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资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歌曲《为人民服务》,价值导向,情感张力
精神资助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19)在《歌之于时代精神 情之于人民公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人民服务》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歌曲《为人民服务》紧扣主体思想宣传,凸显了这个时代主流价值的未来导向;歌曲展现了时代对焦裕禄精神的呼唤,热情歌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歌曲直击当前的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叩问社会公平正义和民心、民意。歌曲音乐不追求空洞的高、大、上,品味立意于通俗、大众、纯朴。歌曲情感表达,厚重大气,不追求大的情感冲突,却有强烈的情感张力。歌曲韵味,百姓既耳熟能详,又有跨越时代感,且民间风味醇厚、细腻,又多样化。(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10期)
司铜生[2](2019)在《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高职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资助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资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引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新模式,实现资助和育人相结合,通过校园、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培养践行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2期)
曹晖[3](2019)在《建立“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管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不断发展,高校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资助工作者必须以工匠的视角开展工作,认真研究政策,进行过程管理,真正落实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4期)
李爱花,唐小利[4](2019)在《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中美资助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美国NIH和NSF、我国NSFC、"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神经科学、神经疾病、精神疾病领域所资助研究项目进行分析,探索两国的研究布局与发展,发现美国在2009、2010年的ARRA政策及2013—2017年的BRAIN计划之后,显着提高了该领域的投入,重点资助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疾病领域则主要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我国在该领域的资助力度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得到大力提升,对神经疾病的投入均远高于精神疾病和神经科学,在中风等脑血管疾病领域资助力度最大,神经科学基础技术的开发等主要布局于"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9年03期)
尹余萌[5](2019)在《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自强自信精神培养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虽然资助体系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生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但资助更重要在于育人,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生自强自信精神的培育不容忽视。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强化资助育人效果,促进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高校必须整合资源,转变工作理念,坚持育人为资助的主导向,多维度、多方式进行培育。(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陈官章[6](2019)在《精神解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精准脱贫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体现公平,重在经济助困、经济助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变成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重在精神解困,关注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精神解困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使命担当的维度阐述了精神解困是高校资助工作新时期价值取向的观点,并对精神解困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对增强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庆峰,谢炎桀[7](2019)在《共青团对贫困学生的精神资助》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体系已经日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困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对他们的精神资助显得更为迫切。精神资助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需要,蕴含了深刻的人本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体现了对人的道德诉求和精神诉求。做好精神资助利于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脱贫,利于他们真正走出困境,使他们在学有所成后能成为回馈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4期)
张蕾[8](2019)在《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 开创高校资助育人新局面——构建以德育为导向的资助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先行;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就务必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德育,使育人范围最大化,把贫困生以及非贫困生都纳入资助教育体系当中,也要高校资助工作者那归入育人体系当中,构成高校教育的整体网络。(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9年05期)
唐安琪[9](2018)在《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相结合——探索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新的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在完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强调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敏感、多疑、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事务性工作占据的时间较多,资助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辅导员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坚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如何探索出一条物质资助结合精神资助的育人道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更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35期)
邓锐[10](2019)在《论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体系已经日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困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对他们的精神资助显得更为迫切。精神资助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需要,蕴含了深刻的人本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体现了对人的道德诉求和精神诉求。做好精神资助,利于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脱贫,利于他们真正走出困境,使他们在学有所成后能成为回馈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精神资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资助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资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引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新模式,实现资助和育人相结合,通过校园、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培养践行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资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楠.歌之于时代精神情之于人民公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人民服务》述评[J].当代音乐.2019
[2].司铜生.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高职学生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3].曹晖.建立“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管理机制[J].山西青年.2019
[4].李爱花,唐小利.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中美资助布局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
[5].尹余萌.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自强自信精神培养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6].陈官章.精神解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
[7].王庆峰,谢炎桀.共青团对贫困学生的精神资助[J].风景名胜.2019
[8].张蕾.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创高校资助育人新局面——构建以德育为导向的资助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读书文摘.2019
[9].唐安琪.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相结合——探索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新思路[J].长江丛刊.2018
[10].邓锐.论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