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线热源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线热源法,冻土,热参数,显热容
线热源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家作,韦昌富,魏厚振,陈盼[1](2016)在《线热源法测量冻土热参数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应用线热源法测量冻土热参数存在的问题,冻土中未冻水含量随温度的变化是导致线热源法测量误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二维无限大——点热源热传导方程进行简化得到一维中心对称——热流边界热传导方程。采用双针法对不同温度的环刀土样进行了测试并对冻土传热过程进行数值试算,反演得到不同温度的相变热容和未冻水含量。结果表明:当温度大于-0.7℃时,相变热容值远远大于冻土体积热容并且随温度急剧变化,线热源法测量的结果严重失真;当温度介于-0.7~-4℃时,线热源法测量结果仍有较大的误差;当温度低于-4℃时,相变热容值很小且比较稳定,线热源法测量的热参数能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高宽[2](2015)在《岩土热响应测试线热源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源热泵系统中,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的核心部件之一,热泵系统通过地埋管和周围岩土进行热量交换。而地埋管周围岩土的热物性,是设计计算地源热泵换热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使用岩土的热响应测试测量得到。热响应测试的计算模型要求流体的加热功率保持恒定,实际测试中并不能确保这一严格的条件。同时,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时,通常使用埋管进出口流体温度的算数平均代替流体的平均温度,这种假定很实用但是并不严密。为了使现有的计算模型能更好的适应功率变化的情况,同时对算术平均温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修正,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的叁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在热响应测试条件下埋管区域流体和固体的温度分布和变化,并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一数值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热响应测试往往在野外进行,流体加热器供电电压波动的情况很常见,甚至会出现断电。断电后,如果恢复原始地温重新测试,会增加费用和时间。另一方面,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中测试间的地温未恢复,第二次测试的结果受到第一次测试温度场的影响而不可信。所以本文考虑到热流迭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线热源迭加原理计算土壤平均导热系数的方法,利用时间函数和流体平均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方便的计算得到土壤导热系数。在钻孔内的换热中,已有一些钻孔内的热阻模型,或是经验公式或是解析解,本文分析现有的一些钻孔内热阻模型,建立了不同管间距的二维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将数值模拟得到的钻孔热阻与现有热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的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偏差,得到了最优的钻孔热阻和埋管管腿间热阻的表达式。利用地埋管换热器的热阻和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温度分布的方程组,求解出管内流体的温度分布。本文验证了使用流体进出口算术平均温度计算的土壤的导热系数的可靠性,并修正了由进出口温度算术平均计算钻孔热阻的偏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陈建生,董海洲,余波,陈亮[3](2003)在《利用线热源法研究堤防集中渗漏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下水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来研究堤防的集中渗漏通道,分析了钻孔中地下水温度分布规律,将地层中集中渗漏通道看作线热源,建立线热源法模型.具体以江都高水河船厂段的渗漏研究为例,证实了集中渗漏通道确实存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3年03期)
禹国强,刘安伟,张国君,胡小唐[4](1998)在《线热源法测导热系数的智能化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采用线热源法测量材料导热系数的智能化系统。论述了系统测试原理和软硬件结构,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和操作方便等特点。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硬件电路可靠性高、软件算法合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应用到其它智能化仪器仪表的设计中。(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1998年06期)
张忠进,郎敏,刘明[5](1996)在《线热源法测定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原理与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线热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量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新方法,论述了线热源法测量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原理,并用所设计的线热源法金属材料导热系数测试系统测量了部分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史金艳,廉乐明[6](1988)在《用线热源法测定冻土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用线热源法测定冻土导热系数的可行性.指出了只要适当控制线热源的加热功率,就可以保证在测试过程中试件始终处于负温状态,避免冻土的熔化,从而能够准确地得到冻土的导热系数,这一研究开拓了线热源法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金文桂[7](1981)在《用线热源法测定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热源法是采用非稳态导热理论测定物体导热系数的方法之一。此法原由S·Pyk于1931年提出,后经及R·B、Mctaggavt于1959年改进。由于方法简便、结果精确、再现性好,现已被西德、日本等广泛利用于测定颗粒状及柔软性材料的导热系数。本文除简要介绍该法的理论与方法外,还将提出“热线比较法”,以解决硬质材料导热系数测定问题。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线热源法的应用范围,还介绍了用线热源法测定流体导热系数的几个具体实例。(本文来源于《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81年04期)
线热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源热泵系统中,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的核心部件之一,热泵系统通过地埋管和周围岩土进行热量交换。而地埋管周围岩土的热物性,是设计计算地源热泵换热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使用岩土的热响应测试测量得到。热响应测试的计算模型要求流体的加热功率保持恒定,实际测试中并不能确保这一严格的条件。同时,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时,通常使用埋管进出口流体温度的算数平均代替流体的平均温度,这种假定很实用但是并不严密。为了使现有的计算模型能更好的适应功率变化的情况,同时对算术平均温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修正,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的叁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在热响应测试条件下埋管区域流体和固体的温度分布和变化,并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一数值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热响应测试往往在野外进行,流体加热器供电电压波动的情况很常见,甚至会出现断电。断电后,如果恢复原始地温重新测试,会增加费用和时间。另一方面,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中测试间的地温未恢复,第二次测试的结果受到第一次测试温度场的影响而不可信。所以本文考虑到热流迭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线热源迭加原理计算土壤平均导热系数的方法,利用时间函数和流体平均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方便的计算得到土壤导热系数。在钻孔内的换热中,已有一些钻孔内的热阻模型,或是经验公式或是解析解,本文分析现有的一些钻孔内热阻模型,建立了不同管间距的二维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将数值模拟得到的钻孔热阻与现有热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的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偏差,得到了最优的钻孔热阻和埋管管腿间热阻的表达式。利用地埋管换热器的热阻和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温度分布的方程组,求解出管内流体的温度分布。本文验证了使用流体进出口算术平均温度计算的土壤的导热系数的可靠性,并修正了由进出口温度算术平均计算钻孔热阻的偏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热源法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家作,韦昌富,魏厚振,陈盼.线热源法测量冻土热参数的适用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6
[2].高宽.岩土热响应测试线热源法的改进[D].重庆大学.2015
[3].陈建生,董海洲,余波,陈亮.利用线热源法研究堤防集中渗漏通道[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
[4].禹国强,刘安伟,张国君,胡小唐.线热源法测导热系数的智能化测试系统[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8
[5].张忠进,郎敏,刘明.线热源法测定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原理与测试系统[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
[6].史金艳,廉乐明.用线热源法测定冻土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8
[7].金文桂.用线热源法测定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