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王志成,邓侃,张毅,朱建宇,卢琳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王志成,邓侃,张毅,朱建宇,卢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窥镜,蝶窦,垂体,活组织检查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成,邓侃,张毅,朱建宇,卢琳[1](2019)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临床价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病因广泛,诊断相对困难,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的临床意义至今仍存争议。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行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采集2011-2017年共16例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灶组织标本,以脂肪"浴缸塞"式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鞍底重建。术后病理学证实生殖细胞瘤10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和颅咽管瘤1例。术后除2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出现新发腺垂体功能减退、视力视野损害、脑脊液鼻漏、非计划再次手术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行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安全可靠,对明确诊断、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杨松,陈宏璘,魏明华,何裕超,付宪华[2](2017)在《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鞍区占位患者8例,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并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立即复查颅脑CT,其中7例患者无术后出血,1例患者示鞍区高密度影,考虑术区渗血并填塞自体脂肪组织。8例患者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其中7例示肿瘤完全清除,1例有少量残留。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尿崩症,经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后好转,无一例出现术后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安全可行,对肿瘤清除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杨有雄,詹国文,王红力,李阳,张肖特[3](2016)在《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临床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扩大鼻蝶入路鼻内镜下海绵窦的临床应用解剖,为术中处理海绵窦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0侧(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由浅入深地解剖观察了蝶窦在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及海绵窦的毗邻关系。结果本组15例30侧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眼神经上颌神经隐窝(V1V2R)和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隐窝(V2V3R)的出现率分别为53.3%(16/30),20%(6/30)及13.3%(4/30)。我们发现OCR是一个较为固定的解剖标记,对应的是海绵窦内的床突叁角的前部。从前向后观察,蝶窦后外侧壁上的"C"型颈内动脉出现率为36.7%(11/30),其上1/3对应于床突叁角的中部,下2/3对应于海绵窦内的滑车上、下叁角和眼神经组成的区域。结论蝶窦外侧壁上的OCR和"C"型颈内动脉是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区域手术的两个重要解剖标记。(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16)

