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萃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脂状,高分子,铜萃取,前景分析
铜萃取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周可[1](2016)在《树脂状高分子在铜萃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产生活中对铜元素的要求提高以及铜的冶炼技术快速发展,从多元物质中对铜进行萃取的技术逐渐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树脂状高分子是良好的金属鳌合剂,它本身包含的氧原子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对铜萃取能力高,同时对不需要的物质元素不萃取,具有萃取速度快等特点。提出一种树脂状高分子在铜萃取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以苯乙酮和辛酸甲酯为原料,对树脂状高分子溶液中进行催化剂制备,确定符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将催化剂融入至反应混合物中,得到铜萃取的最优摩尔比和反应时间。仿真实现表明,树脂状高分子在铜萃取过程中应用比传统方法具有萃取率高,反应时间短和反萃取率高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17期)
李超[2](2015)在《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混合建模及模型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提取冶金的两大技术之一,湿法冶金与火法冶金相比,更适合冶炼低品位矿产资源。溶剂萃取技术简化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大量耗资的固液分离工序,促进了湿法冶金工艺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湿法冶金萃取工艺还停留在离线分析、经验调整、手动控制的水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湿法冶金工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深入分析湿法冶金萃取生产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机理建模与数据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的建模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详细介绍了铜萃取过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建立了铜萃取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影响萃余液铜离子浓度的因素;(2)提出了铜萃取过程串行混合模型,该模型由存在未知参数(平衡浓度)的机理模型与未知参数辨识模型串联组成。平衡浓度由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LSSVRM)的数据模型辨识得到。考虑到平衡浓度在实际中不可测,本文首先利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对平衡浓度与各组输入的对应值进行估计,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浓度数据的测量噪声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然后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组成串行混合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萃余液铜离子浓度进行预测,验证了所建立的混合模型的有效性;(3)由于铜萃取过程中,操作指令和调节参数的改变,或者原料质量的变化以及设备的磨损和维修,过程特性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性能评价的模型校正方法。首先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描述混合模型的误差分布特征,并且构造误差分布的统计量来进行混合模型性能评价;然后基于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合适的模型校正;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校正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池道杰,刘晓荣,申君辉,余华龙[3](2015)在《铜萃取过程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浸出—溶剂萃取—电积提铜技术中,萃取对生物浸出过程必然产生影响.用最大或然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研究了主要萃取参数不同时,萃取过程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原液pH为1.5~3.0时,萃余液中细菌细胞浓度逐渐增加,其中pH2.0时活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24.8%;当Lix984N浓度为2.5%~15%时,萃余液中细菌细胞浓度呈现降低趋势,同时活细菌所占比例由23.6%显着降低到6.2%.萃取过程对浸矿细菌有截留作用,将导致返回堆浸环境中浸矿细菌细胞浓度降低,同时使细菌活性减弱,从而使生物浸矿效率下降.(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郑明臻,王瑞梅[4](2014)在《铜萃取过程中叁相絮凝物的生成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铜萃取过程中叁相絮凝物的生成原因及处理方法,列举了五个典型的絮凝物灾难性例子,重点介绍了利用卧式沉降离心机离心法分离絮凝物的试验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4年04期)
于亮[5](2010)在《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的建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湿法冶金就是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进行化学处理或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杂质、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湿法冶金的优点是能有效地解决原料的综合利用,原料中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程度高,有利于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并且生产过程较易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进而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溶剂萃取作为湿法冶金的重要除杂分离步骤之一,利用液态萃取剂处理与之互不相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从而实现组分的传质分离过程。由于湿法冶金萃取生产过程组分含量难于在线连续检测,并且它们与萃取剂流量、料液流量、酸液流量之间存在强耦合、非线性、大滞后,难以采用现有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对萃取过程的组分含量进行优化控制。因此大部分萃取生产过程组分含量的控制,仍处于人工控制,因而不能保证萃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简要描述湿法冶金萃取过程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通过分析混合澄清器的机理,利用物料衡算关系建立了萃取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2、由于动态模型中包含的参数分配比无法直接在线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独立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建模方法,用以建立分配比的数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与上述机理模型组成串行混合模型,从而实现萃取过程中组分含量的在线估计。3、在混合模型的基础上,以铜萃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了萃取过程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萃取过程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节约了原料,提高了铜萃取过程的生产效益。(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0-06-20)
