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迁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电化学除氯,电场分布
离子迁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文,毛江鸿,孙洋,朱垚锋,沈建生[1](2018)在《不同电场方向下电化学除氯过程氯离子迁移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在不同电场方向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过程中氯离子迁移特征,本文在试件内部预埋可屏蔽式电极阵列,通过布设不同阳极面构建不同电场方向,重点研究了在电化学除氯过程中不同电迁面数混凝土试件内部电场以及氯离子分布特征,并探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电迁面数试件内部电场分布不同,阳极布设的电迁面与非电迁面电势梯度差异明显,但内部电场强度方向均指向钢筋处。同一试件内部氯离子分布在不同区域及不同保护层深度均有所不同,氯离子浓度的高低与电场强度的强弱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陈伟,徐亦冬,耿健[2](2015)在《基于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混凝土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氯离子侵蚀、荷载叁者共同作用对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以C25级普通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应力、碳化和氯盐叁因素共同作用,借助室内试验手段,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加载及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耦合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迁移机理,建立了应力-碳化-氯盐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表明:当碳化时间较短时,氯离子扩散系数随荷载等级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当碳化时间较长时,氯离子扩散系数在荷载等级较小阶段会有显着下降趋势,而在荷载等级达到60%极限抗压强度以上时,呈现陡增陡降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以完善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吕金榜,周蓓蓓,王全九,胡梓超,潘二恒[3](2015)在《纳米TiO_2对土壤水分运动及离子迁移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纳米TiO2对土壤水分养分运动及重金属吸附过程的影响,基于室内一维垂直定水头土柱试验,采用扰动黄绵土均匀添加不同含量纳米TiO2作为研究对象(质量含量分别为0,0.001,0.005,0.01,0.05g/g),分别测定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水分特征曲线、溶质穿透曲线及重金属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1)纳米TiO2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产生阻碍作用,入渗率随着纳米TiO2含量增加而减小;(2)纳米TiO2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随着纳米TiO2含量增加,相同土壤水吸力下的土壤含水量增大,进气吸力(α)随纳米TiO2含量增加而增大,形状参数(n)随之减小;(3)纳米TiO2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吸持惰性离子能力,随纳米TiO2含量增加,初始穿透时间提前,完全穿透时间延长,弥散度增大。(4)相同平衡浓度,随着纳米TiO2含量的增加,Cu2+吸附量加大。采用Langmuir方程拟合Cu2+等温吸附曲线,最大吸附量(Sm)随着纳米TiO2含量增加而增大。研究可为改善黄绵土保水保肥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吴航通,许晨,金伟良,毛江鸿[4](2015)在《海砂海水双向电渗有效离子迁移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探究了使用海砂海水浇筑混凝土的双向电渗效果。用海砂海水浇筑混凝土,设置普通浇筑的混凝土作为对照,对其分别进行电化学除氯以及双向电渗处理。通电完成后,钻孔取样并测试其氯离子浓度与阻锈剂残余浓度。结果表明:海砂海水浇筑混凝土双向电渗处理后除氯效果与阻锈剂迁入效果较好,迁入规律符合初始氯离子对双向电渗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和实验室掺入NaCl模拟海水双向电渗试验相近,很好的验证了双向电渗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Ⅱ》期刊2015-08-01)
俞凯奇,毛江鸿,陈佳芸,金伟良,任旭初[5](2015)在《混凝土电化学除氯过程钢筋周围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服役年限增长,氯盐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劣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化学除氯技术是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修复重要方法,可有效排除保护层中氯离子,然而电化学除氯过程混凝土内部氯离子迁出规律有待研究。重点研究了电化学除氯过程中钢筋周围氯离子迁出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电化学除氯结束后,钢筋周围氯离子浓度降低显着,保护层内随着距离钢筋径向距离的增加,残余氯离子浓度增大,表现出明显的非均匀分布。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后的耐久性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5年02期)
郑秀梅,李南海,彭新新,王少剑,吕政儒[6](2014)在《电化学除盐后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离子迁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除盐技术可以在无需破坏原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条件下,使侵入混凝土的氯盐排出,同时又可以使已经活化并开始锈蚀的钢筋表面重新钝化,从而实现对氯盐污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无损、低成本、快速修复。在得出电化学除盐效率后,研究了电化学除盐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离子迁移与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4年06期)
