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汤妇科举例

桂皮汤妇科举例

一、归脾汤在妇科应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潘琳琳[1](2021)在《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薛己为明代着名医家,精于医术,擅长妇科,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目前,虽有部分学者对薛己妇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了研究,但往往局限于妇科某一病症的辨治,尚未有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薛己妇科学术体系的研究,故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全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目的:全面挖掘和总结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薛己妇科核心学术思想、辨证思路、用药特色和临证经验,从而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完整地展现其妇科辨证论治体系,使其妇科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丰富和发展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和诊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于薛己妇科着作《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以及《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保婴粹要》《保婴撮要》等着作中包含妇人经、带、胎、产、杂病医论医案的内容进行挖掘、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薛己妇科诊疗以补土培元、温化脾肾、调肝养血、条畅情志和补益气血的思想为基,临证用药以五脏辨证与四诊合参,重视温补而不废寒凉,结合天时以择时服药,活用古方且内外兼施的思想为要。薛己临证善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六味丸、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和四物汤诸方治疗妇人由脾胃亏损、肝脾不和、脾肾不足和脾肺气虚等所致的经、带、胎、产及各类妇科杂病。薛己临证师古不泥,不断推陈出新,妙用以补制火法调治妇人月经病,外治法调治妇人疮疡,食疗法调治妇人产后诸症及单味药调治妇人诸疾,并创制了一系列新方(解语汤、通气散、海藻散坚丸、舒筋散、竹叶汤)和发展了一系列新法(提出“药从乳传”之法、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提出保产诸法、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和奠定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孙一奎、武之望、王肯堂、张介宾、胡慎柔、赵献可、李中梓和张璐等产生深远影响。结论:薛己在妇科方面提出了“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和“以补制火法”论治月经病的新思路。薛己辨病尤重脉法,五脏辨证注重气血,调理女科独具体系,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妇科辨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谭亚男[2](2021)在《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朱古亭的生平,整理分析朱古亭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医学笔记遗稿,完善对朱古亭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朱古亭中医思想萌芽:包括朱古亭生平及与医学的渊源。研究朱古亭的学术成就:包括朱古亭的学术论文、着作研究,以及对医学理论的新见。研究朱古亭的临床医案:包括朱古亭辨证诊治肺系病、脾胃病、心肝病、肾系病、妇科病的临床经验。整理研究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朱古亭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掌握了朱古亭的学术来源、从医之路和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朱古亭对待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朱古亭出生于世医之家,医术精湛,遣方稳重;为人低调谦逊,刻苦专研。其教学之余,潜心着述,发表论文30余篇,不乏有对医学思想的传承与新见;出版着作《朱古亭临证录》。朱古亭临床经验丰富,对肺系病、脾胃病、心肝病、肾系病、妇科病等各类病症都分型细致精确,病机治法相宜,制方平稳轻灵。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所含理论中涉及多种病症,关于肾病的见解补充了《朱古亭临证录》肾病医案的不足,使笔者能更好的研究朱古亭临床经验。结论:朱古亭为浙江名老中医,虽逝世多载,其医术医德仍存于后人心中。本文通过研究朱古亭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助于完善浙派中医的内容,更是对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张小颖[3](2020)在《《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和后世医家有关眩晕论述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医家辨治眩晕的影响作用,以继承和发扬张仲景对于眩晕的诊疗特色,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法对《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版)及记载眩晕理论相关书籍、文献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运用理论研究法,归纳、总结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并对于眩晕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医家的医论、医话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各医家对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之继承及自身理论特色。结果: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为肾阳不足、肾精亏虚、肺气虚寒、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实者为风邪外袭、痰饮内停、水气上逆、湿热上犯。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中眩晕治疗原则有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阳利水、健脾利水、化气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利水)、和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3.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对药物“功效”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三位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对药物“四气”分析得出,以温性药最为常用,其后依次为平性、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对药物“五味”分析得出,甘味药应用最多,其后依次为辛味、苦味、淡味、酸味、咸味药。4.《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经方有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甘草干姜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术附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茵陈蒿汤等15首,对后世医家治疗眩晕遣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如严用和将小柴胡汤化裁成柴胡散,治疗肝气热盛所致目眩;张景岳将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成茯苓半夏汤、六味茯苓汤、茯苓丸治疗痰饮眩晕;杨仁斋将术附汤化裁成芎术除眩汤,治疗寒湿所致头重眩晕等。5.后世医家论治眩晕虽各具特色,但多受《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医家,多宗《金匮要略》从痰饮、湿热、外邪乘虚、风邪论治眩晕,提出“痰热风动致眩”观点;认为外伤可作为眩晕病因;治疗时增加了导引术、中药熏洗、针刺等方法。宋金元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七情致眩”“瘀血致眩”“无痰不作眩”以及区分体质辨眩晕。明清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了“无虚不作眩”;规范了眩晕的证型分类;对眩晕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将眩晕与郁冒进行了明确鉴别。现代医家多继承《金匮要略》眩晕所论,重视“风”“痰”“虚”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眩晕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临证多从风、火、痰、瘀、虚、郁角度进行理解与实践。结论: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眩晕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和法。3.《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以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用;药性以温性药为首,药味以甘味应用最多;《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眩晕的方剂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奠定了方剂学基础。4.《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论治眩晕时,对《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多有继承,同时对《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理论未论及之处给予补充,并扩大了《金匮要略》治疗眩晕方剂的治疗范围。

