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甘化阴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甘化阴,中医治法,辨证论治
酸甘化阴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霞[1](2019)在《酸甘化阴法证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甘化阴,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阴血亏虚之证。同一疾病,可见不同证型,同一证型,亦可见于不同疾病。文章从病机分析入手,剖析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病因下阴血亏虚证型的特点,结合经典方剂的用药思路,对酸甘化阴治法从理、法、方、药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一点思路。(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3期)
刘剑[2](2018)在《酸甘化阴法的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酸甘化阴法的文献研究,为酸甘化阴法的历史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资料,为临床医家更加准确、灵活的应用此法,提供较为完备的理论,满足临床应用与学术研究的需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酸甘化阴法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收集,运用检索的方法考证酸甘化阴法的具体出处;整理出酸甘化阴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其中发生的演变;探讨酸甘化阴法的内涵及配伍形式;整理酸甘化阴法适应症、常用方剂、典型医家和医案。结果:明确“酸甘化阴”一词最早源于《临证指南医案》;“酸甘化阴法”一词首次出现在《医学实在易》;酸甘化阴法哲学理论源于易经中的《连山易》和《归藏易》,以及道家的重阴思想;酸甘化阴法的医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运用和金元时期的发展,最终丰富于明清;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出现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从医学理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等角度阐述这一发展的原因;归纳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整理出代表性的医家与典型医案。结论:古代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他们将这种治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中;总宗《黄帝内经》,师从仲景;此后运用酸甘化阴法的医家辈出,因其师承、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社会因素影响,各有其理论依据及用药特点;滋阴学派和温病学派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发展;他们注重酸甘化阴药物和甘寒苦寒药物合用来滋阴降火;温补学派善于运用酸甘化阴补阴的同时补阳,注重阴阳同补。(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31)
黄春华,饶旺福[3](2018)在《仲景“酸甘化阴”法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阳性药物对照,观察仲景"酸甘化阴"法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原发性RLS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普拉克索;观察组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颗粒。以6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以RLS严重程度量表(IRL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IRL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IRLS、PSQ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IRLS、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50.0%)虽高于对照组(46.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78.1.0%)高于对照组(53.1%),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两组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亚组分析可见,治疗6周后,无论是轻、中度组还是重、极重度组,两组间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周后轻、中度组两组间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优于普拉克索组,而重、极度组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仲景"酸甘化阴"法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不仅能减轻RLS患者的症状,同时也能提高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剑,蒋筱[4](2018)在《阴气病变与“酸甘化阴”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阴气作为形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一直在研究其定义、生理作用、病理特点,许多学者对阴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另外,本文对补阴的常用治法酸甘化阴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萍[5](2017)在《酸甘化阴法的源流与临证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学者认为,五味合化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思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使用后,可以产生新的功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正是酸甘化阴的起源。汉代张仲景在酸甘化阴的指导下创立经方芍药甘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7-12-25)
唐玥[6](2017)在《酸甘化阴法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酸甘化阴法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2.探讨酸甘化阴法改善肾性贫血的中医作用机制。[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同时服用中药经验方;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同时服用益血生胶囊常规口服。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8周后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脘腹胀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酸甘化阴法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Hb、HCT、ALB变化情况: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酸甘化阴法对肾性贫血及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4.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8周后显示,治疗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酸甘化阴法能够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微炎症状态。5.肾功能改善情况:SCr、BUN 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比较,P<0.05,差异显着;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表明酸甘化阴法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当。[结论]1.酸甘化阴法能够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2.酸甘化阴法能够提高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营养状态;3.酸甘化阴法能够纠正肾性贫血患者的微炎症状态;4.酸甘化阴法对肾性贫血患者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从而提高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波,王笃桂,陈明优[7](2016)在《酸甘化阴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失眠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操作,观察并分析探讨酸甘化阴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在本院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88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将患者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失眠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失眠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84.1%,2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失眠患者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临床疗效显着,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6年19期)
王玉生[8](2016)在《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甘化阴法是运用酸味和甘味两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化生阴津的治疗方法。创酸甘药合用的首见张仲景,并在《伤寒论》中,创制芍药甘草汤。首先提出“酸甘化阴”概念的是成无己,他在解释芍药甘草汤时说:“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后世医家对这一有效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6-09-02)
王景霞,杨旭,张建军,黄斌,王淳[9](2016)在《基于气味理论的酸甘化阴法本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甘化阴法是酸味与甘味药物相合化生阴津的临床常用方法,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各世医家。其本质不仅有五味上的相合,亦有四气上的相偏,在阴阳中更可分阴阳,可为酸甘温润法、酸甘平润法、酸甘凉润法。酸甘化阴法所化之阴不仅有物质之阴,亦有功能之阴。文章基于气味理论对"酸甘化阴法"进行解读,在五味合和基础上加以四气的探讨,旨在揭示其内涵,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张丹,杨宏杰,郑敏,范朝华,李惠[10](2015)在《酸甘化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酸甘化阴法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血糖的影响,从调节胰岛素抵抗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芪贞降糖方和安慰剂,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评定所有入组患者服用芪贞降糖方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探讨芪贞降糖方酸甘化阴法对胰岛素抵抗(I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FBG、Hb A1c、HOMA-IR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2 h PG、FINS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MI值均较前下降(P<0.05),但两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贞降糖方酸甘化阴法可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降低FPG、Hb A1C、HOMA-IR,证实酸甘化阴法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酸甘化阴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酸甘化阴法的文献研究,为酸甘化阴法的历史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资料,为临床医家更加准确、灵活的应用此法,提供较为完备的理论,满足临床应用与学术研究的需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酸甘化阴法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收集,运用检索的方法考证酸甘化阴法的具体出处;整理出酸甘化阴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其中发生的演变;探讨酸甘化阴法的内涵及配伍形式;整理酸甘化阴法适应症、常用方剂、典型医家和医案。结果:明确“酸甘化阴”一词最早源于《临证指南医案》;“酸甘化阴法”一词首次出现在《医学实在易》;酸甘化阴法哲学理论源于易经中的《连山易》和《归藏易》,以及道家的重阴思想;酸甘化阴法的医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运用和金元时期的发展,最终丰富于明清;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出现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从医学理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等角度阐述这一发展的原因;归纳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整理出代表性的医家与典型医案。结论:古代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他们将这种治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中;总宗《黄帝内经》,师从仲景;此后运用酸甘化阴法的医家辈出,因其师承、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社会因素影响,各有其理论依据及用药特点;滋阴学派和温病学派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发展;他们注重酸甘化阴药物和甘寒苦寒药物合用来滋阴降火;温补学派善于运用酸甘化阴补阴的同时补阳,注重阴阳同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甘化阴法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霞.酸甘化阴法证治浅析[J].光明中医.2019
[2].刘剑.酸甘化阴法的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3].黄春华,饶旺福.仲景“酸甘化阴”法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4].刘剑,蒋筱.阴气病变与“酸甘化阴”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饮食科学.2018
[5].刘萍.酸甘化阴法的源流与临证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7
[6].唐玥.酸甘化阴法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7].周波,王笃桂,陈明优.酸甘化阴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
[8].王玉生.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6
[9].王景霞,杨旭,张建军,黄斌,王淳.基于气味理论的酸甘化阴法本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10].张丹,杨宏杰,郑敏,范朝华,李惠.酸甘化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