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像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网络直播,短视频
视像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函擎[1](2019)在《网络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视像信息的时代。建构和呈现我们整个社会的信息主要是由视像构成的。视像信息是一种跨感官的、实现了媒介融合的信息形态。在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支撑下,衍生出多种视像信息传播样式,主要包括网络直播、短视频以及网络自制剧(或称网络剧)等。这些依托于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吸引了众多网民的视像传播样式和以往视像信息传播样式的审美文化理念差别很大,表现出新的审美文化特征。把握这些视像信息传播样式的审美理念,是理解其传播与审美规律、推动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移动智能时代的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理念进行了思考,并对网络直播、短视频、自制剧等主要视像信息传播样式进行了细致分析。绪论部分从分析视像概念入手,阐述了视像信息作为一种感官融合信息的性质。接着从媒介文化与审美理念的视角,对涉及视像问题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实际上,对于视像的概念问题,学界已经多有论述,但是多是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而少有沿媒介文化、信息传播与审美理念的思路开展的研究。对于视觉艺术及其审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界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仅对与本文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部分文献进行了理论回顾。文章的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总体论述,最后一章为理论总结,也是对移动智能时代视像传播审美理念与发展的展望。中间叁个章节分别是对当前影响力最大的网络直播、短视频、自制剧等视像信息传播样式进行的考察。第一章着重分析媒体融合时代的视像与视像传播问题。将视像问题置于媒体融合背景下思考,有着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二是视像信息与视像传播本身是一种感官与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在这一章中,首先从这两个角度回顾了视像传播的融合发展历程,指出了视像传播的这种融合性质。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走向融合应该说是存在着内在动力与需要的。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中,承载最丰富信息量的便是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在传播活动中,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信息主要也经由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讨论视像传播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融合的信息传播问题。其次从人文性角度指出视像信息内涵的人文主义审美价值。在此过程中,将视像文本与文学文本比照,可以发现媒介文化对大众审美价值的建构性。重新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并重新建构了审美关系,这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和由此带来视像传播审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确认视像传播的人文主义审美价值之后,接下来就从审美文化理念的角度来审视视像传播。视像信息传播走向融合,在于人类信息传播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是在追求媒介对人类感官的整体性延伸,因此,媒体融合时代的视像传播呈现出人人都是传播者、去专业化与普遍化、商业化与交互化等审美文化理念,这些审美文化理念的产生无疑是与媒介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在媒介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的伦理观念、审美理念、文化需求、信息体验等等,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便利性等多个方面来论述信息传播技术的历史进步。从审美角度,我们却不能论定视像审美文化是对文字、图画审美的进步性超越,只能说视像传播“不仅意味着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冲击与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理念的重新确立及社会文化结构的重新整合。”在这种整合与融合当中,把握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理念、开拓审美实践、提升审美体验,是我们创新视像传播方式与渠道的核心诉求之一。第二章分析网络直播的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理念。直播是人类视像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因此,在讨论网络直播之前,先对直播与直播的审美问题进行考察。在这里首先提出了视像传播的时空问题,因为讨论视像传播,必然要涉及时空以及视像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直播出现之前,视像都是异时空的。这种时间、空间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处于不同时空当中,视像所呈现的审美对象在时间、空间上都与审美主体存在差异,审美主体只能通过代入的方式获得审美体验。时空异质、共时异地、时空消弭分别对应着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的叁个发展阶段。直播将视像传播审美文化从第一个阶段带入了第二个阶段,而网络直播则将视像传播审美文化从第二个阶段带入了第叁个阶段。其次,讨论了网络直播的审美。网络直播发展的高潮出现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如今热潮虽已渐渐消退,但网络直播的影响力仍旧不可小觑。网络直播以其实时性、视像化、个性化、交互性、时尚性等特征,以消弭时空界限的视像传播模式、物化女性的消费主义倾向、消解话语权力的平等化传播理念,不仅制造出了全新的审美消费对象,而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理念。网络直播的审美文化特征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审美方式的交互化、审美指向的消费化、审美动机的欲望化、审美体验的虚实一体化、审美价值的资本化。其中,审美方式的交互化构成了网络直播传播的核心特点;审美指向的消费化和审美动机的欲望化构成了网络直播传播的内在动力与价值指向;审美体验的虚实一体化则是网络直播传播形成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因素;审美逻辑的资本化则构成了网络直播传播的推动因素。分析了网络直播的这种审美文化特征之后,概括出其审美文化理念的核心在于虚拟和弱连接。