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本株论文-殷月兰,白春光,王国梁,贾艳艳,渠瑾

亲本株论文-殷月兰,白春光,王国梁,贾艳艳,渠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亲本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PrfA,分泌蛋白

亲本株论文文献综述

殷月兰,白春光,王国梁,贾艳艳,渠瑾[1](2013)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prfA缺失株及其亲本株胞外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PrfA蛋白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致病过程中毒力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从蛋白质水平上初步探讨了PrfA的调控功能。【方法】对LM4及LM4ΔprfA的胞外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技术,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差异表达的有31个蛋白点,质谱鉴定成功19个点,对应12种蛋白,其中已知的毒力相关蛋白有:InlC、ActA、LLO,此外还发现丙氨酸丙氨酰羧肽酶、GW重复表面蛋白、假定转录调节因子、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和一些假定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hly、actA、inlC的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丙氨酰氨羧肽酶、GW重复表面蛋白的m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PrfA蛋白对毒力岛LIPI-I和毒力岛LIPI-II中毒力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新发现的转录调控因子和假定蛋白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董洪燕,彭大新,焦新安,张小荣,陈素娟[2](2011)在《肠炎沙门氏菌鸡源株omp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株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ompR基因在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中的作用。【方法】以肠炎沙门氏菌作为母本,运用自杀性载体pGMB151构建了ompR基因缺失株,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的吸附和侵入及小鼠攻毒试验测定缺失株的毒力。【结果】RT-PCR和蛋白表达证明了ompR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该缺失株不表达纤维素和菌毛,不形成生物被膜;上皮细胞吸附和侵入试验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具有相同的吸附和侵入率;BALB/c鼠腹腔感染性试验表明,缺失株的半数致死量为106.67CFU,而野生株的半数致死量小于2 CFU。【结论】ompR基因既是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基因,又是重要的毒力基因。(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魏峰,殷丽红,许越,杨欢欢,张西臣[3](2010)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杂交株对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杂交株对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用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杂交株及其亲本广州株、长春株、黑龙江株分别对AA肉鸡进行免疫和攻虫,通过OPG计数、粪便计分、盲肠病变计分、增重测定和保护率等指标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E.tenella杂交株对其亲本广州株、长春株、黑龙江株的感染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保护率分别为83.9%、79.1%和81.2%;杂交株免疫肉鸡的盲肠病变计分和粪便计分显着低于广州株、长春株和黑龙江株(p<0.05)。杂交株免疫后的肉鸡再用亲本株攻虫,采血进行CD4+T、CD8+T细胞检测,结果杂交株能引起两种T细胞数量增加,表明CD4+T、CD8+T细胞在球虫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李赟,古少鹏,赵剑[4](2010)在《毒害艾美耳球虫早熟株与亲本株繁殖力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育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早熟株,了解其繁殖力,为早熟弱毒活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本试验运用球虫的单卵囊分离技术得到一株E.necatrix(P0),并对其进行了早熟选育,得到了E.necatrix早熟株P8。P0和P8分别以0.05×104、0.1×104、0.5×104和1×104个/只的剂量接种11日龄雏鸡,接种后第7~13天每天检测粪便中的卵囊产量。结果表明,P0与P8均为接种0.5×104个/只的卵囊产量最大;P8的繁殖力是P0的55%;P8的卵囊高峰期较P0有提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0年06期)

颜其贵,阳爱国,郭万柱,徐志文,石谦[5](2008)在《源于亲本株PRV Fa的3个基因缺失病毒株PRV TK~-、PRV gE~-/gI~-和PRV TK~-/gE~-/gI~-抵抗强毒攻击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4周龄仔猪24头随机分成4个组(A、B、C和对照组),前3组中各5头分别对应接种对应的缺失毒力基因TK(A)、缺失毒力基因gE/gI(B)和缺失毒力基因TK/gE/gI(C)3个基因缺失株,接种剂量均为105PFU,留1头不接种作为同居猪。免疫14d后以107PFU PRV Fa株滴鼻攻毒所有试验猪,7d后屠宰猪只,采集大脑、小脑、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扁桃体、下颌淋巴结和叁叉神经节,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PRV攻毒后仔猪的器官损伤程度。收集免疫接种后3d内和强毒攻击后5d内的所有猪只鼻腔拭纸,以Southern blots方法测定PRV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收集的10种组织中出现病变的组织比例分别为:对照组为9/10,免疫A组为4/10、B组为3/10、C组为4/10。病理学和超微病例观察表明,对照组和A组中肺脏损伤严重,其他组轻微;对照组中大脑、小脑、叁叉神经损伤严重,免疫组轻微;A、B和C疫苗株对潜伏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扁桃体损伤程度依次加重。Southern blots分析表明,所有接种缺失病毒的试验猪均可通过鼻腔分泌物散毒,但是排出的病毒不能成功感染同居猪;A、B和C疫苗株免疫后均不能有效阻止PRV Fa攻击后的散毒,但在仔猪大脑和小脑中不能检出病毒。结论接种3个不同基因缺失株A、B和C均能阻止强毒株Fa感染后向大脑和小脑的入侵,并减少强毒对多个器官的损害作用,其中C株的抗强毒感染能力和抗强毒所致损伤能力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胡皝[6](2008)在《超级杂交稻亲本株1S TIR1 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杂交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正在为实现2015年达到13.5t·hm~(-2)的产量目标而奋斗。生长素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许多方面。水稻中生长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揭示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机理并指导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生长素受体TIR1通过形成SCF~(TIR1)复合体与生长素直接结合,是Aux/IAA在26S蛋白酶体中降解这一过程的关键蛋白,对其的研究是生长素作用机制研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本文在电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以超级杂交稻亲本株1S为材料,通过RT-PCR扩增并经T-A克隆后测序,获得一条长度为2219bp株1S TIR1的全长cDNA。提交GenBank后接收,登录号为EU400583。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EU400583进行蛋白质一级、二级、叁级结构、跨膜结构、信号肽和结构域等分析,并与拟南芥TIR1相应性质比对,结果表明两者在性质、结构和功能上都十分相似,进一步确定了所克隆的序列为株1S TIR1的全长cDNA。(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6)