盛金昌,徐力猛,邵建明[7](2014)在《分层包气带中铜离子迁移试验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饱和-非饱和分层土柱迁移试验及其数值模拟来研究铜离子运移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包气带中产生的水势负压会使土壤水分重新分配,非饱和土的含水率小幅度增加,饱和土上层的含水率明显降低,但很快又达到饱和。水势负压对铜离子的迁移影响不大。铜离子的迁移速率随着土壤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吸附—沉淀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铜离子在60 d、110 d、160 d、1 a、3 a、5 a六个时刻的迁移深度分别为20.0、35.0、45.0、52.5、66.7、70.0 cm,这可以作为治理重金属铜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4年03期)
李业勋[8](2013)在《水泥砂浆中水溶性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氯离子渗透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海洋复杂环境下水泥砂浆试件中水溶性氯离子的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条件下,水泥砂浆试件中的水溶性氯离子浓度随着氯盐溶液浓度的增大和侵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混凝土试件中水溶性氯离子浓度与扩散深度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随着扩散深度的增加,水溶性氯离子浓度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海洋复杂环境下水泥砂浆中水溶性氯离子的迁移规律,为海洋氯盐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耐久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3年24期)
廉大桢,王社教[9](2013)在《厚膜银导体银离子迁移的试验设计要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厚膜银导体银离子迁移试验的基本考核条件和试验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直流电场660 V/mm的强度下,经过介质材料和基片材料的更换,能够对银离子的迁移现象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实现电路可靠性的逐步提高,在具体的厚膜混合电路中,银离子迁移主要是表面界面现象的一种体现,且会直接受到材料表面界面性能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3年18期)
刘鹏,黄英,金克盛,张祖莲,符必昌[10](2012)在《云南红土铁离子迁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制备含铁红土样,分别考虑击实功、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采用浸泡方法,测试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间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大小反映了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过程,击实功的影响最小,温度的影响最显着,含水率的影响居中。不同影响因素下,水溶液中铁离子的总浓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击实功的减小、含水率的提高和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大;其浓度变化随击实功的减小、含水率的提高和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减小。其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水环境条件下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特性和迁移机理以及红土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离子迁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化、氯离子侵蚀、荷载叁者共同作用对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以C25级普通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应力、碳化和氯盐叁因素共同作用,借助室内试验手段,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加载及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耦合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迁移机理,建立了应力-碳化-氯盐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表明:当碳化时间较短时,氯离子扩散系数随荷载等级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当碳化时间较长时,氯离子扩散系数在荷载等级较小阶段会有显着下降趋势,而在荷载等级达到60%极限抗压强度以上时,呈现陡增陡降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以完善结构耐久性设计理论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迁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文,毛江鸿,孙洋,朱垚锋,沈建生.不同电场方向下电化学除氯过程氯离子迁移特征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8
[2].陈伟,徐亦冬,耿健.基于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混凝土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
[3].吕金榜,周蓓蓓,王全九,胡梓超,潘二恒.纳米TiO_2对土壤水分运动及离子迁移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
[4].吴航通,许晨,金伟良,毛江鸿.海砂海水双向电渗有效离子迁移效果试验研究[C].《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Ⅱ.2015
[5].俞凯奇,毛江鸿,陈佳芸,金伟良,任旭初.混凝土电化学除氯过程钢筋周围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5
[6].郑秀梅,李南海,彭新新,王少剑,吕政儒.电化学除盐后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离子迁移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4
[7].盛金昌,徐力猛,邵建明.分层包气带中铜离子迁移试验及模拟[J].人民黄河.2014
[8].李业勋.水泥砂浆中水溶性氯离子迁移规律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3
[9].廉大桢,王社教.厚膜银导体银离子迁移的试验设计要点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
[10].刘鹏,黄英,金克盛,张祖莲,符必昌.云南红土铁离子迁移的试验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