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答记者问的语言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刘坤[1](2021)在《我国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与话语分析 ——基于2016-2020年外交部答记者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钧寓[2](2021)在《国家形象塑造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以近年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文中提出外交话语是发言人进行外交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各国直接了解中国的途径,外交话语的特定语境,发言人各自的语言建构,体现的国家形象等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们去关注。随着国家政府的调整,党和国家对外交活动的日益重视,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对外交发言人外交话语的广泛传播,发言人的外交话语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热议,如果外交话语需要被互联网、群众正确传播,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引导、有效地对外传播国家的处事规则,塑造国家的国际形象。因此,结合当前国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国家外交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加强发言人外交话语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力,形成系统科学严谨的外交话语系统,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由于华春莹在外交活动中温和又刚强的言语模式,使得塑造的国家形象中的政治性、时代性、创新性等语用特色突出,所以本文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外交话语的国家形象。本文以语用学、修辞学、语言传播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基于发言人外交话语言语交际时的语境,以构建国家形象为切入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增强中国话语权为目标,对华春莹外交话语的语言使用进行剖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中国外交话语的语境分析、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原则、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策略、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功能。中国外交话语的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部分。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原则基于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两大原则,华春莹以辩证统一的准则使用、选择言语交际中的外交话语。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策略在语用原则的指导下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子、语篇这三个方面。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功能分为塑造和传播两个部分,总结出华春莹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国家形象。本文充分挖掘华春莹外交话语塑造的国家形象特点,基于国家主体、国际地位、外交发展等方面总结华春莹外交外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董翔宇[3](2021)在《语用预设视角下发言人交际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国外交过程中,如何用语言回应热点问题,掌握话语主导权,是外交部发言人应当掌握的交际技巧,而语用预设则是经常被使用的言语策略。本研究结合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的话语分析,总结出预设触发,预设调试,正面替代和省略指代四种主要预设产生方式。希望该分类方式对预设在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李吉[4](2021)在《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语言的语用预设研究 ——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文中提出外交语言作为政治场合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在国家的对外交往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对于外交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模糊性方面,对于语用预设策略使用的关注不足。本文以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外交部官网中选取了2019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52场答记者问作为语料。根据2001年Levinson对于预设触发语的分类,本文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预设触发语出发,深入分析了2019年华春莹答记者问中使用的语用预设策略是如何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方面进行语境顺应的。最后从发言人华春莹答记者问的目的出发,分别从发言人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和国际社会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发言人使用的语用预设所实现的交际功能。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宽顺应论的适用范围,推动顺应论和语用预设的互动研究,实现其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希望能为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运用的策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常瑞[5](2021)在《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 ——以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外交活动中的答记者问是指外交部官方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提问的回应,由记者提问和官方发言人回答两部分组成。在答记者问这一外交活动中,外交部官方发言人作为国家的代表对国家对外发布的信息和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就某些国际问题和重大事件发表国家的相关立场与态度。因此,发言人必须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也就是外交语言,以确保在发布信息,表达立场时礼貌、得体,这样既可以完成交际目的,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保持与媒体记者的良好互动,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模糊语言因其模糊、含蓄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作为国家与媒体记者重要交流平台的答记者问中,发言人有时会遇到棘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经常会运用外交模糊语言来传达信息和表达立场,以此在交际中掌握对话的主动权,也有利于高效、顺利地完成交际。鉴于此,对外交部官方言人答记者问中使用的外交模糊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为研究语料,探寻外交模糊语言在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表现形式,并在格赖斯合作原则和利奇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外交模糊语言在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应用及语用功能。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主体和结语。绪论:概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提出论文的研究新意。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国内外模糊语言以及外交模糊语言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界定模糊语言的相关概念,如模糊性、模糊语言、外交模糊语言等;阐述格赖斯合作原则和利奇礼貌原则的次准则及其内涵,同时以其为理论依据,分析模糊语言的运用。第三章:从词汇、句法、修辞层面归纳总结外交模糊语言在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表现形式。第四章:阐释外交模糊语言在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应用及语用功能。结语:对全文加以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研究价值。
