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路配网管理和低电压综合治理聂志刚

电力线路配网管理和低电压综合治理聂志刚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吐鲁番供电公司新疆吐鲁番838000

摘要: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下,广大居民对用电提出更高要求,电力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的排除各种干扰的因素,妥善的处理线路配网中的典型问题,进而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转。本文主要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电力线路配网管理和低电压的综合治理,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线路;配网管理;低电压;综合治理

1配电网线路的管理问题分析

1.1普通问题

第一,配网的构架不科学。电力配网总体的构架不够科学,严重的影响到内部器件的运行状态,在严重的时候可能会诱发多种线路的问题,系统构架问题的严重,比如说:短路设备少,系统分段的格局不科学,如果说某段电力线路出现故障隐患,因为断路设备少,难以快速感知有关故障隐患,在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配网系统承受的负载较多,极易造成重大以外事故的问题。

第二,设备检修不及时。因为检修工作的不到位所造成的电力系统问题,主要包含了运行调频、

系统升级不及时、线路易断路等。这些故障频繁出现,会对配网运作造成很大影响,电力系统程序未得到成功升级,一些设备的原有功能将难以发挥出原有功能,进而影响到配网运行的整体效果。

第三,线损现象比较突出。电力系统的线路很长,其运行中常因内、外力因素出现线损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后,不仅增加了配网线路的总体投入成本,而且降低了系统运作的整体经济收益。诱发线损现象的因素有雷击、污秽物长期沉积、线路内绝缘子受损较严重等。

1.2配网线路的有效管理办法

第一,加强配电基建管理建设。配电系统的基建管理包括了系统构架的完善建设。在建设配网线路的基建工程时,管理层要按照工程的实际需求及情况,拟定系统、科学的系统防护方案,将相关措施落实到工程建设、系统改造、设备检修等各环节里。在工程规划环节,设计者需将电力项目的监督、审核工作纳入线路建设机制中,同时,管理部门要做好线路项目的施工招标工作,慎重筛选资质合格的建设单位。在验收系统维修项目时,需派专业人员检测设备检修的实际质量,特别要注意核查隐蔽部位的维护情况,对于达不到运转标准的线路设备,必须进行返修处理。

第二,提升线路运作管理质量。配网线路的运作稳定性、安全性关系到全部用户及电力工作者的实际利益,因此,线路管理必须符合科学、规范、安全等操作标准。在运作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遵循“安全第一、防治联合”理念,增强预防管理的措施力度,安排专门的巡防人员开展线路安检工作,把安全管理的权责落实到各个岗位人员的身上,保证安全措施能够落于实处。

完善线路设备管理机制在选购相关设备的型号、功能时,购置人员不可选择性能、材质较差的类型,而要考虑设备的耐用性、适用性和功能扩展性。此外,检修人员要做好更新维护、故障检修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坚持“定期检测、及时维修”原则,仔细、清楚了解各类线路设备的具体缺陷,并作详尽记录,形成汇报报告。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要按照记录册上的情况进行维修核查,确证设备检修无误后,做好检修恢复笔记,方便工作人员交接有关工作。此外,注意检测配网及设备是否有可更新、可升级的项目程序,一经发现要及时作出更新处理,并且及时摒弃过于陈旧、年久未修的线路设备。

2低电压的出现根源及综合治理探究

2.1形成原因

出现低电压现象的根源在于配网建设的技术、资金投入缺乏,致使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有:①线路中的10kV分段太长,致使线路内部的压降过大,但10kV分段线的内径较细,对设备的损伤较大,继而出现传输不畅问题;②配网中的线路与配变间发生卡口、超载等问题;③线路中的负荷变化较大,峰值、谷值有很大差异,致使馈线尾端的电压出现起伏变化。④电压起伏波动较大,但调压措施的效力不强;⑤调压机制中的联合功能较差,系统电压没有自行调整能力;⑥实时监管、设备量测等方面的管理不健全,难以准确计测线路故障的具体数据,致使管理机制作出错误的判断决策。

