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生菌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埃氏小球藻(Chlorella,emersonii),藻际菌群,藻菌共生,微藻生物量
共生菌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洁,段露露,程蔚兰,季春丽,崔红利[1](2019)在《菌藻共生提高小球藻生物量和产油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规模化养殖常伴随着细菌的影响,存在于微藻藻际的细菌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及藻菌共生的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为建立有益的菌藻共生体系和提高微藻生物质产量,以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为试材,分离藻际微环境的菌群,并运用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通过藻菌(1∶1)共培养筛选优势促生菌。人工构建不同比例的菌藻共培养体系,分析优势促生菌对微藻生长和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埃氏小球藻藻株SXND-25藻际分离到6个菌种,属于菠萝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鹑鸡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gallinarum)和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 coli)四个菌属。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菠萝泛菌(Pantoea)为优势促生菌。与其他不同比例菌藻共培养相比,埃氏小球藻与菠萝泛菌1∶5共培养的促生效果突出,埃氏小球藻在第8天生物量达5.86 g/L,藻细胞含油量为26.88%,总油脂产量为1.575 g/L且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高达554-564mg/L。另一优异组合为埃氏小球藻与假单胞菌1∶1共培养,埃氏小球藻第8天生物量为4.12 g/L,藻细胞含油量达29.50%,总油脂产量提高到1.215 g/L,但MUFA含量低(168-175 mg/L)。研究表明在埃氏小球藻培养过程中,适量添加促生菌,可同时提高埃氏小球藻生物质和油脂产量,这为探究藻菌互作效应以及有益藻菌共生体系应用于微藻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严寒[2](2018)在《两株共生嗜油菌生物膜固定化及其处理采油废水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油废水水质波动大,悬浮物含量高,矿化度大,有害离子和有机组分复杂。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二次采油与叁次采油阶段,产生的采油废水与日俱增,且水量大,水质差。目前已报道的石油烃高效降解菌株很多,但应用于实际采油废水处理的却很少。课题组前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NY3,其固定化生物膜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含油废水均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借助于红外法、气相色谱、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探索NY3菌固定化生物膜在实际采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配伍于膜表面的一株红平红球菌FF原油降解能力及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NY3菌生物膜的对实际采油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原油负荷为240 mg/g载体?d的高含盐量、偏酸性的实际采油废水,可在水力停留时间2 h时,使废水中油的平均降解率可达89.1%,适当添加氮、磷源,还可进一步提高废水中油类物质的降解效果。运行后的NY3菌生物膜,在好氧曝气条件下,石油烃降解能力较恢复前更佳,出水中油浓度更低。(2)NY3菌生物膜在处理实际采油废水时,可与废水中的某些土着配伍,在生物膜表面形成共生的菌落。对其分离纯化,获得一株原油的降解能力较强的红平红球菌FF。当FF菌与NY3菌比例为1:1或FF菌占主导时,原油降解效率较高,其共同固定化的生物膜也较单一的NY3菌固定化生物膜除油效率高。(3)FF菌在偏酸性条件下,可有效降解高盐、高浓度含油废水。当废水p H为6.0-6.5时,游离态的FF菌能在24 h内,将2 g/L的油的83%去除;当废水含盐量在0-12g/L范围内,游离态的FF菌能去除其中约80%的油类,甚至含盐量高达30 g/L时,石油烃降解率仍有60%;外加硝酸铵与海藻糖脂,可提高FF菌的石油烃降解率,对废水中2 g/L的油,去除率高于95%。(4)红平红球菌FF可高效固定在聚氨酯多孔材料上,固定后的生物量最高可达437 mg/g。该生物膜在适应高盐、弱酸环境下,快速高效降解石油烃污染物。对未降解原油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FF菌对原油其中的烷烃、芳烃及沥青质的去除效率尤为突出。以上研究结果对NY3菌和FF菌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同时可为实际采油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刁梦洁,柳杰,王晚晴,华威,武双[3](2018)在《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对微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获得微藻生物质以及生产其他化学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量研究证明,菌藻共生系统可以对各种污水实现高效处理,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另外,细菌在共培养中产生的维生素B12和铁载体等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有益于微藻生物量的积累和规模化培养。