刘自晖[6](2020)在《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达情表意的一种交际工具。我们研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与言语,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更要重视政治生活中规范得体的语言现象。外交话语作为政治性话语,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多,政治话语不断得到重视;而外交官代表着国家形象,传递着中国声音,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华春莹作为现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发言人,自2012年11月担任新闻司副司长起,因其端庄沉稳的个人形象和得体大方的语言表达,赢得各界关注。在新闻发布会上,华春莹不卑不亢,十分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这与其得体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这与王希杰先生在谈及得体性原则时提到“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的观点相符,说明了得体性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因而,本文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外交发言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话语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透过华春莹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答记者问探究其言语与副语言的得体之处,力求深入发掘华春莹外交发言的语言材料,深化言语得体性的认识和应用,深刻揭示其中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愿能总结和传承新时代优秀的外交文化,为丰富语言研究增添一砖一瓦。本文主要有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综述了前人关于得体性、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等研究成果,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主体部分,本文分为四章,分别从概念的界定、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等进行论述,进而探究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特征。第一章是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的是得体性、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等概念。第二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主要从丰富与简约、直接与委婉两大方面论述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其中,丰富与简约指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主题的多元与同一、表达的多样与浅易;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直接与委婉,是从直接方式、委婉方式、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等方面展开说明。第三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主要是从语音特点与服饰特点两大角度阐明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语音特点是从语音特质、语音分隔、语音分隔这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语速、笑声、停顿等。服饰特点是从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以及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这三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服饰的色彩、款式与整体搭配等。第四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的共性特征是鲜明的立场、严谨的逻辑、精准的语言,个性特征是刚柔并济、善用修辞、风趣幽默;华春莹外交话语中副语言的共性特征是得当的停顿、合乎语境的目光接触与手势语、简洁大方的服装款式与朴素单纯的服饰色彩,个性特征是恰到好处的笑声、亲切活泼的语气词、庄重时尚的服饰等。由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得出结论,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是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统一多变,灵活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概括华春莹的言语、副语言与当时语境切合,与华春莹本人的社会角色、个人气质贴合,及其穿着服饰之间配合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王楠楠[7](2020)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体与外交互动关系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型外交模式——媒体外交。各国积极开展媒体外交,借助媒体信息传播、议程设置、公众舆论影响等手段输出本国对外政策和价值观。媒体外交行为主体在话语互动过程中生成媒体外交话语。媒体外交话语不仅描述和反映该话语互动过程,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社会建构。俄罗斯作为外交大国致力于发展本国媒体外交并积极建构媒体外交话语以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其媒体外交话语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不乏情感、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表达,对其评价意义的研究有助于系统性掌握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生成、组织及建构特征和规律,并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我国媒体外交话语建构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结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评价理论以及评价意义的功能语义学研究理论,以2004-2018年俄罗斯外长年度新闻发布会发言及答记者问为例,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怎样的语言表达手段实现评价意义的呈现?该评价意义具有怎样的语义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实践过程中不同话语主体如何选择评价资源和评价主题?最终生成怎样的评价语义宏观结构?3.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如何借助评价意义实现身份和权力关系的建构?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评价意义的研究理论以及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语言、话语、对话性角度对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具体体现在评价意义语言表达手段的复杂性和评价语义类型呈现的多样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手段体现在各个语言层面上,其中词汇层面上的表达最为频繁,最常使用的词汇类型为性质形容词,句法层面上的表达主要借助带评价词的评价语句,同时也借助修辞手段及情态范畴表达手段。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主要包括以下评价语义分类:一般评价意义、个别评价意义、显性和隐性评价意义以及情态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一般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正面评价意义、负面评价意义和中立性评价意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个别评价意义的语义类型包括情感性评价意义、判断性评价意义和鉴赏性评价意义。