谈晓双[4](2020)在《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遣方用药特色》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从方剂学基本要素入手,系统整理、分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所载方剂,探讨其组方用药特色与规律,为方剂学研究与妇科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2.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查阅专着法、引文追溯法、检索工具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在参考历代本草、方书等着作和教材的基础上,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所载方剂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方剂的功能、主治、归类、药对配伍等所出现的频次、频率;运用文献学方法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3.结果《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所载方剂170首,累计运用312次。170首方剂中收录古方105首;首载方剂65首,占38.23%。古方中来源汉唐时期者13首;宋金元时期者66首;明清时期者26首。170首方剂中与现行规划教材《方剂学》收录的正方及附方相同者有48首,其中首载方1首;与《中医妇科学》收录的150首方剂相同者有31首,其中首载方2首。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是十全大补汤(15次)。170首方剂涉及药物210味,累计应用2587次。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组成方面:170首方剂中组成药物最多的有35味,最少的只有2味。从药物使用频次观之,位于第一的是当归,共使用192次,是药物累计使用频次的7.57%;使用最多的药对是当归-白芍;最常用的三味药组是当归-川芎-白芍;最常用的四味药组是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就药物性味而言,甘温药使用频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32.37%、57.93%。就药物归经来看,归脾、肝两经药物居于前列,分别为22.80%、16.59%。以药物功用而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应用最多,分别占累计使用频次的43.68%、10.94%。从组方配伍分析,多以补血养血药配伍健脾疏肝药。(2)功效方面:170首方剂中,补益方使用频次最高,累计使用143次,占312总频次的45.83%(补气方34次、补血方50次、补阴方9次,补阳方5次,气血双补方45次);其次为理血剂共57次,占总数的18.26%(活血祛瘀方55次、止血方2次);(3)主治方面:170首方剂中,主治证以气血不足、脾胃亏虚、气滞血瘀者最多,累计为148次、55次,分别占47.44%、17.63%。(4)剂型方面:170首方剂中,剂型以汤剂频率最高,其次,为散剂、丸剂、外用剂、膏剂等。其中汤剂(包括煎剂、饮剂)出现197次,占总方剂剂型应用频率的63.14%。4.结论(1)《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博采众长,不拘门户,树立教材规范,引领教材编撰,选载方剂崇尚经典古方,创制实用新方,体现继承创新的科学理念。(2)其组方用药精简,化裁灵活。注重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擅长从虚瘀、肝脾论治妇产科疾病。善用当归,巧用四物。

臧大伟,孙海莲,臧晶娇,段印会,王小龙[5](2020)在《归脾汤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取归脾汤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对崩漏、心悸、不寐疾病运用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采用归脾汤方,临证化裁,分别治之。结果:运用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的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运用广泛,均可临证加减,准确可靠,治愈率高。

