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李平[1](2021)在《学科建设的开创性推进——“体育学学科新图景”论坛学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与科学》杂志在几十年的办刊中,一直致力于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从阐释学的视域对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存在的体育运动做文化阐释学的方法论建设,到2010年后,从"身体认知"出发做"体认范式"的运动行为叙事研究。4月17日《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再次以"体育学学科新图景"为主题,研讨体育学学科定性,探讨了以下问题:(1)以厘清研究对象为标志,"运动行为"叙事方法论为准绳,直面运动行为实践中的真实性,提出——"将思维中才存在的,当成运动行为现实中也可能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学术谬误;(2)理解"具身认知"如何从"具身认知"与"体认"范式、与"体育课程"设置的关系视角展开讨论;(3)明确身体运动与身体(运动)性认知之间的关系,要从确认身体(运动)怎样存在、怎样"认知"以及如何完成运动指导来阐明;(4)促进体育学科发展,要以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为本源、构建学科的运动行为研究范式要直面真实的问题,共同拓展体育学的想象力;(5)体育学研究中"实体性与描述性"概念的混用、"体教融合"以及"体认"案例等。
庄恺祥,杨文静,何李,颜廷瑞,曾荣灿,刘程,邱江[2](2021)在《基于语义网络的创造性认知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语义网络是主要的知识表征方式之一,对创造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网络科学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框架及量化工具,研究者得以分别从语义网络结构及语义相关认知操作的角度探讨语义网络与创造性的内在联系。已有证据表明语义网络中所储存的概念越丰富、概念间的连接通路越多元化或越灵活,则个体创造性水平越高;而个体创造性水平亦受制于个体对概念的检索、抑制、选择、整合及扩展等认知能力。在此方向上,未来研究工作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在一个相对整合的认知框架中深入探讨语义网络结构及相关认知过程对创造性的交互作用,并结合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将语义网络之于创造性的认知机制嵌套于神经科学体系中进行解释。
曾荣灿[3](2021)在《语义网络结构对远距离类比推理的影响及其大脑功能基础》文中指出
颜廷瑞[4](2021)在《语义网络结构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
李天阳[5](2021)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程[6](2020)在《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霍腾宾[7](2020)在《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脑功能基础》文中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高级认知功能,它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个人的成功来说亦是如此。创造性体现了一个人能够结合已存储的知识系统从而产出具有新颖性和有用性的观点和产品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高级认知能力。个体的知识经验对于创造性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创造性观点的产出是其知识经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共同发酵的结果。语义记忆网络是语义记忆结构或概念系统的主要表征方式,存储着我们关于词语的含义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对研究创造性认知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层面,语义网络中所表征的概念是创造性认知过程所必须的“原材料”,其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概念间的连接特性,而概念本身又是创造性认知过程的操作对象;在实践层面,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网络科学方法为创造性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框架及量化工具,研究者得以分别从语义网络结构及语义相关认知操作的角度探讨语义网络与创造性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但语义网络和创造性过程都受到了大脑相关脑区活动的影响,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行为研究层面对语义网络和创造性之间关系进行探究的同时,对其背后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目前,涉及语义网络的创造性实证研究主要关注语义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造性。其中,一项研究通过自由联想测验构建出高/低创造性两组的组水平的语义网络。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与低创造性组相比,高创造性组的语义网络具有较高的小世界属性及较低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与模块化程度,暗示了高创造性个体的语义网络结构能更有效地促进信息传递,从而增强通达远距离概念、产出创造性想法的能力。而已有研究关注的多是英语或希伯来语等外语体系下的语义网络,与之不同的中文体系下的语义网络中是否存在相似的结果上仍需进一步探究。目前的研究仍停留在行为研究层面,语义网络对创造性影响的大脑神经基础尚不清楚,限制了对语义网络和创造性之间关系的更准确和全面的认识。故本系列研究采用大学生群体,首先分别从组水平和个体水平来探究了语义网络的结构属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其次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究了语义网络结构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大脑神经基础。研究一旨在从组水平揭示高创造性个体所具有的语义网络结构特征。本研究从组水平出发,首先采用自由联想范式,采集了同一学院的90名大学生被试对96个线索词的限时一分钟的自由联想反应,其次利用被试的反应词使用“反应词共现频率”的方法构建了高/低创造性组的组水平语义网络。随后利用图论技术分别计算了两个组水平语义网络的各项图论指标,如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模块化程度、全局效率和小世界属性等。最后对两个组水平语义网络的各项网络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从而寻找高创造性者所具有的独特的语义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低创造性者,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较小的模块化系数,而兼具较大的集聚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这些结果共同显示,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结构更加紧密、整体化和高效,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从语义记忆网络中检索并联结远距离的概念,从而产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研究二目的在于从个体水平探究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研究二从研究一中的96个线索词中选择了48个,首先采用相似性评分任务的方法让被试对48个线索词中每两个词之间进行语义相似性的评分,根据此相似性评分的结果构建了个体水平的语义网络。