粘家斌[4](2016)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及相关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海绵窦是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颅中窝区域、蝶鞍的两侧。窦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等颅神经穿行,以及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和静脉间隙通过,是侵袭性垂体瘤、脊索瘤、脑膜瘤、鼻咽恶性肿瘤等颅底病变常侵犯累及的部位。虽然海绵窦位置深在、结构空间狭小,但是却非常复杂,与颅底区域许多重要的结构紧密相连且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是解剖学和颅底外科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区域,但也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操作的禁区。直到1965年,Parkinson通过海绵窦外侧壁叁角进入海绵窦区域,并通过手术成功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涉及海绵窦区域的显微解剖和手术操作技术等相关研究才开始逐渐发展和进步。目前,海绵窦区域己不再是以往的“不可触碰”区域,仔细研究海绵窦区域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形态与毗邻关系,可为手术操作的方式及入路提供安全保障。传统的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区域所暴露的骨窗范围的两侧边界主要为颈内动脉在蝶窦腔内的骨性隆起。传统的经鼻蝶入路在处理海绵窦区域病变时出现了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蝶窦开窗的范围狭小,以致于术野狭小,手术操作空间不足,手术器械相互干扰。2.由于术腔空间狭小,对于侵犯鞍旁海绵窦内、颞叶底部、蝶骨平台部位的肿瘤,无法判断出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外展神经以及海绵窦外侧壁颅神经的相互关系,从而也无法判断术中肿瘤的切除程度、残留程度及部位。自从1987年Weiss首先提出并且详细描述了“扩大的经蝶窦入路”的手术操作方式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步得到开展和应用。应用内镜通过扩大经鼻蝶入路至海绵窦的手术入路已成为海绵窦区域解剖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手术入路及操作方式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及改进。目前的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在传统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蝶窦腔两侧骨质扩展,直至海绵窦外侧壁区域。该入路已经成为处理海绵窦区域病变的首选方法。此外,在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处理海绵窦区域的病变手术之前应该进行影像学检查,能进一步判断出病变的位置、形态等特征,并为手术入路和操作的正确设计提供影像学数据。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绵窦区疾病的检出率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像学图像不仅可清楚显示出海绵窦区的形态,而且可显示出区域内的颅神经走形,对海绵窦及其周围的病变对海绵窦的侵犯程度及侵犯与否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因此,通过详细分析海绵窦区域重要解剖结构的CT平扫及增强、MRI平扫、常规增强和动态增强等影像学表现,可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结构、形态、内容进行准确识别,为内镜下的手术操作提供影像学依据,并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标。目的:本文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操作方式对头颅标本中海绵窦区域进行精细解剖,进而为内镜下处理海绵窦区域的病变提供解剖学参考。同时结合海绵窦区域的CT、MR1等影像学资料,进一步明确该手术入路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探索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从而达到降低海绵窦区域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具体而言,本实验研究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以成人干性尸头作为研究对象,在尸体标本上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手术方式,通过对有意义的解剖学标志进行测量及分析统计,具体内容包括蝶窦开口的大小和位置,蝶窦腔的气化类型、蝶窦腔内的主要解剖学标志的观察及其定位意义,海绵窦周壁的形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颅神经的走形和分布等。第二部分主要为选取海绵窦区域无病变的成年人CT、MRI影像学图片,通过详细分析海绵窦区域重要解剖结构的CT平扫及增强、MRI平扫、常规增强和动态增强等影像学表现,并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间距等重要结构进行测量及分析,为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区域的手术操作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使用0度内镜对7例(14侧)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干性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暴露和观测。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暴露蝶窦,测量鼻前棘与蝶窦口的距离,切除上鼻甲下端暴露蝶筛隐窝以确定蝶窦开口。用电磨扩大蝶窦开口并磨除蝶窦前壁及外侧壁的骨质,观察蝶窦腔的气化类型、腔内的分隔情况以及蝶窦和蝶骨的毗邻关系。磨除全部的蝶窦分隔,剥离窦腔内的粘膜,内镜下可清晰显露蝶窦腔内的骨性标志。鞍底位于窦腔的中央区域,向后下方可见斜坡凹陷,两侧可见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管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磨开海绵窦前方的骨质,充分显露出海绵窦前壁、内侧壁及外侧壁结构。打开海绵窦,暴露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及其分支、外展神经等解剖结构。磨除蝶骨平台,暴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等解剖结构。解剖过程中同时留取影像资料,并对重要的结构进行测量及记录。随机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5例海绵窦区域无病变的成年人CT、MRI影像学图片,通过详细分析海绵窦区域重要解剖结构的CT平扫及增强、MRI平扫、常规增强和动态增强等影像学表现,并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间距等重要结构进行测量。使用SPSS 19.0软件对上述实验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蝶窦开口呈“八”字型对称分布,位于中鼻道后方的蝶筛隐窝内,其最下缘距离前鼻棘的长度分别为66.86±3.47mm(左侧),66.37±3.62mm(右侧)。2.蝶窦的气化类型主要以全鞍型或鞍枕型为主。7例标本中,甲介型1例,鞍枕型2例,全鞍型4例。蝶窦分隔的数目、形态、位置、走形方向变异较大,没有完全相似的。3.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位置有叁种分布类型,其中凸外侧型2例,居中型8例,内侧型4例;其形状可分为叁种,其中直线型2例,中间弯曲型7例,S型5例。4.57.1%(8侧)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外侧壁直接相贴,42.9%(6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外侧壁之间存在间隙。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5段,由下往上依次为后垂直段(也称破裂孔段)、后曲段、水平段、前曲段和前垂直段(也称床突段)。6.海绵窦下动脉、脑膜垂体干和垂体被囊动脉(McConell被囊动脉)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主要血管分支。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排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叁叉神经眼支。7.海绵窦区域影像学检查以MRI冠状位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为最佳。但如疑有颅底、眶尖骨破坏时,仍需加行CT检查。观察颅底骨质改变、眶尖骨质破坏及病变内的钙化灶,以CT检查为佳。结论(1)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区域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解剖标志主要有:蝶窦开口、蝶窦前嵴、鞍底、斜坡隐窝、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叁叉神经的分支等。(2)蝶窦开口(蝶筛隐窝)的位置相对恒定,可以作为解剖学标志。在临床进行手术操作时,是寻找并进入蝶窦腔的重要标志。开口前区的扩大可直接影响到术野的显露。我国成人的蝶窦气化较好,主要为全鞍型或鞍枕型,完全可施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3)蝶窦是经鼻腔至海绵窦入路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依据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鞍底和斜坡等蝶窦腔内最恒定的解剖学标志,可大致定位海绵窦区域的范围。(4)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叁叉神经以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海绵窦区域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其形态多变。熟知该区域的血管和颅神经的位置、走行关系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精细的断面影像学检查、细致的影像学征象分析有助于对海绵窦区域的结构及病变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的诊断及手术操作尤为重要。(6)熟悉海绵窦区域的解剖学结构,术前详细解读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两者的充分结合方可获取更多的病变解剖信息,才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8)

