先天的数理逻辑能力。2.物理“创造”类习题在试卷中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类习题占比为40%-45%时试卷选拔性最强。
阮晓钢[3](2020)在《观测与相对论:光速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为什么不变?》文中研究表明1905年,爱因斯坦依据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提出光速不变性(invariance of light speed,ILS)假设,从而在理论上导出洛伦兹变换,建立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SR),揭示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相对论性。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并不确切知道光在爱因斯坦理论中担任什么角色,并不完全理解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光速为什么不变;并且,也不真地理解时空和物质运动为什么会呈现相对论性。基于物理世界的局域性(locality),建立观测局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observational locality,POL),提出观测极限假设(hypothesis of observational limit,HOL);以其为前提,从逻辑上导出观测媒介速度不变性(invariance of observation medium speeds,IOMS),从理论上阐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并不真地意味着光速不变,而是向我们展示一个极为重要的物理观测现象:观测媒介传递被观测对象之时空信息的速度具有观测上的不变性。事实上,ILS只是IOMS的一个特例,只在光作为观测媒介时成立;光速并非真地不变或不可超越。根据IOMS,从逻辑上和理论上导出广义洛伦兹变换(general Lorentz transformation,GLT),概括并统一了伽利略变换和洛伦兹变换,并且,在波尔对应原理下,既与伽利略变换严格对应,又与洛伦兹变换严格对应。在GLT的基础上,因循爱因斯坦SR逻辑,建立起观测相对论(theory of observational relativity,OR),概括了爱因斯坦SR. OR理论阐明了相对论性的本质和根源:所有相对论性现象都是观测效应,源于观测局域性,而非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实。或许,本文的观点和结论能给予我们关于时空和物质运动之相对论性现象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新的认识或新的见解。
戴又善,倪杰[4](2019)在《相对性原理与惯性系的时空变换》文中研究表明依据相对性原理,要求粒子动量和能量对于粒子速度的依赖关系在不同惯性系中具有相同的函数形式,由此可证明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变换必须是线性变换,并建立了线性变换系数与粒子无量纲质速关系之间的联系。由相对性原理普遍证明了相对论能量必须正比于动质量而不依赖于具体的时空变换关系。无须利用光速不变假设和相互作用守恒定律求解粒子质速关系,确定了惯性系之间时空线性变换的广义洛伦兹变换公式;证明了光速不变假设以及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都不是建立相对论的必要条件。
黄志洵[5](2015)在《论有质粒子作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文中提出狭义相对论(SR)中运动的有质粒子的长度(l)、质量(m)、能量(E或W)随速度v变化。当v增大,l减小而m和E加大。如果v=c,运动粒子的质量、能量成为无限大。故Einstein断言讨论超越光速c是无意义的。然而在实际上从未发现过物体长度随速度增加而减小。对质量而言,Newton力学中质量与速度无关;质量随速度变来自1904年的Lorentz公式m=m0[1-(v2/c)]-1/2,即使它适用于电子也不能像SR那样推广于一切动体,实际上缺少"Lorentz质速公式适用于中性粒子和中性物体"的实验。故所谓"光障"不一定真的存在。电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动体,而是特殊的带有电荷的动体。故即使v=c,能量也不是无限大。另外,还可证明当速度v增大时动体荷电量q和受力F都减小。这就很好的解释了1901年的Kaufmann实验。类似地,分析表明1964年的Bertozi实验也不能证明光速c不可超越。本文把今日的"光障"问题与过去的"声障"问题作了比较,认为可压缩流体力学可用在超光速研究中,空气动力学发展对突破光障有参考作用。在超声速飞机问世前,当飞机速度接近声速将形成气体超大密度的激波,飞机将无法穿越它。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风洞实验使科学家获悉,即使v=c(在这里c为声速),密度仅增大6倍,不是无限大;故工程师开始设计和建造超声速飞机。1947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完成了人类首次超声速飞行。……我们相信对所谓光障也会是同样的情况。由于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家可按两条路径(粒子或波)展开研究。过去认为微观客体会呈现为粒子或波,但不会同时体现这两者。然而最新的研究却证明可在实验中又是粒子又是波。本文建议设计针对物质波的实验。由于现时有大量的群速超光速实验已获成功,可以期待超光速有质粒子(电子或质子)的存在和发现。……总之,结论是有质粒子可以作超光速运动,但有待将来的直接实验证明。
任晓敏[6](2015)在《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文中提出基于笔者提出的弥聚子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中对于主要反映超高速领域物质运动与时空之间关系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或称"高速狭义相对论")的尝试性拓展——预言了有可能显着存在于超低速领域的低速狭义相对论效应乃至有可能显着存在于超高速和超低速领域、同时涉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常速领域的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效应,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前提进行了评述、质疑与修正,其要点包括:第一,指出了爱因斯坦在"以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前提"的名义下所做推导的前提超出了纯粹意义上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它实际上隐含了独立且具有潜在局限性的"伽利略极限契合原理"和"线性时空变换假设";第二,指出了依据对电磁波运动的考察和狭义相对性原理而得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在其意义和作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对实物体运动的考察则有可能获得等价于光速不变原理或较之更具普遍意义的能够作为狭义相对论前提的原理,从而有可能更深刻、更充分地反映狭义相对论效应的物理本质乃至引发狭义相对论的变革;第三,区分了光速不变原理与"固有常数光速个例性原理",指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不仅寓于相关时空变换表达式的高度对称性之中,还必寓于其他与物理过程相关的原理之中;第四,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对狭义相对论的前提进行了更新,即扬弃了光速不变原理并代之以先前提出的实物体运动存在速度上限和下限的"双极限速原理"及与之孪生的"双极限速质量-速度关联原理",并指出了在笔者所期待的狭义相对论的变革中恰当运用"伽利略极限契合原理"或将其推广为"洛仑兹极限契合原理"乃至推广为扬弃具体极限情形的"一般性极限契合原理"以及放弃"线性时空变换假设"转而依循"时空变换数学形式的开放性原则"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上限速单极近似下引入质量-速度关联原理,重新推导出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洛仑兹变换关系式,明确了以质量-速度关联原理取代光速不变原理的推演步骤,并使得"光速不变"(或"上限速度不变")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由前提蜕变为推论.