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寄生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寄生链霉菌F46,放线菌SC11,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筛选
重寄生放线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06)在《重寄生链霉菌F46与放线菌SC11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野生生防放线菌株的防病效果,克服以往生防菌应用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探索简单易行的人工改良生防放线菌的途径,我们选用重寄生链霉菌F46和放线菌SC11作为亲本,进行了双亲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以期得到整合双亲多种优良性状的工程菌株。通过测量菌丝干重、显微观察计数和计算再生率的方法对双亲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46和SC11分别在蔗糖浓度为20%和10%以及Gly浓度为1.5%和1.0%的培养液中培养96~100h,能够形成分散度好的菌丝体,酶解时会有大量再生率较高的原生质体形成;在35℃水浴条件下,菌株SC11选用浓度为5mg·mL-1的溶菌酶酶解90min,菌株F46选择10mg·mL-1溶菌酶与10mg·mL-1蜗牛酶混合,酶解时间以120min为佳。本研究以处理不同时间后原生质体的再生情况确定了双亲株原生质体的灭活条件。结果表明,在60℃条件下,菌株F46和SC11的原生质体热灭活时间分别以60min和15min适宜;如果在20W紫外灯下15cm处照射处理,菌株F46和SC11原生质体的灭活时间分别为15min和7min。在优化了双亲原生质体形成、再生以及灭活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敏感菌丝体培养,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重复试验,依据再生培养基上出现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分离获得9株再生菌株。通过比较融合子与亲本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抑菌效果优于亲本的融合菌株F-S5、F-S15、F-S16和F-S17。对于初筛获得的融合菌株,进一步通过抑菌机理研究、遗传稳定性检测、形态特征观察、培养性状多重比较、生理生化特性观察以及生长速率比较发现,融合菌株与双亲既有差别,又有相同之处,表明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形成的融合菌株既保留了亲本的某些特性,又产生了一些新性状。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融合菌株及其亲本16S rDNA进行扩增,均获得大小约1.5 kb的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酶切图谱中既具备与双亲相同的一些条带,也有完全不同于双亲的新条带,这可能与融合菌株产生的一些新性状相对应。总之,本研究得到了4株抑制病原真菌能力优于亲本的融合菌株,摸索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刘冰,宗兆锋,王记侠[2](2006)在《重寄生链霉菌F46与生防放线菌SC11融合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寄生链霉菌F46和生防放线菌SC11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的差异分离获得8株融合菌株。皿内实验结果表明,包括F-S5,F-S8,F-S12,F-S15和F-S16在内的5个菌株保留了亲本 SC11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F-S8只对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60%;F- S12对粉红聚端孢(T.rose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有抑菌作用,抑菌率接近60%;而其他3个菌株对5种靶标病原真菌皆有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可达70%左右。在受抑菌丝再生能力测定中发现,菌株F-S15对粉红聚端孢(T.roseum)有永久抑菌作用;菌株F-S5对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以及菌株F-S15对大丽轮枝菌(V.dahliae)的永久抑菌作用比较显着。显微观察发现,受融合菌株抑制的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畸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杨洪俊,宗兆锋,郭小芳[3](2005)在《紫外线诱导提高重寄生放线菌PR和F46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线照射诱导两种重寄生放线菌PR和F 46,并对诱导产生的诱变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诱变菌株菌落的基内菌丝的颜色与出发菌落的明显不同。在适合度上,诱变菌株的菌丝生长量有所下降,而在产孢能力、重寄生能力方面则高于出发菌株。诱变菌株对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诱变菌株与一些常用化学杀菌剂是可以混合使用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乔宏萍,宗兆锋[4](2004)在《重寄生放线菌F46和PR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2株重寄生放线菌对灰葡萄孢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重寄生放线菌F46(Streptomycessp.)和PR(Streptomycessp.)对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镜检可以观察到F46和PR在灰葡萄孢菌丝上产生附着胞、缠绕靶标菌丝,使靶标菌丝畸形等现象;诱发接种后2株重寄生放线菌对苹果、草莓、番茄采后灰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在低温下的防效优于高温,提前诱发接种的防效优于同时接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11期)
