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珠性能论文-梁飞龙,邓岳文

育珠性能论文-梁飞龙,邓岳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育珠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术后处理,术后休养,成活率

育珠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梁飞龙,邓岳文[1](2019)在《术后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产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提高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效益,比较海水盐度、抗生素和休养方式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良珠率的影响。【方法】实验1,设置休养海水盐度为22.5、25.1和27.8,以天然海水盐度31.7为对照组;实验2,休养期间,分别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硫酸庆大霉素,手术第1天用量为10 mg·L~(-1),植核手术后1 d起使用量为5 mg·L~(-1),连续使用5 d;实验3,分别在室内水池、池塘和天然海区进行马氏珠母贝的术后休养,研究不同术后处理方式对育珠贝产珠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低盐度海水休养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优良珠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养期间使用抗生素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良珠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养方式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水池休养的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最高,海区休养的育珠贝最低。(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庆恒,廖永山,杨创业,郝瑞娟,邓岳文[2](2017)在《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性能、生长基因和矿化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自主研发的微胶囊饲料替代微藻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育珠性能、生长相关基因和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共设置了3个实验组,其中,EG1组投喂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EG2组投喂微胶囊饲料+亚心形扁藻,EG3组投喂微胶囊饲料。养殖170 d后,比较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性能、闭壳肌生长相关基因EGFR、FGF18、GHITM和TβRI以及外套膜的中央膜和边缘膜矿化相关基因pearlin、DPT、pif177和N19的表达。结果表明:(1)各组间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存活率、留核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所采收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及平均质量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闭壳肌中EGFR、FGF18、GHITM和TβR I的相对表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中央膜中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EG2和EG3组pearlin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EG1组(P<0.05),pif177在EG3组中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EG1和EG2组(P<0.05);(4)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边缘膜中pearlin、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EG2和EG3组pif177的表达量显着高于EG1组(P<0.05)。研究结果说明,该微胶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微藻进行育珠生产,为进一步研发马氏珠母贝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开展工厂化育珠积累了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徐毛喜[3](2008)在《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蝶蚌为着名的淡水育珠蚌,与我国的叁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原产于日本,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底引进我国。本研究针对这种引进的蚌源,从生物学特征、繁育技术、育珠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指导,解决育珠蚌源物种单一等问题,使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第一:对池蝶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池蝶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与叁角帆蚌十分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可数可量性状结果显示池蝶蚌壳宽是叁角帆蚌的1.23倍;石蜡切片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池蝶蚌晶杆长且粗,外套膜的厚度是叁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叁角帆蚌的2.08倍,且珍珠层的基本结构单元文石小板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厚;相同规格、相同密度且养殖于同一水域中的池蝶蚌成活率明显优于叁角帆蚌,且生长速度也比叁角帆蚌快。第二:对池蝶蚌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龄池蝶蚌部分成熟,4龄后进入繁殖盛期,到6龄仍能保持较旺盛的繁殖率。池蝶蚌繁殖季节为5~7月,多次排卵,分段成熟,成熟母蚌在繁殖季节可排卵4~5次。钩介幼虫属于有钩型,寄生水温为24~36℃,30℃以上时寄生时间短。钩介幼虫在寄主鳃上的寄生数量最多,脂鳍上最少,平均寄生率为1985只/尾,脱苗积温平均为247.2℃。经过选育的F3代池蝶蚌的每只亲蚌产幼蚌1.39万只,繁殖成活率82.6%。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和有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的成活率分别为86%和82.3%,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合规率为78%,有核珍珠手术育珠蚌合规率为95%。第叁:对池蝶蚌和叁角帆蚌培育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育珠性能明显优于叁角帆蚌。池蝶蚌有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所育珍珠层厚度和珍珠质量均高于叁角帆蚌;池蝶蚌无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珍珠产量和培育无核珍珠的3级、8、9、10mm以上珍珠比例都高于叁角帆蚌。同时,F3代池蝶蚌的育珠性能优于F2代池蝶蚌,显示出良种选育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具有很好的外形特征,其形态结构更适于培育珍珠,人工繁殖效率高,其实际育珠性能也高于叁角帆蚌,因此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于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事业。(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12-01)