2.2综合治理对策

2.2.1推行超前规划及建设。低电压出现在配网建设中,说明电网规划缺乏前瞻性和超前性。对此,管理者要加强前瞻性导向建设,以管理机制的完善建设为前提,以科学方法制定具有论证特性的配网建设策略,并将其践行于配网线路的运作管理当中。基层部门要组织人员参与技能培训,提升各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做好专人设计、专人核查等工作。超前设计涉及工程构思、项目库存、实地探查、技术指南、质量审核等方面的内容,配电设计实现了超前规划,可避免低电压频繁出现。

2.2.2推行精益化系统运作管理①建立电网电压综治机构,按照低电压的测定结果,作细致分析,遵循“先重后轻”的处理顺序,拟定线路整改的综合方案,着力整顿低电压线段。②在低电压区构建综治整改体系,同时提供综合治理的相关管理服务。管理团队按方案开展各环节的综治工作,并构建治理审核的制度和运作机制。③做好反馈、保修环节的管理服务,积极完善低电压跟踪治理工作,处理好相关的后续问题。

2.2.3借助线路技术提高电网防护能力

在进行电网建设及改造中,变压器所在台区要遵循“容量小、半径短、布点密集”原则,选取适宜的方位放置变压设备,按照目前负荷情况及规划需求,把变压器放在靠近负荷中心的位置,方便负荷点向周围扩散,减少供电的辐射半径,缩短电力线路,以减少电压降过大的隐患因素。设计线路设备的实际格局时,要考虑负荷量情况、用电量情况和用电用户的分区情况。电网构架要能够满足各分站间的电力互供,实现各片区、各区域的独立供电,体现超前规划、“N-1”验证技术的优势。此外,为使配网功能满足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电网建设要着力解决供电不足、电源有限等问题,从电网构架、电源布点的层面探讨片区供电问题,才能找到最根源、最有效的处理办法。

3采用技术策略对电网进行管理

第一,严格加强电压监测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进区域无功优化系统的应用进程,实现区域无功优化调节,确保供电电能质量逐步提高。加强客户的无功补偿,有效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开关档位。对小动力用户来说,无功补偿能够合理的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电压的损失,进而提升设备的出力。如果供电设备的视在功率一定,功率的提高会使设备的有功功率有效增大。由此可见,增加无功补偿装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功设备的出力,从而实现了对用电设备的有效改善和对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对综合变压器的科学调整通常不受重视,对其调整也不及时,因此综合变压器出口电压会有很大的波动。需要对综合变压器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认真分析,以保证出口电压的合理性。

第二,做好不平衡负荷的调整工作。具体的做法是,统计出综合变压器的同一出线的用户数以及用电设备、用电容量,对用电的高峰期每一种用电设备的使用率、客户数等情况重点分析,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分配用电客户,调整到位后再在不同时段对负荷进行测量,并对调整效果进行检验。对超载和欠载的综合变压器进行合理的调整,随着电力用户数量的增加情况不同,电力设备的增加情况就也不尽相同,造成了不同容量的综合变压器之间的的负荷情况也不同。假如容量较小的综合变压器出现了超载,容量较大的综合变压器欠载,合理调整这两类综合变压器并调整,之后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配网系统的整体维护,我们需要从基础设备的运作与检修入手,综合分析线路运作的情况,提升管理效力,有效消除各类隐患因素,及时更新电力系统及线路设备,保障电力配网处于最优的运作状态。在低电压的治理建设中,管理部门要构建综治体系,积极优化配网构架,从根源上降低低电压的出现几率。

参考文献:

[1]王晓峰.新农村建设的腾飞之翼――山东省诸城市农村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侧记[J].农村电工,2015,23(6):1.

[2]廖华兵.深入推进“低电压”综合治理逐步提高供电电能质量[J].科技视界,2014,11(31):280-281.

[3]陈路,建国,马春生.中压长线路低电压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0(15):253-254.

标签:;  ;  ;  

电力线路配网管理和低电压综合治理聂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