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多糖纳米粒论文-魏向娟

聚多糖纳米粒论文-魏向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多糖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鲁兰多糖,生物素,纳米粒,靶向抗肿瘤

聚多糖纳米粒论文文献综述

魏向娟[1](2018)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备受瞩目。普鲁兰多糖因其良好生物相容性,常用作纳米药物输送载体材料。与正常细胞相比,生物素对于肿瘤的增殖必不可少且生物素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过表达,可以作为配体与纳米药物偶联达到主动靶向肿瘤的作用。根据课题组前期研制的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药物载体的基础上,我们合成了生物素乙酰普鲁兰多糖(BiotinConjugated Pullulan Acetate,Bio-PA),并制备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Bio-PA NPs),考察其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目的1.探索并制备的Bio-PA NPs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2.阐明Bio-PA NPs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体内外作用机制;3.探索体外叁维肝肿瘤细胞培养及建立体内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方法,评价叁维培养模型的优势,用于评价Bio-PA NPs体内抑瘤效应。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合成PA及Bio-PA,并通过核磁共振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使用透析法以及溶剂挥发法制备空白及载药纳米粒,通过粒径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其表面电势,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载药纳米粒的载药量及药物的体外释放量,并通过生物素定量测定试剂盒测定纳米粒表面生物素的取代度及含量。2.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实验。选择生物素受体高表达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生物素受体低表达的人肾上皮293T细胞叁种细胞,通过CCK-8评价游离药物EPI、空白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分析仪对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向叁种细胞加入特异性细胞吞噬抑制剂网格蛋白通道抑制剂氯丙嗪(CPZ)、溶酶体抑制剂氯喹(CQ)、巨胞饮抑制剂阿米洛利(AMR)、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制霉素(NYS)、小窝蛋白介导的与胆固醇结合的摄取途径抑制剂菲律宾菌素(FLP)和生物素(Biotin),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及荧光发光仪检测荧光强度,对其摄取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对细胞摄取纳米粒的途径进行探讨。4.观察比较二维及叁维细胞培养模式下HepG2细胞形态学特征,通过向KM小鼠皮下注射二维及叁维水凝胶的HepG2细胞,定期对其肿瘤大小及KM小鼠体重进行测量,来观察两种方式的成瘤情况,并对体重进行测定,通过组织切片对两种模式所形成的肿瘤组织的形态进行观察。5.纳米粒体内分布及抑瘤实验。用Cy7标记空白纳米粒,通过光声成像仪考察纳米粒进入荷瘤裸鼠体内的药物分布情况及其代谢情况;通过尾静脉注射观察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大小的变化来衡量其体内抑瘤效应。结果1.核磁图谱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PA和Bio-PA。透射电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均呈均匀的球形,无黏连。但与溶剂挥发法相比,透析法制备的纳米粒无论是载药量、包封率还是生物素的取代度、生物素含量均比较高,且粒径均一,故后期选择透析法制备纳米粒。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载药纳米粒在pH5.5的PBS溶液中释放的速度较pH 7.4的快,且前12 h释放较快,后缓慢释放。2.体外细胞毒实验表明浓度范围为5-1000μg/mL的两种空白纳米粒与叁种细胞共孵育24 h和48 h,对细胞的增殖没有显着影响。载药纳米粒和游离药物EPI分别以0.025、0.25、2.5、10和25μg/mL与叁种细胞共孵育24 h和48 h后发现BioPA/EPI NPs和PA/EPI NPs对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且Bio-PA/EPI NPs效果最佳,说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外抑瘤效果。细胞摄取途径研究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是细胞摄取纳米粒的主要途径,加入游离生物素后,MCF-7和HepG2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减少为62.4%和60.5%,而293T细胞没有显着变化。3.通过显微镜图及激光共聚焦图的结果表明,HepG2细胞在叁维水凝胶中呈球形生长且能形成细胞团,增加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动物成瘤实验表明叁维模式下成瘤速度约为二维细胞模式下的2倍,体重变化比较稳定且没有出现动物死亡情况。4.以Cy7为对照,尾静脉注射Cy7-PA和Cy7-Bio-PA,用光声成像仪观察肿瘤部位发现12h后游离Cy7荧光消失,Cy7-PA和Cy7-Bio-PA直到24 h仍有荧光,且Cy7-Bio-PA显着强于Cy7-PA,说明纳米粒具有靶向性和长循环性。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Bio-PA/EPI NPs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PA/EPI NPs治疗组和EPI组。结论1.成功合成Bio-PA并制备了Bio-PA NPs,纳米粒粒径均一,形态圆整,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EPI的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2.空载纳米粒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Bio-PA/EPI NPs与PA/EPI NPs和EPI相比,生物素高表达的细胞摄取量增加且体外抑瘤效果显着增强。3.3D水凝胶培养易于形成细胞团,缩短建立体内皮下移植瘤模型时间,可以用于动物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体内抑瘤实验表明Bio-PA NPs具有优良的肿瘤组织靶向性和抑瘤效应。4.综上所述,Bio-PA NPs在体内与体外均表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性、长循环性和肿瘤靶向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药物输送体系。(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8-03-01)