赵静静[6](2009)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铜萃取过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目标优化问题一直是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目前常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自身的不足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一直阻碍着多目标优化方法在实际工业过程的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群智能算法,它在解决复杂系统优化时所表现出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总结了多目标优化的传统解决方法和基于进化算法计算的解决方法,并重点介绍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多目标优化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粒子群算法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改进。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在粒子全局最优值选取过程中,先后采用了Sigma方法和理想有效解法,从而使全局最优值的选取更为合理,避免算法落入局部最优位置,保持了解的分布性;(2)增加粒子的扰动,采用动态精英变异策略防止粒子陷入局部最优区域。基于对铜萃取过程生产原理、工业生产流程的深入分析,确定了预估铜钴组份含量混合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辅助变量,并从质量最优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了以铜萃取率、钴萃取率为优化指标的两个目标函数。最后,将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铜萃取过程稳态优化研究中。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李玲,阮仁满,温建康,周桂英[7](2008)在《铜萃取过程中固体微粒对第叁相形成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气-质联用色谱等分析检测手段研究了铜萃取过程中第叁相固体微粒的组成、固体微粒对萃取剂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寻求抑制铜萃取过程中第叁相形成的方法。研究表明,第叁相中的固体微粒成分主要为铁矾、高岭土。随着萃取剂浓度的增大,固体微粒对萃取剂的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在萃取剂浓度为10%时,高岭土、铁矾对萃取剂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其值分别为20.99和30.46mmol·g-1。同时,吸附量随固体微粒的增加而增大。整个过程中,固体微粒对萃取剂的降解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可通过调节萃取剂浓度、控制固体微粒的含量来抑制第叁相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8年06期)
柳建设,王淀佐,邱冠周,胡岳华[8](2002)在《铜萃取过程污物的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铜溶剂萃取过程污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浸出液pH值、有机相与水相比例 (O A)是影响萃取污物量的主要因素。萃取过程中 ,污物量随萃取pH值升高而增加 ,随相比增大而减少。浸出液中Fe3 +、Mg2 +等离子、微细气泡和悬浮微粒是生成萃取污物的主要原因。当pH >2 .5时 ,Fe3 +发生一系列的水解与络合作用 ,生成多核羟基络离子或Fe SO4络合物 ;而FeOH2 +、Fe2 (OH) 24+等络离子还可能发生多聚反应 ,从而形成乳化层(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02年02期)
柳建设,方金渭,邱冠周,万长峰[9](2000)在《铜萃取过程第叁相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有效的减少或防止第叁相 (污物 )的产生 ,是铜溶剂萃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铜萃取过程第叁相 (污物 )形成机理的研究 ,为寻求抑制或减少第叁相 (污物 )产生的方法提供思路或途径。(本文来源于《铜业工程》期刊2000年02期)
肖立[10](1998)在《铜萃取过程产生污物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江西铜业公司下属的几个堆浸厂铜萃取生产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缓和第叁相产生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1998年04期)
铜萃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提取冶金的两大技术之一,湿法冶金与火法冶金相比,更适合冶炼低品位矿产资源。溶剂萃取技术简化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大量耗资的固液分离工序,促进了湿法冶金工艺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湿法冶金萃取工艺还停留在离线分析、经验调整、手动控制的水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湿法冶金工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深入分析湿法冶金萃取生产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机理建模与数据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的建模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详细介绍了铜萃取过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建立了铜萃取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影响萃余液铜离子浓度的因素;(2)提出了铜萃取过程串行混合模型,该模型由存在未知参数(平衡浓度)的机理模型与未知参数辨识模型串联组成。平衡浓度由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LSSVRM)的数据模型辨识得到。考虑到平衡浓度在实际中不可测,本文首先利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对平衡浓度与各组输入的对应值进行估计,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浓度数据的测量噪声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然后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组成串行混合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萃余液铜离子浓度进行预测,验证了所建立的混合模型的有效性;(3)由于铜萃取过程中,操作指令和调节参数的改变,或者原料质量的变化以及设备的磨损和维修,过程特性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性能评价的模型校正方法。首先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描述混合模型的误差分布特征,并且构造误差分布的统计量来进行混合模型性能评价;然后基于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合适的模型校正;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校正策略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萃取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周可.树脂状高分子在铜萃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6
[2].李超.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混合建模及模型校正[D].东北大学.2015
[3].池道杰,刘晓荣,申君辉,余华龙.铜萃取过程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影响[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郑明臻,王瑞梅.铜萃取过程中叁相絮凝物的生成与处理[J].中国有色冶金.2014
[5].于亮.湿法冶金铜萃取过程的建模与优化[D].东北大学.2010
[6].赵静静.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铜萃取过程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9
[7].李玲,阮仁满,温建康,周桂英.铜萃取过程中固体微粒对第叁相形成的作用分析[J].稀有金属.2008
[8].柳建设,王淀佐,邱冠周,胡岳华.铜萃取过程污物的形成机理研究[J].矿冶工程.2002
[9].柳建设,方金渭,邱冠周,万长峰.铜萃取过程第叁相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研究[J].铜业工程.2000
[10].肖立.铜萃取过程产生污物的原因分析[J].湿法冶金.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