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观论文-孙运君,陈熙

经学观论文-孙运君,陈熙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朝,夏炯,汉学,宋学

经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君,陈熙[1](2019)在《试论夏炯的汉宋兼采经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朝后期提倡汉宋兼采经学观的一个代表,夏炯的思想背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汉宋兼采学者"宗汉兼宋"比较,夏炯则是"宗宋兼汉",而他最初却是汉学家身份,这就增加了其学术思想的个性色彩。他既批判汉学家的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又批判宋学家的束书不观,不切实际,同时又过分尊崇程朱,排抵陆王,其思想体现了专制王朝末路时代一个宗宋学者的学术短板和思想挣扎,反映出嘉道学术转折的重要信息,从侧面折射出清朝社会变迁的必然逻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冉驰[2](2019)在《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类》中的经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古文经学是经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大派别,探究四库馆臣对今古文经学的态度,不仅可以反映馆臣的经学观,而且可以通过馆臣的观点帮助我们梳理经学史的相关重大问题。在《书》类着作中,与馆臣在大部分提要中用汉学、宋学的概念来淡化今古文经学的分歧不同,馆臣首先明确地提及了其中涉及到的今古文经学问题;其次表现出了既提倡经世致用,又重名物训诂的经学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发现,馆臣提出的汉学表面看来指的是古文经学,但其实二者有内在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骏勃[3](2018)在《陈垣先生的经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陈垣的授课笔记、生平资料及着作等文献,可以看出陈垣对经学是以史学研究为视角加以考察,具有以史观经的态度;在立身行事之中他还借用经学内容表达修身、爱国、劝学等涵义;即使在史学研究中也显示出一种将有价值的经学内容体现于具体史实的见经于史的做法。陈垣对经学的态度与他读书多而不好发议论的治学路径是相呼应的。(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陆永胜[4](2018)在《以心释经与明心立学——王阳明的经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的经学观对其心学思想建构助益甚多,然研究甚少。王阳明的经学观在本质上是一个诠释学论题,在理论形态上呈现为显性和隐性双重结构:显性结构为由心体、以心释经的诠释进路与方法、明心立学的价值指向构成的系统化体系,隐性结构为阳明对知识、思想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识及叁者的互动。其中亦包含不同于汉儒与宋儒的关于心与经、道与事、文与质等关系的新认识。阳明的经学观开启了明代经学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对中晚明的学术、思想、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对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建设亦有启示。(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赵玉龙[5](2017)在《处士王符及其经学观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符是东汉中后期的着名政论散文家,其着《潜夫论》是东汉子书的代表性着作。在他所处的时代,经学昌盛,对王符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符一生坎坷不遇的处士经历及其早年游学拜师形成的学养,对王符的经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其经学观集中体现在《潜夫论》中。(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方言[6](2017)在《王充的经学观与《论衡》的论证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王充与《论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文学价值的研究,但对于王充的经学观和《论衡》文学表现方式的关系却很少分析。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拟以此立论,探讨《论衡》的引经倾向、篇章结构、论证方式,试图揭示王充的经学观与《论衡》论证方式的关系。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叁章。第一章王充对经学的接受与批判。王充的早期教育为他后来的经学观奠定了基础。在逐条整理了《论衡》对儒家经典的引述后,发现王充对《书》和《春秋》的征引数量最多,其次是《礼》和《论语》。可见王充更看重《书》《春秋》。单篇征引经典多根据其篇章内容。引经内容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教化功能、疾虚妄、颂汉思想、自然征兆、印证礼制五个方面。第二章王充的经学观与《论衡》的论证结构。王充的经学观是他着述的根基。无论是对待经书还是习经的态度,王充都表现出不迷信、只追求对的、不拘泥师法家法,兼收并用。根据全书篇目主题和原有顺序对全书重新分组,探讨《论衡》各个篇目中的内在联系。再分析各个篇章的结构,及其与论证方式的关系。不管是全书结构还是篇章结构,都可以看到经学的影子。并且时常能够看见《论衡》在篇章结构上模仿《论语》的痕迹。第叁章王充的经学观与《论衡》的论证特点。主要从因果效验与颂汉形态、事实论证与比较论证、引经明理与以经为史叁个方面论述《论衡》的论证特点,王充依托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衡》的论述中观点明确,语言清晰,层层深入,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说服力。这些论证特点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与经书论证中相似的地方。王充的经学观深深影响着他自己的着述。(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樊琪[7](2015)在《以经学观照碑学——清代碑学兴起成因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学"被奉为"中华民族无上之法典",规范着社会的政治、风习,人们的行为、思想。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古文"之别。古文经学注重对经籍考据注释,而今文经学好讲"微言大义",由于对经书的解释、对孔子的评价以及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龃龉,一直存在着今古文之争。汉武帝时今文(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5年19期)

潘链钰[8](2014)在《汉唐精神的另一侧面——“男悲女怨”的文化解读及其经学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来被认为雄强傲岸的汉唐精神,有着"男悲女怨"式盛世悲音的一面。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士不遇"的悲愤与以王昌龄为代表的大唐"女宫怨"的哀凄集中体现了汉唐精神中的这种"盛世悲音"。站在经学的角度观照"盛世悲音"这个文化现象,可以说它的形成既是封建社会政治矛盾不可解决的结果,也是文人基于文学与经学政治的角色错判形成的块垒式悲怨心理因素造成的。"盛世悲音"作为汉唐精神的另一侧面,给予当今现实深刻的历史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吴湉南,周慧杰[9](2014)在《经学抑或史学——论章太炎今古文经学观及其学术要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着名经史学家,章太炎着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4年03期)

潘斌[10](2013)在《刘师培“叁礼”学之古文经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征刘氏家族以《左传》学而扬名学界。刘师培秉承家学,然其研究领域已突破《左传》而及"叁礼"。刘氏自言:"余平生述造,无虑数百卷。清末旅扈,为《国粹学报》撰稿,率意为文,说多未莹。民元以还,西入成都,北届北平,所至任教国学,纂辑讲稿外,精力所萃,实在‘叁(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3年01期)

经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古文经学是经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大派别,探究四库馆臣对今古文经学的态度,不仅可以反映馆臣的经学观,而且可以通过馆臣的观点帮助我们梳理经学史的相关重大问题。在《书》类着作中,与馆臣在大部分提要中用汉学、宋学的概念来淡化今古文经学的分歧不同,馆臣首先明确地提及了其中涉及到的今古文经学问题;其次表现出了既提倡经世致用,又重名物训诂的经学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发现,馆臣提出的汉学表面看来指的是古文经学,但其实二者有内在的差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运君,陈熙.试论夏炯的汉宋兼采经学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冉驰.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类》中的经学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骏勃.陈垣先生的经学观[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陆永胜.以心释经与明心立学——王阳明的经学观[J].浙江社会科学.2018

[5].赵玉龙.处士王符及其经学观探赜[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

[6].方言.王充的经学观与《论衡》的论证方式[D].辽宁师范大学.2017

[7].樊琪.以经学观照碑学——清代碑学兴起成因解读[J].中国书法.2015

[8].潘链钰.汉唐精神的另一侧面——“男悲女怨”的文化解读及其经学观照[J].北京社会科学.2014

[9].吴湉南,周慧杰.经学抑或史学——论章太炎今古文经学观及其学术要义[J].东南学术.2014

[10].潘斌.刘师培“叁礼”学之古文经学观[J].史学月刊.2013

标签:;  ;  ;  ;  

经学观论文-孙运君,陈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