马丽[6](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王娇[7](2018)在《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别从月经病脾胃论治的理论研究、知网的现代文献研究及临床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三个方面,探讨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历史发展轨迹、治法及用药规律。方法:第一部分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1840年以前的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按时间顺序梳理分析该治法在妇科月经病治疗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以中国知网途径检索1987年至2017年的现代文献,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治法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挑选临床中最能体现常用治法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可知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秦汉时期的张仲景已具体应用于临床,隋唐时期的巢元方、孙思邈,两宋时期的陈自明等均在其治疗妇科病中有所体现,辽夏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在前人基础上完善了该治法,明清时期的医家丰富了该理论,并进行了发挥。第二部分分析现代文献得出,从脾胃论治的方法几乎涵盖全部月经病种类,其中最多应用于闭经、崩漏和月经后期。临床中常用的治法有八种,出现频次前三位的治法为:健脾补肾、健脾疏肝和补益气血(以下简称为“调脾胃三法”),分别对调脾胃三法常用药物研究发现,应用最多的药类为补虚药,每种治法中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各有侧重,常用药物大体以温性为主,味多甘、苦、辛,归肝、脾、心、肾经,常用的配伍方剂包括逍遥散、四物汤、举元煎等基本方。第三部分通过病案举例分析从脾胃论治月经病的临床应用。结论:调脾胃三法临床应用颇多,结合历代研究及现代文献研究发现,月经病以气血虚证为主,补虚的同时需要兼顾脾和其他脏腑的关系,“久病及肾”应脾肾双补,“女子以肝为先天”,健脾不忘疏肝。临床中不同的月经病,虽然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同,但因病机相同,辨病识证,谨守病机,均可从脾胃论治。

邹锦[8](2017)在《张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历代中医古籍文献分析中医辨治抑郁症的源流与发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查找出符合抑郁症症状的相关记载,从而分析张仲景对抑郁症的证治。通过查阅现代期刊文献以了解现代医者对抑郁症病因病机、辨治分型与处方用药的相关认识。通过全面的搜集现代医者运用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期刊文献,希望能对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理法方药等相关认识更为完善。方法:本文通过搜集现代医者在198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发表的运用张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文献资料报道,经过纳入标准后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医案中的方剂名称、症状描述、中药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将文献资料进行规范后,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各方的使用频次、兼证、舌象、脉象以及常用加味药物的使用情况;其二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以及通过规则分析与熵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结果:临床观察类文献,包含了 19首仲景方剂,合76篇文献资料,累计样本数目达到3392例,主要涉及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柴胡类方、半夏厚朴汤、酸枣仁汤、四逆散等方剂,在治疗方法方面,合用针刺或者其他方剂、联合西药抗抑郁药物为多见,其中以逍遥散、归脾汤等方剂联合治疗较为广泛;在治疗类型方面,以其他疾病诱发而致抑郁症为主,整体上,中风后抑郁症、老年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为常见。案例资料研究共纳入方剂34首,文献总数为108篇。发病性别男女比例1:2.6,高发的年龄阶段为41-50岁,总症状数38个,总症次711次,平均症次18.71,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共有11个,分别为:情绪低落,失眠/眠差,纳差,心烦,急躁易怒,胸胁满闷,疲乏,口干,大便干,口苦,心悸。将方剂的使用频率由大到小累计相加至90%,得到十首方剂如下: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认为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经方。共使用159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不低于10次的有38味,除甘草、大枣两味临床常用中药之外,以柴胡的使用频率为最高;药物的四气分析,得到温性中药使用频率达416次,为最高,其次为寒性和平性中药;中药的五味分析,得到甘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为674次,其次为苦味和辛味中药;中药的归经分析,发现入脾经的中药为最多,达到605次,其次为入心经和入肺经;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1,置信度为0.6,一共得到50条数据,包含中药14味,共有82条规则;以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根据相关度与惩罚度制约,依据熵聚类分析,挖掘出3个新方,即陈皮-枳壳-石菖蒲-桃仁-郁金,党参-生姜-桂枝-栀子,当归-川芎-桑白皮-泽泻。结论:在这些方剂使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亦是按照其本身的病机而用,有是证方可用是方。在以上方剂运用的案例之中,各方所治的症状、相应的舌象与脉象,以及在各方基础上的常用加味药物,这些都是与各方剂的病机是契合的,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学者在运用仲景方的过程中,遵循着仲景的辨证论治原则。