古少鹏,韩克光,韩春来,曹宏卿,郑明学[7](2007)在《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早熟株与亲本株致病性和繁殖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经15代选育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山西株的早熟株与其亲本株的繁殖力和致病性进行比较研究,证实早熟株的潜隐期比亲本株缩短21 h,繁殖力下降40%左右;对致病性的研究显示,早熟株感染后对鸡只增重、AC I的影响较小,对11日龄雏鸡的半数感染量和半数致死量较亲本株增大,肠道病变记分较亲本株下降。由此认为,该早熟株符合球虫早熟株的特性,可用于鸡球虫病早熟苗的制作。(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王小星[8](2007)在《优良玉米杂交种亲本株系选择及其遗传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品种的种性退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延缓品种退化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的亲本为研究对象,根据农艺与穗部性状,通过多代连续单株选择,株系组配杂交种,大田鉴定,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世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及配合力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来源的亲本自交系的农艺性状与穗部性状存在差异。来源于河南的昌7-2株系的株高与穗位高于甘肃的昌7-2株系,达显着水平。郑58不同来源的株系穗位与株高的表现恰恰相反,甘肃的株系明显高于河南的株系,植株一般高15厘米;海南种植时可达25.53厘米。这种差异在不同世代间均存在。昌7-2不同株系的穗部性状穗粗、穗行数等表现为来源于甘肃的优于河南的。2005年夏在河南表现为河南株系的穗长大于甘肃的。郑58不同株系的穗部性状除穗行数外,均表现为来源于甘肃的好于河南的。2.不同近缘系的农艺性状在世代间的表现与基础材料有关。一般表现为基础材料高,后代也高。同一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对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不一致。第二世代的穗长与行粒数要大于其它世代,穗粗、轴粗和行数,则以第二世代为小。3.同一自交系不同株系的一般产量配合力存在差异。由不同株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聚类分析发现,自交系昌7-2不同株系间一般配合力多数差异很小。自交系郑58不同株系间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要比昌7-2大。不同来源的自交系株间的配合力差异不大。4.不同株系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不同。不同株系组配的杂交组合鉴定的结果发现,组合间产量差异显着。2006年鉴定的高于对照的组合比例小于2005年鉴定试验。2005年组合鉴定中,组合平均产量为2.81kg,高于对照(对照的小区产量平均为2.64kg),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株高与穗位高均达到显着水平,组合的株高与穗位高高于对照。2006年组合鉴定中,组合小区产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大于对照,而且变异系数大于对照。5.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叁个地点9个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组合与对照间没有显着差异。6个组合比对照增产,3个组合比对照减产,产量变化范围为-1.95%—8.28%。在穗位、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上,9个组合与对照相比有升有降。多数组合优于对照,即比对照更健壮。叶面积上则表现为对照优于组合。6.2006年河南省玉米区试的结要。选择参加2006年河南省玉米区试的组合,比郑单958增产4.3%,居试验第叁位,差异不显着。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的电泳分析结果也表明,所选组合有四条谱带与对照有差异。表明同一自交系不同株系存在本质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刘志英[9](2002)在《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感染性分子克隆株及其亲本株前病毒DNA在外周血白细胞内存在动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自构建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株(Fetal donkey dermal-adapted vaccine strain,FDD)感染性分子克隆株PFD3的基础上,又用该克隆株两个衍生的感染性分子克隆株PD9和PD9L2以及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Donkey leukocyte adapted vaccine strain,DLV)和FDD分别接种6匹马和4头驴(D1、D2、D3、D4),利用套式PCR方法,对接种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的前病毒DNA进行了定期的检测。为鉴定感染性分子克隆毒是否具有与FDD和DLV同样的免疫效果,又对PD9和PD9L2分别接种的4头驴用驴系马传贫强毒(Donkey adapted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DA-EIAV)进行了攻击试验。同时,又选择了中国EIAV强、弱毒株存在稳定差异位点的囊膜表面糖蛋白基因(env区gp90部分)内的一段区域设计引物,利用套式PCR方法对其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以检测攻毒的4头驴体内前病毒DNA的存在情况。其结果如下。 通过针对EIAV前病毒DNA的LTR区的特异性套式-PCR扩增反应,发现不论是DLV或FDD,还是PD9或PD9L2,于接种动物后15天在外周血白细胞内都检测到特异性EIAV前病毒DNA的存在。接种3个月后,在部分动物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前病毒DNA LTR区检测结果一度为阴性,但随后直到接种后第390天,大部分动物的前病毒DNA LTR区检测呈阳性结果。本研究首次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证实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EIAV弱毒疫苗株及其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免疫动物体外周血白细胞染色体内有特异性EIAV前病毒DNA基因的存在。 试验动物攻毒二周后,接种PD9的D1、D2体温有一过性升高的现象。而接种PD9L2的D3、D4在本次试验监测的时间范围内,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出现。而对照组健康驴在攻毒后第17天发生典型传贫死亡。琼脂扩散实验(AGID)结果表明,D1和D2在攻毒之前P26抗体一直为阴性结果。D3、D4在接种后一个月P26抗体转为阳性,及至第3个月D3转为阴性。在这期间D4一直为阳性反应。6个月后用EIAV-DA强毒攻击后,D1、D2琼扩反应呈现为阳性结果,D3的P26抗体再次转为阳性,D4仍然保持阳性反应。在本试验监测的时间范围内,接种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后6个月攻毒的4头驴均健康存活,该批试验动物目前仍在监测之中。 通过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发现前病毒DNAenv区在攻毒后不同时期存在较大的变异,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则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较为规律性变异。在强、弱毒株存在稳定差异的位点处,攻毒后的不同时期各动物的表现不同,但 摘 要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最初由完全的强毒特征的序列向弱毒或强、弱毒株共同存在的特征序列转变。在本试验监测的时间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动物在最后监测时间点出现将强毒特征序列完全清除出体内的现象。不管如何,所有兔疫动物在观察期内,抵抗了致死剂量EIAV强毒的攻击,虽然在一定时期的前病毒DNA都可被检测到,但所有动物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表现临床上的健康状态。 本研究首次对接种我国EIAV弱毒疫苗株(DLV和FDD)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内前病毒 DNA的存在情况以及对接种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PDg和PDgLZ)的动物在攻毒后体内的前病毒DNA成分进行了监测。这将对我国EIAV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理的最后阐明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2-06-01)