其次同样利用图论技术计算了每个个体语义网络的各项图论指标,如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模块化程度、全局效率和小世界属性等。最后将这些图论指标与创造性分数关联起来,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试图探索语义网络结构特征对创造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个体语义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网络直径和模块化程度与创造性之间存在负相关,而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与创造性之间存在正相关。该结果与研究一中的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表明个体的语义网络组织结构越表现为灵活、整体化和高效,则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越好。基于上述行为研究结果,研究三中试图探索语义网络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脑功能基础。研究三中首先采集了被试在静息态下的fMRI脑影像数据,其次根据文献查阅确定的语义加工网络相关脑区,提取了这些脑区的BOLD信号强度,最后在语义网络属性、大脑语义加工网络的活动强度和创造性之间建立调节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大脑语义加工网络活动上的个体差异影响了个体语义网络的模块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对于语义加工网络的活动较弱的个体,其语义网络模块性与创造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强。该结果表明语义网络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比行为研究中揭示的要更为复杂,且受到了大脑的语义加工网络活动的影响;并且对于其大脑不擅长处理语义信息的个体,其语义网络的模块化程度对创造性思维的抑制效应更强。综上所述,本研究试图探究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大脑神经机制。首先,组水平研究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的语义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较小的模块化系数,和较大的集聚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其次,基于个体水平的分析进一步发现,语义网络的特定属性如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对于创造性有促进作用,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网络直径和模块化系数则对创造性有抑制作用。基于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以发现,语义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网络直径和模块化程度,以及较大的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等特征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思维的产出。再次,基于静息态脑功能的分析发现,大脑的语义加工网络(其中包括额下回,颞中回前后部,角回,梭状回及颞极等脑区)活动上的个体差异影响了语义网络结构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与语义网络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创造性表现;尤其对于不擅长处理语义信息的个体(语义脑网络活动水平较低)其语义网络模块化程度愈发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总体而言,本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语义网络结构特征对创造性的影响并对其背后的大脑神经基础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语义记忆系统及其相关认知加工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语义网络和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启发。
林梦茜[8](2020)在《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对于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在英语词汇学习还是英语词汇教学中,介词是一大难点。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介词的多重含义很难掌握,介词一词多义的特征也使得学习者在使用介词时常常出现使用不准确的现象,严重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但现如今高中英语介词教学大体上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机械记忆法,远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虽然在过去60年间介词教学方法不断翻新,直观法、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层出不穷。但是,前者对于高中生来说略显简单,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且应用范围局限,只能停留在介词的具体意义上,无法用于解释介词的抽象意义,而后两者则由于教师对语料库和情境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让学生机械记忆介词的搭配、例句等,其教学内容和传统介词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而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清晰系统的语言认知、更加深刻的语言感悟,还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理解上升到了应用、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的训练,从而产生意义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介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介词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基于此,为探索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当下英语介词教学有所启示,本研究以up、down、on、off、in和out这6个介词为例,以江苏省盐城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周的介词教学实验。笔者在实验班实施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了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传统介词教学。实验前,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前测,以了解实验前两班受试者介词掌握情况,并为确定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的实施效果。后测结束后,笔者对两个班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以探索两班受试者对各自接受的介词教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最后,基于对实验班后测成绩的分析,笔者发现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的语义推测能力影响最为显着,进而对实验班后测语义推测部分得分排名前五的5位受试者进行有声思维研究,探索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语义推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笔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发现:(1)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比传统的基于例句和讲解的介词教学有效,具体体现在受试者对单一介词语义的记忆、多个介词语义的辨析、介词未知语义及含有该介词的短语的意义的推测、运用介词进行表达和产出这四方面的能力上。