陈懿琳[9](2016)在《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失眠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由于失眠及抑郁有愈来愈严重的发病趋势,且西医用药有成瘾的副作用,基于中医几千年的用药经验,特别是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且现代之失眠及抑郁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许多方证中能体现出来,本研究试图挖掘更有效的用药方式帮助患者,也让西方了解中医的特殊有效疗法。方法第一,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草药产品(CHPS)即(中成药),以经方称之,对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治疗,探讨中国草药和西医的处方模式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此外,对单方(SH)和复方(HF)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第二,以常用经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治疗抑郁症之常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大样本资料的meta分析,并再对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理论研究,对此三方的病因病机及方药特点深入探讨。结果第一章,理论研究分两大部分:1.有关失眠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2.有关抑郁症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目的:中草药产品(CHPS)是常用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MDD)的处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有这些疾病在台湾的患者调查其中草药产品和西医的处方模式,并分析使用单味草药(SHS)和复方草药配方(HFS)的频率。材料方法: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从LHID百万受益者,随机从2010年的注册表选定为全国的网络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睡眠障碍和抑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改代码分别为307.40和311。第三章,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结论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总共有11030睡眠障碍患者,9619名使用西药,1334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77名中西药皆使用;总共有11157重度抑郁症患者,11389名使用西药,131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51名中西药皆使用。无论睡眠障碍或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22-44岁的人数最多,月收入在NT$17281-22800有大量的病人,1级2级城市有最大量的患者。中草药使用,有1411人因睡眠障碍就诊中医5298次,有182人因重度抑郁症疾患就诊中医755次,失眠合并抑郁症最常用的前三名,用量比率最高的单味中药(SHs)是酸枣仁,夜交藤及远志,用量比率最高的复方(HFs)是加味逍遥散,酸枣仁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果:中药复方及单方被广泛用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然而,中草药对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基于数据库的分析,对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功效是未知的,故继续深入了解经方治疗失眠与抑郁症其疗效的评估,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仁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优于西药,甘麦大枣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西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本研究得知经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使用,对失眠及抑郁症有很好疗效,以台湾卫生健保部门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更证明中医使用于失眠与抑郁症及失眠伴发抑郁症提供了参考数据,使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得到的结果,证明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希望有助失眠抑郁医疗质量的提升,同时藉由期刊之发表,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秦媛媛,秦奇瑞[10](2015)在《归脾汤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为严用和据《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之理论而创制。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主治脾失健运,心血不足所致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症,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症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此有所发挥,它载明原方所治诸症,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中补入当

