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基于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73

摘要: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道路运输系统的稳定,为有效避免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应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科学、长远的规划城市建设和发展。在信息时代,城市建设需要各方面规划的同时也应注重科技变化,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做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拥堵;成因对策

1交通拥堵的特性

1.1时空性

在时间上,交通拥堵表现为时段变化特性、日变化特性及月变化特性。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是工作和学习,因此时段变化特性主要集中在工作日上午的7:00~9:00和下午的17:00~19:00,这一时间段是出行量的高峰期。日变化特性是指交通拥堵在工作日和节假日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工作日,人们的出行时间较规律,交通需求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交通拥堵出现的时间也比较集中。而在休息日,人们的出行时间不规律,交通拥堵出现的时间也就相对分散。月变化特性是指交通拥堵随季节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此外,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交通拥堵出现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在空间上,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产生的交通拥堵程度亦不同。城市道路一般分为不同的等级,交通拥堵经常发生在由大通行能力道路向小通行能力道路的转换处。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对较弱,也是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区域。当交通拥堵出现时,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和管理,就会导致拥堵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整个道路甚至区域性的交通拥堵。

1.2常发性和偶发性

常发性交通拥堵是由于交通流量超过正常流量而引起的。通常在固定的交叉口和固定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测性,是一种周期性拥堵。偶发性交通拥堵是突发性的,是由于一些特殊事件的发生导致通行能力下降。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偶发性交通拥堵是没有规律、无法预测的,属于非周期性拥堵,且拥堵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稳定性。

2城市交通拥堵成因\

2.1城市空间规划缺乏前瞻性

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多采用以“建新区,缓解中心区压力”的城市发展方式,舒缓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但城市空间盲目扩张缺乏配套交通规划,使得城市交通落后于城市发展,又由于城市着重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长远空间规划,交通问题随之成为难题。这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方面,道路重新建设问题。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城市空间规划不能根据城市人口变化预测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又不重视交通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城市道路建设难以跟进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后期为了弥补前期的交通规划漏洞,当交通拥堵现象发生时才开始规划和建设,道路重新建设的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反而在道路建设时造成交通量的聚集,影响城市交通运输。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内的交通运输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各种新形式、新方法、新构思的交通工具孕育而生,如BRT公交、云轨、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等。其中对于城市普通的地面公共交通建设已经难以满足城市交通运输,对于地面公交线路规划的考虑不足,新线路的建设开发没有预见性,反而在建设使用时造成交通拥堵。对于地下公共交通的建设主要以地铁为主,但由于建设资金需求过大,技术要求过高,不少城市在发展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地铁的建设,这就使得在建设时会暂时加重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在新型的交通工具建设方面,由于缺少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有关车辆的停放区域等问题的前瞻性规划,使得其在建设时期势必会给原本就超负荷的城市交通再造成不便。

2.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及其信息化不足

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的稳步提升,城市道路面积由2001年的17.8亿平方米提高到2016年的75.4亿平方米,增加了57.6亿平方米。然而,从2001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5.9平方米到2016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15.8平方米只增长了9.9平方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不能只看重道路的运输能力,更应注重道路信息化的管理。在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中,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数据也日新月异,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案已难以处理当下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信息,只能依靠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来消化城市交通中的海量数据。但政府对于道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使用,不能很好地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化技术运用在道路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同时城市交通的管制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各方管理不能及时分享和处理出现的道路问题及有关信息,信息资源难以优化整合,难以为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带来便利。

3城市交通拥堵应对政策

3.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道路系统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进行统筹规划,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城市空间的规划还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地上与地下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以此来满足城市交通的长远发展。为防止城市中心区过度开发影响城市交通,应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区,合理分散城市中心区功能,还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为主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为地面公交系统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以此来整合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交通需求,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新型交通工具在城市发展时留有余地,并完善各个功能区的交通配套设施和道路规划。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应将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并结合城市地形地貌等有关因素,满足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同时来确定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形成功能完善、配置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同时道路的规划建设也应满足人车分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道路绿化、绿色通道等问题,并预留城市道路改建空间,为之后及时调整道路性质做好准备。规范建设标准,实行科学高效的建设及管理机制,为城市的发展和交通提供便利。

3.2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比私人汽车载客量大得多,可以大大减少路网流量,从而有效治理交通拥堵。但是,由于目前公共交通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公共交通站点布局不合理,公共交通线路密度不够,以及交通出行时间无法保障,使得城市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汽车以及轻轨交通,减少换乘时间,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成本。建立以轻轨交通为主干,地面交通为辅助的道路交通体系。同时,采取低价补助政策,引导和激励人们在出行时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3.3完善城市布局,进行路网规划

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卫星城,将资源向卫星城倾斜,满足居民日常学习工作的要求,减缓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将路网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现有道路潜力,完善路网系统。要合理配置各个等级道路的比重,不仅要看到主干路、快速路的运输效率高,而且要注重次干路和支路的分流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不同等级道路资源的作用,提高道路通行率。同时,注重路网总体功能的提升,增强道路疏散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结论

总之,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需要不断更新思路,拓宽视角,站在系统化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其主导价值取向应是“以人为本”,在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中更关注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以有效的经济手段保障公共交通空间的有效使用,防止出现外部性问题;以高效快捷的立体公共交通为主体,实现城市交通的安全、快捷、舒适、公平和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郏国中.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学思考[J].中州学刊,2017(7).

[2]谢旭轩,张世秋,易如,吴丹,黄德生.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社会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1(1).

标签:;  ;  ;  

基于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