(2)在上述四个方面中,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受试者语义推测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概念隐喻在受试者进行语义推测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意义推理过程提供合理依据;二是为意义判定过程提供合理解释。(3)受试者在主观意识上对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持积极态度,且接受此介词教学后普遍对自己的介词掌握情况评估更加积极。本研究揭示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学生介词掌握情况及学生满意度、接受度的积极影响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基于以上结论,这种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对当下高中英语教师的介词教学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将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作为传统的基于例句及讲解的介词教学的有益补充,各种方法相辅相成,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对于不同介词,教师应灵活使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语义呈现。也就是说,利用概念隐喻知识向学生呈现不同介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时的方式也需根据具体介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教师在运用概念隐喻知识进行介词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这是因为,虽然人类共同具有普遍的认知机制,且大部分隐喻是跨文化共有的,但不同文化有自己独有的隐喻,教师应在提供这些具有文化标记的隐喻时加以对比。(4)教师应在引入概念隐喻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升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而将此迁移到其他英语多义词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含有大量隐喻的学习材料,并经常鼓励学生通过联想、推测的方法自己探索多义词的词义形成过程。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创造隐喻,激发其创造性思考,培养其对隐喻的敏感度。
宋业臻[9](2020)在《腐败犯罪思维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形成腐败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上。采用腐败的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并引入传染病学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估计十八大之后,我国腐败与反腐败发展趋势的“三高悖论”现象,对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高、查处绩效高以及个别地区和行业系统性腐败发生风险高。在“牛顿——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方法论中心主义”心理学研究,由于缺失“本体论问题”,个体层面解释腐败现象时,难以形成与政治社会环境层面的呼应,故在解释系统性腐败成因方面面临宏观政治社会层面解释与微观个人层面解释的“两层隔离”困局。为了破解“三高悖论”之谜,突破“两层隔离”困境,本研究在吸纳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基础上,重塑了犯罪思维概念,采用“整体关联主义”范式指导下的质性量化混合研究方法的“探索式”、“解释式”与“嵌入式”设计,分别得出了以“权力”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权力型”、以“风险”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风险型”、以“利益是否合理”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三类型模型。从政治社会背景与个体差异性两层结合的角度分析,“功能性分权”背景下的“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生成了“权力的心理效应”,进而塑造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心理补偿”机制与“时代性焦虑”构成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的生成动力。“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机制与“重监督、轻制约”权力安排、“运动式廉政治理”塑造了“环境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进而塑造了“风险型”腐败犯罪思维,“公平交易”、“上级庇护”的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与“相对随机”结构、体制结构组织化的腐败网络形态与政治资源经营化交易机制互相对应。社会转型造成的多元价值混合、“道德价值一元论”、“常识理性”推理机制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耦合系统塑造了“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合理”的腐败犯罪思维与腐败网络共同组成了利益交换的信任机制。在揭示出腐败犯罪思维的三类型理论及其多层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特征、成因与前沿科技成果,提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技术支撑建议。在“不敢腐”层次上,应当加强“执法威慑”与“技术威慑”,改变腐败分子的腐败决策衡量标准;在“不能腐”层次上,应当借助信息公开平台与协同办公系统断绝腐败分子的腐败机会;在“不想腐”层次上,应当从源头上通过先进技术辅助杜绝“带病提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辅助配套措施。
王柔化[10](2019)在《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语者指的是能够在交际中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我国英语学习者中英语语法体系尚不完备、英语水平与汉语水平差异显着的双语人群被视为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其二语(L2)言语(口语)产出的认知加工过程,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关注。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言语产出过程的概念生成及编码机制,几乎没有学者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L2言语产出的程序化进程展开研究,更缺乏对L2目标结构言语产出准确度和反应速度的综合考察。言语产出(生成)的认知过程中,最复杂的就是言语产出构成加工的认知过程。想要深入理解外部语言刺激(程度、语种、通道)是否会使不平衡双语者对输入信息的片段产生认知构块,及不平衡双语者如何对心理词库及陈述性规则进行检索,从而促进L2产出的自动性处理,需要对不平衡双语者L2言语产出的准确度和速度进行考量。句法启动实验研究是对其进行考察的理想范式,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句法启动已经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跨领域研究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首先对句法启动及言语产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述评。