第二,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资源的选择与媒体外交话语语境模式以及作为评价主体的话语生产者——外交行为体和媒体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独白式语境下以及对话式语境下的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更倾向于呈现中立性评价,中立性评价的呈现使其话语建构更具客观性。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更倾向于负面评价资源的选择,其议程设置具有负面导向性。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话语生产者更倾向于鉴赏性及判断性评价意义的呈现,更侧重于对评价客体社会价值的判断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层面上的评判。较之俄罗斯外长,媒体记者对情感性评价意义的呈现频次更高,其评价更具主观倾向性。第三,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与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在话语互动过程中在共同评价主题选择的倾向性上存在对应性,但同时存在差异性。以俄罗斯外长为代表的话语社团倾向于国家立场和国家外交价值观的树立并趋向于自我认同,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更关注俄罗斯对各种国际事件所持态度,反映以媒体记者为代表的话语社团的利益诉求及其议程设置的导向性。第四,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借助话语组织模式实现,而该话语组织模式取决于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的语境模式。研究表明,俄罗斯独白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概述-具体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俄罗斯对话式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通过提问-回答话语组织模式来构建。第五,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借助评价意义的呈现实现对话性的同时建构俄罗斯自我与他者的身份以及权力关系。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中借助中立偏正面的判断性及鉴赏性评价意义建构符合客观事实且积极正面的自我身份,具体体现在俄罗斯外交多元化、现代化及实用主义的自我认同、大国担当、国家及公民利益至上、坚守法律和道德、拥护和平以及重视社会团结等方面,该自我身份的建构反映俄罗斯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并且与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相契合。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通过评价意义呈现的差异性建构不同的他者身份,他者身份建构的差异性促使自我与他者关系建构的两级分化,从而生成权力关系,主要涉及霸权主义与平等主义以及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该权力关系的生成和建构反映自我与他者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性。
展悦[8](2019)在《目的原则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2017年全年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实录共235场为语料,以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根据记者与发言人的目的关系将答话分为目的采纳、目的搁置以及目的拒绝三大类,不同的目的关系下,又按照记者提问的不同提问类型将外交部发言人答话分为事务性提问答话、观点态度性提问答话以及证实性提问答话。研究发现,外交部发言人针对不同目的关系、不同提问类型主要有4种答话模式,即总目的前置、总目的后置、总目的中置以及总目的隐现;同时,外交部发言人与记者两个主体间的目的关系是影响发言人答话程式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本文不仅为分析这类文本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为读者更好的理解外交语言提供参考。
王志坤[9](2018)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3年开始完善,2008年初开始逐渐成熟和发展。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女性特有的政治形象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和国家形象。华春莹作为现任外交部唯一的女性新闻发言人,其新闻语言的准确使用为我国其他新闻发言人语言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音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分析华春莹的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使用的新闻语言特征,总结其新闻语言运用对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发言人新闻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以及语言素养的提高提供有益借鉴。研究认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呈现以下特征:在语音技巧上,华春莹在应对不同国际问题时恰当使用相应的语音技巧表达了不同的语气效果;在语言风格上,以正式的书面语为主,同时也带有其温和的个人风格;在语言策略上,华春莹在遵循新闻语言原则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多种语言策略;在体态语上,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使用了得体的体态语及表情语。研究同时分析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时代背景、新闻发布会特点以及新闻发言人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华春莹能够准确运用语音技巧、语言风格和体态语;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女性新闻发言人更具亲和力。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工作提上日程,我国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和综合能力培养也迫在眉睫。在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新闻语言特征、语言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无疑对我国其他新闻发言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为此,研究建议:在发言人层面:提升新闻语言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在国家政策层面:重视对新闻发言人培养,建立新闻发言人培养体系。
张蓓[10](2017)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议程设置与话语修辞研究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2011-2015)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说,“成见使得人们往往不是先理解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理解”。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引来越来越多西方媒体关注中国。他们会聆听中国的声音,但对中国声音的解释却一直囿于其自身的刻板成见不予认同。“东方主义”、“中国威胁论”、“负责任的大国”等报道框架是西方媒体针对中国惯有的报道视角。这种固有的偏见破坏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并进一步阻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交朋友”,谈合作,发挥自己应有的国际作用。既然,刻板成见很难改变,而中国又不能脱离国际社会孤立地发展,那么,中国应该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尽力让他们了解和理解中国。为此,中国外交沟通的目的是制造认同,如若不济就寻求共识,再若不济至少要赢得对方的承认。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是国家外交活动众多践行者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发布会上,他们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媒体,发布和解释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这是中国进行外交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发言人在信息发布的过程里,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展现中国智慧呢?本论文落脚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服策略。