郏亚静,南文滨,秦靖雯,魏向娟,郭双[2](2016)在《普鲁兰多糖纳米粒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鲁兰多糖是一种水溶性的中性直链多糖,由α-1,6糖苷键连接的麦芽叁糖重复单位组成,具有亲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因此,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在普鲁兰多糖及其衍生物制备纳米药物载体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普鲁兰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粒制备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董德刚,吴亚芬,裘梁,喻治达[3](2014)在《壳聚糖载黄芪多糖纳米粒调节糖尿病小鼠免疫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低分散度壳聚糖载黄芪多糖纳米粒(LCA)对糖尿病(DM)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注射链脲佐菌素与环磷酰胺混合试剂建立DM合并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酶法制备低分散度壳聚糖,离子交联法制备低分散度壳聚糖纳米粒,超声包埋黄芪多糖制备药物对昆明小鼠灌胃,每天1次,连续30 d。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 M、Ig G与INF-γ的含量,碳粒廓清法测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耳肿胀法检测迟发型变态反应,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率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显示灌胃350 mg/(kg·d)LCA显着提高血清Ig M、Ig G的分泌,显着降低INF-γ表达量,增强碳粒廓清率,提高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改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适当剂量的低分散度壳聚糖载黄芪多糖纳米粒能提高DM小鼠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且效果优于纯黄芪多糖。(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4年11期)

谢洁红[4](2014)在《负载姜黄素的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姜黄素是一种疏水性的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功能性质。然而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利用多糖作为纳米载体是改善疏水性功能因子生物利用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文以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作为多糖壁材,利用它们之间的聚电解质络合作用制备姜黄素纳米粒,用以改善姜黄素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率。探究了影响两种多糖复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优化了以这两种多糖制备姜黄素纳米粒的配方及工艺;并对所制备的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以适应其在工业加工中的应用。pH、质量比、聚电解质浓度都对两种多糖的复合有直接影响。利用浊度、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芘荧光探针等方法间接地反映两种多糖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质量比为1:1、pH为4.0时,复合物粒径分布最为集中,且复合物的Zeta电位都在30mV以上;芘在第一发射峰和第叁发射峰的荧光之比I1/I3的值在0.95到1.10之间,较纯水中小,代表疏水内核的形成。聚电解质浓度对复合物尺寸的影响较大。浓度越高,复合物平均粒径越大。通过调节壁材浓度分别制备了尺寸不同的姜黄素多糖纳米粒,比较它们的生物可给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姜黄素晶体,经过包埋后的姜黄素生物可给性显着提高。且生物可给率与纳米粒粒径大小呈负相关的关系。加入多糖作为壁材后,复合物颗粒尺寸变大,然而却可以有效防止颗粒的聚集。以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为指标,优化了以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姜黄素纳米粒的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姜黄素添加量为多糖的4%,吐温80和卵磷脂比例为1:1,小分子乳化剂添加量为姜黄素的10倍时,制得的复合物平均粒径在260~280nm之间,多分散指数为0.270左右,包封率约为85%。经一个月贮藏后,粒径分布保持相对稳定,姜黄素的保留率可达70%左右。通过红外分析证实了复合物的形成,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姜黄素由晶型状态向无定形状态改变。对所制备的姜黄素多糖纳米粒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载体形式可以将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性提高约7000倍。冻干后的纳米粒在水中复水性较差,加入蔗糖作为保护剂后,复水性最佳。复水后的颗粒粒径稍有增加,分散性良好。纳米粒中姜黄素的光稳定性及抗氧化性提高。纳米粒在模拟胃液中能保持相对稳定,消化3h后对姜黄素的释放率为10%,释放机制符合Ritger-Peppas模型,n值为0.7774,表现为Fickian扩散和溶蚀扩散的协同作用。在模拟肠液中释放6h后释放率为75%。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由此证明此种壁材具有良好的肠道定位释放特性。对比叁种灭菌方式对纳米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高压灭菌后,平均粒径增加最为明显。巴氏灭菌对粒径分布的影响最小,灭菌后姜黄素的保留率最高。UHT灭菌对包封率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于莲,卢珊珊,马淑霞,张涛,孟德欣[5](2014)在《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湿磨法制备山药多糖纳米粒,星点设计优化最优处方。研究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星点设计优化湿磨法制备的山药多糖纳米粒最优处方,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其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通过化学实验法和试剂盒法研究过氧化氢、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的抗氧化能力,并测定其还原力与金属螯合力。结果:星点设计得最优工艺料液比1∶24、球磨转速360 r·mim-1、球磨时间36 h。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1.0%粒径在186 nm,80.0%粒径575 nm。经体外抗氧化实验证实,过氧化氢、DPPH、还原潜力与金属螯合力的自由基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成增长趋势。其中山药多糖与其纳米粒对DPPH清除能力在0.5,4,6,8 g·L-1质量浓度下均有极显着差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羟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亦与多糖浓度成正相关。结论:山药多糖及其纳米粒体外抗氧化活性良好,且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山药多糖。(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于莲,卢珊珊,郭宇,马淑霞,张涛[6](2013)在《益生元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湿磨法制备山药多糖纳米粒,星点设计优化最优处方。研究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星点设计优化湿磨法制备的山药多糖纳米粒最优处方,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其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研究体外抗氧化指标。结果星点设计得最优工艺:料液比1:24、球磨转速360r/mim、球磨时间36h。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1.0%粒径在186nm,80.0%粒径575nm。经体外抗氧化实验证实,过氧化氢、DPPH、还原潜力与金属螯合力的自由基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成增长趋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羟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亦与多糖浓度成正相关。结论山药多糖及其纳米粒体外抗氧化活性良好,且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山药多糖。(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第十叁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我国感染病学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2)