在文献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在Kormos.J.(2006)的双语产出模型基础上加入自动处理等相关部分,细化长期记忆中的双语存储,使之更适合描述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的认知加工过程。本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外部刺激(启动)会使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在L2言语产出时发生激活级联和程序化,从而使L2言语产出构成自动处理,且自动处理激活级联与双语心理词库和陈述性规则的共享句法表征检索相关联。基于“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句法启动实验研究回答下列研究问题:(1)启动程度(外部刺激的强度)不同会对L2言语产出产生哪些影响?(2)启动方式(刺激语种和通道)不同会对L2言语产出产生哪些影响?(3)句法启动中L2水平、动词重复、名词生命度和个人体差异等其他因素是否会对L2言语产出有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实采用句法启动图片描述任务设计3×4变量启动实验,利用E-prime2.0软件及SR-Box发声反应盒,收集1/1000秒(毫秒ms)为单位的数据,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L2在线言语产出情况进行考察。实验从L2目标结构的言语生成准确性、反应速度两方面,考察外部刺激是否会使被试产生认知激活级联和程序化,用TOPSIS算法对双变量综合评价可以发现哪种刺激会对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产生更大影响,其他因素是否也会对启动结果产生影响。为实现这三个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了研究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即时口语产出数据,其中包括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对不同启动强度(双向启动,单向启动和无启动)、不同启动通道(视觉及听觉)及不同启动句语种(英语及汉语)的目标句产出和发声反应时数据和第二语言水平、动词施事和动词受事名词生命度等级以及自然条件(如性别、高考分数、父母学历等)、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词汇熟悉度、语言能力自评等数据。实验研究发现:1)研究模块一(启动程度对L2言语产出的影响):产出比、反应时和综合启动量三方面结果均显示,无论哪种启动语种(英语、汉语),无论哪种启动通道(视觉、听觉),双向启动Q1组(既看又读,既听又跟读)各实验明显优于单向启动Q2组(只看不读,只听不跟读)的各实验结果;单向启动Q2组各实验结果又均明显优于无启动控制Kz组的各实验结果,且组间差异显着。由此得出,不同启动语种,不同启动通道的句法启动效应都与启动程度正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既看又朗读、既听又跟读的双向启动,对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促进作用,比只看或只听效果更好。这也印证了研究假设中频繁刺激带来激活级联,记忆强化产生程序化效应带动自动处理。重复演练等频繁刺激可以促进L2的言语生成,且多通道的重复刺激更有效。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英语口语表达,可以通过多通道的重复演练得到促进和提高。2)研究模块二(启动方式对L2言语产出的影响):双向启动的英语语内实验(A英语视觉启动、B英语听觉启动),产出比结果为英语听觉启动优于英语视觉启动;反应时结果为英语视觉快于英语听觉;综合启动效应量结果为英语听觉启动优于英语视觉启动(Q1A:M=0.525<B:M=0.570)。跨语言启动实验(C汉语视觉启动、D汉语听觉启动),产出比、反应时(逆向指标)和综合启动效应量都是汉语听觉启动优于汉语视觉启动(Q1C:M=0.524<Q1D:M=0.574)。同通道实验综合启动量比较(A英听0.525、C汉听0.524)/(B汉听0.570、D英听0.574)各实验结果,整体差异不大;只有反应时汉语听觉启动快于英语听觉启动。单向启动组的各实验整体趋势与双向启动组一致。控制组各实验数值基本持平。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听觉输入和英语语内输入,对学习者言语产出得促进效果更好。外语教师可以更加侧重听觉训练和英语语内训练。在加快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反应速度方面,英语视觉和汉语听觉两种启动方式效果更好。汉语启动同样有效,不能忽视母语作用!3)研究模块三(L2言语产出的其他影响因素):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水平与句法启动效应呈正相关,即相对高水平的不平衡汉英双语者启动效应强,低水平的启动效应弱;动词重复启动也能够影响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子核心动词重复目标句产出数增多,即存在词汇增强效应;名词生命度等级差异不同与目标句产出情况差异明显,同时目标句产出数值和发声反应时长都显示出,名词生命度等级差为2时,目标句产出最多,生命度等级差为1级时,发声反应时均值最短。个体差异因素中,高考英语成绩与启动效应显着相关P=0.028<0.05,高考语文成绩呈弱相关P=0.084,其他自然条件等因素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没有显着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诸多个人因素中,语言水平尤其是L2水平与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显着相关。在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水平中低级)中,水平相对越高,启动效果越好,即由于外部刺激产生激活级联,形成程序化自动处理受到L2水平(心理词库和陈述性规则系统的完善程度)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得出如下教育启示及建议。(1)重复演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重复演练等频繁刺激可以促进L2的言语生成,图片描述、同盟者脚本、句子回忆、句子补全任务皆可通过重复演练促进口语生成,且简单知识的重复演练也能促进高级句法结构的口语生成;(2)听力训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听觉输入和L2语内带来的刺激可以更有效的促进L2言语产出:即听力训练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二语的产出能力;(3)知识训练:二语词汇句法知识储备对二语言语产出量和速度至关重要,从而说明要提高二语言语产出能力,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二语词汇句法知识训练和积累;(4)母语训练:对于汉英共享句法表征,母语相应结构的输入对二语言语产出的质量和速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即母语句法知识的正迁移有助于二语相关知识的习得。本实验结果印证了激活级联和程序化的研究假设,证明了“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的合理性,这对二语习得理论与心理学的融合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研究采用TOPSIS逼近理想算法对产出比和反应时双变量的综合评价作为启动效应量,本实验研究也可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多变量综合评价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建设的开创性推进——“体育学学科新图景”论坛学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学的学科定性 |
1.1 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还是人的运动行为 |
1.2 体育学的方法论是“因素还原”的数据分析还是运动行为叙事 |
1.3 学科的概念、范畴形成的学术史依赖于学科自身特征的凸显 |
2 具身认知的意义 |
2.1 “具身认知”与“体认”范式的关系 |
2.2 “具身认知”与“体育课程”设置的关系 |
3 身体运动与身体(运动)性认知的关系 |