第叁章考察的是短视频的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理念。首先回顾了短视频的发展,进而指出在短视频视像审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至关重要。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依托都是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与基于高速网络的移动短视频应用,这是短视频视像审美文化形成的基础设施准备;短视频平台的功能设计为视频制作提供了方便,形成短视频视像内容制作与传播的良性建构;算法推荐模式下精准传播推动短视频视像内容传播走向智能化分发,更符合碎片化时代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成为促进短视频视像信息传播的利器,短视频视像传播的平台效应明显。接着指出短视频的审美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碎片化、浅表化、圈层化以及草根化。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像传播形式,最典型的审美体验是碎片化。这种碎片化来自于信息超载环境中的人类信息传播特征,以碎片化的审美内容来填补人类时间与注意力的碎片化,形成了“微审美”特征。浅表化与短视频视像传播碎片化、体量小、反映日常生活等等都有关系,是短视频视像传播最突出的审美文化特征之一。但浅表化本身为短视频视像传播的普及开创了条件。短视频审美的浅表化只是一种审美文化特征和审美路径方式,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褒贬性。短视频视像传播中的圈层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倾向,是审美倾向的接近,是审美情感的沟通,是审美趣味的相合。草根化是指短视频应用由一种草根的狂欢应用向融合多种生态的平台应用进化。在这一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对应的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形成的审美圈层更为丰富,而草根则在丰富的互动与交流中,提供了流量保障、成为了粉丝与点赞手,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短视频的审美文化理念集中体现于情感共鸣理念和生活化审美理念两方面,情感共鸣本身的引发,与短视频视像传播的特性密切相关。视像传播与文字等比较,本身直接诉诸于感官,能够较快的激发与唤起情感。短视频信息记录下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产生强烈刺激感的某些场景。短视频的生活化审美理念意味着短视频传播是一种以我为主的传播,建构起的是一种日常场景。短视频的生活化审美理念还是一种叙事与传播策略。第四章讨论网络视频的审美文化理念。其实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都是广义上的网络视频,本章讨论的网络视频则是通常意义上的依托视频网站传播为主要渠道的网络视频。由于视频网站的视频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版权剧和自制剧两种,而版权剧更多的是具有一般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特征,因此本章主要讨论的是视频网站的自制剧,以突出网络性。在简要回顾了自制剧的发展历程之后,指出自制剧的核心审美文化特征是青春化与IP化。青年人最热情的拥抱自制剧的创作、传播,参与到自制剧创作中的互动交流过程,自制剧的青春化审美文化特征,实质上也就构成了青年文化在自制剧中的反应与表现。自制剧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的IP化,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和资本的驱动。资本要迅速收回成本并实现流量变现,寻求现有IP进行自制剧改编能够规避很多风险。自制剧的审美文化理念受到资本的影响,但是其审美文化理念应该是内容精品化和价值主流化。在自制剧之外,我们还讨论网络视频的另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形式,即B站所代表的二次元文化集中地,并对其审美文化特征与理念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与实践展望,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阶段,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媒体融合的发展会推动人们审美文化理念的演进,而技术的进步则会进一步推动网络视像传播的发展并催生出新的视像传播样式。只有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确认人的价值,以人文主义审美文化理念来推动媒体融合,只有深刻把握人文主义审美文化理念演进过程中人的媒介文化与信息需求本质,才能够更好的掌握视像信息传播规律,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使视像信息传播新样式更好的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阳[2](2016)在《枷刑视像的文化解码》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晚清酷刑成为东西方备受关注的“文化景观”。一方面,中华帝国的酷刑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刑罚谱系,演进为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刑罚身体观,这成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中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别具特色的刑罚是西人眼中的“(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8-05)
张青荣,申屠留芳[3](2015)在《文化视像符号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西游文化创意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值数字时代视像化进程加剧之际,借助于对视像符号的研究经验与专业教学实际,从西游文化视像符号创意角度以及文化符号向不同专业领域渗透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视像符号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思路,以挖掘优秀多元文化,使之有机融汇于当代生产生活中。(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5年10期)
马建华[4](2015)在《延安文化旅游视像地图的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文化旅游视像地图是一种融图像、文字、数字、声音、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一体的新型主题性地图。设计内容再现红色圣地、黄帝渊源、黄河地域、黄土风情的文化原本,艺术表现图像、色彩、文字、声像等符号元素的模拟功能。此类地图的设计推广对延安,乃至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导向。(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青荣,冯大康[5](2015)在《西游文化CG视像传播创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名着《西游记》曾与历史上各类视觉传播形式长期共存、互为影响,在被当今视像载体广泛研发应用的同时,西游文化却面临与之失衡的去深度化、快餐化创作境遇。如果我们能以视像创作的视觉本源研究为契机,探索具有突出结构特征、闪耀深层文化光芒的西游视像传播符号,追求视像艺术符号系统应用,实现中小实验视像作品的文化与整体完美,由此可进一步打造经典,促进西游文化视像艺术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04期)