说服是一种功利性的沟通,它以赢得认同和达成共识为目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说服手段是话语。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回答记者的提问,“你来我往”的一答一问,便产生了说服的实践,而说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言人的议程设置和话语修辞能力。本论文的第二章详细阐述了说服理论和说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考察了 2011-2015年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通过检验中西两套话语内容的相关度,即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答语与西方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今日美国》三家报刊对发言人答语的引用,笔者发现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可以为国外媒体设定内容议程,但是无法影响他们的报道倾向。也就是说,外交部发言人所关注的也为西方媒体所关注,但是发言人的态度和立场却常常被西方媒体忽视或曲解。如前所述,成见是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主要原因。在此现状下,中国发言人必须借助媒体、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强势议题,营造于己有利的国际舆论。目前,限于单边作战,缺乏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是发言人在议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在分析了发言人在议程设置上的不足之后,第四章聚焦于发言人的话语修辞分析。模糊、委婉和反诘是目前发言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为发言人留有余地,维护对方的面子以及抒发发言人的情感。但是,这些修辞手法借助于遣词造句这些零碎的技巧,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逻辑论辩和语篇的情感动员功用,故此话语的说服力不足。本论文的第五章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给出发言人完善议程设置和话语修辞的建议。首先,发言人要利用公众、媒体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建构议程,从而在声势上“以势压人”。其次,充分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大说服手段,即在话语修辞上诉诸道理,通过理性论辩以理服人;诉诸情感,通过情感动员以情动人;再有,诉诸人格,通过人格威信以威感人。当然,亚里士多德的三大说服手段在新时期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第五章的第二节会由古论今,从论辩、叙事和对话沟通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发言人的话语修辞策略。
二、答记者问的语言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答记者问的语言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2)国家形象塑造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以近年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四、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五、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中国外交话语的语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内部语境 |
一、外交话语中的语法语境 |
二、外交话语中的语义语境 |
第二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外部语境 |
一、外交话语中的主观语境 |
二、外交话语中的客观语境 |
第二章 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原则 |
第一节 合作原则 |
一、对等与适度准则 |
二、真实与共享准则 |
三、简短与清晰准则 |
第二节 得体原则 |
一、尊重与强硬准则 |
二、谦虚与接纳准则 |
三、幽默与严谨准则 |
第三章 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策略 |
第一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词语策略 |
一、词语词义策略 |
二、固定语策略 |
第二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句子策略 |
一、句子语气策略 |
二、句子行为策略 |
第三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篇策略 |
一、语篇结构策略 |
二、语篇衔接策略 |
第四章 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功能 |
第一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国家形象塑造功能 |
一、塑造国家政治形象 |
二、塑造国家经济形象 |
三、塑造国家人道主义形象 |
第二节 中国外交话语的国家形象传播功能 |
一、国家主体形象的传播 |
二、国际地位形象的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语用预设视角下发言人交际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语用预设与话语研究 |
2 语言预设案例分析 |
2.1 预设触发 |
2.2 预设调试 |
2.3 正面替代 |
2.4 省略指代 |
2.5 总结 |
3 结束语 |
(4)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语言的语用预设研究 ——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顺应论研究现状 |
一、顺应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顺应论指导下的外交语言相关研究 |
三、顺应论研究展望 |
第二节 语用预设研究现状 |
一、语用预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外交语言的语用预设相关研究 |
三、语用预设研究展望 |
第三节 顺应论视角下新闻发言人语用预设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顺应理论 |
一、顺应论的选择机制与特征 |
二、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 |
第二节 语用预设理论 |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与分类 |
二、词汇层面的语用预设 |
三、句子层面的语用预设 |
第三节 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语言语用预设的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交语言语用预设的顺应性分析 |
第一节 心理世界顺应性视角 |
一、词汇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二、句子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第二节 社交世界顺应性视角 |
一、词汇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二、句子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第三节 物理世界顺应性视角 |
一、词汇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二、句子层面语用预设顺应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语言语用预设交际功能分析 |
第一节 发言人层面的交际功能 |
一、增强话语的简洁性 |
二、实现发言人的自我保护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交际功能 |
一、维护中国的外交利益 |
二、展示中国的外交礼貌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层面的交际功能 |
一、促进国家间的相互合作 |
二、维持和谐的多边外交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不足 |
三、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 ——以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新意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一、模糊语言研究概述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二、外交模糊语言研究概述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模糊语言相关概念界定及语用原则 |
一、模糊语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模糊语言的概念界定 |
(二)外交模糊语言的概念界定 |
(三)模糊性和概括性、歧义性、多义性的联系与区别 |