3.1 身体(运动)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又应该怎样被认知? |
3.2 身体(运动)性认知怎样实现运动指导? |
4 构建运动行为研究范式:拓展体育学的想象力 |
4.1 体育学科本源追求:人体育参与的“行为” |
4.2 体育学想象力持久增长:直面真实的问题 |
5 新征程勾勒新图景 |
5.1 关于“实体性与描述性”概念的混用 |
5.2 关于“体教融合”的探讨 |
5.3 关于“体认”案例分析 |
(2)基于语义网络的创造性认知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语义网络与创造性的理论联系 |
1.1 创造性的认知加工理论 |
1.2 语义网络之于创造性认知的作用 |
2 基于语义网络的创造性实证研究 |
2.1 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作用 |
2.2 语义相关认知操作对创造性的作用 |
3 研究展望 |
(7)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脑功能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创造性的概念及理论 |
1.3 语义网络研究综述 |
1.3.1 语义网络的概念及理论 |
1.3.2 语义网络的构建 |
1.3.3 大脑的语义加工网络 |
1.4 创造性与语义网络之间的联系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框架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框架 |
2.2.1 研究一: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结构特征—基于组水平语义网络 |
2.2.2 研究二:影响创造性的语义网络结构属性—基于个体水平语义网络 |
2.2.3 研究三:语义网络对创造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一: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结构特征—基于组水平语义网络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被试招募 |
3.2.2 数据采集 |
3.2.3 组水平语义网络的构建及网络属性计算 |
3.2.4 统计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描述统计结果 |
3.3.2 高/低创造性组语义网络属性的组间比较 |
3.4 讨论 |
3.4.1 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的宏观结构 |
3.4.2 高创造性者的语义网络的介观结构 |
4 研究二:影响创造性的语义网络结构属性—基于个体水平语义网络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行为数据采集和处理 |
4.2.3 个体语义网络的构建及统计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4.1 语义网络的小世界属性对创造性的影响 |
4.4.2 语义网络的模块化系数对创造性的影响 |
5 研究三:语义网络对创造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数据采集 |
5.2.3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5.2.4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6 总的讨论和结论 |
6.1 总的讨论 |
6.1.1 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 |
6.1.2 语义网络对创造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
6.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6.3 总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1自由联想任务的线索词材料 |
附表2语义相似性评分任务的线索词材料 |
附表3个体语义网络的相关分析 |
(8)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介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1.1.2 概念隐喻教学实践的启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概念隐喻的研究概述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 有关概念隐喻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概述 |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4 总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
3.1.1 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隐喻性和理据性 |
3.1.2 意象图式理论 |
3.2 核心概念 |
3.2.1 概念隐喻的定义 |
3.2.2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
3.3 概念隐喻的类型 |
3.3.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 |
3.3.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
3.3.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
3.4 概念隐喻在介词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参与者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其他研究参与者 |
4.3 研究工具 |
4.3.1 前测与后测 |
4.3.2 有声思维 |
4.3.3 调查问卷 |
4.4 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实验设计 |
4.4.1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up |
4.4.2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down |
4.5 研究过程 |
4.5.1 实验准备阶段 |
4.5.2 实验实施阶段 |
4.5.3 实验结束后 |
4.6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6.1 实验班与对照班介词前测及后测 |
4.6.2 实验班5位学生的有声思维录音 |
4.6.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问卷调查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介词测试结果分析 |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5.1.2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5.1.3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5.2 有声思维结果分析 |
5.2.1 词义推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运作模式 |
5.2.2 概念隐喻在词义推断过程中的作用 |
5.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3.2 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局限 |
6.4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测试卷(Pre-test) |
附录三 :后测试卷(Pre-test) |
附录四 :有声思维转写报告 |
附录五 :实验班介词教学设计案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腐败犯罪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三高悖论” |
第二节 腐败成因解释的复杂性:“两层隔离” |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腐败概念分析 |
第二节 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