冯珊珊,杨有雄,廖建春,党瑞山,王红力[5](2015)在《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的应用解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的形态结构特征,为术中处理侵及海绵窦内侧壁的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由浅入深地解剖观测了海绵窦内侧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双侧颈内动脉前曲段、床突段和下水平段内侧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分别为(21.60±3.83)mm、(11.07±2.05)mm和(11.93±3.469)mm,垂体上下径、左右径分别为(7.57±1.11)mm和(12.43±2.12)mm,垂体与颈内动脉下水平段之间的关系有压迹型、紧邻型和分离型3种,分别占40%、30%和30%。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处理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术者需熟悉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在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谢申浩[6](2015)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研究及与传统经颅入路切除术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64例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患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比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n=36)与传统经颅入路(n=28)切除鞍区中线区域颅咽管瘤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各自优劣性;并长期随访,比较二者长期预后情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其中36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病例影像学、术中录像、术中情况、术后恢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获得颅咽管瘤患者颅底解剖标志的出现和分布规律特征资料以及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手术经验积累、术前预测、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2014年12月64例行颅咽管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像资料、手术视频、术中情况、术后恢复资料以及随访资料等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术(Expended Endoscopic Endonas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ETA,n=36)组和经颅(Open Transcranial approach,OTCA,n=28)组。OTCA组包括经额下、经颞下、经胼胝体、经穹窿间-终板等入路,但排除非鞍区中线区域肿瘤类型。分析比较两者间的手术情况、术中解剖参数测量、手术时间、切除肿瘤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6小时简化NIHSS量表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全切及次全切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生活质量评估等相关情况。并针对EETA术式分析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EETA组与OTCA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用时、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8±17.00min VS 184.1±11.32min、29.2±6.84min VS 47.5±7.56min、72.5±13.81ml VS 169.3±41.72ml,且各项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术后6小时清醒度评分分别为2.36±2.59 VS 4.96±3.64,P=0.002,差异显着。随访生活质量评分18.7±15.98 VS 34.5±22.79,P-0.003,差异显着。2、EETA组与OTCA组全切率分别为83.3%与78.6%,P=0.163,差异不显着。两组术中血管损伤事件、视神经损伤事件、脑实质损伤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VS10.1%、2.8%VS10.1%、0%VS7.1%,P均>0.05,差异不显着。术后并发症中视力视野下降、短暂尿崩加重、短暂电解紊乱、头痛加重、高热、短暂垂体功能下降等方面两组发生率分别为11.1%VS17.9%、50%VS39.3%、58.3%VS71.4%、19.4%VS28.6%、13.9%VS21.4%、13.9%VS21.4%、30.6%VS17.9%,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着。两组中可见垂体柄病例中EETA组与OTCA组垂体柄保护率分别为70.8%和38.9%,P=0.038,差异显着。3、本组颅底解剖数据:蝶窦分隔指向颈内动脉66.7%。双侧m OCR可见率为82%,平均间距11.1±0.9mm;双侧视神经隆起可见率85%,其内侧平均间距10.2±0.7mm;双侧颈内动脉隆起可见率72%,其内侧缘平均间距11.8±0.9mm;双侧海绵窦内侧间距11.6±1.1mm。垂体-视交叉间隙10.4±2.1mm。4、EETA术后脑脊液漏危险因素分析:将经EETA手术的鞍结节脑膜瘤21例、巨大突入鞍上且鞍隔蛛网膜破裂的垂体瘤45例纳入研究范围,构成共含102例病例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危险因素公式:Log[P/(1-P)]=-12.696+0.886×(叁脑室开放程度)+1.787×(鞍隔漏口流量)+1.423×(未使用球囊)+1.311×(带蒂粘膜瓣不完整)。结论:1、EETA能达到OTCA同样的手术效果,且EETA在手术时间、肿瘤切除耗时、出血量及术后反应、恢复情况优于OTCA。2、EETA与OTCA在全切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对垂体柄的保护EETA存在优势。3、蝶窦多分隔时,分隔对颈内动脉的指向性可提示颈内动脉位置;m OCR解剖位置比较恒定,是重要的解剖参考点,平均间距12.1±0.9mm,中心点稍位于海绵窦内侧缘内侧;垂体-视交叉间隙10.4±2.1mm。4、EETA术后脑脊液漏危险因素有:叁脑室开放程度、鞍隔漏口流量、未使用球囊、带蒂粘膜瓣不完整。(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浩东,罗正祥,杨坤,赵鹏来,钱春发[7](2014)在《导航辅助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导航辅助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显露,为经鼻蝶入路切除斜坡中线区域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导航辅助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观测斜坡中线区域重要解剖结构暴露情况。结果打开蝶窦前下壁,磨除鞍背及斜坡骨质,剪开硬膜,可显露双侧动眼神经、叁叉神经节、展神经,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下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导航辅助下可精确行数据测量及定位,扩大经鼻蝶入路可完全暴露斜坡,最短距离为(88.90±2.6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为(9.22±0.48)mm和(10.60±0.82)mm。结论斜坡中线区的病变,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一个适当的方法。导航辅助有助于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可提高安全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李志海,蔡志毅,吕静瑶,金巧智,陶宝鸿[8](2013)在《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治疗鞍上病变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鞍上相关结构进行内镜解剖学观察,为临床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治疗鞍上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及解剖参数。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选取蝶窦气化良好、呈鞍型的成人头颅标本23具,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通过蝶窦骨质层、硬膜层及颅内层,依次进行内镜下鞍上结构解剖观察。结果以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为标志,用一横线和双纵线将鞍上结构对应的蝶窦骨质层、硬膜层及颅内层分为六区,横线为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连线,双纵线平行穿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内侧缘,并与横线垂直。分区结果为中间从上到下分别为视交叉区、鞍区,两侧从上到下分别为视神经管区及海绵窦区;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扩大经蝶手术人路可以通过适当去除后组筛窦、鞍结节和蝶骨平台,清楚显示视交叉区、鞍区、神经管区及海绵窦区相应解剖结构。结论鞍上结构对应的蝶窦骨质层、硬膜层及颅内层的分层法,使复杂的鞍上区域及附近结构简化,利于手术区域的识别和定位;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人路可清晰显露鞍上解剖结构,适用于鞍上病变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5-24)