二、归脾汤在妇科应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归脾汤在妇科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薛己简介
    1 生平介绍
    2 成才之路
        2.1 家学渊源
        2.2 社会因素
        2.3 自身积淀
    3 着作介绍
        3.1 妇科专着
        3.2 其他相关着作
第二部分 妇科临证经验与诊疗特色
    1 妇科病症治疗经验
        1.1 月经病
        1.2 带下病
        1.3 不孕症
        1.4 妊娠病
        1.5 产后诸疾
        1.6 妇人杂病
    2 以补制火法调治月经病
        2.1 理论依据
        2.2 遣方用药特色
        2.3 用药宜禁
    3 妇科高频方药应用分析
        3.1 高频方剂
        3.2 常用药对
    4 创制新方调理妇人诸证
        4.1 解语汤
        4.2 通气散
        4.3 海藻散坚丸
        4.4 舒筋散
        4.5 竹叶汤
    5 单味药调理妇人杂病
        5.1 白术治妇人腰痛
        5.2 远志治妇人瘰疬
        5.3 红花治产后胎衣不出
        5.4 葛根治妊娠发热
        5.5 朴硝治胎死腹中
    6 外治法调理妇人疮疡
        6.1 桑木灸
        6.2 隔豆豉饼灸
        6.3 隔附子饼灸
        6.4 隔蒜灸
        6.5 隔木香饼熨
        6.6 葱熨
        6.7 针刺法
        6.8 外涂法
        6.9 外贴法
    7 食疗法调理妊娠和产后诸疾
        7.1 鲤鱼粥治疗妊娠数堕胎
        7.2 猪腰子粥治产后发热盗汗
        7.3 猪腰子粥治疗产后褥劳发热
        7.4 黄雌鸡汤治疗产后虚羸腹痛
        7.5 羊肉汤治产后腹痛
        7.6 乳汁治产后二便不通
        7.7 秋茄子治疗产后妒乳
    8 发展妇产科诊疗方法
        8.1 提出“病从乳授,药从乳传”之论
        8.2 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
        8.3 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8.4 提出保产诸法
        8.5 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
        8.6 奠定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
第三部分 讨论
    1 妇科病症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妇科学术特色
        2.1 “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
        2.2 “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
        2.3 “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
        2.4 “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
    3 妇科临证特色
        3.1 四诊辨病尤重脉法
        3.2 五脏辨证须合气血
        3.3 调理女科独具体系
        3.4 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
        3.5 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
    4 妇科用药特色
        4.1 四诊合参,不拘表象
        4.2 重视气血,调补为宜
        4.3 缓急有别,补法各异
        4.4 慎用攻伐,不尚苦寒
        4.5 辨清虚实,不忌峻剂
        4.6 活用古方,方活力专
第四部分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1 孙一奎
    2 武之望
    3 王肯堂
    4 张介宾
    5 胡慎柔
    6 赵献可
    7 李中梓
    8 张璐
第五部分 总结
    1 创新点
    2 结论
        2.1 阐明了薛己辨治妇人病症的核心思想
        2.2 厘清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病因病机
        2.3 梳理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用药思路
        2.4 总结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特色经验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朱古亭生平简介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朱古亭中医萌芽
    (一) 朱古亭生平概览
    (二) 朱古亭中医结缘
二、朱古亭学术成就
    (一) 朱古亭医学新见
    (二) 朱古亭学术硕果
三、朱古亭临床经验探析
    (一) 治肺系病经验
    (二) 治脾胃病经验
    (三) 治心肝病经验
    (四) 治肾系病经验
    (五) 治妇科病经验
四、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整理
    (一) 高血压
    (二) 心脏病
    (三) 肝炎
    (四) 溃疡病
    (五) 结石
讨论
    (一) 朱古亭学术思想的传承
    (二) 朱古亭临床经验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朱古亭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眩晕的概述
    1 眩晕的概念
    2 眩晕的范围
    3 眩晕病名探究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对眩晕的研究
    1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
        1.1 虚证眩晕
        1.1.1 肾阳不足证
        1.1.2 肾精亏虚证
        1.1.3 肺气虚寒证
        1.2 实证眩晕
        1.2.1 痰饮内停证
        1.2.2 水气上逆证
        1.2.3 湿热上犯证
        1.3 虚实夹杂证眩晕
        1.3.1 肝肾不足,风湿上犯证
        1.3.2 阴虚阳厥,外感寒邪证
    2 《金匮要略》治疗眩晕用药应用分析
    3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小结
        3.1 眩晕病因病机
        3.1.1 因虚致眩
        3.1.2 痰饮致眩
        3.1.3 水气致眩
        3.1.4 湿热致眩
        3.1.5 风邪致眩
        3.1.6 外邪乘虚致眩
        3.2 眩晕治疗原则
        3.2.1 辨证论治
        3.2.2 治病求本,调和阴阳
        3.2.3 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
        3.2.4 注重顾护脾胃
        3.3 眩晕治疗方法
        3.3.1 利水法
        3.3.2 和法
        3.3.3 温补法
        3.3.4 平冲降逆法
        3.3.5 和胃降逆法
        3.3.6 汗法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 《金匮要略》对隋唐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1 医家举隅
        1.1.1 巢元方
        1.1.2 孙思邈
        1.2 小结
    2 《金匮要略》对宋金元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2.1 医家举隅
        2.1.1 严用和
        2.1.2 杨士瀛
        2.1.3 张从正
        2.1.4 朱丹溪
        2.2 小结
    3 《金匮要略》对明清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3.1 医家举隅
        3.1.1 周之干
        3.1.2 龚廷贤
        3.1.3 张介宾
        3.1.4 秦昌遇
        3.1.5 汪文绮
        3.1.6 李用粹
        3.2 小结
    4 《金匮要略》对现代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4.1 眩晕的现代理论研究
        4.1.1 眩晕应辨外感、内伤
        4.1.2 眩晕病因以痰湿多见
        4.1.3 眩晕多从虚辨证论治
        4.1.4 眩晕病机复杂,难守一法
        4.2 《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方剂的临床应用
        4.2.1 苓桂术甘汤
        4.2.2 五苓散
        4.2.3 甘草干姜汤
        4.2.4 小柴胡汤
        4.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2.6 茵陈蒿汤
        4.3 《金匮要略》方治疗眩晕的临床运用
        4.4 小结
    5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总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研究概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遣方用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研究背景
    1 研究价值
    2 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遣方用药特色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剂来源及高频次方剂分析
        3.2 方剂功效分析
        3.3 方剂主治病证分析
        3.4 方剂剂型分析
        3.5 方剂中药物性能分析
        3.6 方剂中药物配伍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树立教材规范,引领教材编撰
    2 遣方平稳严谨,用药灵活巧妙
        2.1 博采众长,灵活化裁变化
        2.2 补益为要,重视脾肝气血
        2.3 善用当归,巧配四物新方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5)归脾汤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崩漏
2 心悸
3 不寐
4 讨论