继之,分别给出了上限速单极近似和下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量-速度关系的唯象推导过程,并明确了低速狭义相对论和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时空变换关系式的构建原则.这一工作使得全速域狭义相对论完备理论模型的建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张鹉[7](2015)在《高速世界》文中提出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浮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不齐全的测量工具测物质密度,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本节课引用大量例题,每道例题后都有对应的实验,以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黄志洵[8](2013)在《影响物理学发展的8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影响物理学发展的8个问题:①在波粒二象性理论中,何处是"波有粒子性"的频率(波长)分界;②如何看Newton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分歧;③非相对论性量子波方程与相对论性量子波方程是否对立;④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究竟有无矛盾;⑤因果性是不是"自然科学家的底线";⑥负速度是什么;⑦超前波、引力波是否存在;⑧基本物理常数会不会变化。本文认为对这些基本问题作梳理和澄清是很重要的,有助于找到物理学界再次陷入迷茫的原因。
陈秀武[9](2013)在《爱因斯坦相对论质速关系的讨论》文中提出首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其中一种形式和质能关系,推出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形式和质能关系推出了新的质速关系理论,通过对新质速关系和相对论质速关系的比较,得出了于相对论不同的物体的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关系.
陈梦姣[10](2012)在《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将相对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必然引起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视。由于相对论的很多结论与日常生活经验不一致,导致相对论的教学过程出现困难。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相对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相对论的学习情况如何?影响学生相对论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人通过调查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在详细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相对论知识提出的三维目标后,利用问卷法对江苏省高中物理教师和学完高中物理的学生实施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江苏地区教师自身的相对论知识素养、中学相对论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相对论的学习情况,探讨了教学和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分析了其具体原因,期望对广大教师进行相对论部分的教学有借鉴作用。
二、关于“质速关系”实验基础的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质速关系”实验基础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论文提纲范文)
1 OR理论不是制造出来的 |
2 一切相对论性效应皆观测效应 |
3 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逻辑前提 |
4 光速不变性假设与广义相对论 |
5 观测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
6 宇宙的终极速度 |
7 观测媒介速度不变性 |
8 OR理论非空中楼阁 |
9 OR理论之逻辑演绎 |
10 关于文风 |
11 结束语 |
1 OR is not artificial |
2 All relativistic effects are observational effects |
3 On the prerequisites of special relativity |
4 Hypothesis of the invariance of light speed and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 |
5 Role of observation media |
6 Ultimate speed of the universe |
7 Invariance of observation-medium speeds |
8 OR is not a castle in the air |
9 Logical deduction of OR theory |
10 On writing style |
11 Conclusion |
(2)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问题 |
2.2 问题解决 |
2.3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 |
第三章 物理习题分类 |
3.1 物理习题分类的指标 |
3.2 物理习题分类的体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研究过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创造类习题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3)观测与相对论:光速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为什么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与媒介 |
1.1 观测的基本元素 |
1.2 观测媒介 |
1.3 观测上的非即时性 |
2 观测与局域性 |
2.1 可观测性 |
2.2 OPW原理下的局域性 |
2.3 观测上的局域性 |
2.4 观测极限假设 |
3 观测媒介之速度不变性 |
3.1 IOMS定律:基于HOL的逻辑结论 |
3.2 IOMS的寓意 |
4 广义洛伦兹变换 |
4.1 ILS假设与洛伦兹变换 |
4.2 IOMS定律与GLT |
4.3时空变换的统一 |
5相对论性效应的本质和根源 |
5.1关于TD&LC |
5.2关于同时性的相对性 |
5.3关于时空弯曲 |
5.4关于时空变换因子 |
6观测相对论 |
6.1速度叠加公式 |
6.2质速关系 |
6.3动量之定义 |
6.4质能公式 |
7结束语 |
1 Observation and Media |
1.1 Basic Elements in Observation |
1.2 Observation Media |
1.3 Observational Non-instantaneity |
2 Observation and Locality |
2.1 Observability |
2.2 Locality under the OPW |
2.3 Observational Locality |
2.4 Hypothesis of the Observational Limit(HOL) |
3 Invariance of Observation Medium Speeds |
3.1 Deduction from the HOL |
3.2 Implication of the IOMSs |
4 General Lorentz Transformation |
4.1 The ILS and LT |
4.2 The IOMSs and GLT |
4.3 Unification of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s |
5 The Essence and Root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
5.1 On TD&LC |
5.2 On the 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 |