姚勇,邓侃,张波,刘小海,康军[9](2013)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鞍结节脑膜瘤5例,脊索瘤4例,鞍上颅咽管瘤2例。均在神经导航定位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以内镜和显微镜结合切除鞍区病变。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其中5例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Ⅰ级切除;次全切除2例,均为脊索瘤。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需二次手术修补。2例脊索瘤次全切除病人行常规放疗。随访6~58个月,3例脑脊液漏病人经再次手术修补均治愈;MRI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战祥新,滕文荃,宋明,孙炜,张亚卓[10](2012)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鞍区占位患者8例,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并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立即复查颅脑CT,其中7例患者无术后出血,1例患者示鞍区高密度影,考虑术区渗血并填塞自体脂肪组织。8例患者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其中7例示肿瘤完全清除,1例有少量残留。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尿崩症,经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后好转,无一例出现术后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安全可行,对肿瘤清除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成,邓侃,张毅,朱建宇,卢琳.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临床价值初探[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2].杨松,陈宏璘,魏明华,何裕超,付宪华.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的可行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

[3].杨有雄,詹国文,王红力,李阳,张肖特.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临床应用解剖[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4].粘家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及相关影像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5].冯珊珊,杨有雄,廖建春,党瑞山,王红力.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侧壁的应用解剖学[J].解剖学杂志.2015

[6].谢申浩.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研究及与传统经颅入路切除术的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2015

[7].陈浩东,罗正祥,杨坤,赵鹏来,钱春发.导航辅助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

[8].李志海,蔡志毅,吕静瑶,金巧智,陶宝鸿.鼻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治疗鞍上病变的解剖学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9].姚勇,邓侃,张波,刘小海,康军.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

[10].战祥新,滕文荃,宋明,孙炜,张亚卓.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

标签:;  ;  ;  ;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论文-王志成,邓侃,张毅,朱建宇,卢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