朱长军,张利宁,马春红,曹英林,宋静[10](2000)在《一种新型杆状病毒亲本株的鉴定及病毒DNA的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以其表达产量高、表达产物理化和生物特性与天然蛋白相似等优点 ,成为目前较理想的真核表达系统。该系统的主要步骤包括亲本病毒的培养鉴定、病毒 DNA的纯化、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共转染形成重组病毒及重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表达目的蛋白。其中 ,(本文来源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亲本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探讨ompR基因在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中的作用。【方法】以肠炎沙门氏菌作为母本,运用自杀性载体pGMB151构建了ompR基因缺失株,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的吸附和侵入及小鼠攻毒试验测定缺失株的毒力。【结果】RT-PCR和蛋白表达证明了ompR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该缺失株不表达纤维素和菌毛,不形成生物被膜;上皮细胞吸附和侵入试验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具有相同的吸附和侵入率;BALB/c鼠腹腔感染性试验表明,缺失株的半数致死量为106.67CFU,而野生株的半数致死量小于2 CFU。【结论】ompR基因既是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基因,又是重要的毒力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本株论文参考文献

[1].殷月兰,白春光,王国梁,贾艳艳,渠瑾.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prfA缺失株及其亲本株胞外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学[J].微生物学报.2013

[2].董洪燕,彭大新,焦新安,张小荣,陈素娟.肠炎沙门氏菌鸡源株omp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株的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1

[3].魏峰,殷丽红,许越,杨欢欢,张西臣.柔嫩艾美耳球虫杂交株对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

[4].李赟,古少鹏,赵剑.毒害艾美耳球虫早熟株与亲本株繁殖力的观察[J].中国畜牧兽医.2010

[5].颜其贵,阳爱国,郭万柱,徐志文,石谦.源于亲本株PRVFa的3个基因缺失病毒株PRVTK~-、PRVgE~-/gI~-和PRVTK~-/gE~-/gI~-抵抗强毒攻击的比较研究(英文)[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

[6].胡皝.超级杂交稻亲本株1STIR1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8

[7].古少鹏,韩克光,韩春来,曹宏卿,郑明学.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早熟株与亲本株致病性和繁殖力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7

[8].王小星.优良玉米杂交种亲本株系选择及其遗传效应[D].河南农业大学.2007

[9].刘志英.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感染性分子克隆株及其亲本株前病毒DNA在外周血白细胞内存在动态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10].朱长军,张利宁,马春红,曹英林,宋静.一种新型杆状病毒亲本株的鉴定及病毒DNA的纯化[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

标签:;  ;  ;  

亲本株论文-殷月兰,白春光,王国梁,贾艳艳,渠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