袁晓泉[4](2008)在《池蝶蚌与叁角帆蚌育珠性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蝶蚌为着名的淡水育珠蚌,与我国的叁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原产地为日本的琵琶湖,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底从日本的琵琶湖引进我国。本研究针对这种引进的蚌种,与叁角帆蚌的育珠性能等方面开展比较研究,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指导,解决育珠蚌蚌源物种单一性等问题,使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首先,对池蝶蚌的生物学形状进行了研究,池蝶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与叁角帆蚌十分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可数可量性状结果显示池蝶蚌壳宽是叁角帆蚌的1.23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外套膜的厚度是叁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叁角帆蚌的2.08倍。相同规格、相同密度且养殖同一水域中的池蝶蚌成活率明显优于叁角帆蚌,1龄、2龄池蝶蚌壳重较叁角帆蚌高4.99%、2.28%,软体重较叁角帆蚌高6.05%、4.57%,体重较叁角帆蚌高5.45%、3.21%,成活率较叁角帆蚌高11.07%、10.11%。其次,池蝶蚌和叁角帆蚌进行培育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生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育珠性能明显优于叁角帆蚌;池蝶蚌育珠蚌的成活率和珍珠质量均高于叁角帆蚌的育珠蚌;培育无核珍珠平均单蚌的珍珠产量也有区别,池蝶蚌的单蚌珍珠产量达到14.84g/只,是叁角帆蚌的单蚌珍珠产量的1.18倍,且无核珍珠等级较高,3级以上和8mm、9mm、10mm以上珍珠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叁角帆蚌的1.76倍、1.74倍、2.19倍和3.72倍;培育10个月的池蝶蚌的单蚌珍珠产量是叁角帆蚌单蚌珍珠产量的1.22倍,培育的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有核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分别是叁角帆蚌的1.60倍、2.13倍和1.37倍,这说明池蝶蚌育出的珍珠产量高、个体大,质量优,特别是培育的大规格珍珠产量高。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具有很好的外形特征,其形态结构更适于手术,可培育大规格珍珠,其育珠性能高与叁角帆蚌,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事业。(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12-01)

金梅[5](2006)在《叁角帆蚌与池蝶蚌育珠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帆蚌,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是中国特有的优质淡水育珠蚌。叁角帆所产的珍珠产量佳,珠质细腻、光滑、色泽鲜艳、形状较圆,但珍珠生长比较缓慢。池蝶蚌与叁角帆蚌同属帆蚌属(日本称为池蝶蚌属),是中国大陆近年来从日本、台湾引进的优良珠贝类。与叁角帆蚌相比,池蝶蚌具有壳、珍珠层、外套膜较厚,珍珠质分泌能力强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内陆水产》期刊2006年09期)

谢楠,李应森,郑汉丰,汪桂玲,李家乐[6](2006)在《叁角帆蚌、池蝶蚌及杂交F_1代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叁角帆蚌、池蝶蚌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对实施手术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叁角帆蚌,且反交F1具有显着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叁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叁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2.71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本文来源于《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周春花,徐毛喜,欧阳珊,邓宗觉,吴小平[7](2003)在《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ii)与叁角帆蚌(H.cumingii)育珠性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蝶蚌属蚌科帆蚌属,是日本特有种,1997年由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从日本引进,1998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与池蝶蚌同属的叁角帆蚌为我国特有种,是我国淡水育珠普遍应用的一种蚌。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繁殖培育的亲蚌因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手术蚌的成活率和珍珠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蚌瘟病的发生,引起叁角帆蚌大量死亡。为保护我国(本文来源于《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期刊2003-10-01)

张元培,朱兰屏[8](1993)在《洞庭湖湖滩矮埂保水生态灭螺水域育珠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滩矮埂保水生态灭螺水域中,进行育珠性能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水域特别对叁角帆蚌具有优良的育珠性能;在冬、春两季湖滩落水干枯期间,矮围能保水50cm以上,活螺和螺卵淹死率达100%。(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1993年01期)

育珠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分析了自主研发的微胶囊饲料替代微藻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育珠性能、生长相关基因和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共设置了3个实验组,其中,EG1组投喂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EG2组投喂微胶囊饲料+亚心形扁藻,EG3组投喂微胶囊饲料。养殖170 d后,比较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性能、闭壳肌生长相关基因EGFR、FGF18、GHITM和TβRI以及外套膜的中央膜和边缘膜矿化相关基因pearlin、DPT、pif177和N19的表达。结果表明:(1)各组间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存活率、留核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所采收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及平均质量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闭壳肌中EGFR、FGF18、GHITM和TβR I的相对表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中央膜中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EG2和EG3组pearlin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EG1组(P<0.05),pif177在EG3组中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EG1和EG2组(P<0.05);(4)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边缘膜中pearlin、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EG2和EG3组pif177的表达量显着高于EG1组(P<0.05)。研究结果说明,该微胶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微藻进行育珠生产,为进一步研发马氏珠母贝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开展工厂化育珠积累了参考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育珠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梁飞龙,邓岳文.术后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产珠性能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2].王庆恒,廖永山,杨创业,郝瑞娟,邓岳文.微胶囊饲料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性能、生长基因和矿化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7

[3].徐毛喜.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4].袁晓泉.池蝶蚌与叁角帆蚌育珠性能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金梅.叁角帆蚌与池蝶蚌育珠性能比较[J].内陆水产.2006

[6].谢楠,李应森,郑汉丰,汪桂玲,李家乐.叁角帆蚌、池蝶蚌及杂交F_1代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的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

[7].周春花,徐毛喜,欧阳珊,邓宗觉,吴小平.池蝶蚌(Hyriopsisschlegerii)与叁角帆蚌(H.cumingii)育珠性能的比较研究[C].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2003

[8].张元培,朱兰屏.洞庭湖湖滩矮埂保水生态灭螺水域育珠性能的试验研究[J].湖泊科学.1993

标签:;  ;  ;  ;  

育珠性能论文-梁飞龙,邓岳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