马建华[6](2014)在《延安红色文化旅游视像地图设计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旅游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作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视像地图是为配合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地图,它的设计制作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可以方便游客了解延安红色文化信息;可以促进延安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可以促进延安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何旻[7](2014)在《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新青年”视像——以张恨水“叁大时代之说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已拥有了固定生活轨迹与空间的"新青年"社群,以"新文学"塑造了自我视像。本文则以张恨水"叁大时代之说部"——《似水流年》、《现代青年》、《过渡时代》为中心,讨论1930年代的大众流行文化中,被普遍接受的"新青年"社群的另一种典型视像。通过将作品置于"看的实践"的社会场域中,考察"新青年"社群和视像间的关系,分析其中作为群体融入仪式和才子佳人套路变形的恋爱叙述;作为"儒生"变体的"新青年"进入社会的体验;借自"新文学"而置换了视角的二元对立结构。即经由叙事模式、实际指涉、读者认同的共同作用,一种"新青年"的流行视像因此被建构起来。(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方卫平[8](2014)在《视像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多维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图像技术在当代主流媒介领域主导地位的日益确立,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我们正身处在一个以视像为基本传播媒介的“读图时代”。受到这一视像文化的强势影响,近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也经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视像化进程——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呈现为传统的纸质文学文本(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4-04-04)
宋永琴[9](2014)在《媚俗表征下电视剧视像文化生态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文化表征下,"媚俗"成为必然的审美选择,人们自觉地与图像及图像制造的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生存的关系,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电视剧遭遇着文化批判和审美实现的悖论。"视觉优先"趋势,一方面拓展和提升了电视剧艺术的叙述能力和美学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制造着一场场"泡沫式"的文化胜景。如何实现感性叙事形式和深层审美价值的契合,已成为电视视像艺术一个突出的文化与美学问题,不仅关系到其叙事话语所承载的价值意义所在,也关系着整个电视剧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柳莹[10](2013)在《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文学新形态——“视像-文学”整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文学不再单纯地以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它开始与图像、声音等结盟,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来传播。对于视像与文学相结合成的文学新样式,需用文化诗学文本内外整体性研究的方法,来全面关照"视像-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现象。文化诗学以它开放性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变迁来接纳新文学样式,它把这些新文学样式作为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拓宽了文艺学的学科疆界。(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视像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晚清酷刑成为东西方备受关注的“文化景观”。一方面,中华帝国的酷刑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刑罚谱系,演进为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刑罚身体观,这成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中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别具特色的刑罚是西人眼中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像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函擎.网络视像传播审美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陈阳.枷刑视像的文化解码[N].文汇报.2016
[3].张青荣,申屠留芳.文化视像符号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西游文化创意研究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5
[4].马建华.延安文化旅游视像地图的艺术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
[5].张青荣,冯大康.西游文化CG视像传播创意研究[J].电影文学.2015
[6].马建华.延安红色文化旅游视像地图设计的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何旻.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新青年”视像——以张恨水“叁大时代之说部”为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
[8].方卫平.视像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多维影响[N].文艺报.2014
[9].宋永琴.媚俗表征下电视剧视像文化生态审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李柳莹.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文学新形态——“视像-文学”整体性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