(6)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2.2 病机理论
        2.3 中药方剂
        2.4 中医证候
        2.5 针灸治疗
        2.6 中医医案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1 注重调补肝肾
        1.1 从肾治经
        1.2 从肝论治
        1.3 从奇经论治
    2 注重调理气血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3 注重健脾充源
    4 处方用药特色
        4.1 处方特色
        4.2 用药特色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医案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处方特点
        2.4 用药规律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研究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年)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年~220 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年~581 年)
    4.隋唐五代(581 年~960 年)
    5.两宋时期(960 年~1279 年)
    6.辽夏金元时期(916 年~1368 年)
        6.1 河间学派
        6.2 易水学派
        6.3 丹溪学派
    7.明代(1368 年~1644 年)
    8.清代(1644 年~1911 年)
    9.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1.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病种统计结果
        2.2 常用调脾胃法频数统计结果
        2.3 八种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月经病统计结果
        2.4 调脾胃三法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2.5 调脾胃三法使用药类频数统计结果
        2.6 调脾胃三法药性频数统计结果
        2.7 调脾胃三法药味频数统计结果
        2.8 调脾胃三法药物归经频数统计结果
        2.9 调脾胃三法聚类分析结果
    3.讨论部分
        3.1 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病种讨论
        3.2 常用的调理脾胃方法的讨论
        3.3 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月经病的讨论
        3.4 调脾胃三法高频药物讨论
        3.5 调脾胃三法的药类性味归经讨论
        3.6 调脾胃三法的聚类药物组合讨论
        3.7 月经病异病同治的讨论
第三部分 典型病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8)张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张仲景方辨治抑郁症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文献部分
    1. 中医认识抑郁症学术源流
        1.1 先秦至汉代时期
        1.2. 魏晋至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伤寒杂病论》中与"抑郁症"相关的论述
        2.1 烦
        2.2 奔豚
        2.3 不得眠
        2.4 多眠睡
        2.5 百合病
        2.6 脏躁
        2.7 梅核气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文献的获取与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资料规范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1.5 数据分析
    2 临床观察类文献统计结果及分析
    3 病例类资料统计结果及分析
        3.1 性别
        3.2 年龄
        3.3 症状
        3.4 方剂情况
        3.5 中药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第一章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现况分析
        1 睡眠障碍的理论现况分析
        1.1 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亚健康失眠临床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医对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之别
        1.2 中医狭义和广义郁证之分
        1.3 抑郁症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分析
        1.4 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失眠证溯源
        1.1 《黄帝内经》失眠证探讨
        1.2 《伤寒论》失眠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
        少阳篇
        太阴篇
        少阴篇
        厥阴篇
        1.3 《金匮要略》失眠证条文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2 《伤寒杂病论》郁证之探讨
        2.1 《伤寒论》郁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与太阴篇
        少阳篇
        少阴篇
        厥阴篇
        2.2 《金匮要略》郁证条文探讨
        2.3 导师对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与解读
        2.3.1 导师对从“郁”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
        2.3.2 导师对六经之郁证的解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
        1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2 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4 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1 酸枣仁汤证的理论研究
        4.2 甘麦大枣汤证的理论研究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4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归脾汤在妇科应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潘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D]. 谭亚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D]. 张小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遣方用药特色[D]. 谈晓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归脾汤临床应用体会[J]. 臧大伟,孙海莲,臧晶娇,段印会,王小龙.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8)
  • [6]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7]月经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王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张仲景方辨治抑郁症的文献研究[D]. 邹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D]. 陈懿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归脾汤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秦媛媛,秦奇瑞. 中国民间疗法, 2015(05)

标签:;  ;  ;  ;  ;  

桂皮汤妇科举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