二、语用原则 |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交模糊语言在答记者问中的表现形式 |
一、词汇层面 |
(一)模糊词语 |
(二)模糊限制语 |
二、句法层面 |
(一)间接缓和型模糊 |
(二)焦点闪避型模糊 |
三、修辞层面 |
(一)隐喻 |
(二)引用 |
(三)反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交模糊语言在答记者问中的应用及语用功能分析 |
一、合作原则与答记者问中的外交模糊语言 |
(一)违反数量准则 |
(二)违反关联准则 |
(三)违反方式准则 |
二、礼貌原则与答记者问中的外交模糊语言 |
(一)遵守策略和宽宏准则 |
(二)遵守赞扬和谦虚准则 |
(三)遵守赞同和同情准则 |
三、答记者问中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
(一)表达立场 |
(二)保留信息 |
(三)自我保护 |
(四)显示礼貌 |
(五)掩饰不足 |
(六)加强幽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得体性”研究现状 |
2.“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
1.语料来源 |
2.语料说明 |
一、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
(一)得体性 |
(二)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 |
1.言语的得体性 |
2.副语言的得体性 |
二、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 |
(一)丰富与简约 |
1.主题的多元与同一 |
2.表达的多样与浅易 |
(二)直接与委婉 |
1.直接方式 |
2.委婉方式 |
3.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 |
(一)语音特点 |
1.语音特质 |
2.语音修饰 |
3.语音分隔 |
(二)服饰特点 |
1.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 |
2.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 |
3.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 |
(三)本章小结 |
四、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
(一)共性特征 |
1.言语的共性特征 |
2.副语言的共性特征 |
(二)个性特征 |
1.言语的个性特征 |
2.副语言的个性特征 |
(三)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华春莹外交话语得体性的研究语料 |
附录2: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语音分隔的语料 |
致谢 |
(7)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章节设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
2.1.1 政治语言学核心概念界定 |
2.1.2 国外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
2.1.3 国内政治语言学研究综述 |
2.2 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
2.2.1 媒体外交与媒体外交话语概念界定 |
2.2.2 国外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媒体外交及其话语研究综述 |
2.3 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
2.3.1 评价意义概念界定 |
2.3.2 国外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
2.3.3 国内评价意义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作为政治话语的媒体外交话语研究 |
3.2 评价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评价意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
3.2.2 评价意义的功能语义学研究 |
3.3 评价意义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 |
3.3.1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及主要研究范式 |
3.3.2 话语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 |
3.3.3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
3.3.4 批评话语分析的评价意义研究取向——评价话语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分析框架 |
4.3 研究方法 |
4.4 俄罗斯外长年度新闻发布会语料库 |
4.4.1 语料库的建立 |
4.4.2 语料库研究工具 |
4.4.3 语料的加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研究 |
5.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手段 |
5.1.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词汇表达手段 |
5.1.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句法表达手段 |
5.1.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修辞表达手段 |
5.1.4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情态范畴表达手段 |
5.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语义分类 |
5.2.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一般评价意义 |
5.2.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个别评价意义 |
5.2.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显性和隐性评价意义 |
5.2.4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情态评价意义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话语实践研究 |
6.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资源选择 |
6.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主题互文性分析 |
6.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语义宏观结构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社会实践研究 |
7.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实现与政治现实传播 |
7.1.1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的对话性实现 |
7.1.2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与俄罗斯自我身份建构 |
7.1.3 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与俄罗斯外交关系建构 |
7.2 权力关系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结论 |
8.2 本研究的价值 |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8)目的原则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新闻学与传播学视角 |
第二节 语言学视角 |
第三节 其他相关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目的原则概述 |
一、目的原则的提出 |
二、目的原则的发展 |
第二节 目的原则分析模式 |
一、目的关系 |
二、互动层级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的采纳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分析 |
第一节 目的采纳下的提问类型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 |
三、证实性提问 |
第二节 目的采纳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三、证实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第三节 目的采纳下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一、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总结 |
二、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的搁置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分析 |
第一节 目的搁置下的提问类型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 |