陈广军[7](2009)在《聚多糖纳米粒及其改性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紧缺,非降解塑料污染及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成为研究的热点。淀粉、纤维素、甲壳素等天然高分子具有来源广泛、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及低成本的特点,经酸水解后可以获得刚性聚多糖纳米粒。目前,聚多糖纳米粒在天然橡胶,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等复合材料中具有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强效果,热性能及力学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由于聚多糖纳米粒表面具有-OH基团,可以在聚多糖纳米粒表面进行化学官能化改性。目的在于改善聚多糖纳米粒与聚合物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相容性,甚至形成共连续相结构。因此天然聚多糖纳米粒的研究与开发备受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的方法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可降解的“绿色”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将马铃薯淀粉淀粉纳米晶(StNs)分别在水性聚氨酯(WPU)合成的扩链阶段、乳化过程中及乳化之后叁个阶段进行添加,考察StNs含量及化学接枝程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同步增强、增韧的纳米复合材料;(2)基于“Graft from”思路,采用微波辅助开环聚合方法,在纤维素纳米晶(CN)表面接枝聚己内酯链段,且通过热成型方法得到全生物降解纳米复合材料。(3)利用微波开环聚合方法在纤维素晶须(CW)表面接枝聚己内酯,并将其接枝产物与聚乳酸(PLA)基质进行复合,通过接枝聚己内酯(PCL)链段与PLA间相互作用,得到强度和伸长率增加的全生物降解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淀粉纳米晶能够在低含量情况下达到同步增强、增韧,明确了同步增强、增韧的机理及调控因素,建立了利用聚多糖纳米粒改性材料的新思路;(2)采用“Graft from”方法在纤维素纳米晶表面接枝聚己内酯,接枝的PCL链段具有增塑作用,首次直接热成型制备出具有共连续相结构的全生物降解纳米复合材料;(3)利用“Graft from”方法在纤维素晶须表面接枝聚己内酯,增强了纳米粒与PLA基质间的相容性,纳米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高于PLA基质。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低含量淀粉纳米晶(StNs)作为纳米填料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WPU)制备新型纳米复合材料。StNs含量及接枝程度对力学性能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得到的US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杨氏模量均增加。淀粉纳米晶表面活性和刚性是同步增强、增韧作用的关键因素,表面活性促进应力转移界面形成,刚性则有利于应力吸收。同时,水性聚氨酯基质原有结构和相互作用也是提高材料力学表现的必要保证。随着淀粉纳米晶含量的增加,淀粉纳米晶的自聚集导致纳米相结构的尺寸变大,同时其数目也增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此外,由于化学接枝抑制了复合材料内物理相互作用的形成和网络密度的增加,从而淀粉纳米晶表面的化学接枝并不利于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2.首次基于纤维素纳米晶制备出可直接热成型的生物纳米复合材料,是由接枝到纤维素纳米晶表面的聚己内酯做为增塑剂经热成型方法获得的。“Graftfrom”方法有利于在纤维素纳米晶表面形成具有增塑作用、长且较密集的PCL链段,这是具有热成型性的关键。况且,接枝PCL链段改变了纤维素纳米晶表面亲水性,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憎水性。3.首次通过微波辅助开环聚合的方法,在棒状纤维素晶须(CW)表面接枝聚己内酯(PCL)长链。利用接枝纳米粒子对聚乳酸(PLA)基质进行流延复合改性,在力学性能上具有比片状淀粉纳米晶更好的增强、增韧效果。纳米复合材料中刚性纳米晶须的加入有助于PLA材料拉伸性能的提高,同时,接枝聚己内酯长链也可以改善PLA基质和CW-g-PCL纳米粒之间的相容性,从而促进拉伸应力转移至刚性CW纳米粒子。这种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特别是改善了PLA基质的韧性,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环境友好材料。总之,本论文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建立起材料改性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通过物理和化学改性的方法制备出高力学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拓展了天然高分子的应用,在诸如可降解塑料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黄河宁,谢麟,易瑞灶,方雪萍,黄河清[8](2007)在《质谱和动力学技术研究胰岛素-多糖纳米粒稳定性和释放胰岛素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和壳聚糖(chitosan,CS)为纳米粒包被材料,构建胰岛素(insulin,INS)多糖纳米粒.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若干化学因素影响INS-多糖纳米粒的稳定性.选用电子光谱技术研究INS-多糖纳米粒控释INS速率及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INS-SA纳米粒在Tris-HCl缓冲液(pH7.2)和醋酸介质中均呈不稳定状态,易释放INS;而INS-CS纳米粒在Tris-HCl缓冲液中呈较为稳定状态,其释放INS速率明显慢于INS-SA纳米粒,并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INS-SA和INS-CS纳米粒均能有控制INS释放速率能力,但两者释放速率明显不同,其速率可分为快速与慢速释放方式.CS比SA更适合于作为包被材料研制INS-多糖纳米粒口服制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周嘉嘉,陈汝福,唐启彬,周泉波,卢红伟[9](2006)在《载5-氟尿嘧啶两亲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生物可降解载药纳米微粒作为新型药物靶向传输和缓释/控释载体,可延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制备可生物降解的载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葡聚糖接枝聚乳酸共聚物(5-FU/DEX-g-PLA),探讨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5-FU/DEX-g-PLA载药纳米微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MTT法观察对HepG2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动物实验观察其体内抑瘤效应。结果:5-FU/DEX-g-PLA纳米微粒呈球形,粒径约50nm,药物包封率约9.3%。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显示,5-FU纳米制剂在血液中维持时间长于5-FU裸药;MTT结果显示,5-FU纳米组细胞生长抑制率(58.8%)与5-FU裸药组(58.0%)差异无显着性(P>0.05);体内抑瘤实验显示,5-FU纳米组肿瘤抑制率(73.1%)显着高于5-FU裸药组(57.5%)。结论:5-FU/DEX-g-PLA纳米微粒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6年12期)