乔宏萍[5](2003)在《重寄生放线菌F46和PR的生物学习性及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蔬采后病害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水果和蔬菜市场,化学防治是控制采后病害的主要措施,然而大量使用杀菌剂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迫切需要研究控制采后病害的新方法,开发出无公害的新制剂以达到控制果、蔬采后损失的目的。本研究采集自发产生的重寄生放线菌,在初步明确其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对靶标病原菌的作用谱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用其发酵液和活菌制剂对常见温室蔬菜病害和果、蔬采后病害进行控制,为将其开发成有效的生物制剂、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偶尔发现的重寄生菌F46和PR在室内镜检确定后,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特定诱捕分离法分离保存。经过对2株重寄生菌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学组分的观察分析,将菌株F46归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金色类群,PR归于链轮丝菌属(Streptoverticillium. sp)。 选用13种常见的植物病原菌,采用皿内颉颃性测定法得出,2种重寄生放线菌对低等真菌的作用效果最好,对半知菌亚门中靶标菌的作用效果次之,对子囊菌的作用效果最差。从作用机理上看,2种重寄生菌对梨状毛霉和大豆腐霉是溶菌作用,而对其它靶标菌为重寄生作用。它们对其寄主菌以外的病原真菌也具有重寄生作用,没有寄生专化特性。电镜观察到了F46或PR对靶标菌具有明显的菌丝缠绕、产生吸器等重寄生现象。 在对2株重寄生菌的生态学习性研究中发现,PR在土壤中不能存活,F46在加毛霉菌菌丝体的土壤基质中其存活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趋势。F46和PR均可定殖于黄瓜幼苗体内,PR的定殖能力强于F46。 F46和PR对常用的几种杀菌剂抗性测定结果发现,菌株F46可以和低剂量的五氯硝基苯、链霉素、腐霉利及甲基托布津混合使用,菌株PR能够同低剂量的五氯硝基苯、链霉素、腐霉利及甲霜灵共同使用 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结果表明,F46和PR对梨状毛霉、灰葡萄孢和扩展青霉引起的苹果采后腐烂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提前接种效果好于同时接种,对毛霉的防效最佳,在低温下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高温下的防效。在10℃条件下,菌株F46和PR对草莓灰霉病都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不同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F46在10℃条件下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控制效果都好于20℃条件下的防效,提前接种的防效略好于同时接种的。PR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别。2种重寄生菌对温室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均未超过50%。(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6-01)
重寄生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重寄生链霉菌F46和生防放线菌SC11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的差异分离获得8株融合菌株。皿内实验结果表明,包括F-S5,F-S8,F-S12,F-S15和F-S16在内的5个菌株保留了亲本 SC11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F-S8只对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60%;F- S12对粉红聚端孢(T.rose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有抑菌作用,抑菌率接近60%;而其他3个菌株对5种靶标病原真菌皆有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可达70%左右。在受抑菌丝再生能力测定中发现,菌株F-S15对粉红聚端孢(T.roseum)有永久抑菌作用;菌株F-S5对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以及菌株F-S15对大丽轮枝菌(V.dahliae)的永久抑菌作用比较显着。显微观察发现,受融合菌株抑制的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畸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寄生放线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冰.重寄生链霉菌F46与放线菌SC11原生质体融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刘冰,宗兆锋,王记侠.重寄生链霉菌F46与生防放线菌SC11融合菌株的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杨洪俊,宗兆锋,郭小芳.紫外线诱导提高重寄生放线菌PR和F46活性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
[4].乔宏萍,宗兆锋.重寄生放线菌F46和PR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乔宏萍.重寄生放线菌F46和PR的生物学习性及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