一、传统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
二、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犯罪思维概念 |
三、犯罪思维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混合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讨论 |
一、“第三波方法论”运动与从“牛顿-实证主义”到“整体关联主义”范式变迁 |
二、“三高悖论”、“两层隔离”、话语多元性与心理学“本体论问题”丢失 |
第二节 采用怎样的混合设计模式 |
一、总体混合设计模式 |
二、具体混合设计方法1:“探索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
三、具体混合设计方法2:“解释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
第四章 腐败认知表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参与者 |
第二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探索式”混合设计研究 |
一、研究工具 |
二、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均衡性”分析 |
三、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中心性”分析 |
四、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凝聚子群”分析 |
第三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解释式”混合设计研究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结果 |
小结 |
第五章 腐败决策表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工具 |
一、腐败决策表征维度探索 |
二、腐败决策表征工具设计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小结 |
第六章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量化研究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结果 |
第二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质化研究 |
一、“权力型”不等于“一把手”:“功能型分权”下“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 |
二、““风险线索加工”与“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逻辑 |
三、“合理”与“常识理性-关系社会”耦合系统的“圈子”运行机制 |
小结 |
第七章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的技术支撑 |
第一节 反腐败技术建议的制度基础 |
第二节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技术体系的建议 |
第八章 总讨论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扩展“经济-社会结构”与“国家-社会”解释路径 |
二、扩展“个体差异性”解释路径 |
三、扩展反腐败技术支撑建议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文本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句法启动研究 |
2.2.1 句法启动研究源起 |
2.2.2 句法启动的定性研究 |
2.2.3 句法启动的实验研究 |
2.3 言语产出研究 |
2.3.1 一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2 双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3 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4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产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Dell的激活扩散模型 |
3.2 Levelt的模块模型 |
3.3 Kormos的双语言语产出模型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
3.4.1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的自动处理 |
3.4.2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加工模块的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具体研究问题 |
4.2 研究总体思路 |
4.3 具体研究方法 |
4.3.1 目标结构 |
4.3.2 研究被试 |
4.3.3 实验材料 |
4.3.4 实验流程 |
4.3.5 数据分析与综合启动量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启动程度与启动效应 |
5.1 产出比数据与分析 |
5.2 反应时数据与分析 |
5.3 综合启动量数据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启动呈现方式与启动效应 |
6.1 控制无启动Kz组 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2 双向启动Q1组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2.1 同一启动语种时视、听启动通道分析 |
6.2.2 同一启动通道时英、汉启动语种分析 |
6.3 单向启动Q2组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3.1 同一启动语种时视、听启动通道分析 |
6.3.2 同一启动通道时英、汉启动语种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动效应的其他影响因素 |
7.1 二语水平与启动效应 |
7.2 动词重复与启动效应 |
7.3 名词生命度等级与句法启动效应 |
7.4 个体差异与句法启动效应 |
7.5 结果与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果 |
8.2 研究启示 |
8.2.1 理论启示 |
8.2.2 应用价值 |
8.2.3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四、语义记忆系统中概念知识的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建设的开创性推进——“体育学学科新图景”论坛学术综述[J]. 刘娜,李平. 体育与科学, 2021(05)
- [2]基于语义网络的创造性认知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 庄恺祥,杨文静,何李,颜廷瑞,曾荣灿,刘程,邱江. 心理科学, 2021(05)
- [3]语义网络结构对远距离类比推理的影响及其大脑功能基础[D]. 曾荣灿. 西南大学, 2021
- [4]语义网络结构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D]. 颜廷瑞. 西南大学, 2021
- [5]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研究[D]. 李天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6]远距离语义连接在创造性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 刘程. 西南大学, 2020
- [7]语义网络结构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脑功能基础[D]. 霍腾宾. 西南大学, 2020(01)
- [8]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梦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腐败犯罪思维研究[D]. 宋业臻.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D]. 王柔化.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