聚多糖纳米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普鲁兰多糖是一种水溶性的中性直链多糖,由α-1,6糖苷键连接的麦芽叁糖重复单位组成,具有亲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因此,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在普鲁兰多糖及其衍生物制备纳米药物载体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普鲁兰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粒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多糖纳米粒论文参考文献

[1].魏向娟.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8

[2].郏亚静,南文滨,秦靖雯,魏向娟,郭双.普鲁兰多糖纳米粒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

[3].董德刚,吴亚芬,裘梁,喻治达.壳聚糖载黄芪多糖纳米粒调节糖尿病小鼠免疫功能[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

[4].谢洁红.负载姜黄素的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4

[5].于莲,卢珊珊,马淑霞,张涛,孟德欣.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6].于莲,卢珊珊,郭宇,马淑霞,张涛.益生元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C].第四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第十叁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我国感染病学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

[7].陈广军.聚多糖纳米粒及其改性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8].黄河宁,谢麟,易瑞灶,方雪萍,黄河清.质谱和动力学技术研究胰岛素-多糖纳米粒稳定性和释放胰岛素速率[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周嘉嘉,陈汝福,唐启彬,周泉波,卢红伟.载5-氟尿嘧啶两亲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J].癌症.2006

标签:;  ;  ;  ;  

聚多糖纳米粒论文-魏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