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菌藻共生技术处理3种主要污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菌藻共生对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以及处理污水后菌藻的资源化利用,最后对菌藻共生处理废水技术工艺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李海波,孔垂华[4](2008)在《水稻和稗草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田稗草、化感水稻PI312777和普通水稻辽粳9为试材,研究了田间稗草和水稻1∶1共生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脱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稗草的干扰下,化感水稻PI312777根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比单作减少了50.52%(P<0.01),而行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普通水稻辽粳9根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比单作减少了38.99%(P<0.01),但其行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无明显变化.两个水稻品种根区土壤脱氢酶活性均被显着抑制(P<0.05),下降率都在20%以上;PI312777根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被显着促进(P<0.01);而辽粳9根区土壤转化酶活性也被显着抑制(P<0.01),但脲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化感水稻根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显着减少及脲酶、转化酶活性的增加是其化感特性的表现,表明土壤微生物和酶均参与了水稻和稗草的种间作用,化感水稻具有抗稗草干扰的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共生菌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油废水水质波动大,悬浮物含量高,矿化度大,有害离子和有机组分复杂。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二次采油与叁次采油阶段,产生的采油废水与日俱增,且水量大,水质差。目前已报道的石油烃高效降解菌株很多,但应用于实际采油废水处理的却很少。课题组前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NY3,其固定化生物膜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含油废水均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借助于红外法、气相色谱、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探索NY3菌固定化生物膜在实际采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配伍于膜表面的一株红平红球菌FF原油降解能力及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NY3菌生物膜的对实际采油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原油负荷为240 mg/g载体?d的高含盐量、偏酸性的实际采油废水,可在水力停留时间2 h时,使废水中油的平均降解率可达89.1%,适当添加氮、磷源,还可进一步提高废水中油类物质的降解效果。运行后的NY3菌生物膜,在好氧曝气条件下,石油烃降解能力较恢复前更佳,出水中油浓度更低。(2)NY3菌生物膜在处理实际采油废水时,可与废水中的某些土着配伍,在生物膜表面形成共生的菌落。对其分离纯化,获得一株原油的降解能力较强的红平红球菌FF。当FF菌与NY3菌比例为1:1或FF菌占主导时,原油降解效率较高,其共同固定化的生物膜也较单一的NY3菌固定化生物膜除油效率高。(3)FF菌在偏酸性条件下,可有效降解高盐、高浓度含油废水。当废水p H为6.0-6.5时,游离态的FF菌能在24 h内,将2 g/L的油的83%去除;当废水含盐量在0-12g/L范围内,游离态的FF菌能去除其中约80%的油类,甚至含盐量高达30 g/L时,石油烃降解率仍有60%;外加硝酸铵与海藻糖脂,可提高FF菌的石油烃降解率,对废水中2 g/L的油,去除率高于95%。(4)红平红球菌FF可高效固定在聚氨酯多孔材料上,固定后的生物量最高可达437 mg/g。该生物膜在适应高盐、弱酸环境下,快速高效降解石油烃污染物。对未降解原油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FF菌对原油其中的烷烃、芳烃及沥青质的去除效率尤为突出。以上研究结果对NY3菌和FF菌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同时可为实际采油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生菌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靖洁,段露露,程蔚兰,季春丽,崔红利.菌藻共生提高小球藻生物量和产油率[J].生物技术通报.2019
[2].严寒.两株共生嗜油菌生物膜固定化及其处理采油废水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刁梦洁,柳杰,王晚晴,华威,武双.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4].李海波,孔垂华.水稻和稗草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8
标签: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 藻际菌群; 藻菌共生; 微藻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