5.3 On Curved Spacetime |
5.4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 Factors |
6 Observational Relativity |
6.1 Velocity Addition Formula |
6.2 Mass-Speed Relation |
6.3 Definition of Momentum |
6.4 Mass-Energy Equation |
7 Conclusion |
(4)相对性原理与惯性系的时空变换(论文提纲范文)
1 时空变换公式与粒子质速关系 |
2 相对论质能关系和质速关系 |
3 结论与讨论 |
4 附录A:粒子动量-能量变换的一般形式 |
(5)论有质粒子作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粒子物理学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
3Lorentz质速公式及Einstein的质量观 |
4“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变化”的观点可疑 |
5对Einstein“光速极限原理”的批评 |
6对相对论力学的讨论 |
7“声障”和“光障”都可以突破 |
8实验检验问题 |
9从波粒二象性出发设计新的判据性实验 |
10结束语 |
(6)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关于狭义相对论前提的探讨 |
2 上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联原理的引入与洛仑兹变换的重建 |
3 上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系的唯象推导 |
4 下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系的唯象推导 |
5 双极限速情况下质速关系的综合表达式 |
6 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时空变换关系式的构建原则 |
7 结束语 |
(7)高速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
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
1. 知识与技能 |
1. 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两个基本原理的理解。 |
1. 教材 |
2. 课件 |
2. 讲述法 |
2. 什么是时间延缓效应? |
3. 什么是长度缩短效应? |
4. 当堂练习 (学习巩固, 8分钟) |
5. 总结与评价 (时间安排6分钟) |
6. 作业布置 |
(8)影响物理学发展的8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何处是“波有粒子性”的频率 (波长) 分界 |
3 怎样看Newton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分岐 |
4 非相对论性量子波方程与相对论性量子波方程是否对立 |
5 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究竟有无矛盾 |
6 因果性是不是“自然科学家的底线” |
7 负速度是什么 |
8 超前波、引力波是否存在 |
9 基本物理常数会不会变化 |
1 0 结束语 |
(10)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研究的现状 |
2.1 中学生学习相对论的意义 |
2.2 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及学习现状 |
2.3 相对论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学物理相对论的教学内容研究 |
3.1 相对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
3.1.1 相对论的提出解决了物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时间、空间问题 |
3.1.2 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一 |
3.1.3 相对论是电磁波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
3.2 中学物理相对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
3.2.1 2002 年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在相对论部分的比较 |
3.2.2 新课程标准中相对论部分三维知识目标的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学生相对论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
4.1 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1 学生问卷的编制 |
4.1.2 学生问卷的施测 |
4.2 学生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基本信息的总体情况 |
4.2.2 高中生相对论学习的总体情况 |
4.2.3 物理学业成就对相对论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4.2.4 性别、学校类别及教学课时数对学生相对论学习的差异分析 |
4.3 结论与思考 |
4.3.1 学生反映的教师教学情况 |
4.3.2 学生相对论知识的学习情况 |
第五章 高中教师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 教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5.1.1 教师问卷的编制 |
5.1.2 教师问卷的实施 |
5.2 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5.2.1 教师问卷样本的基本信息 |
5.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整体描述 |
5.2.3 相关因素对教师相对论部分理解和教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4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结果的比较研究 |
5.3 结论与思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质速关系”实验基础的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J]. 阮晓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7)
- [2]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D]. 刘紫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观测与相对论:光速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为什么不变?[J]. 阮晓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1)
- [4]相对性原理与惯性系的时空变换[J]. 戴又善,倪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04)
- [5]论有质粒子作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J]. 黄志洵.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6]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J]. 任晓敏.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5(03)
- [7]高速世界[J]. 张鹉.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中学版, 2015(03)
- [8]影响物理学发展的8个问题[J]. 黄志洵. 前沿科学, 2013(03)
- [9]爱因斯坦相对论质速关系的讨论[J]. 陈秀武.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0]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D]. 陈梦姣. 苏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