三、证实性提问 |
第二节 目的搁置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三、证实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第三节 目的搁置下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一、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总结 |
二、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目的拒绝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分析 |
第一节 目的拒绝下的提问类型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 |
三、证实性提问 |
第二节 目的拒绝下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分析 |
一、事务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三、证实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
第三节 目的拒绝下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一、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总结 |
二、不同提问类型的答话模式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2 新闻发言人及新闻语言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现实意义 |
1.3.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3.1 研究重点 |
1.3.3.2 研究难点 |
1.3.3.3 研究创新点 |
1.3.4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文本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解析 |
3.1.1 华春莹新闻语音技巧 |
3.1.1.1 华春莹语调以降调为主,以停顿和重音为辅 |
3.1.1.2 华春莹以平静语气为主,辅以其他语气 |
3.1.2 华春莹新闻语言风格 |
3.1.2.1 华春莹以书面语为主,以口头语为辅 |
3.1.2.2 华春莹主要使用中性词,辅以褒贬义词 |
3.1.2.3 使用成语、俗语以及流行语,强化表达效果 |
3.1.2.4 华春莹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更形象 |
3.1.2.5 以陈述句为主的句类分布,长短句结合使用 |
3.1.3 华春莹新闻语言策略 |
3.1.3.1 华春莹遵守的新闻语言原则 |
3.1.3.2 华春莹运用的新闻语言策略 |
3.1.4 华春莹体态语的运用 |
3.2 影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
3.2.1 影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的客观因素 |
3.2.1.1 时代背景的影响 |
3.2.1.2 由新闻发布会特征决定 |
3.2.1.3 由记者提问的问题决定 |
3.2.1.4 受记者提问态度影响 |
3.2.2 影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的主观因素 |
3.2.2.1 由华春莹的个人素养决定 |
3.2.2.2 由新闻发言人的职业要求决定 |
3.2.2.3 由华春莹的专业素养决定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10)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议程设置与话语修辞研究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2011-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研究 |
1.2.2 政府新闻发言人话语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
2 研究的理论来源及相关概念 |
2.1 古典说服理论 |
2.1.1 古典说服理论的西方源头 |
2.1.2 古典说服理论的中国源头 |
2.1.3 “三大说服手段”——中西说服观的汇合点 |
2.2 现代说服理论 |
2.2.1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 |
2.2.2 议程设置的说服功用 |
2.3 说服概念和外交沟通中的说服 |
2.3.1 说服的概念 |
2.3.2 外交沟通中的说服 |
3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议程设置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2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议程设置 |
3.2.1 发言人设置的议题 |
3.2.2 发言人持有的态度 |
3.3 西方媒体对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语的引用分析 |
3.3.1 被西方媒体引用的议题 |
3.3.2 被西方媒体引用的发言人态度 |
3.4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议程设置的效果分析 |
3.4.1 两套话语里议题的相关性 |
3.4.2 两套话语里发言人态度的相关性 |
3.5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议程设置的进步与不足 |
3.5.1 发言人和西方媒体有了更多共同关注的议题 |
3.5.2 议程设置缺乏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 |
4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应对媒体的话语修辞问题及成因 |
4.1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修辞 |
4.1.1 模糊:弱化语气为说话者留有余地 |
4.1.2 委婉:维持对方的面子 |
4.1.3 反诘:调动双方的情感 |
4.2 零碎的话语技巧难以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
4.2.1 过多的模糊语句不易被西方媒体引用并理解 |
4.2.2 发言人回答语句间的逻辑性有待增强 |
4.2.3 “独白”倾向的话语不具有沟通性 |
4.3 发言人话语说服力的最大障碍是西方媒体的固有成见 |
4.3.1 刻板成见是固定的价值观念 |
4.3.2 西方媒体对中国固有的报道框架 |
4.3.3 说服是破除成见的努力 |
5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媒体应对策略与建议 |
5.1 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建构议程 |
5.1.1 议程建构的意义 |
5.1.2 议程建构的可能性路径 |
5.1.3 外交部发言人的议程建构分析——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 |
5.2 基于亚氏三大说服手段的话语修辞策略 |
5.2.1 理性论辩 |
5.2.2 情感动员 |
5.2.3 人格威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附录 |
四、答记者问的语言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与话语分析 ——基于2016-2020年外交部答记者问的研究[D]. 刘坤. 辽宁大学, 2021
- [2]国家形象塑造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以近年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D]. 杨钧寓.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语用预设视角下发言人交际策略分析[J]. 董翔宇. 海外英语, 2021(09)
- [4]顺应论视角下外交语言的语用预设研究 ——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D]. 李吉.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 ——以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D]. 常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D]. 刘自晖.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外交话语”评价意义研究[D]. 王楠楠.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目的原则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研究[D]. 展悦.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语言特征研究[D]. 王志坤.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 [10]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议程设置与话语修辞研究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2011-2015)为例[D]. 张蓓.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